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存在的寻找/夏日的果读《海宁诗会纪事》

梧桐收藏

 
文化和存在的寻找
————读木芙蓉的《海宁诗会纪事》

和落日一同抵达

落日大的浑圆,那么红,却那么陌生
我怀疑自己下错了站
落日,也没落在往常的方向
广场上的银杏叶或者鸟语
像被暮色摘走的魂魄
不停地颠簸唠叨
打个盹,中国皮革城
已经在夜色斑斓中闪烁而过
火车站任何角落都装得下
一个满身黑色的女人


      这首诗歌在文学形象上呈现一种明显的象征性,它在艺术环境被带向陌生的同时,也使存在处于被异化当中。我不能说这仅仅是为了艺术作出的夸张,更应该是以感官在现实中的获知为前提,作者有意识地模糊了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的界限,而呈现出一定的直觉主义的写作倾向。所以我本人也不把观照文本的注意力放在日常的旅途,而是艺术作为经验的安静的回味,我要回答的是:心灵和现实,作者在知性方面和作为对话物的纪事,在生存态上的关系。这样说来,文本的“落日”、“陌生”,以及“下错了站”等等一系列切入的心态,它不过是为表露作者评价态度所作出的前期铺垫而已。

    我深切地关注到作者使用了“中国皮革城”这个词汇,这个词汇暗含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潜意识的物欲对生存、心灵的审美和环境的破坏。事实这个场景混沌在繁华的形式中,当现实环境离开了心灵环境的求诉,作为存在的审美,人和生存就显露出其在审美疲劳上的唐突关系,并被孤独抛掷出去,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迷惘和被污染过的“黑色的女人”的对象化。因此,我更愿意脱离一般的生活场面,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当中,去理解作者的艺术在宏观形式中的构筑和内涵的暗示。这种暗示隐藏下的,被作者笔力所消解过的失望,它是否会被带入更深的话题,并成为更微观的观照和落到实处。

张宗祥书画院

不想指责海宁人不知道这个地名
此刻,三轮兜夫是最精确的指南针
一路酒肆飘扬,挨家挨户腊着鸡翅
对着山顶的寺庙,山下的小桥
电话里全是流水的声音
仓基街56号,找到你不是件容易的事
掉队的孤雁找回雁阵
失散在字典里的文字
在这里重新组合成诗歌
我签下名字才算
阳光重新从心底穿过

      回到第一个纪事业已形成的话题,文化的核心是审美,但是当我们活在一个“被物质通知的世界”,并被其占有,文化就被商品时俗的喧哗性所侵占了。作为艺术,不仅仅是诗歌要在这个时代被置于边缘和贫困,而是整个精神的世界和境界都要陷入贫困。它就好像是一个被日常心理所抛弃事物,通过作者内心对理想的期冀,失意并到达它的遗忘。“酒肆”、“鸡翅”和“电话”作为解构物,以其不为人觉的日常,无声而不察地侵蚀着审美不断萎缩的边界。以至于作者产生一种荒诞的情感,对当下文化的地位和卑微加以调侃。

      比较困难的是,我还要提到一点,即文化只有作为存在的境界时,作者的审美理想才能被巨大地满足。这句话很专业,也很难被理解。存在(理想)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和观念的世界,而是作为理念和心灵在现实环境中的自然和契合,即审美的合目的性。举个例子,商品是无法打造文化的辉煌的,商品打造的只是文化的形式,其内在作为生存,其实早就被商品的策略掏空和过滤了,并成为一件没有生命气息的华丽的寿衣。

     也就是说作为作者的审美理想,文化只有和现实的生存环境(包括心灵环境)取得与自然之美的交融时,文化才能被心灵清新地接触和亲近。从根本上文化是一个生存的话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最伟大的文化是自然的缔结,并创造了我们本身。这个理念放在现实虽然不能抽象地被理解,但是当审美和物质的欲望处于极度的失衡时,人们就要反思进步和发展的评价尺度了。这就是为何近几年,国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从施政中开始纠正对国内生总值膨胀式增长的差错。

    这个纠正的过程当然是漫长的,既要治环境污,还要治心灵的污,更要治官员的污。中国也不是关起门来搞改革,而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处在复杂的全球化和政治博弈中进行。这样的说法就显得有些说教了,作为百姓短期的心理则会更加迫切一些。再者诗歌本就是性情的嬉笑怒骂,我去说这些大道理,就好像有碍诗歌的本身,因此打住。这个文本给我最大启迪是:文化的亲己性是作为自然和人的渊源,及其显露,它的芬芳和清新是生存在物质和审美两个方面的融洽。

    最后,文本无疑有出自批评的声音,但就言事来说,导出的是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周折。这个心态在以下的发展中,会成为阅读最主要的线索之一,并承接了第一个文本的结束。文化是否会有新的移情,而使整个纪事进入作者真正的目的,文本也将继续指引着阅读的到达。

海宁笔会

写了二十几年的老诗人汉江。
发着高烧的冬箫,以及我诗歌报的同仁们
会议在发言稿和随性谈论中
渐有发烧的迹象
重复不断的声音
“诗歌像爱情一样,深入到生活的本质”
或许笔下的活动,合影
也是一场情感的预言
流沙河的星星流经徐志摩的偶然
遍布海宁以外
中国和中国以外
晚宴上诵诗和唱歌的孩子
他们是石生和妃子的下一代
他们也将是诗歌的下一代


     《海宁笔会》作为诗歌沙龙的交谈之欢是写实的,但是让我感到的是,作者在此处的情感并不是那么投入,反而显示出了冷静,甚至是游离和怀疑的态度。是否是因为一个异乡人,不能融入到群体中去,而产生出落寞。又或者这种落寞,本来自于作者在情感方面的求诉。这里有一个引句“诗歌像爱情一样,深入到生活的本质”,继而我抽出一些关键词的连接:诗——爱情——生活的本质——合影——预言”。通过对语言的还原,我察觉到作者是在人群中似乎寻找着某个审美理想的对象的可能。下来的表达似乎是要彰显徐志摩的影响力的广阔,但我个人保留自己的意见,或者它仅仅是于相关中,隐喻某些作者不愿意轻易表露的内心。

     “流沙河的星星”让人产生迷惘和缥缈的感觉,与《偶然》产生同构性,因此这里的暗示是:不存在一位落入作者眼中的类“徐志摩”,从年龄的结构上也反映到作者对表达的选择。所以《海宁笔会》是一个期盼浪漫的际遇的缥缈!因为人情世故,我很难落下这个结论的决心,但阅读应该诚实于作者,也应该诚实于阅读的本身。将心比心,如果我像作者一样孤独地陷入一个文艺的沙龙中,我是否会从中觅取爱神的存在?这个纪事应该脱离前两个文本关于文化的话题,而进入缘情:即文化作为存在的寻找。一个评论的题目,你们会上当的,如此再看下去。

拜访徐志摩故居

木然。看到徐志摩的雕像或者所有
只是天色里没有鹅黄
红格子砖墙,红枫,红色窗户
调出凝固的情绪。再笑一次就是张幼仪
或者陆小曼
林徽因那人间四月天
果然放不下一个故事的结局


    木然是呆板?是惊讶?抑或是毫无感觉和情感的触动?我们看到是的“徐志摩”是一具没有生命的雕像,甚至是他的遗物。时光的流转暗含着作者期盼浪漫的初衷,只是现实很骨感。“张幼仪或者陆小曼”,一张遗像的笑容从作者表情的凝固中被笑出,艺术直觉的夸张指向现实层面的荒诞。林徽因也不是林徽因,她是被情感所离弃的作者,而纠结于一个际遇的遗憾和最后失落时的自我调笑。那么作者期盼收获的喜悦和情感是哪种类型的呢,《偶然》是来了又去的星光,留不住的忧伤和残缺种下了它的至美。

天王殿

破败的河流才打开灵感
天王殿的枯荷无比鲜活
测字先生唐装的,礼帽的
以及寺庙前看相的
在我眼中
都是在看管徐志摩的灵魂


    我认为“破败的河流”是残缺的心灵,它的身相我赋予了审美理想,并作为他的客体。被“打开的灵感”逻辑上则无疑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这种遇见对于作者是何等的欢快,比死亡还要快乐的快乐,复于其自身的生命和文艺的活力和鲜艳。看来被作者所要求的审美理想,要具有判官一样的力量和牺牲的感染,神秘而又不测,传统而优雅,如烛而定夺,压抑激情而近于僧侣。这个分析最后下来,把我都看呆了。

     实际天王殿不是一个景点的问题,而是这个景点下的作者的潜意识。在梦的伪装当中,一次方程是力比多经常用到的游戏,即如果a等于b,那么b也等于a。换言之,看管徐志摩灵魂的事物,就是徐志摩的本身。这里的“测字先生”和“看相的”已经被作者的观照所投射,其神秘性不过是力比多绕过检查时的惯用方式。所以天王殿的本质是一个生死的快乐殿而已,其中作者在现实的压抑有令人感到窒息的一幕和虔诚。

正午的倒影里全是诗人

差点没赶上的火车
匆匆的离别
就像纷纷的落叶
来不及一一握手拥抱
荷花图石座上的神犬
将最后的逗留写在天空这面镜子上
静默,背影。谁也没有低吟
檀香点着素净
燃烧寒冷


    一边是匆匆,一边是拖延,二者的矛盾就在于作者的矛盾和不舍。不舍的是不是活血人群,抑或是作者本身对审美理想的期盼,此一去竟成落叶般死亡。人生又有多少情谊的敷衍,而无关痛痒呢?如果“荷花图石座上的神犬”有典故的存在,则我无法在此处获得了。但从文学形象上分析,“石座上的神犬”对“荷花”具有某种征服和庇护的意味,同时又意味着忠诚和铁一样的意志力和深刻。

      “最后的逗留”是最后的幻灭,即作者在结束这次诗歌聚会时,心里想的还是一个审美理想的塑造。仿佛与她别离的不是谁,而是那个死撑疼痛的对象,爱到沉默的深处有泪也要别过去流。最后两句是作者以自我的清香之身和审美距离,洗涤着对象的悲痛和幸福的暧昧。到此处,作者才把情感的最大值投入进去,因为肉体是任何恋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即使它的赠与只是一种幻象的支取和压抑。

      这么说来,也是白捞了。最后我要说的是,这个文本举重若轻,别有洞天,鉴赏如果想从中获得喜悦就必须绕过作者在形式上包装,进而分享她的情感,获得努力的补偿。在我个人的阅读生涯中,尽管阅读可能是离题万里,但是读不出幸福的阅读才是可悲的阅读。或者说如果不是这样去理解,我最后从这个文本找到的也仅仅会是失落,甚至是平庸。所以如果有误读的地方还敬请作者谅解,一次曲折而离奇的鉴赏过程,远胜于它的无物,而缔结阅读的最终是作者的智慧和投入。最后文艺的形式对比内涵,是要放在内涵中去理解,否者对形式挑拣将是隔靴搔痒的。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3-12-29 11:50 编辑 ]

文章评论

梦寐梧桐

12-28对夏日的果,第一个《与落日一起抵达》评的回声 我留存这里。刚才复制很多次,发生黏贴板忽然失灵。 反而让我更多次在阅读中领会创作的思考带来的效果。这个开篇摈弃更多人的熟悉旅程印象,是一种我站在所谓的风景中忽略艺术本身的美感。其实那时候是很美的落日,已经不是很重要,正如余秋雨说过“美丽有时候是错误的”。我原先不想介入“我”,观望一场背景式的落幕,会发生歧义或者各种想象。但这个纪事已经形成逆袭的特征,就算介入“我”也无所谓呈现的局限性。 果,对这个小诗所做的“切入便是评价的态度”提领,我有体悟。我在美学散步中曾经记忆地模糊着这样一个说法:物镜、情境、心境,三种呈现都只是各取所需。那么我没有刻意走向结论性的言说,留下的可能就是被动式的被阅读的可指向性。也先说这几点先~~

梦寐梧桐

[url=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488042&ampextra=page%3D1&amppage=3]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488042&extra=page%3D1&page=3[/url]

梦寐梧桐

伊萨卡 作者:卡瓦菲斯 当你出发去伊萨卡,祝你的旅途漫长, 并且充满历险和发现。 莱斯梯戈尼亚人、独眼巨人、 还有愤怒的波塞冬——你不要害怕他们, 只要心气高昂, 只要还有罕见的兴奋激荡着身心, 你就决不会碰到那样的事情。 莱斯梯戈尼亚人、独眼巨人, 还有愤怒的波塞冬——你不会遇上他们, 除非把他们带在心上, 除非你的心把它们摆在面前。 祝你的旅途漫长, 愿你有许多夏日的早晨, 带着何等的欢欣,莫名的喜乐, 进入你第一次见到的港口; 愿你在腓尼基的贸易古栈上逗留, 买一点稀奇的物品, 珠母和珊瑚,玛瑙和乌木, 还有各种催情的香膏—— 你能买到的一切催情的香料; 也愿你造访埃及的城市, 拜那里的学者为师,继续你的深造, 你要把伊萨卡远记, 到那里去,是你的命中所定。 但是,决不要匆匆地到达, 最好要走很多年的时间,这样 当你登上那个岛屿, 你已经老去,满载着一生积累和财富, 而不要指望伊萨卡让你富有。 伊萨卡给了你神奇的旅程, 没有她,你就不会去远行。而现在 她已经没有什么能给你, 如果你发现她清贫,她就并没有骗你。 那时,你满是智慧和历练, 你一定会明白,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1911) 芙蓉可以读一下卡瓦菲斯的《伊萨卡》,文本的结束语“你一定会明白,伊萨卡意味着什么”,所以睿智就恰如您说的:“我也为此收获满满的幸福。”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3-12-29 13:49 编辑 ]

梦寐梧桐

这是我个人的一种阅读方式吧,提供出来给你参照,不一定是吻合你的写作初衷。其实话题还没有结束,因为任何审美理想的存在都是处于大的社会氛围中,虚幻的事物其典型性就更加明显。只是碍于篇幅,我只是提供作为个体的精神分析的基础,也留下更广阔的事物,有待自己日后去回味,去拓展。谢谢您提供的文本,它让我感到此次的阅读收获是丰富的,也没有太多情感上的对抗性,这是它的仁慈。

梦寐梧桐

回果的张宗祥书画院 本来是说好一到海宁便在新浪微博上爱特@彩宝奶奶 和@中一在线 的,当时在盐官下的动车(离海宁一个半钟头公交),落日浑圆,我忽略了美而写下“陌生”,那是因为落日发生了错误的信息。所以到了海宁火车站,依然是那种没有踏实下来的心情。第二天接电话可以落点了,几乎没人知道张宗祥画院,这是不是偶然中的必然?由此我的心绪是情不自禁流露的,我并没夸大任何存在。文化的缺位不是群众的错,是一个很深远的问题。任何的巧合都有内部原因,我要把生活中的酒肆和腊鸡翅带进诗歌,混淆也好,批评的声音直接了点也好,下榻的金都也无WIFI可以让我爱特上面两位重要人物,到最后大费周折地在九点多才发了个微博。“满身黑色女人”到了第二天在兜夫辗转下,才柳暗花明又一村,于重新找回散失的自己而感觉到“阳光从心底穿过”。所以,果,你读的没错,也没任何偏离。

梦寐梧桐

回果的海宁笔会评论: 这首重点在于高烧和发烧的迹象。“诗歌像爱情一样,深入到生活的本质”,流沙河的星星流经徐志摩的偶然。这里其实有歧义性存在,不是简单的情缘或是寂寞离群,我当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而已,但我关照任何人,我并没看轻自己,我要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把半桶水摇得有声响,所以,我抓住机会,发了个言,本来是有准备的,但巧然没了手机的复制文字。于是从微博说起认识的两个海宁人,一个是七八十岁的@彩宝奶奶 ,一个是海宁司法局长@中一在线 (134万粉丝,昨天评为政文类第三位名博)。我是怎么阴差阳错会受到他们的欢迎缘由,诗会和笔会嘛,都是心灵的感触。第二点说到了微博@安徽阿翔 诗人谦虚地称自己不是前辈,许多年轻人都是他的老师,并在来海宁之前,他推荐我去看一篇文章,赞许了我对流沙河关于新诗问题的几许评论和观点,和他互动了并熟识,借此把《星星》的前辈“流沙河”引入到徐志摩的《偶然》中,这是思想的,也是生活的,双关指向。这可能有点意外,果的评中其实是看到了两种暗示,真是很佩服!!所谓敏锐者的眼光是犀利的,可透视的。我无法遮掩这样的公开会冒犯很多大诗人,我忠实于自己的发言和现实存在。其它就没别的个人情绪,也不是“合影”“预言”这些字眼能代替的了,这两个信息可能是潜意识里的独孤习惯所致。

梦寐梧桐

回果的拜访徐志摩故居的评论: 这个在上面的有所提及过,不是徐志摩才华横溢就能解决情感问题,而是林徽因调动了三个男人,致使徐志摩成了有三个女人的这样好笑的生活倒影。什么也不是偶然,众说纷纭的各个时段都过去了,所以我说“果然”,这不是我臆想的,大家沉默着在想什么?只有一个人说了林徽因“需要一个丈夫,需要一个邻居,还需要一个浪子”这样多情的女人又贪心的自私者,结局是什么?可想而知。。。

梦寐梧桐

回果的天王殿的评论: 同上面这首一样的呈现,这个小画面很透彻,很明朗,并没有什么很难理解的东西。在离徐志摩旧居不远的地方,是天王殿,要经过民国时期的破烂房子和河流,我还拍了照片,树是新的,而思绪是旧的,很老的太阳照在谁说的“根本住不了这样的地方”。而桥那边的寺庙两边佛墙上“奉善行、莫作恶”的对称大字,映衬着庙门口诸多百态测字先生,看相的打扮得也像民国时期的那种,黑色圆镜片眼镜,礼帽几乎都占了一大半,唐装的也不少。当时我就很感慨,和谁说了一句,大概是风筝,也拍了他们的形态,都留下莫名的触动。进去却是幅员辽阔,大殿前一淡黄色狗犬卧在莲花雕座上酣眠,正午了都,被我拍照拍醒,这也是一种很特别的遇见,然后它动身,它朝天呼吸。一切就如幻觉中的梦境。再上去,殿前的坛子枯荷挺立,我早年就对杭州曲院风荷的枯荷有着艺术的解释,“跳着芭蕾的仙荷”。所以不会放过这次的诗意,当属这个轮回的莲(芙蓉,菡萏)最有佛性。截断思绪吧,我让“破败”留给更多人去看管,我只表达了这样一个层次。

梦寐梧桐

回果的正午的倒影里全是诗人的评论: 没什么说的,果,比我更显得冷静和洞察。天空是最空的镜子,神犬那么灵性,不容玷污,我让它和我一起守护自己的仁慈,将忠诚、信义及坚强如数家珍般投注于佛的怀抱。“燃烧寒冷”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无论人生有多少坎,都需要自己去克服,过去了就是黎明!所谓淡然心境,如此也!

梦寐梧桐

从整体上来说,我从这节读出的是压抑和神秘,甚至是腐败和陈旧的气味。很多时候,一旦某些事物进入了它的潜意识,它很难被作为显意识的个体的当下所察觉的。我读过的诗歌,不只一次地,几年后作者才在我的评论中,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存在。因此我维持原来评论,或者应该放到更长一点的时间去检验。

梦寐梧桐

谈笑指间:《张宗祥书画院》《拜访徐志摩故居》很让人喜欢

梦寐梧桐

谈笑指间读评《拜访徐志摩故居》 自古,才子才女都要穿越时空息息相通,在徐志摩故居前,木然的女诗人,岂能木然,自然生出了这番对红尘爱的感叹。 结发之妻张幼仪与徐志摩这场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幸;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相爱却不能执子相守,才子却为这位才女最后因飞机失事付出了生命;而与他相守的陆小曼,恩恩怨怨的短暂里却又是那么凄凉……,这些, 一一浮现在诗人心头。诗人好像是过来人,至少内心的爱之花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她的感叹不是“放不下”,而是放下,淡定,微笑看红尘。 喜欢这样对情的超越,也喜欢这首诗这样的格调。不过,总觉得诗人在写这首诗前的准备不是很足,徐志摩与三个女子的情爱,写得粗约了一些,可在他(她)们间提炼出一些有诗趣的东西入诗,那样诗会更好。 只是浅见。女诗人在徐志摩故居前,放下一个爱的故事结局,让我们再在故居的天空上,轻轻地写上:轻轻地,我们带来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