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真实的怀旧文章
个人日记
我父母在省城,我两岁开始随祖母在农村老家生活,五年后回城,其间为1966到1972年。
我们的村子不大,全村人口大约300人。
记忆中我没有饿过肚子。至于大人饿过没有呢? 我想应该有吧。但我见过的最穷的人家,都没有人饿死。
周围所有村子,没有听说过哪怕有一个人饿死。大家普遍吃粗粮倒是真的。我们那里是玉米和小麦产区。但是由于小麦产量低,人们以玉米为主食。还有红薯、谷子、豆类等杂粮。也产高粱,但不作为粮食吃,哪怕歉收年份都没有人吃高粱。高粱主要用作牲畜的饲料。歉收年份孩子多的家庭需要借一部分粮食,也很容易借到。
我二叔有六个孩子,都未成年,妻子身体不好不挣工分,是家里唯一的劳力,故有的年份需要借点粮食,多数是借外村亲戚的,也很容易借到。说实在的,周围村都比我们村富裕。
我们村在当地属于条件较差也差不多是最穷的。
生产队牲畜集中饲养,有专门的饲养员。社员家里也不少有牲畜,自己在家饲养。我离开老家哪年,村里那时叫生产队分配来一台拖拉机,拉上了电线,家家安上了广播喇叭。村里还有个大喇叭用来广播通知,还有一节铁轨挂在树上,用来敲击呼唤社员上工。
家家养成群的鸡。常见一只母鸡领着一大群小鸡仔觅食,好好玩啊!老母鸡找到食物就嘎嘎地叫小鸡仔来食,用嘴把食物摆在小鸡面前。
几乎家家养猪,并且偏好养母猪,因为母猪能下崽。通常一窝可以生13个小猪仔。主要吃磨面剩下的麸子以及野草。还有红薯枝蔓。
那时村里非常热闹。孩子们最为快乐,成群结队的在村里村外玩。坡下有一条小河,是我们夏天经常玩的地方。大人们主要是妇女拿着衣服到河里洗,我们在河的拐角水深处游泳,或者捉河里的小鱼。最常见的是满河的蝌蚪。捧起一把甩在石头上立马变干了,这是我长大后常感歉意的地方。虽说是十年九旱,但山上山下石缝间通常是湿漉漉的,挖一挖就有泉水流出。很多山洞里也湿漉漉的,遍布蛤蟆及各种小虫。蚂蚱、螳螂乃至蝴蝶满山都是。
隔三差五到公社赶集。我记忆里农村集市一直存在。那时九到十个鸡蛋换一元钱。农民有自留地。可以用棉花籽榨油,香极了。
那时还有狼,夜猫子,经常在夜间叫,常令我们蜷在被窝里充满恐惧和好奇。
晚上有成群的蝙蝠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虱子和跳蚤也是蛮多的。
村里有个小学是全村最大的窑洞。窑洞里有木头的长桌长凳。年龄大小不等的孩子都在一个教室,所谓的复式班。一个家庭的大小孩子坐在一起。课程主要是语文、算术和唱歌,全由从外村聘来的一个老头来教。秃顶,很有学问的样子,非常和蔼。每天轮流到有学生的家里去吃饭。上完四年级就到五里外的尧陵去接着上。比我大的姊妹都上完了高中,比我小的上完小学或初中便辍学了,因为赶上分田到户家里需要劳力。我到1972年也在村里上了一年小学,后来便回到父母身边,山西省会太原。
人们多穿自制的粗布裤褂。床单被罩也都是用老粗布做的。家家有纺棉花的车子和织布机。我在我奶奶的纺车上练了好多次纺线,但是没练好。
有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使人产生一个错觉,似乎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活像人间地狱,不是缺乏生活经历,就是有哗众取宠之嫌,令我有想讲出一些真相的冲动,不然对青少年有很大的误导。
比起现在的破落和死气沉沉,我儿时记忆中的农村那就是天堂,当然大人们操的心我无法体会得到,但作为一个儿童有这样的感受,就说明那个社会还不是很坏。虽有许多不如意,但社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活在现在的人们就事事如意了吗?粮食、物质的短缺是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种子的改良,化肥的普及都得一步步来不是?
我的家乡是在山西临汾,位于今天尧都区最东端的丘陵地带,人们世代居住在挖出的窑洞里。老人们尤其喜欢居住其中,那真是冬暖夏凉啊!
文章评论
岁月如歌
@{uin:1147709474,nick:荷塘月色,who:1}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