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一生一次“越狱”的勇气

个人日记

 编辑:指尖沙








图片








 
      1845年,美国的亨利·梭罗离群索居,跑到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靠着一柄小巧的斧头,砍伐白松,创造了一所仅用28.125美元建成的木屋(当时一天的工资为0.6美元)。在湖边居住的两年,他靠着简单的食物,栽种蚕豆土豆玉米过活,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梭罗想告诉大家,人类所需甚少,没有那么多外在的物质成为必需。他说:“如果用飞鸟和繁花的标准来审判我的话,我想我是毫无缺点的。自然的日子很宁静,它也不责备他懒惰。”
 

  1972年,美国人比尔·波特去台湾,在一个寺庙里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三年后,他离开寺庙,去终南山寻访中国隐士,出版了《空谷幽兰》。
 

  在中国古代尧禅让天下于舜,后来,舜又寻了一位隐士做自己的继承人,这是我们从公元3世纪皇甫谧的著作《高士传》中看到的,中国古代文明在记录早期领导者时,也同时记下了那些隐士。由此来看,中国是存在隐士最早的国家。
 

  中国古代的隐士,大多是有才能之人,却又深恶痛绝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愿同流合污,而退隐山林或是离朝廷甚远。以嵇康和陶渊明为代表:嵇康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陶渊明更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赋《归去来兮辞》,远离尘世。他们的归隐带着一种决绝,一种与仕途不能苟存的状态,来辟得一亩池塘,一片桃花源,一个安静之所。

 







图片 






 
 
        弗朗西斯·梅耶的一本《托斯卡纳艳阳下》,让意大利小镇托斯卡纳一夜成名。这对美国教授夫妇旅行至此,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在离家七千英里的地方,倾其所有,买下一幢坐落在公元前八世纪伊特鲁里亚石壁下的荒废城堡。他们在寒暑假时来到这里,丢掉美国所有的繁杂事务种植花草,享受阳光,制作果酱;而在开学后,教授又是那个教授,看桌上堆成一摞的毕业生论文,四处讲课,清晨开车,被各种灾难新闻占据视听,形成压力。但教授热爱教书,无法放弃。只是那片田园生活,成为他们另一种生活方式,在有着巨冠的大树下的餐桌前,一顿餐可以吃八小时,只有在那样的地方,才能发出“今夜月光是软的,适合种莴苣”这样的感慨。


       而在二十一世纪,在美国有个塔莎奶奶用自己画插画的版税在佛蒙特州山区购得一处三百年前的老房子,然后在屋前屋后种植花草,养狗喂鸡画画,这被她称为“静水派”的生活。静水的含义是“崇尚没有压力的、平和的生活。静水派的信徒们享受生活,不可将生活视为重担。第一条戒律,来自安吉里柯的名言:人世中的忧郁只是阴影。在它背后,伸手可及之处有着喜乐。”九十二岁的塔莎正是抓住了阴影之后的喜乐,才能够在46岁离婚之后,独自带大四个孩子,也安享自己想过的日子。


  来自这些书籍的刺激,往返于城市奔波间的人们,更想知道那些真正的隐士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于是我们在《空谷幽兰》中,看到遍访中国隐士的比尔·波特在书中写道,那些隐士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样的人:“在云中,在松下,在世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真正的他们“或者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物,无所事事,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只是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修行,内心永远燃烧着外人无法深探的火苗。










 

图片
 





 

        而当代英国著名的散文学家、诗人、作家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在《仰望星空》一书中,也提到自己曾在埃里岛上度过了一段隐居的时光,他说:“我并不想在这里一年接着一年,周而复始地耗掉时光。其实,这里的生活波澜不惊,让人提不起欲望,虽然少了各种社交,但是缺乏思想上的交流。对于曾在喧嚣而拥挤的城镇里居住的我来说,不必每天都沉浸在责任、讨论、利益冲突之间度过,这里就好比是一个无垠的绿色牧场与舒适的港湾。但是,若选择在这里长期居住,也是很危险的,危险在于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慵懒和不安。其实,人本身都好像透过一面放大镜来看待身边的事物,那些极为琐碎的事情,在这面放大镜下,也会渲染得过分重要。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是积极的,一面是消积的。”


  事物都有两面性,如将一面硬币抛向空中,耐心地等待它翻转掌中,将要发生的变化。

       
         隐不是将自己弄得苦逼的修行,真正的修行者并不以清贫为苦;当然也不是桃花源里的陶渊明,将对官场的一腔控怨,移植在花鸟虫鱼之中,暂时的逃离与避世。


  其实我们想说的隐,就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在北京沙尘暴的阴影中,在上海人笑说自己喝的是“排骨汤”的不安环境中,寻找内心的那一束安稳。
 

  







图片 
 
 




       有时人们想寻的那种“隐”,或许也就是一种慢活的方式。当厌倦办公室如鸽子笼般狭小,想要与世界为伍时,可以像楚鹏那样背包十年,让旅行成为职业;像塔莎奶奶那样,知道自己内心的向往,与大自然终日为伴,每日伺弄花草,用等待花开的心情享受一杯下午茶;像弗朗西丝·梅斯那样,怀着冒险的精神去到意大利,没想到收获的却是甜蜜的日常生活。


        今天的西藏一样有熙来攘往,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选择在山野中与藏獒为伴,心甘情愿地做着精神无比富有的农民;也有那么一些人选择在青朴的修行洞里清苦修行,度过漫长的冬天,但在有客人来访时,依然眼神明亮,笑意暖人;有些人在不通公路的墨脱悄悄经营着独家的客栈,在隐匿的莲花之地,看结庐在人间,但无车马喧的人们来来往往,也自成乐趣;也有些人,他们身居闹市,仅仅是去冰川下享受发呆的一日两日,却也觉得别有洞天;还有些人将隐的状态深植于日常生活之中,在拉萨的街头巷尾,过着藏珠于匣的精彩生活,秘不可宣。
 

  其实不管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还是真正的栖息山野,归隐田园,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都是一种生活状态,真正的生活属于自己,外人无法判断,也无需品头论足。自己的瓦尔登湖在哪里,只有细心摸着自己心脏的纹络,低头聆听,如冷暖自知。
 

  如梭罗所说:“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认真,崇拜自己的生活,而否定变革的可能。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样的多。”是的,生活方式有许多种,像找到一件最适合你的衣服一样,穿上它,你会觉得特别舒服。
 

  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一次越狱的勇气,去除自制的藩篱,去畅快自由地呼吸,寻到一段与自己独处的时间,也许孤绝,甚至看似自私,可是依然值得。




 


  
图片

 
文字网络 
 

文章评论

沙川&居士【好友已满】

[em]e175[/em] [em]e163[/em] [em]e160[/em] [em]e142[/em] [em]e181[/em] 美![em]e182[/em] 礼拜日快乐哦![em]e183[/em] [em]e177[/em]

风满楼

[em]e160[/em] [em]e160[/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79[/em] [em]e179[/em] 欣赏佳作!!“....自己的瓦尔登湖在哪里,只有细心摸着自己心脏的纹络,低头聆听,如冷暖自知。....”

小溪谷林

[em]e175[/em] [em]e163[/em] [em]e182[/em] [em]e160[/em] 周未愉快。

妮子

[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妮子

境界。[em]e142[/em][em]e142[/em][em]e142[/em]

天上人间

我们被禁固在水泥里,也是隐士一生。[em]e163[/em] [em]e160[/em] [em]e118[/em]

月光

把风当做风雨看成雨任流云飘过江水东去多好没有一点思绪。。。。。。

月光

把风当做风 雨看成雨 任流云飘过 江水东去 多好 没有一点思绪 。。。。。。

黎明

文章写的太精彩了,过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有时真的想回归大自然,过一段隐士的生活。转载了,谢谢![em]e160[/em] [em]e160[/em] [em]e163[/em] [em]e177[/em] [em]e17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