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燕山夜话
个人日记
近读网文,喜欢看一些散文或诗歌之类的文章。说实话,非常失望。曾经跟朋友感慨:没想到,现在的散文竟堕落到如此地步。凡浏览网页,所见到的大多都是些无病呻吟,内容苍白空洞的小题大作。
从一朵桃花的盛开,也要联想到几场轰轰烈烈,却扭曲畸形的古今爱情。把一朵花飞花落描写的如此凄美酸楚,有意思吗?该不会是压抑着自己内心的空虚浮躁,从骨子里怀揣着一份扭曲的欲望,暗恋着一个或近或远,迫于现实的羁绊却永远也无法得到的人和事,而发出的一曲自怨自艾吧?
还有更多所谓 ,“心灵鸡汤”式的随笔。言必称 清茶一盏,伴古韵幽幽,看窗外一片秋叶飘过几丝细雨朦胧,也要引得小小心灵如同地震 。叹时光流逝,叹容颜易老,叹这叹那怎不叹你如此脆弱?我真的怀疑,你是生活在虚空中吗?如此不食人间烟火,这鸡汤也真的淡而无味。
《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文革”之初,《燕山夜话》被打成大毒草,作者受迫害含冤死去。1966年5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中遭到批判。1979年,邓拓才得到平反昭雪,本书才重见天日。——摘自百度
第一次知道《燕山夜话》这几个字,还是在文革时期,小时候居住在一处古旧的四合院里,因房屋老旧失修,屋顶便时时掉土。父亲找来许多报纸,用细细的铁丝吊了一个简单的顶棚,俗称“吊顶”一是隔绝了灰尘的侵扰,二来冬日里也暖和了许多。
我闲来无事,便躺在床上望着头顶上的报纸和图片发呆,经常便不自觉的就读了进去。大多也只是看看标题,详细内容因字体太小看的眼疼,倒也懒得去读。面对一屋五花八门庞杂不一的报纸,不知为什么,却记住了当时的副总理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评 :“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之所以记住,或许是作者名气太大 作为国家领导人如雷贯耳。更主要的是始终闹不懂这个“三家村”到底 是个什么样的小村,一个三家的小村怎的就如此的反动。越是不懂也就记了下来。
八十年代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阅读与欣赏》在每晚播出。伴着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和播音员方化那激情澎湃,充满磁性声音的解读 ,开始真正理解和领悟“三家村”及《燕山夜话》并对作者那博大的胸怀,质朴严谨的文风仿佛无尽的知识和睿 智所折服。更为作者不幸沦为新时代文字狱的第一位殉难者,面对霪威凛然不惧,不惜以死抗争的精神感动。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夜晚,因为在工作中值乘时间过长严重超劳 而临时换班。穿着油污的工装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回家时。经过车站二楼候车大厅,无意间瞥了一眼位于大厅一角的书报销售点。昏黄的灯光下赫然便发现了一本书《燕山夜话》意外的惊喜瞬间充盈。定价:一元三角,我买回了此书。
以后历经数次搬家,这本书始终还在我的书架上。近三十年过去了,虽然已是书页泛黄,封面也有破损,就其内容而言,因时代限制,个别篇幅难免争议,但依然无却损其灼灼精华,仍然倍加珍惜。在当今文风如此孱弱,如此小气的年代,我建议大家读一读《燕山夜话》看一看什么叫做大家风范,想一想什么才是写作。
文章评论
隐形翅膀
这篇日志倒和我昨日所发表的日志《读诗》内容观点近似,只是我不会写散文记之,仍旧是"打油体"。这是其中代表我观点的两首一一 读诗(一): 屏前又览几家诗, 别样情怀一样痴。 朝暮呓语东篱畔, 可怜陶令不相知。 《感诗》: 古来红粉爱言愁, 无病呻吟怨不休。 愿吾他年得逾处, 扬鞭策马笔端收。
东方
熏风小气,应运而生,正如目前的雾霾中看花望月,畸形中,反而大有人赏滋咂味,。邓拓的《燕山夜话》诸多篇章无不透出文字应有的的风骨,文人应具的社会良知、博大睿智的内涵....。是否,一旦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半个世纪过去了,气候也变了,却再难看到如此般的杂文。大车老弟能够在工作繁忙中向大家提及,实在难得。仅代表网人表示敬意!
目木雨
这书现在有点小贵了,才在网上搜了一下,想买本正品的难。想为我家小书虫备着。[em]e160[/em]
平淡是真
痛者无言,痒者乱挠。痛于心,痒于肤,深浅同否? 那杯茶为何没有氤氲缭绕之气,茶香氤氲,散入无形 聚之有象 万物化醇。难道放一杯冷茶别有用意?
深呼吸
如今的网络散文与诗歌,多做无病呻吟状,遇见,别离,思而不得,有的更是温饱思淫欲(余秀华前几日的<早晨》,令人作呕),这些毫无营养的文字,让人心生厌倦。重温经典,品味书香。[em]e15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