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二)——杏花村
遥遥仙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曾引起好奇的我多少遐想,诗句中的杏花村一定如桃花源那样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的难觅,有缘才得以相见吧。
车子驶过陈旧破落的池州城中,朋友随手向前一指轻描淡写道:诺,那就是杏花村了。猛地心里头生生一惊!这里是杏花村?一点准备都没有,少了那份惊喜。瞥眼过去,很小的铁珊门关闭着,旁边开个小门进出,透过窗户依稀瞧见“杏花村”三字的牌匾高悬着。明明是一般小城市里常见的公园大门么,周围两排糟乱的商店,哪里是想象中的杏花村?我满肚子的嘟囔声,心里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杏花村怎么就没有预期里想象的那么神秘而来的那么突然,不费一点功夫去寻寻觅觅。
第二天行程安排,清早去杏花村。路上,我还有些忸怩着局促不安,不大愿意前往面对。门口还无售票员,一位穿着戏服的演员临时代收门票,好说歹说5张票进去了六人,其余五人怎么也不愿意再买88元的票进去了。
入门一片开阔的平天湖,湖光翠波,涟漪微恙,倒也清静。周围人造了许多景观,假山木凳房屋酒壶,看样子在努力营造一派田园风光景象。郭沫若一句:名人胜迹,后人往往多有附会说的一点不错,走在里面,时时提醒自己,这是杏花村哦,太过挪揄搞笑。
转念,就当游园吧,或许也会惊梦吧。
绕着据说原先很大的平天湖往东走,拐个弯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样子。怀杜轩青莲馆昭明堂处处流露出村的意蕴诗的芳香……一间间典型的徽宅建筑,进门天窗底下造一座小桥,别致精巧,水色澄清,跨过便是厅堂,正中与两边挂着的字画看着雅致极了;也有像是公堂模样的,一群假人做出在审案的姿势,屋里可以赏木石雕之类的,看样子都有些年代,带着沧桑的东西总觉得特别珍贵膜拜;吸引人的要算那座戏台了,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里随乐声走出一个个身穿古服的男男女女,在中午强烈的眩光里有些恍惚,是否自己真的走在那个唐?宋年间;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名俗文化打铁纺织酿酒农耕牧羊……都可以在杏花村里一一去参与感受,即使打铁的灶膛不肯给你多拉,你也可以瞄准机会去小试一番,情趣大增。
靠西一排长廊,雕刻着杜牧诗句里的故事情景的再现。图绘制的栩栩如生,但是叙说的故事却是错字连篇,再怎么改,雕刻在石头上的痕迹总是磨灭不了了。现代人快餐式的劳作已经没有任何文化意味可建存,有的只是给人留下的不屑。只有古时杏花村十二景雕刻得让人神往,站在一幅幅素色画前遐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蒲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茶田麦浪……碧波之上,烟霞一片,清风送香,景色迷人。不知再过多少年,就连杏花村三字是否还能留在我们后人的心里么?
偶尔也会在村里看见一头黑牛,老远就见它甩着尾巴在坡上静静地吃草。近了还会发现牛身上的肌肉在收缩颤动,好奇不已。孩子们却兴致勃勃告诉我:如牛这样的动物因没有手脚,就靠着尾巴来驱赶蚊虫不行,所以它身上的肌肉也有驱蝇赶虫的功能。实在不可小觑了我们的孩子,原来他们早就知道这些了,我有些脸红。
孩子更愿意去那丛梅花桩练习拳脚,在一根根比人高的梅桩上逞强地跨来跳去,不小心就掉了下来也不在乎。再上再跳,折腾得满头大汗也不肯离开,仍然兴致有加。
村西边是古井与牌坊陈立处,不知哪里弄来这么多的各色井沿圈,一口一口安置在一起,大的小的,圆的方的,但细看不像是旧时用过的,井沿上没一点绳索拉过的痕迹,倒像新井作旧处理过的,大概时想与“酒家何处有”相关吧。那些牌坊或许也是作假的多,不然不知有多少凄美故事在其中藏着呢。
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的杏花村,四周围被高楼建筑包围,村不村,城不城的,再读杜牧那首声誉鹤起的诗,已没有原先的古韵古意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