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大处景观中篇※
祖国各地
北京八大处之三处三山庵
三处墙外的壁画,雕刻的很精细。
三处墙外的壁画,雕刻的很精细。
三处墙外的壁画,雕刻的很精细。
三处墙外的壁画,雕刻的很精细。
三山庵是北京八大处风景区中的第三处。三山庵是八大处的第三处寺院,创建于金天德三年,距今九百余年。山门面朝东北,是一座布局精巧、构筑工美的四合院落。山门殿为三开间,左右各开角门一扇;正殿五楹并配有耳房两间;两配殿门户相对分列于正殿两厢。山门殿悬额“三山菴”;垂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正殿悬额“是大世界”,联题:“慈目静心法相;和风甘雨祥云”。此院额联皆为今人手笔。
三山庵因其地处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一说虎头、翠微、青龙)而得名。三山庵创建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于乾隆年间重修。山门殿三间,正对山门是大殿五间,内供释迦牟尼塑像。清雍正、乾隆年间有高僧达天通理禅师曾在此研磨禅理。著书立论,一时名噪遐迩。
水云石——石上隐现去山瀑布,酷似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中国画中有“墨分五色”的技法,在“水云石”上有著充分的体现。石上纹理景物寄于似与不似之间,使人流连忘返,驻足观看,耐人寻味。
北京八大处之四处大悲寺
大悲寺佛事
许愿树
挂满了祝福
北京八大处之五处龙泉庵
从四处到五处有段距离
大悲寺是八大处的第四处寺院,原名隐寂寺。创建于宋辽时代,距今九百余年。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错落有致,山门南向。
大悲寺的首层建筑是山门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顶。檐下饰有丹青彩画,殿脊正中装饰“百鸟朝凤”砖雕图案。正檐下嵌有一方汉白玉寺额,上面镌着“敕建大悲寺”五个大字,字体健劲,是康熙大帝御笔。寺额下是汉白玉券门,自下而上对称浮雕白象、雄狮、腾龙、翔羊;门楣正中雕饰着三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鸟喙,是佛经中大鹏金翅鸟的应化形象。券门两旁是石雕花窗,饰有蘷龙和忍冬草花纹,优美而庄重。两侧正脊门楼造型也很精致。
大悲寺的首层建筑是山门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顶。檐下饰有丹青彩画,殿脊正中装饰“百鸟朝凤”砖雕图案。正檐下嵌有一方汉白玉寺额,上面镌着“敕建大悲寺”五个大字,字体健劲,是康熙大帝御笔。寺额下是汉白玉券门,自下而上对称浮雕白象、雄狮、腾龙、翔羊;门楣正中雕饰着三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鸟喙,是佛经中大鹏金翅鸟的应化形象。券门两旁是石雕花窗,饰有蘷龙和忍冬草花纹,优美而庄重。两侧正脊门楼造型也很精致。
大悲寺位于三山庵与龙泉庵之间的山腰处。相传建于北宋或辽金时期(约1033年)原名“隐寂寺”。山门殿有石额“敕建大悲寺”,为清康熙帝御笔。山门殿内有四大天王塑像。山门殿后为大雄宝殿。殿前有明代古竹两池,青翠欲滴。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两侧“十八罗汉”雕像相传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的杰作。雕像形态各异,道气深沉,栩栩如生。其像皆以檀香木粉和精砂为胎精雕而成,至今仍散发出绕梁香气。大雄宝殿后为圆通宝殿内供彩塑观音菩萨坐像。
大雄宝殿,殿脊正中饰“二龙戏珠”砖雕图案,两龙鳞爪分明,呈飘然欲飞之势,实为超绝之作。脊端的鸱吻和檐头的脊兽也不失脱俗之处。殿内居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胁侍为阿难、迦叶两大弟子。“十八罗汉”分列于两厢。
大悲寺佛事
许愿树
挂满了祝福
北京八大处之五处龙泉庵
从四处到五处有段距离
龙泉庵又名龙王堂,位于大悲寺西北部。明仁宗洪熙乙己(1425年)始建“慧云禅林”。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于该地发现一泓清泉,遂修建了一座龙王庙。清道光年间两处合二为一,为龙泉庵。全庵共有五个院落,分为上中下三层,除主殿龙王堂之外,还有卧游阁、听泉水榭、妙香院和华祖院。整个院内松高柏巨,如云蔽日,夏日里凉爽异常,极宜消暑。此庵山门小巧,入山门即得一方池,泉水不断从池中龙口出流出,注入池内。该泉名曰“龙泉”,四时不涸,泉水经化验为天然高锶矿泉水。池左有听泉小榭。上方为龙王堂;北院原称慧云寺。
古井
龙泉庵里的文昌殿
从五处登高远眺
北京八大处之六处香界寺
香界寺位于平坡山,是现今八大处面积最大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名为“平坡大觉寺”,明朝名为“大圆通寺”,清康熙年间名为“圣感寺”,清朝乾隆年间改为现名。香界寺坐北朝南,依山取势,气势雄伟壮观,是历代帝王游山驻跸之所。寺分左、中、右三路,共五进院落。中路行进,山门殿上方悬一石额,上镌“敕建香界寺”,二进院落内古松虬枝盘旋,张牙舞爪,故称“龙松”。另有钟鼓二楼分列左右。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供四大天王,契比和尚(大肚弥勒佛)和韦驮。拾阶而上有正殿五间,名圆雄宝殿,殿前有石碑两通。其中左碑碑阳刻有“大悲菩萨自使真像”,相传为康熙年间重修寺庙时出土的唐代古碑。碑阴刻有"敬佛"二字,大如洪斗,为康熙御笔。四进院落格局与三进相仿,正殿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五进院落为藏经楼。左路为一别院,仅精舍三间。右路为“行宫院”,为乾隆帝避暑的行宫,院内置景颇佳。
古松虬枝盘旋,张牙舞爪,故称“龙松”。
八大处新建——精印谷
“中华精印谷”位置选定在四照谷自四处大悲寺车道拐弯处至六处的山谷中,直线距离 385米。该谷是集园林景观建设、文化资源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项目,集中华金石篆刻之大成,以石刻为主要的造景形式。在精印谷门区处,五根方形立柱拔地而起,上书"中华精印谷"五个集宋代苏东坡和黄庭坚的大字,在这些印章顶端雕刻的各种造型物象,叫印钮。从左至右这五种吉祥动物造型分别是龟、象、朝天吼、鲤鱼和避邪。现在提到的吉祥物多以龙凤为主,而这些是中国印钮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中华精印谷”以“印”为核心。“印”,又名“印章”,古称“玺”,是我国的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艺术门类。因其以篆书为主要字体,故称为“篆刻艺术”。印章的起源在《周礼》、《左传》中都有提及。从近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印章了。这一时期最出名的殷商之印将在前秦印区详细介绍。早期,印章除“玺”、“宝”之外,还被称作“记”、“朱记”、“图章”等。
“中华精印谷”北侧山谷主要以金石篆刻溯源,历代谷印演变沿革对印章加以分类,按年代顺序自下而上逐一展开,分别有前秦区、秦印区、汉印区、唐印区、宋印区、元印区、明清印区。南侧山谷则以印章的内容、形式及流派等加以分类,以展现中华石刻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前秦印区之中。“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几个大篆刻,出自《老子》。还有"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等。大意是说,在顾全黑时,也要注意和其相反的白色,这是天下最终极最理想的形式。这一思想符合中国中庸之道、阴阳互补的道理。这一知一守,后演变为对金石篆刻的理解,反映出了印章的精髓所在。大家知道,西画讲究背景衬托,而中国画则讲究空白,在形式上则表现为至高的追求,“白”中有丰富的内容所在。讲究之一“密不透针,疏可走马”也为大家所熟悉。反映到印章上则更为明显。印章最为明显的即为线条,所有空白地方也必须将线条与文字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故而将老子的这一名言置于谷口,以领略印章精髓所在。
欢迎点击进入=平安=系列日志空间
文章评论
┈━═☆天の空 ㄨ
谢谢平安无私奉献!辛苦了![em]e157[/em][em]e157[/em][em]e177[/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