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女教育中“三句话”的反思

个人日记

中国父母对子女讲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句话确乎是中国试的,它们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竟会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究竟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每一个父母认真反思。

关于“听话”

我们小的时候,清晨上学前,父母总是叮嘱一句,不要皮,要听老师的话呀!在日常生活中也总是一再重申要听大人的话。应该说,在那个全民族独立思考能力普遍丧失,或者说这种权利被剥夺的时代,人们难以觉察出有什么不对,不科学的地方,这样的要求也有可谅解之处。但时代不同了,在强调创造,强调个人发展的现代社会,仅对孩子提出听话的要求,非但是片面的,而且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的精神低层面。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许多高学历父母也仍然把“听话”作为对孩子的主要要求,这说明了讲究尊卑,长幼,孝道的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巨,高学历的家长也仍然有素质上的缺陷。二是,父母常常在这种教育表露出来的矛盾面前哑口无言。

所以,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听话,更要教育孩子相信真理,相信科学,教育他们树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思想。我们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思考和比较,在辨别和筛选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正在和世界接轨的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也要和世界接轨。

关于“好好学习”

我们这一代,甚至上一代都是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谆谆教导中长大的。无论什么时候,要孩子“好好学习”都是没错的,问题于,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就远远不够了。好好做人呢?好好热爱家庭呢?好好使自己与时代同步呢?这些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所必备的素质,父母为什么不反复要求呢?当然,这与当前教育体制有关,越改越不像话了。可以说,越改越糟了。如果与父母常讲的另一句“没出息”联系起来看,答案就清楚了,那就是他们还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出息,才能成为人上人。这样使孩子的书包越来越大,越来越沉,使孩子们享受不到童年灿烂的阳光,翠绿的草地。以后孩子们长大成人,发现童年的回忆只有书包,教室,岂不是会发出“还我童年”的吼声?

关于“没出息”

作为父母最爱用这句话训斥孩子,在父母眼里没出息的孩子太多了,出息(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发展前途或志气”。仅凭学习不太好就能断定孩子没前途,没志气吗?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必然会有无心的失误,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做父母的必须学会给他们以明亮的,正面的引导,一味地指责孩子没出息,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只能使孩子走向自暴自弃,走向真正的没出息。孩提时愚钝,顽劣调皮,但最终走向名垂青史的名家,大师不在少数,幼时聪慧,长大后,切泯然众人的伤仲永之叹,不是言忧在耳吗?

有一个孩子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想考第一切只考了第二十一,他问母亲是否比别人笨,母亲没有回答,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小学毕业时,母亲带他去看了次大海,在看海的过程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当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考取清华,母校请他做报告时,他告诉了大家母亲给出的答案:你看那海边争食物的鸟儿,当海浪打来时,小灰雀总能迅速的飞起,它们拍打两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的时间要长,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给孩子一点自信和鼓励吧!相信你的孩子经过努力一定能够成为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海鸥!


文章评论

清新微笑

哲思,远洋离教育家不远了[em]e121[/em]。文中所述的现代父母的通病,我也有。今天就做回小学生,来听老师讲讲课,受益了,谢谢[em]e181[/em][em]e160[/em]。

燕之南

给洋阳鼓掌 [em]e328079[/em][em]e163[/em][em]e160[/em],分析的挺透彻[em]e176[/em]

新晴

写的不错,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