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蓉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314)
个人日记
祝贺《老兵的故事(第三集)》出版发行
——采访18位蓉城老兵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来临之际,广大老兵期盼已久的系列丛书《老兵的故事(第3集)》,由《国防时报》社编辑整理、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入编了我撰写的18位蓉城老兵张志锐、张文辉、易白、肖昌琪、臧雷、张之让、陈之屏、周荣、王灿晨、吴思贤、曹培昌、葛淑凡、黄素嘉、何月娟、杨泽明、王寅晓、杨重一、沈鹤翔的军旅故事和先进事迹,这是一部老兵们精彩人生的壮丽画卷,更是一部扬我军威、铸我军魂的传世佳作!给老兵们自己的节日带来了精神大餐和喜悦心情……
我非常感谢《国防时报》老兵特刊专栏和《老兵的故事》系列丛书,为弘扬老兵精神和为老兵们做了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以及在这些平台和广大读者们对我辛勤耕耘的肯定,特别是这18位蓉城老兵故事中主人公对我的大力支持、热情鼓励和极大鼓舞!同时也希望广大老兵和读者们一如既往关注、关心《国防时报(老兵特刊)》和《老兵的故事》系列丛书,但愿我讲述的这一些平凡而难忘的老兵故事广大读者们能够喜欢啊!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弘扬老兵精神、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吧!众所周知,老兵的资料应该说是十分珍贵,试想一下再过5年、10年,连这一些资料都将会被淹没掉了,老兵们在那个时代是怎么样的精神面貌呢?他们是怎么样顽强拼搏的呢?怎么样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的呢?怎么样战胜那一些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呢……因此,采访撰写亲历战争的最后一批老兵时不我待,例如今天我还在同他谈话,也许明天就只能看他的照片了,如果我不及时去采访他、去记录他,活在他们心中的那一段记忆,也许就永远不复存在了,我们不要忘记那个时代的老兵啊!
采访亲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批老兵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例如老八路张志锐、张文辉两位首长均年过九旬,他们曾经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现在年纪大、身体差、视力不好、耳朵又聋,采访时与他们的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往往只能采用写纸条的交流方式,他们年仅13、14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八路战士,也就是说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走上了一条为革命、为人民永不停步的人生之路!他们正是走上了这样一条革命人生之路,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战争生死考验!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被一条真实人生之路的革命吸引力和前进推动力牵引着,每时每刻都没有片刻的停步,为了追求宏伟的革命理想、为了实现宏伟的革命目标,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奋斗着、前进着!我被他们的传奇革命人生和老八路精神所感动,克服困难完成了这两篇文章……
易白是一位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善战两次光荣负伤,也是喜欢《国防时报》的忠实读者,他通过阅读刊登在《国防时报》2013年5月27日的《从军队中走出的著名摄影家》文章,从报纸中惊喜发现了失去联系达65年之久老战友韩国庆的重要线索,他当时异常兴奋、激动不已,又全然不顾年事已高、年老体弱的身体状况,决定要亲自寻找老战友韩国庆……2013年6月5日年过八旬的易白老先生,拿着2013年5月27日的《国防时报》报纸满城寻找老战友韩国庆,他先到了四川省军区机关大院打听,然后又跑到《国防时报》社去打听,最后才知道了《从军队中走出的著名摄影家》文章作者的详细地址,2013年6月5日当易白拿着《国防时报》报纸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被易白老先生65年前的故事和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我毫不犹豫决定圆易白老先生这个梦,经过我牵线搭桥终于使这两位在战争中考验的老战友重逢,整个老战友重逢的场面十分感动人呀……我们从此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向我讲述了军旅生涯的故事、火红年代贡献青春的故事、以及精彩老年人生的故事……
肖昌琪是一位1950年12月参军,、1952年12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一次开老兵座谈会把她的名单搞掉了,她十分委屈向我倾述……殊不知,她却是一名重量级志愿军老兵,在抗美援朝战场坚守了整整6年,她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的普通文艺兵,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线文工团的资深演员,在部队的文艺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她作为部队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为部队文艺事业奋斗了大半生,不管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是回国后在荒漠的戈壁滩试验基地上,她都默默无闻与参战指战员们以及航天科技精英们在一起,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艰苦创业、同甘共苦、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发扬部队文艺的光荣战斗传统,坚持为广大官兵服务、坚持为科研试验基地服务,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我一定要让她的军旅故事和先进事迹上书见报,让全国读者了解这一位志愿军老兵!
在采访的18位蓉城老兵中,有两位著名的军旅作家沈鹤翔和杨泽明,他们俩都是我十分敬仰的同行和学习的榜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沈鹤翔,他不但堪称一位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军内高产作家,而且他还是我军第一支特种部队的优秀指挥员,他曾经荣获的最高奖赏是赤道几内亚总统授勋,最引以自豪是参军后实现了少儿时的作家梦,最大建树是把我军第一支特种部队带成了集体二等功的团队,最大欣慰是儿女们都很争气均成为我军的校级军官,最得意之作是20多部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300多篇文章在各大报刊发表和自己酷爱的反字书法……这么一位优秀老兵的故事和事迹,我一定要写出来让广大读者分享和欣赏,我取材于他的回忆录、几封来信、几次长话、几十张照片以及网络上查询的一些信息等等,他一本崭新的回忆录竟被我翻烂了,我最后终于完成了《部队建设创佳绩退而不休更辉煌》一文……
在这18位蓉城老兵中,更有新中国空军第一批女飞行员何月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批空投员张之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进藏老兵陈之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基建工程兵周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文艺战士黄素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王寅晓和王灿晨等等,从他们这些部队第一批老兵的成长故事和先进事迹,应该说我记录了一段军人的历史、记录了那个时代军人的精神面貌、记录了军人是怎么样顽强拼搏的、记录了军人怎么样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的、记录了军人怎么样战胜那一些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臧雷、吴思贤、曹培昌这三位和平卫士,个个都是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他们在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善战,他们在战斗中多次负伤、多次立功……越战结束后他们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再创辉煌!虽然那一场战争已经十分遥远了,但是现在看来如果没有他们的勇敢参战,以及我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的胜利,那就没有祖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和平与安宁,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更激励我去采访他们、去记录他们……
杨重一又叫“杨老三”,我青少年时代崇拜的篮球明星,当年看“杨老三”打蓝球真是一种享受,他和老宋(杨老三的教练)这对黄金搭档,在比赛中采用高矮、快速、灵活加游击战术是制胜的法宝,他们开创了蓉城蓝球打法的全新理念,在比赛中往往会出奇制胜、必胜无疑!给予我们蓉城球迷的享受已到了最高境界啊!我也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像“杨老三”那样的篮球运动员,可是因为身高的原因却改练了游泳运动……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为了逃避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从那时起就开始苦练游泳本领,参加了蓉城的许多游泳比赛,并且还取得过成都市中学生游泳比赛冠军,曾经参加过成都市第五届运动会的游泳比赛……可是由于一些种种的原因,我始终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仍然下乡当上了知识青年,但是游泳的本领却在广阔天地里派上了大用场,我亲身经历的几年知青生活中,在新农村的大江、河流、湖泊、堰塘里,先后救起了10多名溺水的贫下中农子女……在现在看来我做的这一些事情,远比当上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更有意义啊!说句实话:《杨重一特招入伍书写篮球人生》这篇不足3000字的文章,曾经获得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奖励(奖金2500元)呢……
——采访18位蓉城老兵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来临之际,广大老兵期盼已久的系列丛书《老兵的故事(第3集)》,由《国防时报》社编辑整理、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入编了我撰写的18位蓉城老兵张志锐、张文辉、易白、肖昌琪、臧雷、张之让、陈之屏、周荣、王灿晨、吴思贤、曹培昌、葛淑凡、黄素嘉、何月娟、杨泽明、王寅晓、杨重一、沈鹤翔的军旅故事和先进事迹,这是一部老兵们精彩人生的壮丽画卷,更是一部扬我军威、铸我军魂的传世佳作!给老兵们自己的节日带来了精神大餐和喜悦心情……
我非常感谢《国防时报》老兵特刊专栏和《老兵的故事》系列丛书,为弘扬老兵精神和为老兵们做了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以及在这些平台和广大读者们对我辛勤耕耘的肯定,特别是这18位蓉城老兵故事中主人公对我的大力支持、热情鼓励和极大鼓舞!同时也希望广大老兵和读者们一如既往关注、关心《国防时报(老兵特刊)》和《老兵的故事》系列丛书,但愿我讲述的这一些平凡而难忘的老兵故事广大读者们能够喜欢啊!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弘扬老兵精神、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吧!众所周知,老兵的资料应该说是十分珍贵,试想一下再过5年、10年,连这一些资料都将会被淹没掉了,老兵们在那个时代是怎么样的精神面貌呢?他们是怎么样顽强拼搏的呢?怎么样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的呢?怎么样战胜那一些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呢……因此,采访撰写亲历战争的最后一批老兵时不我待,例如今天我还在同他谈话,也许明天就只能看他的照片了,如果我不及时去采访他、去记录他,活在他们心中的那一段记忆,也许就永远不复存在了,我们不要忘记那个时代的老兵啊!
采访亲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批老兵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例如老八路张志锐、张文辉两位首长均年过九旬,他们曾经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现在年纪大、身体差、视力不好、耳朵又聋,采访时与他们的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往往只能采用写纸条的交流方式,他们年仅13、14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八路战士,也就是说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走上了一条为革命、为人民永不停步的人生之路!他们正是走上了这样一条革命人生之路,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战争生死考验!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被一条真实人生之路的革命吸引力和前进推动力牵引着,每时每刻都没有片刻的停步,为了追求宏伟的革命理想、为了实现宏伟的革命目标,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奋斗着、前进着!我被他们的传奇革命人生和老八路精神所感动,克服困难完成了这两篇文章……
易白是一位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善战两次光荣负伤,也是喜欢《国防时报》的忠实读者,他通过阅读刊登在《国防时报》2013年5月27日的《从军队中走出的著名摄影家》文章,从报纸中惊喜发现了失去联系达65年之久老战友韩国庆的重要线索,他当时异常兴奋、激动不已,又全然不顾年事已高、年老体弱的身体状况,决定要亲自寻找老战友韩国庆……2013年6月5日年过八旬的易白老先生,拿着2013年5月27日的《国防时报》报纸满城寻找老战友韩国庆,他先到了四川省军区机关大院打听,然后又跑到《国防时报》社去打听,最后才知道了《从军队中走出的著名摄影家》文章作者的详细地址,2013年6月5日当易白拿着《国防时报》报纸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被易白老先生65年前的故事和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我毫不犹豫决定圆易白老先生这个梦,经过我牵线搭桥终于使这两位在战争中考验的老战友重逢,整个老战友重逢的场面十分感动人呀……我们从此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向我讲述了军旅生涯的故事、火红年代贡献青春的故事、以及精彩老年人生的故事……
肖昌琪是一位1950年12月参军,、1952年12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一次开老兵座谈会把她的名单搞掉了,她十分委屈向我倾述……殊不知,她却是一名重量级志愿军老兵,在抗美援朝战场坚守了整整6年,她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的普通文艺兵,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线文工团的资深演员,在部队的文艺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她作为部队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为部队文艺事业奋斗了大半生,不管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是回国后在荒漠的戈壁滩试验基地上,她都默默无闻与参战指战员们以及航天科技精英们在一起,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艰苦创业、同甘共苦、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发扬部队文艺的光荣战斗传统,坚持为广大官兵服务、坚持为科研试验基地服务,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我一定要让她的军旅故事和先进事迹上书见报,让全国读者了解这一位志愿军老兵!
在采访的18位蓉城老兵中,有两位著名的军旅作家沈鹤翔和杨泽明,他们俩都是我十分敬仰的同行和学习的榜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沈鹤翔,他不但堪称一位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军内高产作家,而且他还是我军第一支特种部队的优秀指挥员,他曾经荣获的最高奖赏是赤道几内亚总统授勋,最引以自豪是参军后实现了少儿时的作家梦,最大建树是把我军第一支特种部队带成了集体二等功的团队,最大欣慰是儿女们都很争气均成为我军的校级军官,最得意之作是20多部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300多篇文章在各大报刊发表和自己酷爱的反字书法……这么一位优秀老兵的故事和事迹,我一定要写出来让广大读者分享和欣赏,我取材于他的回忆录、几封来信、几次长话、几十张照片以及网络上查询的一些信息等等,他一本崭新的回忆录竟被我翻烂了,我最后终于完成了《部队建设创佳绩退而不休更辉煌》一文……
在这18位蓉城老兵中,更有新中国空军第一批女飞行员何月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批空投员张之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进藏老兵陈之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基建工程兵周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文艺战士黄素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王寅晓和王灿晨等等,从他们这些部队第一批老兵的成长故事和先进事迹,应该说我记录了一段军人的历史、记录了那个时代军人的精神面貌、记录了军人是怎么样顽强拼搏的、记录了军人怎么样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的、记录了军人怎么样战胜那一些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臧雷、吴思贤、曹培昌这三位和平卫士,个个都是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他们在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善战,他们在战斗中多次负伤、多次立功……越战结束后他们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再创辉煌!虽然那一场战争已经十分遥远了,但是现在看来如果没有他们的勇敢参战,以及我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的胜利,那就没有祖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和平与安宁,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更激励我去采访他们、去记录他们……
杨重一又叫“杨老三”,我青少年时代崇拜的篮球明星,当年看“杨老三”打蓝球真是一种享受,他和老宋(杨老三的教练)这对黄金搭档,在比赛中采用高矮、快速、灵活加游击战术是制胜的法宝,他们开创了蓉城蓝球打法的全新理念,在比赛中往往会出奇制胜、必胜无疑!给予我们蓉城球迷的享受已到了最高境界啊!我也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像“杨老三”那样的篮球运动员,可是因为身高的原因却改练了游泳运动……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为了逃避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从那时起就开始苦练游泳本领,参加了蓉城的许多游泳比赛,并且还取得过成都市中学生游泳比赛冠军,曾经参加过成都市第五届运动会的游泳比赛……可是由于一些种种的原因,我始终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仍然下乡当上了知识青年,但是游泳的本领却在广阔天地里派上了大用场,我亲身经历的几年知青生活中,在新农村的大江、河流、湖泊、堰塘里,先后救起了10多名溺水的贫下中农子女……在现在看来我做的这一些事情,远比当上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更有意义啊!说句实话:《杨重一特招入伍书写篮球人生》这篇不足3000字的文章,曾经获得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奖励(奖金2500元)呢……
我认识葛淑凡已经有30多年了,她1984年3月离休仍然发挥余热,我十分有幸与她一起工作,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学会了像她那样做人,她的工作一直充满着爱心、经常助人为乐、常常帮助别人,葛淑凡为贫困的彝族同胞播撒希望、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曾经荣获四川省优秀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称号!我被葛淑凡深厚的人品、医德、医风所感动,她赢得了同行们的阵阵掌声和赞誉,她的感人故事可以铸造人们的博爱之心,我更应当通过文字来让人们铭记、让人们感动……总之,我通过采访18位蓉城老兵,他们给我印象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的优秀老兵,归纳起来应该有正直善良、有责任感、做事认真、处世严谨、德才甚丰、谦和实在等等,他们也是我十分敬重的老兵和必须学习的榜样……我们国家和军队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象他们这样的好兵,所以我们的军队才如此坚不可摧、战无不胜!我们国家才如此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他们是全国老兵的楷模和骄傲!感谢他们几十年对祖国和军队的奉献和贡献!人民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尹戈)
抗战老八路张志锐
抗战老八路张文辉

解放战争老兵易白

抗美援朝老兵肖昌琪

军旅作家沈鹤翔
军旅作家杨泽明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何月娟

解放军空军第一批空投员张之让

解放军第一批进藏老兵陈之屏

解放军第一批基建工程兵周荣

解放军第一批文艺战士黄素嘉

解放军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王灿晨

解放军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王寅晓

中越自卫反击战老兵臧雷

中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吴思贤

中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曹培昌
解放军体育战线尖兵杨重一

热心公益奉献爱心老兵葛淑凡

《老兵的故事(第3集)》
向91岁的老八路张文辉赠书《老兵的故事(第3集)》
解放战争老兵易白
抗美援朝老兵肖昌琪
军旅作家沈鹤翔
军旅作家杨泽明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何月娟
解放军空军第一批空投员张之让
解放军第一批进藏老兵陈之屏
解放军第一批基建工程兵周荣
解放军第一批文艺战士黄素嘉
解放军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王灿晨
解放军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王寅晓
中越自卫反击战老兵臧雷
中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吴思贤
中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曹培昌
解放军体育战线尖兵杨重一
热心公益奉献爱心老兵葛淑凡
《老兵的故事(第3集)》
向91岁的老八路张文辉赠书《老兵的故事(第3集)》
文章评论
雪***莹
革命老兵和读者们都感谢你,让老兵的传奇革命人生得以让后辈感知,并被老八路精神所感动,鼓舞,鞭策.谢谢你[em]e160[/em] [em]e181[/em]
米青青
每一个人物故事中放一张照片,这样让我们阅读的人一下就知道那个故事是哪个人,不仅仅是写文章的记者,还要学会编辑,注意版面的美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