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古典 音乐 ---- 冰冷的柔情 雕塑

个人日记

图片




















勃拉姆斯一生最大的耻辱是他的《第一交响曲》被人称为“贝多芬第十号交响曲”,这是他四十三岁那年才完成的作品。尽管“第十号”的评语差点剥夺了他继续写作交响曲的勇气,他心甘情愿流连在贝多芬的阴影里。维也纳人很快发现两人惊人的相似:长相丑陋,对女人却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音乐细腻却举止粗鲁。不过他们很快像当初接受贝多芬一样愉快地接受了勃拉姆斯。他反对浪漫主义,却被浪漫主义先驱、他的老师舒曼当作这个群体里一颗新星向外界宣布:“有一天一定会突然出现这么一个人,他会被选中用一种理想的方式来表达最崇高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浪漫主义。这个人就是给我们带来的不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技巧,他会像密涅瓦一样,全副武装地从朱庇特的头颅中跳出来。现在他已经来了。”对这些甜言蜜语似的赞扬,勃拉姆斯既不反感,也不接受,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道路,一如既往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当舒曼在音乐里极大地表现出他爱好文学的一面时,勃拉姆斯毫不犹豫地反对音乐中文学和哲学的倾向,他要使音乐返回到最高一层的天幕上。贝多芬死后,他的奏鸣曲、四重奏和交响曲成为世界音乐霸权争夺的对象,谁能够抢到贝多芬音乐的残骸,将它敲碎,或熔化,或铸成小器,甚至埋葬它,谁就能够坐到音乐的头把交椅。音乐已不复为音乐,虽然他们打着的还是音乐的旗帜,但那是飘扬在浪漫主义的天空下。“原来曾经是交响乐的美妙统一的结合体,而今,戏剧性的、色彩丰富的因素又被分割为不同的构成部分,尽管浪漫主义的口号喊的是要求更加紧密的结合。瓦格纳成了一个戏剧家,布鲁克纳成了一个交响乐家,柏辽兹成了一个色彩家;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写室内乐、钢琴曲或艺术歌曲;实际上他们是一群丧失说话功能的动物。”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书中痛心疾首地说。













图片













舒曼的小团伙高声赞扬着勃拉姆斯创作的三首大型钢琴奏鸣曲,将他纳入“大卫同盟”,勃拉姆斯警觉起来,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很快地使他回到内心,开始了他一贯的严肃和小心翼翼。他从贝多芬的阴影里走出,坚定地向更古典、更传统的老巴赫走去。有人指出,勃拉姆斯在音乐的创作上更像巴赫。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来说,勃拉姆斯不仅仅太老,太保守(太激进?),他的思想倾向和整个的创作风格无不属于一个行将消失的世界——在古典主义年代,巴赫代表的是一个湮没的时代,而绝非后人所描述的音乐的新方向,他是音乐史中一个无名的逗点,一个毫不起眼的注脚,一行任何人都可以删除的文字。在一个崇尚新标准、新名称(标题音乐兴起)的年代,勃拉姆斯无疑注定落后,并陈旧下去。对贝多芬他爱恨交加,他的第一部作品《C大调钢琴奏鸣曲》几乎就是贝多芬《汉马克拉维亚奏鸣曲》的“乡下翻版”。《第一交响曲》他整整写了十四年;而对待巴赫,他像琴手打开钢琴时的瞬间心情,无比美好和眷恋。在勃拉姆斯身上我看到了他的软弱,一种向后看的软弱,在贝多芬的慢乐章里我们曾看见过他的软弱,他的无能,在接下来的快板中它消失殆尽,变成了雄壮、勇往向前、意志坚强的回旋曲,这个贝多芬不是我所喜欢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对古代的音乐非常感兴趣,他收集多位音乐家的手稿和书籍,向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致敬,而这都是他身边刚崛起的浪漫主义狂热分子所不屑一顾的,他和李斯特信徒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他们提出“未来音乐”。瓦格纳在一篇题为《未来的艺术家行当》思想札记里对人类未来的五大艺术,文学、音乐、美术、雕刻和舞蹈进行了展望,认为传统是艺术进步的绊脚石,“具有万古常新的对象的艺术里面,才会不断有新发明”。在浪漫主义一统天下的十九世纪后期,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帕西法尔》就是他们的旗帜,而勃拉姆斯的声音显得单薄、弱小,低到只有青草听到。一位音乐评论家毫不客气地在报纸上责骂勃拉姆斯:“李斯特作品中简单的一下钹声,其气势和情感也比勃拉姆斯所有的交响曲再加上他的小夜曲的总和还要多。”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首演没有取得成功,听众认为缺少流行的音响效果,他的朋友建议他修改一下第一乐章,遭到拒绝,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固执和敏感使他的人生成为哈姆雷特的人生,维也纳人叫他“贞洁的约翰”。他在慢板的琴声里瞥见了一望无际的忧伤,那忧伤也是献给罗伯特·舒曼。直到1866年写作了《德意志安魂曲》,他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中音提琴、竖琴、定音鼓、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合唱抑制住了浪漫主义的病症。我想起瑞典导演鲍韦·戴贝伊1995年拍摄的电影《教室别恋》,弗兰卡不仅原谅了在家里与妻子偷情的学生史迪,还与他一起欣赏古典音乐,当《德意志安魂曲》响起的时候,弗兰卡泪流满面,他为纽约尼龙面料到来的时代哭泣,为遭到希特勒铁蹄践踏的欧洲哭泣,为一个自然而完美的世界的结束哭泣。弗兰卡,二十世纪古典主义和传统文化田野的最后一位守望者,在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中弹响惊惧的天空。














图片














有人将勃拉姆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称之为“田园交响曲”,除了贝多芬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田园”外,是否也暗示着它是一部“好听”的音乐,如同满眼春光的田园令人流连忘返?勃拉姆斯“音涩”早已闻名于世,比如想在《第四交响曲》里发现果实或鲜花什么的,你得先有耐心听完他十几分钟的叨叙。再比如有人将“高贵”和“完整”的词语贴在他身上,使他玄乎间步入贝多芬巴赫等神人的行列,人们会感觉到在这平静的均衡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隐藏着一种悲剧性的哲学。在听完《德意志安魂曲》,你已经为他的冷峻和严酷不寒而栗了。那年勃拉姆斯三十三岁,而立之年,勃拉姆斯几乎“知天命”了。是他太成熟?比别人更早经历人生沧桑?还是勃拉姆斯的身子里有非凡的哲学力量?五年前,他用他的冷峻拒绝过我,那时我二十五岁。从我看来,莫扎特、贝多芬、维瓦尔第、肖邦更好接受,贝多芬虽然结构严谨,但他的愤怒,他的坚强,他的力量,似乎刚刚适合一个二十五岁左右又很苦闷的年轻人。我听过一次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那里我找不到贝多芬莫扎特或肖邦的东西,只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几首奏鸣曲改变了我的看法,原来勃拉姆斯还是很柔情的,听听《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和《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图片














叔本华说,做梦和生活是同一部书中的书页,逐页阅读是生活,随意浏览是做梦。对勃拉姆斯来说,他的生活(包括作曲)是随意浏览,而他逐页阅读的是他的梦境——与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女人在巴登-巴登的恋爱。勃拉姆斯每当有一个交响乐的构思时,总会告诉克拉拉。你可千万不要相信他信里谈的就是交响乐本身,与其说他在告诉别人——一些优雅的女性,倒不如说他在找个倾诉对象。《第二交响曲》在他头脑里刚刚产生时,在给克拉拉的信里说:“它……充满了悲哀的风格。”他给远方的朋友在信中大谈交响曲的悲哀:“新的交响曲那么悲哀,以至于您都无法接受。其实我从未写过如此悲哀软绵的曲子,为此总谱最好做个黑色的框。”你无法判断,勃拉姆斯是出于习惯还是故弄玄虚?














图片














《第二交响曲》是勃拉姆斯最欢快的一个交响乐,人们把它比作勃拉姆斯的“田园”,因为田园上方,除了天空和鲜明的日出外,还有一个令人惊愕的傍晚。天空是第二乐章,由大提琴营造出来的天空,这样的天空不适合于仰望,适合于一个人散步。有时候你想着,身边若是还有一个人多好啊,这样想的时候往往是一人,你周而复始,一遍遍地想着身边有人陪着,一遍遍地追忆,直至回忆起追求不到幸福的某个细节——并认为只有痛苦和独处才对得住这次散步。大提琴这时像温暖的炉火一样地照出了勃拉姆斯的生平恋爱,那个叫克拉拉的女人天意中是属于勃拉姆斯的,但她一直到她的丈夫舒曼死了,都不可能与勃拉姆斯结合(或许,勃拉姆斯在舒曼过后的几年里与她有过身体上的交往)。在第二乐章里,我们听出了大提琴一次轻微的摇摆,它如此轻,以至于在月亮与星星的之间无法选择一片更宁静的夜空。















图片














鲜明的日出是第三乐章,四个乐章里最短,勃拉姆斯在这里应用了三种舞曲,即古老的小步舞曲,快步加洛普舞曲和快步华尔兹舞曲,它们又带上了匈牙利风格和维也纳风格。与太阳一同上升的是一棵树,从地平线的那一端,你听见树节节升高的节奏,它是纯粹的超越,是一棵被俄耳甫斯①歌唱的树。听第三乐章很有种爽快的味道,在勃拉姆斯乐曲亦不多见,是四首交响曲里惟一一个快乐章。可见一个人的性格是多面的,勃拉姆斯不是“冷酷到底”,他将“冷”藏在内心。你还沉湎于日出的时候,终曲的压顶之势使你几乎无喘息机会,它本是这座音乐大厦的奠基之石,但突然它被抽去了。一支长笛,一支单簧管,一支长号和一支低音大号,使音乐大厦变得苍白,孤独而摇晃。你不知道在日落的平原是火一般的光亮?是回光返照?还是天使堕落的时刻?你想着,明天的明天是否会同样美好?在你迅速饱览了河流,天空,日出,火一般的罂粟后,夕阳将它全部的余晖倾泻在身后的大路上,像一把剑,带走你的匮乏。













图片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不是我最喜爱的作品,它的开头有勃拉姆斯一贯的黏重,晦涩,不明朗,我曾几次没有听完第一章就走开了。勃拉姆斯写完《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后,将它寄给好友,并在信里附言说,自己对它能否获得更多的观众没有信心。他把四个新乐章说成是一堆毫无表情的“前奏曲”。












图片
















与贝多芬作曲比较起来,勃拉姆斯似乎更像一位十八世纪的“音乐曲作家”,贝多芬最憎恨使用“作曲”这个词,他更喜欢“音乐诗人”,勃拉姆斯则老老实实地作曲。《第四交响曲》的后两个乐章他在完成前面两个乐章一年以后,才开始动笔写。他有时候如此胆怯,以至每写一个乐章,就用许多个解释来掩盖他身上出现的新姿态。勃拉姆斯在一八八四年到一八八五年,很无聊地呆在一个叫做木尔茨促施拉克的镇上,每天以改编朋友的诗歌打发时间,这些诗歌有:“四十岁登上了这座山/我们静静地站立回头远望/我们看到童年就在那里。”或者“爬上来/亲爱的影子/在死亡之夜来到我面前。”或者“那么来吧/止住的眼泪/给我的灵魂以激情。”勃拉姆斯写作《第四交响曲》,他的动机,他的信仰被这些平庸的歌词包围着,他言不由衷地将新交响乐称为“不甜的樱桃”。是啊,樱桃,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门德尔松、舒曼、肖邦们在那里制造甜樱桃——《仲夏夜之梦》、《圣母颂》、《波洛奈兹舞曲》,勃拉姆斯一意孤行,吃力地构建古典主义的天幕。













图片















约翰·勃拉姆斯其人不如他的作品那么吸引人,他的作品最吸引人的不是《第一交响乐》,而是《21首匈牙利舞曲》,类似的旋律经常在另外一些作品里流露出来,像《第三交响曲》中的三乐章小快板,《二重奏协奏曲》末乐章欢快的舞曲。这些愉快乐章“反映”出勃拉姆斯性格的另一方面,一改平时板着严肃的脸孔,对小孩就表现出亲和力,从一大群小孩中跳上楼梯,往他们中间扔大把银币,喜欢听银币撒地的叮当声和孩子们的欢呼雀跃。《第四交响曲》在一个冗长的“不太快的快板”和一个天国般的音乐“中庸的行板”之后,一个2/4拍子的谐谑曲将两个精心的“秋之暮园”抖落干净,这种利索令人联想起勃拉姆斯本人的肖像,他的满脸大胡子有点乱,有点脏,不象维也纳来的人士,倒很像庄稼汉。在第三乐章“欢快的快板”,这位庄稼汉带领我们进入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音乐大厅,耳旁还响着德国北方田野的管弦乐,满眼却是赖因肯和巴赫硕大管风琴。《e小调交响曲》还有一个惊人的秘密,便是它的结束标记:恰空舞(也有人翻译作夏空——见《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一个源自巴斯克语的舞曲,本意为秀丽。巴赫曾写过闻名的恰空曲,属于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古组曲的最后乐章——它的迷惑不是作品的三十个段落,而是这些段落衍生出来八个小节,每个段落又是原有八个小节的变体,这样,在旋律线上,在低音线,在和声结构上,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犹如奇妙的火焰之于夜空。巴赫的小提琴恰空舞曲是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面对它们,像面对一位光芒四射的女神,勃拉姆斯表现出一位恋爱中腼腆的小伙子,神魂颠倒,又敬畏无比。“一种令人深思的音乐”产生了。它消解了变奏曲中常见的缓和,平衡和戏剧性印象,赋予交响曲另一种意义:遥相呼应的语言,清晰跳动的脉搏和耐人寻味的古典作风。












图片














勃拉姆斯认为,若想了解他所写的作品里的人的状况,或者想了解一个音符所俘获的最小思想,都将是一个错误。勃拉姆斯的年代已经过了贝多芬的那个古典时代,在贝多芬作品里找到的英雄,在他那里已不复存在。勃拉姆斯固守古典的衣钵,没有勃拉姆斯的吝惜,浪漫派将不会有交响乐。















图片
















图片








专辑英文名Double concerto & Clarinet quintet

 
专辑中文名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奏协奏曲

 
艺术家勃拉姆斯 Brahms
 
古典类型协奏曲
 
资源格式FLAC
 
版本欧版
 
发行时间2007年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指挥/演奏家 : R. & G. Capuçon, Capuçon quartet, P. Meyer, M.-W. Chung, G. Mahler Jugendorchester


音乐风格: Classical


唱片公司: Virgin Classics


版本:欧版


ISBN: 00946 395147 2 4













图片












专辑介绍




《A小调二重奏协奏曲》,OP.102,是布拉姆斯最后一首管弦乐作品。布拉姆斯之所以创作这首作品,是以表示他有与他的老友约·阿希姆言日于好的意图。这首作品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由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最后题赠给约·阿希姆。共3个乐章:1.快板,开始句由大提琴中较低沉的音色,而不是由明亮的小提琴声来应和,大提琴单独待续奏出狂想般的华彩经过句,最后独奏小提琴加入进来。大、小提琴二重的华彩段越来越丰富,发展成由整个乐队来陈述的主要主题。这是布拉姆斯所特有的附点节奏和三连音混合的音型。第二主题是一支轻轻摆动的旋律,由独奏大提琴柔和地引进,并由独奏小提琴呼应。这首二重协奏曲类似巴洛克时代大协奏曲的写法:一小组独奏乐器因整个乐队交替出现,形成对比。2.柔板,以忧郁的、色彩几乎是阴沉暗淡的旋律开始。最初的4个音作为一种动机音型,由管乐部分庄重而又缓慢地奏出,乐章开始和结束都用这一音型。旋律本身由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相距一个八度奏出,很像男声和女声混在一起。3.不太活泼,末乐章以抑制着的欢乐情绪开始,由独奏大提琴奏出舞蹈音型,小提琴重复,之后很快雷鸣般地全奏重复。这个旋律具匈牙利式回旋曲迭句的特征,使人认为这个乐章是回旋曲式,但这个乐章实际却像第一乐章,用明确的传统奏鸣曲—快板曲式写成,舞曲般主题的发展几乎带有轻盈的谐谑曲风格。各主要主题再现时,在音色上都有微妙的变化。




这张由Capuçon兄弟演奏的勃拉姆斯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奏协奏曲得到了评论界的狂赞,被英国老牌古典音乐杂志Gramophone Magazine(留声机杂志)选为2008年2月最佳古典唱片。















图片












专辑曲目




01.Brahms: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 Orchestra In A Minor, Op. 102, "Double" - 1. Allegro
02.Brahms: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 Orchestra In A Minor, Op. 102, "Double" - 2. Andante
03.Brahms: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 Orchestra In A Minor, Op. 102, "Double" - 3. Vivace Non Troppo
04.Brahms: 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 115 - 1. Allegro
Brahms: 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 115 - 2. Adagio
06.Brahms: 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 115 - 3. Andantino, Presto Non
07.Brahms: 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 115 - 4. Finale: Con Moto






















图片
















图片














专辑英文名Brahms Complete Symphonies


 
专辑中文名勃拉姆斯4大交响曲全集


 
艺术家Hebert Von Karajan & BPO


 
古典类型交响曲
 
资源格式APE
 
版本DG 453 097-2
 
发行时间1998年
 
地区德国
 
语言英语




作者介绍: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 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 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 瞩目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 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 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岁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 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 必要的基础。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 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 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 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 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


1848年至1860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 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
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 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 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 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 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 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 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 盾心境。


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并 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













图片














勃拉姆斯一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 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 《第一交响曲》封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 协奏曲作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 《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 《海顿 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 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 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 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 作。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 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 中,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 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 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 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 盾的心理。


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 曲家中的"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只有四部,但它对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 交响音乐的发展却做出卓越的贡献。这四首交响曲形成一个家族,四部曲子虽然有显著的共同点,但亦各具鲜明特色。《第一交响曲》是戏剧性的,但中间两个乐章带有沉思意味;《第四交响曲》有悲剧色彩,间奏曲则活泼热情;《第二交响曲》宏伟而精神饱满;《第三交响曲》最难描述,是混合了抒情风和微带绝望的怀旧之情的杰作。这四首交响曲的表达方法各有千秋,声音也各具特色,但在结构上却有共同点:都具有《第一交响曲》的哥特式建筑结构,以及《第四交响曲》紧凑的旋律主线。


勃拉姆斯在给当时一位指挥的信上曾这样写道:“我还没有写出过一部交响曲!你不想想看,当我还听得见像贝多芬这样的巨人的步伐声时,要从事这一方面的创作,可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行。”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说勃拉姆斯是“最无忌惮的作曲家,喜欢假扮成亨德尔和贝多芬。”他的交响曲在某些方面确实是遵循贝多芬的模式——尝试以少数基本动机发展出整首乐曲,追求精练的风格与有机的凝聚性,避免标题和景象描绘。但两位音乐家之间也有显著差异,虽然勃拉姆斯在《第一交响曲》中成功的运用超越的手法,可是奋斗与胜利对他而言并不象对贝多芬那么重要;在其他三部交响曲中,勃拉姆斯的兴趣在于表现完整的情感世界,即使让曲风显得模棱两可也在所不惜,《第三交响曲》就是个例子。除了《第四交响曲》外,勃拉姆斯的第三乐章都舍弃了诙谐曲而改用间奏区,而且他也很少仿效贝多芬的动荡翻腾,宁可采用较抒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舒曼喜欢的一种特质。




从《第一交响曲》开始,他在短短的十年中,又相继写出三部交响曲、两首协奏曲和两首序曲,也就是说,作为一位管弦乐作曲家,他重要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一个阶段产生的。他的这些作品确实独具一格,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紧相结合着。他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

他的音乐的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柏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从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不断汲取力量,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



作品介绍:

 

企图在人们的头脑中重建一位“作曲家”是很难的,但是通过探讨其代表作品来形成一个蕴涵潜力的印象我想应该是可行的。对于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笔者在这里旨在通过综合以往的阅读经历,试图为大家聆听“勃拉姆斯”提供一些“听点”参考:


C小调第一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命运交响曲》(杨燕迪)。在调性选用和整体结构上取法于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格劳特)。对于中间两个乐章,指挥家赫尔曼·莱维向克拉拉·舒曼流露,他对两个中间乐章表示怀疑,尽管很优美,他认为更适合于小夜曲或组曲,而不是布局如此宏大的交响曲(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第四乐章深刻影射了贝九《合唱》交响曲(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D大调第二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杨燕迪)。本作品的第一乐章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姊妹篇(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第三乐章有间奏曲的抒情、优雅和节奏性,而没有贝多芬谐谑曲的紧张(格劳特)。第四乐章使人感到有海顿交响乐的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保罗·亨利·朗)。



F大调第三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杨燕迪)。关于第三乐章:“沉思性质的小快板乐章(Poco Allegretto)十分动人,但它几乎是一首无词歌”(格劳特);“第三乐章的优美的小夜曲确实是一个伟大的音乐诗人的独创性作品”(保罗·亨利
·朗)。 第三交响曲宁静的结尾十分优美,除海顿外很少再有先例(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E小调第四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悲怆交响曲》(杨燕迪)。“这部作品是四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其中最悲凉、最古雅的一部”(保罗·亨利·朗)。“整部交响乐的顶点,也是勃拉姆斯整个艺术的顶点是第四乐章,这个在所有乐章中风格最古老的乐章是一个长篇的恰空曲(关于“恰空”参见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变》)” (保罗·亨利·朗)。“勃拉姆斯喜欢变奏曲式,在本作品中恢复采用的巴洛克固定低音变奏又一次证明了作曲家同过去有精神上的血缘关系”(格劳特)。


对于勃拉姆斯的交响乐思维,室内乐的创作风格和变奏曲写作技巧是理应被受到关注的。对谐谑曲的处理也应是对勃拉姆斯的一大关照点。汉斯立克曾声言他最喜欢的是第三首作品,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最喜欢勃老的那首作品?














图片













专辑介绍


 

卡爷在DG公司曾经于1960、70和80年代指挥BPO三次录制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此版为1978年的第二次录音,企鹅评鉴三星保留一星,是优秀版本。这个版本的勃一尤其出色!BPO在卡爷的棒下将自身的大气、豪壮和瑰丽展示得淋漓尽致,整场演绎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之感。曲目开始时的定音鼓如同天堂中传来的钟声,瞬间就将人征服!





专辑曲目


1. Symphony No. 1 I: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2. Symphony No. 1 II: Andante Sostenuto
3. Symphony No. 1 III: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4. Symphony No. 1 IV: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5. Symphony No. 3 I: Allegro Con Brio - Un Poco Sostenuto - Tempo I
6. Symphony No. 3 II: Andante
7. Symphony No. 3 III: Poco Allegretto
8. Symphony No. 3 IV: Allegro - Un Poco Sostenuto



















图片














图片









文名: 弦乐六重奏
 
艺术家Brahms 勃拉姆斯
 
古典类型室内乐
 
资源格式APE
 
版本Menuhin,EMI
 
发行时间2003年
 
地区美国

作曲:Brahms

演奏:Menuhin, Masters, et al

发行公司:EMI




专辑简介



《降B大调弦乐六重奏》

 


作于1859—1860年,这是勃拉姆斯创作丰硕时期的作品。尼斯对这首作品的评价是“勃拉姆斯执着于在其作品中塑造形象,在曲中表现出像阿波罗一样的阳刚,把明快、放纵的乐天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首作品涵盖了古典乐派前人的遗风,其形式很接近于贝多芬的七重奏。




这首作品共4个乐章:

1.从容的快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其中多次使用兰德勒舞曲,给人以感伤的韵味,发展部有频繁的转调。


2.从容的快板,D小调,变奏曲形式,主题为贝多芬的性格,兼具民歌风格,其中第三变奏呈现高潮;至第五变奏已离主题颇远,中提琴的五度固执低音给人深刻的印象,第六变奏又回到主题,结尾小提琴、中提琴三度重迭给人梦幻般的沉静。


3.谐谑曲,极快板,F大调,3段体,中段切分音的谐谑极具特色。


4.优美的稍快板,降B大调,回旋曲式,主题有海顿进行曲的味道。发展部大提琴动机变形的二重赋格,中提琴的赋格及小提琴的接替,都充分展示出布拉姆斯的曲式变化魅力。



《G大调弦乐六重奏》
 


大家都知道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爱情故事,并因此终生未娶,但是早在一八五八年,勃拉姆斯就和高廷根大学一位教授的女儿阿嘉德·冯·西波多有了婚约。按照常理,勃拉姆斯跟这位有著漂亮嗓音的女子肯定会成为眷属。但奇怪的是,在爱情与自由之中,勃拉姆斯选择了后者。他为此毅然中断了与阿嘉德的恋情。但是,勃拉姆斯跟阿嘉德曾经拥有的欢愉却仍然成为记忆并且常常煎熬他的身心。於是,他想到以音乐来求得解脱。在一段漫长的日子里,他终於如愿以偿地完成了《G大调弦乐六重奏》(又被称为《阿嘉德六重奏曲》)。


这首作品前后创作时间很长,较之第一号结构更严谨,表达得更细腻。尼斯的评价是“以惊人的优美,将G大调细腻的离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牧歌意韵;沉静而充满悲哀情绪”。此曲又名《阿嘉德六重奏》,创作时正值其与阿嘉德·冯·西波多(Agathe Von Siebold)恋爱之时,其第一乐章结尾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以A—G─A─D─H─E(D为T的音名化)奏出3次阿嘉德的音名,有人认为第一乐章主题音名G─D─ES─B,源自“阿嘉德·西波多”,“你的勃拉姆斯”和“西波多·勃拉姆斯”。但此曲真正完成时,两人婚约其实已经解除,勃拉姆斯对友人说:“是这首曲子使我从最后的恋爱中解放出来。”




这首作品共4个乐章:


1.从容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开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不安,呈示部主题的对位达到技巧的最高峰,发展部充分使用第一主题转位及对位的处理方法,发展部充分使用第一主题转位及对位的处理方法,发展到高峰时转以“倒影对位法”。


2.谐谑曲,从容的快板,D小调,富于忧愁情绪,匈牙利式韵律,研究专家认为,这是后来《间奏曲》的化身。中优一扫开始的沉郁,是急速的玩笑似的急板。


3.稍慢的慢板,E小调,变奏曲式,由主题与5段变奏组成。这里的变奏以调式变化、丰富的半音阶法、交错的旋律、各声部力度之同一性等处理,成为布拉姆斯变奏曲中最具魅力的一首。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主题旋律为失运河母爱的感情表示。


4.稍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相对轻松和愉快。第一主题庄严,而第二主题多少有些舞蹈节奏。发展部较短,但尾声时似有第二发展部,出现多层力度起伏变化,形成美妙的延宕变化。






专辑曲



1.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2. II. Andante, ma moderato
3. III. Scherzo (Allegro molto) & Trio (Animato)
4. IV. Rondo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5. I. Allegro non troppo
6. II. Scherzo (Allegro non troppo - Presto giocoso)
7. III. Poco adagio
8. IV. Poco allegro























图片

 
















图片














编辑制作 冰 资源来自网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