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拾趣(10)小绳索的大作用
个人日记
我的原工作单位——锦州海洋渔业公司,虽然是辽西唯一的国有渔业公司,它的渔业发展似乎比南方(包括本省的大连)落后很多,特别是我所在的近海队来说,在70年代初,机动船还是当地罕见的“宝贝”似乎只有我们渔业公司才有,并且当初不是为了生产,主要负责在惊涛骇浪的时候保护风船,并且在鹅毛不起,风船寸步难行时拖带它们——总之是为了生产主体(风船)服务的。因为它们当初不担负繁杂的生产任务,所以刚开始人员配备也少,仅仅是船长、副船长、轮机长,轮机员四个人而已,以后,随着风船渐渐被淘汰,机动船的工作职能也开始成为生产的主力军,人员才根据作业的需要,变成最少七个人。
具体业务上,即使仅仅七个人,却也根据工作性质的截然不同,分成甲板和机舱两条战线,船长虽然一般理解是一船之长,但是,平时真正惟他命是从的,是副船长以下的其他甲板(我们俗称叫“赶上”)船员,平时小小的轮机员,即使船长有临时的特殊需要,也得征求轮机长的意见——轮机员不论资历大小,干的时间长短,是不是换过轮机长,轮机长都是他的师父,他的日常工作安排,绝对服从轮机长,船长和轮机长的关系,确切的说,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分工协作的关系。原则上,只要保证船用机械(主、付机)和输出部分(主要是推进器和起网机等等)可以正常使用,轮机人员对其他人的其他工作完全可以袖手旁观。
船上生产的主力军当然是船长领导下的其他人了,他们沿袭着风船时候的等级观念和工作秩序。与风船所不同的是,船长(或者临时替代船长工作的其他人)在工作中绝对离不开轮机人员的密切配合。平时,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即使面对面的工作中都需要大喊大叫才能够沟通,在机声隆隆的机舱内,他的声音更难以分辨,那么他靠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叫指令)呢?
那时候,一般小机动车还没有“舵楼”这样的“高档设施”,甚至也没有舵轮,只是在船的尾部,会有一个舵蓬,虽然比较简陋,毕竟在航行的时候,可以拉上前面和左右三面窗户,让人们可以躲避风雨、浪花和寒风的袭击,有部分后建的船只已经比较洋气了,高耸的舵楼威严的耸立在船的中部,需要像楼梯一样拾阶而上,船长高高在上的脱离了船员,可以居高临下的俯视部下的一举一动了。舵蓬与舵楼内部的最大区别,就是舵蓬船的巨大木质操纵杆,直接硬性的和推进器后面的舵近乎直角相连,推动舵杆,就可以带动水下的舵反向偏转,实现船的变向。为了操纵的时候相对省力,就会最大可能的加长舵杆,以提高扭矩,甚至有的舵杆长度超过2米,粗细类似大腿,所以舵蓬不能小,并且尾部没有办法封闭,所以是半封闭状态,走进舵蓬的人,还得时刻防备突然摆动的舵杆把躲避不及的你打得狼狈不堪。舵楼就幸福多了,通过铁链软性连接的舵轮,不仅没有了舵杆“横扫一切”的架势,而且小巧美观的舵轮规规矩矩的贴在面前,就像舵楼内的一个精美的装饰物,干净讲究的船长甚至把自己的铺位和舵楼内装饰的温馨大方。有细心的外行人到船上玩,会惊讶的发现,简陋的舵蓬和豪华的舵楼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似,就是在舵位附近,你都会不难发现,有一根从前面穿过来的细绳就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
图片上的细绳不是那根绳,那根绳与之类似,但是在右侧。
细绳可以是质地不错的棕绳或者细钢丝绳,总之需要牢固的韧性却不能有弹性,它的另一头连着机舱内的一个铜铃,这里拉动小绳,机舱里就会同步的传来洪亮,清晰,节奏鲜明的铃响。就通过这毫不起眼的细绳,沟通着“驾驶员”和“司机”的联系,把两个工作性质截然不同的群体,整合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战斗集体。“一进、二退、三加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约定俗成的共同信号。
一进二退三加速,听起来简单,也是有变数的,是智慧的提炼:其中的一声或者两声,是指在机器在启动以后,还没有连接推进器的“待机”状态下的指令,明确的表示要正车(前进)或者倒车(后退),三声是在推进器进入工作状态以后的指令,就是表示不改变方向,加速原来基础上的车速,如果特殊需要,需要全力以赴的车速,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次三声。如果在快车状态下听到一声,则是表示减速,如果在慢车的状态下,听到一声,则是停车,(让推进器脱离发动机而停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停止主机);如果这个状态下,听到不紧不慢的连续多响,则表示短时间内不会需要机器待机,轮机人员就可以根据机器的情况和自己的安排,决定或者待机检查保养或者彻底让机器,也让自己安静的休息了。
更大,更正规的船只(比如我们经常在渤海外作业的远海队和经常在国际公海作业的渔轮队),有叫传令钟的设备,它由舵位人操纵,可以在响铃提示以后,把舵位和机舱内的显示器同步显示传令人的意思,如果万一出现重大的操作纠纷,有严重的后果,机舱内的人员还可以及时锁定显示器,以证实自己执行没有错误。
我离开海上生产一线已经二十多年了,据我所知,现在近海的大部分小型渔船,依然延续着这一套指令清晰,明了,没有异议的“传令系统”,一根保证韧性没有弹性的绳子和响声清脆的铜铃依然在发挥着作用。我对响声的规定和表达的意思,是谁在什么时候规定和发明的,不得而知,但是,我清楚的记得,最起码,在看到的范围内,这种传令的方式方法却是统一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成熟的。
哈哈,小小绳索里也凝聚着淳朴渔民的大智慧啊!
有兴趣看下去的朋友,也可以直接点击下面链接进入: http://user.qzone.qq.com/1017746999/blog/1432973180
文章评论
土命人
[em]e112[/em] 太专业了!太不容易了!字里行间,都有你的感情,太值得骄傲了!
无声的呐喊
叔!在写主要工作的机能的同时,能不能穿插点话絮,比如开心的小玩笑,情感之类的…………以此更吸引读者的眼球?个人建议,望叔考虑。
周公福吉
您讲的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对我们有新奇之感,看来您从事的海洋渔业工作很辛苦呀!
梅子:因事务忙不定期回访
祝朋友工作顺利,开心每一天[em]e179[/em][em]e179[/em]
老玩童。崔。
您讲的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对我们有新奇之感,看来您从事的海洋渔业工作很辛苦呀!
老玩童。崔。
[em]e181[/em] 你辛苦了![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