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茅草屋(2)

个人日记

 ­

作者:美丽草原

           经过五六个钟头的颠簸冯毅乘坐的那辆南京嘎斯车,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岔路口乡,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屯子停下了。邹家屯,是个百十来户的大屯子,整个屯子绝大多数是姓邹和姓乔的两大姓,以姓邹的最多。邹姓人家据说都是闯关东来的,他们的祖爷爷为了躲避灾荒,背井离乡,从关内,带着家小,挑着挑,一路千辛万苦,落脚在这块松花江边上的美丽肥沃的土地上,支起窝棚,点起篝火,用吃苦耐劳的山东人特有的韧劲,倔强劲,把肥沃的用手一攥都能流油的黑土地,开垦成大片的良田。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繁衍生息,个个成了大户人家。为了能占到更多的地,供以后慢慢开垦,他们干脆跑马圈地,谁圈算谁的。再后来又来了姓乔的,他们来迟了,土地被开垦的差不多了,他们认为与其去一敲一镐的开垦小块犄角旮旯的小块土地,还不如帮着邹家种那些他们开出来又伺弄不过来的地,来得更容易。再后来就有了邹家大地主,乔家打长工的历史过程。这里也就被人们称作邹家屯了。

         屯子北头的一片砂坨子上,郁郁葱葱的灌木林中,一个用土垡子垒起的五间稻草房,像一位饱经了岁月沧桑的老人,稳稳地坐在那里。虽默不做声,但却透着满身的故事。周围绿树掩映,显得很寂静,不时的传来几声鸟叫和蝈蝈的振翅声。门前是条能走牛车马车的软沙路,说是路,倒不如说是在砂丘上人、马、牲口车经常走,踩出的一溜砂沟,汽车进来会很危险的,不小心就来个四轮沈砂,陷里出不来。砂丘上长满东北特有的灌木和杂草,可以看到离这里不远有一条清澈的,曲曲弯弯的,缓缓流入松花江的小河。几处大小不一,外形却很相像的稻草屋,隐约可见。傍晚时分,在夕阳下也都是果树成荫,几缕炊烟,渺渺升起,一派祥和、寂静、世外桃源的景象。草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稻草,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斑驳光彩,草房的墙是用黄土和稻草和成泥,在土垡子垒起的墙面上均匀平整地用泥抹子抹成的,形成了冬暖夏凉的东北特有的茅草屋。草屋周围大约二百多平方米,用当地的土办法,干打垒方法垒成一人来高的围墙。院子东北角上是一个已多年废弃的猪圈。草房的东头竖着一个直径一米左右,四米多高的烟囱。两根悬挂在空中的电线,静静地孤零零的,上面一排小燕儿安闲自得的梳理着羽毛,用好奇的眼神注视着这里新添进来的主人。再往远看就是起伏的沙陀子,坨子上长满植被。生命力极强的野山榆,是哪里的主角,他抗风沙,耐干旱,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它都倔强的生长繁衍,长得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再就是白桦树了,长得俏美,挺着美丽的腰身,白色的树干在深绿色树荫里显得格外的耀眼。草屋是一个座北朝南五间房,西两间,东两间,中间一间开门既是门厅又是厨房,当地东北人叫“下屋”,下屋正南开门,进门两边是两口大锅,灶坑里正吱吱的穿着火苗,一股在城里很少有的特殊的香味扑面而来,勾起了冯毅饥肠辘辘的感觉。北墙偏西是一口东北农村独特的压水井,井旁边是一个污渍斑斑的碗柜。下屋的东墙和西墙各开一扇门,西面的是通男生寝室的西屋,东屋两间是女生寝室,下屋房梁上悬着两个燕窝,几只伸着小脑袋张着大嘴巴黄嘴呀的小燕吱吱地叫着,等待她们的父母来回交替着咁食来喂她们。我很好奇地看着飞来飞去,忙忙碌碌的燕子们,心里想,这里到底谁是主人?是燕子?还是我们?无论怎样,看样子人和燕子相处的还是非常和谐的,真的希望我们的到来不会打扰了她们的平静生活。东西屋的南窗下,说是窗但却都没有窗扇,更没有玻璃了,倒是有几张窗纸贴在窗棂的外边,已是残缺不整,显得沧桑,一看就已是经受过许多风风雨雨。南窗下各是一舖大炕,由于是两间通房,所以各能睡十来个人,北侧墙下摆放着每个人一个,从家里带来的,奇形怪状的木箱子,每个知青的全部家当都在各自的木箱里,还有就是一个简单的三屉桌,两个木凳。男寝室的炕上靠南一水的卷着六套被褥,这就是我们集体户这个茅草屋里的全部的家当了。

         由于平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环境,冯毅好奇的躺在火炕上,享受着温热的炕和炕席新鲜的质感,呼吸着草屋里特有的稲草香夹杂着土炕缝隙里渗出的烧材禾的味儿道,一种新鲜和莫明奇妙的感觉。让冯毅觉得也许他的将来,就像这种感觉一样,新鲜、茫然,苦涩。那种享受的感觉很快消失,随之而来的却是忐忑、孤独、无依无靠。但不论怎样,这里,这个茅草屋,就是这群年轻人的新的安身之处了。一种期盼新生活的欲望也在他们心里慢慢生长............(待续)

 

图片

­

 




文章评论

美丽草原

[ft=,2,]相信同龄人,肯定会产生共鸣的,呵呵呵呵.......今后的生活更精彩,夹杂着凄惨?劳累?.....[/ft]

蓝天净水

你把美丽的茅草屋描写的如此精致 如此精品 同时也才怀念那位佳人吧

珍爱升华

很有生活画面的特殊年代,笔者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仿佛又回到了七十年代,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上山下乡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是后来人所不能理解和领悟的年代!欣赏嘉文!祝你笔耕愉快!春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