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言绝句写作

手机日志

 徐于斌,网名沧海月明、徐徐于于。江苏盐城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盐城市诗词协会主席,盐城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创作有诗词、散文、学术论文数百篇,散见于《博览群书》、《中华诗词》、《诗刊》等著名报刊。曾荣获江苏省诗词协会授予”江苏十佳青年诗人”称号,中华诗词学会“全国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优秀奖”及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主编或参与主编了《湖海诗存》、《人物春秋》、《盐城红色记忆》、《盐城历史名人》等多部地方文献史料。---编者注


五七言绝句的起承转合


写诗讲究章法,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布局,下笔时都要有所斟酌。五七言绝句篇章短小,要做到神完气足,语短情长,尤其讲求起承转合。

什么是五七言绝句的起承转合?简而言之,第一句为“起”,是开头,引起下文;第二句为“承”,承上为主;第三句为“转”,启下为主;第四句为“合”,照应并结束全篇。四句话,各司其职,各有担当;又相互照应,彼此关联。如王维《相思子》:

红豆生南国,(起)

春来发几枝。(承)

愿君多采撷,(转)

此物最相思。(合)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托物寄情的五言绝句。第一句是起,交代红豆生长在南方。红豆,又名“相思子”,顾名思义,正切合诗人“相思”之情。起句以寻常语,从容领起全篇。第二句顺承首句,写诗人之心遥驰南方,直达友人身边亲切发问。第三句通过“愿”字一转,殷嘱对方“多采撷”。为什么多采撷呢?引出结句。第四句合,点题收篇。原来,诗人与友人南北分离,路途遥远,不能相见,而君可凭借此物,寄托相思。诗人念君嘱君,一心在彼,以致忘我,而我之委婉深情愈是动人。

此诗通篇起承转合,运笔优柔舒缓,二十字之间,尽显蕴藉绵长之风致。

再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起)

平明送客楚山孤。(承)

洛阳亲友如相问,(转)

一片冰心在玉壶。(合)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抒怀言志的七言绝句。题中芙蓉楼,旧址位于今镇江境内,登临其上,可以俯视长江。首句写景,送别前夜,江上烟雨茫茫,吴地寒意袭人。黯淡而又空阔的景致,恰好渲染氛围。次句紧承首句。一是时间上相承接,首句写“夜”,次句写“平明”。平明,即天亮、黎明。在前天夜里,也许诗人与友人筵边听雨,依依话别,第二天天亮,送客登程;二是空间上相承接,首句写江,次句写山,突出一个“孤”字,不仅写出楚山高耸屹立之势态,也自然逗出诗人孤寂凄清之心境,情绪上向送别紧靠一步。一二两句是为第一层,如同一幅山水苍茫的写意画,寓情于景,浑然天成。三四句为第二层,一问一答。第三句笔锋一转,跳出送别场景,以“如”字假设,转入抒怀。诗人平生因秉性疏傲,频惹非议,两遭贬谪,此时仍身处逆境,因而想到洛阳的至亲好友,他们一定在关心着自己,牵挂近况。第四句是诗人托辛渐转达亲友的话:虽然自己屡遭误解贬谪,但依然冰清玉洁,不改初衷。这是诗人对亲友的宽慰,更是抒发自己坚贞孤傲的襟抱,收拢全篇,抒情达意。

关于起承转合,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无数典范佳作,还为我们总结了很多方法技巧。本章分起、承、转、合四节,总结推介几种便于学用同时效果较佳的方法。每法凡举三首为例。所用实例,皆选自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徐晋如先生新编《千家诗》。

一、起

起,即开头、发起。绝句之起,应情深辞美,引人入胜。较为理想的开头,气势上要打得开局面,警策醒目;脉络上要引得出下文,打通全篇。当然,若要写出好的起头, 有个前提,即意在笔先。起笔之前,情绪饱满,并厘清抒写主旨,然后方可考虑如何下笔。这里推荐三种方法。

1、即景平起。此法是指就眼前景物平实写起,古往今来的诗人们用得最多,或睹物感时,或寓情于景,或以景起兴。如:

苏颋《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作品写诗人在汾水河岸,惊觉秋意萧杀,油然心生摇落,感时伤怀。起句“北风吹白云”,渲染秋风劲吹、白云奔走的氛围,即景写实,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王之涣《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柳”,音谐“留”,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此诗借折柳故事,托送别之情。首句写东风吹佛垂杨,寻常景物,平实道来,自然领起下文。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诗写丰乐亭游春所见。诗人敏感,觉春光易逝,赏春更惜春。“红树青山日欲斜”,山青,葱绿也;树红,花茂也,一片春光,而笼罩于夕阳之下,便敷上一层淡淡的忧伤,为下文恨游人不解怜香惜玉,作感情上的铺垫。


2、就事直起。由于绝句篇章短小,有时,起句不作任何铺垫,径直叙写所咏之事,给人以紧凑明快之感。如: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写闺中少妇思念辽西征人。起句“打起黄莺儿”,率直、突兀,引人入胜。春天里黄莺的叫声最为婉转动听,为什么要打起(驱赶)它呢?下文三句蝉联而下,原来“妾”(妇女自谦之称)与她所思念之人唯在梦中相见,黄莺叫声惊断美梦,如何不该打呢。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为李白名篇,首句直起,一路引领,通篇如跳脱流走之珍珠,明快炫目。“彩云间”言白帝城之高,令起句足具居高临下之走势。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诗篇抒写盼归思乡之情,却以潇洒面目示人,人称苏诗“清雄”,此即为一例也。公元1094年诗人遭贬海南,时年62岁,到写作此诗(1100年)时,已漂泊他乡六载有余,起句径直明言其事。“余生欲老海南村”,俨然已不作归乡计,超脱之处,饱含辛酸于言外。


3、纵情高起。诗人的情感,有时奔腾强烈,此刻起笔,往往发兴高远,劈空而来。即便写景言事,都带有较强主观色彩,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富于激越豪迈之气势。如:

张祜《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为宫女倾诉。起首“故国三千里”与次句“深宫二十年”,从时空两方面抒写离乡路途之遥、入宫时间之久,高度概括,笔力千钧,撼人心魄,为下文“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之情感爆发,蓄足气势。

刘禹锡《视刀环歌》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前两句两句对偶,直抒胸臆,人皆意中有而语中无的人间至情,一经作者锻出,千古以下为多少痴情人传颂。

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起句中“明月”和“关(寨)”,是为互文,这两个意象相连,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冠以“秦”、“汉”,穿越时间隧道,将历朝历代边关荒寒、烽烟迭起的历史画卷浓宿于七字之中,并使以下三句变得立体而纵深。试想,千百年来多少战士一去不还、战死疆场;而渴望“龙城飞将”镇守边关,“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得以安宁,又是多少代人的期盼。这样的起句,不仅刻画出超越时空的苍茫意境,更是振起全篇。


二、承。

承句要与首句紧密衔接。首句一经点出,次句要紧紧跟上,或补充或渲染,共同把话说透说深说妙。承句以能使全诗变得雍容有致、游刃有余为上乘。

1、顺应衔接。绝句四句中,一、二两句往往同说一景一物一事,或从一面说,或从两面说,或按时间先后,或依空间顺序。如: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首二句对偶,共写深冬山景。首写苍山日暮之远景,再写白屋贫寒之近景。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诗写思妇之情状。起句写夫君外出,次句写懒理机梭,前因后果,在事理上自然衔接。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叙事,首句写“辞”,次句写“下”,依据事情先后顺序,自然承接。


2、辅佐烘托。次句对首句所言之事、所写之景,在程度上、分量上进行辅佐烘托,开拓意境。如:

宋之问《渡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写诗人从贬所渡江归家时的复杂心情。首句回溯身在岭外音信隔绝的境况,次句“经冬复历春”,补充说明音信隔断之时间长久。

张敬忠《边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首句写边疆春色迟来,次句 “二月垂杨未挂丝”,是写景,也是佐证。


吕温《刘郎浦口号》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

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首句写成婚地点,次句写成婚时的情景,补叙当年盛况。


3、着力点题。有时,因为有了首句的铺垫衬托,次句点题,恰到好处。如:

戴叔纶《题三闾大夫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首诗是诗人凭吊三闾大夫庙怀念屈原之作。首句写沅江、湘江奔流不竭,画面已开,次句正好点题:“屈子怨何深”,虽含一疑问词“何”,而诗人之意并不求答,一是因为屈原之“怨”极其深广,无人可知;二是因为首句写景其实也是设喻,以滔滔不绝的江水正可比喻屈原之“怨”。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未央宫正殿,这里借代汉孝文帝。首句写孝文帝求贤若渴,连已经被放逐在外的臣子都在寻访之列。次句点题:基于这样的政治形势,贾生之才华气格本就无与伦比,按理应该得到重用,为下文讽喻蓄势。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写惊闻朋友遭贬谪时的心情。首句写灯残无焰,暗影幢幢,一片惨淡凄凉的氛围已出,次句着力呼应题意。


三、转。

绝句要写得好,第三句很关键。转,要富于变化,但又不能与前两句相去太远,同时要承担导出结句的责任。也就是说,第三句既要在诗意内容上求“变”,又要在章法气脉上求“贯”。在承上启下的分工方面,二三两句,各有侧重,第二句主承上,第三句主启下。写第三句时,第四句应该就在心中了。只要第三句铺垫得当,第四句水到渠成。因此,要振奋全篇,转捩翻新,逗出成功的结句,第三句得备足精气神。古人总结的转法技巧很多,这里简要讲四种。

1、设想推进。第三句往往借助一些关联词假设、揣度、推想,转而振起全诗,导出深意。如:

司空曙《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前两句写渔人垂钓归来,懒系渔船,江村笼罩在一片宁静的夜色之中。第三句以“纵使”一转,设想这只“不系”之船,即使被夜风吹走,又能吹到哪里去呢?肯定也是在“芦花浅水边”,抒写江村的美丽、闲适与安宁。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写在巴山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诗人书写家书,首句即为“寄北”之语。第三句用“何当”二字设问,遐想归家团聚之日,共剪烛花,窗前夜话,回味两地相思的温馨场面,那时也许会说到今夜我在巴山夜雨之中一边思念家人一边写家书的事情吧。全诗曲折回环,摇曳生姿,深情脉脉。

王安石《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王安石一生崇拜孟子,并以此为激励。第一二两句写先哲大儒虽不可拜见,但每读其书,顿觉有了人生的参照与目标。第三句着“何妨”二字推进设想,自己哪怕被世上所有人指责为“迂阔”,但只要有孟子这样的精神风标在,就不会感到寂寞无助,以此抒发自己高傲不屈的情怀。

 

2、就势上步。前两句在思想内容上或意境语势上做好了铺垫,第三句无需借助关联虚词,乘势上步,推开新局。如: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为东晋时高门望族的聚居地,开国元勋王导、指挥淝水之战的大将谢安都曾居此巷。起首两句寓情于景。朱雀桥也是东晋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之一,如今遗迹荒凉,野花丛生;乌衣巷口,夕阳西下。有前两句铺垫,蓄势已足,第三句就是上步,导出深意:当年显赫人物王(导)谢(安)楼堂前的燕子,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沧海桑田,不言而喻。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名作意丰辞美,写出了知识分子先天之忧而忧的襟抱。一、二两句写秦淮河上烟笼月罩,酒家林立。有酒家,必有供商贾官僚娱乐的歌女(即商女),第三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自然导出,笔锋直指不顾国家兴亡而沉迷声色的乱象。

陆游《沈园》

文章评论

小院农夫

谢谢你飞雪,在你空间里能让我拾此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