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茅草屋(1)
个人日记
作者:美丽草原
曾经有一个地方
曾经有过那样一个年代
曾经有过一群青年
在一个美丽的茅草屋,共同度过了几年既艰苦又难忘、既有痛苦又蕴含快乐、既懵懂又充满激情的时光。
1975年7月22日,在长春市地质宫附近的那条曾经送过哥哥姐姐们的宽敞的西民主大街上,依旧锣鼓喧天,彩旗飞扬。弟弟妹妹们瞪着和冯毅当年送哥哥姐姐们时一样单纯、羡慕的大眼睛,挥舞着彩纸花束,扯着脖颈高喊,热烈欢送!热烈欢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冯毅知道其实路边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喊的是什么,因为他们高喊的口号,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烈欢送?那为什么许多人眼里却噙着泪花?就连冯毅他们一车热血青年,也不知道去干什么,接受什么教育,心里全都一片茫然......。过去的几年里,他们也喊过同样的口号,送过哥哥姐姐们。冯毅心里当时说不出来的滋味。他目送着他唯一的姐姐,爱他、护着他的姐姐,就要离开他,到很远的地方,去吃苦,他心里觉得空落落的,泪水在眼圈里转。今天他只是在内心里有一种模糊的冲动。朦朦胧胧的意识到自己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了。要离开父母的呵护,离开老师的教导,离开朋友同学和亲人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陌生而艰苦的生活。而在他年轻的内心里似乎涌动着一股劲,一股要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的劲头。
整个西民主大街的两旁,被欢送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来送知青们下乡的亲人们怀着复杂心情。流着眼泪的老奶奶、咧着大嘴憨笑的老爷子、目光呆滞恋恋不舍的母亲、实在分辨不出是哭是笑的,与知青无关的旁观者们。在路两旁跟随着车队慢慢向前蠕动。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无可奈何的目送着在他们眼里还是一群孩子的,自己的爱子们,乘坐的杂牌车队,渐渐的消失在视线里,消失在远方混沌的茫茫原野里......
汽车车厢上坐着的全是陌生人,小小的南京嘎斯车,满满的挤满了十三个人和一米左右长方体的十个木箱子。木箱垫底,人一个挤一个的坐在上边,挨着冯毅左面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女生,椭圆的脸蛋儿,就像刚刚熟了的桃子,毛茸茸,白净净,从里往外透着粉红,就像含着一汪水儿。实际车跑了一个多小时,冯毅都没敢看她一眼。可是在半路上,有人喊着要上厕所,所以司机停了车。在下车时,由于人多,又没注意,冯毅从车厢上往下一蹦,一下踩在了她的脚面上,只听见熬~~!得一声惨叫,声音尖的有些刺耳,绝对的花腔女高音,高音里夹带着痛苦的颤音,这下冯毅才和所有人一同把关切的目光,集中到了她的身上。当汽车重新发动的时候,她已经是个泪人了,但是她还是忍着没有哭出声来,抽涕着脸蛋儿憋的越发红润,再加上挂在脸上的眼泪,就好像露珠儿落在了仙桃上。冯毅很内疚,紧张的满头大汗,连连说对不起,她看着他的一脸窘态,反而安慰说,没事了,好多了。她把身子略微向后转了转,把鞋和袜子脱掉。冯毅偷偷地斜眼一瞧,哦呀!白白嫩嫩的脚丫上,长出了一个大紫印,足有核桃那么大。好几次真想帮她揉一揉,可是下了几次决心,就是没敢。急的他满头大汗,再加上紧张,这汗就像洗了淋浴似的。被踩的女孩儿叫李艳,她看冯毅满头大汗,像只狼狈的落汤鸡,反而苦笑着,把手里的擦眼泪的手绢递过来。说,看你那一头的汗,快擦擦吧。
车还在继续向前开着,风声在耳边呼呼直叫,由于刚才那一幕,冯毅似乎放松了许多,大家融洽的传递着相互理解的目光。十三个人挤在一起,就像装豆包一样。对面一个高个子的男生,叫姜怀。脸色有些苍白,两条稀疏的三角眉下,一对老鼠眼,高高的颧骨,显得腮有些塌陷,两片肥大的紫红色嘴唇,在没有血色的脸的衬托下,格外有视觉冲击力。此时他正咧嘴笑着说,哈哈哈......,不就踩个脚吗,至于紧张那样吗?啊?哈..哈哈......。在他旁边靠着行李躺着一个小胖子,浓浓的眉毛,张着嘴打着呼噜,小杠杠胡下面,哈喇子淌得老长,他叫高飞。再往车箱的前面,坐着九个年轻人,当中的一个男生叫刘信,两道剑眉下一双锐利的眼睛,鼻梁笔直,嘴唇较薄,轮廓分明,显得成熟犀利。他正微闭着双眼,嘴角略带着蔑视的微笑。在他旁边坐着八个女生,三个搭顺路车回集体户的老大姐,五位和冯毅一同的同届毕业生。那三位老知青,看上去比他们大很多。五个新生,一个姓王,因为她长得又高又大,所以大家都叫她大王,实际她叫王丽琴,由于她长得人高马大,略微有些八字的眉毛和有点鹰勾的鼻子,让人感到有点滑稽和可亲。她正和身边的一个大眼睛,双眼皮,褐色眼睫毛的姑娘,吴月英,唠着悄悄话,两人不时的笑的前仰后合。看得出她们已经混得很熟了。在她们的旁边,穿一身旧军装的女生,叫胡云霞;另两个叫苗雅琴和李小花。在车厢的角落里还坐着脸朝外,一直不说话的72届男生刘琦,他背对着大家,看不到他的面孔。那三位大姐,显得沉稳大方,低声唠着嗑。大概是看我们,单纯而开心的样子,她们也随和着微笑......。在她们的脸上,隐约可见淡淡忧愁以及岁月留下的隐约皱纹,和风吹日晒痕迹。
冯毅正看得起劲,突然车子猛的颠簸了一下,旁边的小李,再一次发出了,啊呀一声尖叫。他随着大家扭头一看,原来汽车下了公路,已经行驶在一条弯弯曲曲,有些像古长城的,松花江防洪大堤上了。防洪大堤宽可以并排行驶两辆车,堤坡约有45度左右,堤高5米,堤下是郁郁葱葱的庄家和茂密的柳树、快杨还有杂草。居高临下,远远看到一处村庄,隐隐约约,就像海市蜃楼,大家开始兴奋起来,向着村子的方向,指手划脚......(待续,请继续读后面的续集 )[/I][/B]
文章评论
思思
[ft=,2,]那个年代没经历过,是上山下乡的时期吧~看你照片很年轻,原来都经历过这些了~[/ft]
鲲鹏鸟
[ft=,2,]很想经历一下那个年代。[/ft]
阳光女人
挺好[em]e179[/em]
珍爱升华
[ft=,2,]很有生活画面的特殊年代,笔者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仿佛又回到了七十年代,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上山下乡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是后来人所不能理解和领悟的年代!欣赏嘉文!祝你笔耕愉快!春祺![/ft]
江城喳喳
是创作或是记实?感染之中[em]e112[/em][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