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雍和宫景观上篇※
祖国各地
中原最大的喇嘛庙——北京雍和宫上篇
未进大门,游客就能看到第一座牌坊横枋上的描金御笔“十地圆通”。
这四个字可是有大学问的。“十地”指的不是方位,而是大乘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深谙佛学、精于文理的乾隆皇帝,将“十地”与“圆通”巧妙融合,号召修行圆满,号召信众不断提高行善的品位。
东面的牌坊
“寰海尊亲”牌坊,意喻海内共同尊奉新庙。
从建筑形制和细部装上看,这座牌坊无疑是全中国品阶最高也最华丽的牌楼了。
四柱三开间黄色琉璃瓦顶,九个庑殿式楼顶(皇宫建筑才能用“9”),梁枋之上遍布贴金的五彩彩画,镂雕龙凤呈祥图案,金绘二龙戏珠图案和民族文饰,比起其他两座牌坊(只有7个庑殿式楼顶),更显尊贵。
雍和宫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但却没有寺庙名称,因为它曾是王府、行宫、别苑。
资料介绍说,历史上的雍和宫,原是康熙皇帝在明代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起,改建成皇四子胤禛(后为雍正皇帝)的府邸(潜邸),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乾隆皇帝出生于此。
雍正三年(1725年),钦定为雍和宫(行宫)。雍正皇帝不仅把雍和宫作为佛事活动场所,还把御前侦探险的特务机关“粘杆处”的署衙设在宫内,为他刺探情报,捕杀异己,进行秘密活动。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中,后曾把灵柩停放在雍和宫,为此,朝廷便在十五天内赶工,把永佑殿(神御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的屋顶由绿琉璃瓦改成黄色琉璃瓦,并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此后,这里成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皇帝家庙)。雍和宫也升格为与皇宫同级的宫殿建筑。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为笼络蒙藏上层人士,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俗称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宫中事务。
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完工之后的雍和宫规模宏伟,巍峨壮观。清人曼殊震均在《天咫偶闻》中描写道:“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光焕发,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
雍和宫简介
昭泰门
它用8吨的铜铸成,直径2米,深1.5米,乾隆九年(1744年)皇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以前雍和宫熬腊八粥专用的,现在用不着了,移到这里供游人观赏。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在清代,每年腊月初八日,雍和宫的僧人都要熬腊八粥,举行隆重的腊八盛典。至今,雍和宫仍然保持着腊八舍粥的传统,当天凡是到雍和宫的游人信众都可喝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据报道,2009年“腊八节”,有近4000人在雍和宫喝粥祈福。
雍和宫天王殿西侧的八角碑亭。
转经轮
转经轮
舍精石雲
雍和宫全景图
雍和宫占地面积66 ,400平方米,建筑群的整体局势为长方形,由三座精致的牌楼和雍和门(相当于汉地寺庙的天王殿)、雍和宫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多座殿堂及班禅楼、戒台楼两个文物展厅组成。内有楼阁殿宇、房屋、僧舍、亭台轩榭千余间。
从布局和形式上看,可分为殿宇、禅房佛仓、园林庭院三种类别。殿宇部,是礼佛弘法的道场,又是清代皇家岁时展礼、进香祭祀之处,可谓“金碧辉煌、规模宏丽”;园林部,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如同皇家御苑一般,可谓“清都之境,不老之庭”;禅房佛仓部,为格鲁派领袖及大德高僧的修持精舍。
厅、堂、舍、屋,供藏有各类古佛舍利、商鼎珍玩,庭中舍前植栽翠柏、修竹、佛域菩提、藏地灵霄。殿堂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
入口处的牌坊
雍和宫景区入口处。背后院子里,三座精致的牌楼,成品字形排列。未进大门,游客就能看到第一座牌坊横枋上的描金御笔“十地圆通”。
这四个字可是有大学问的。“十地”指的不是方位,而是大乘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深谙佛学、精于文理的乾隆皇帝,将“十地”与“圆通”巧妙融合,号召修行圆满,号召信众不断提高行善的品位。
东面的牌坊
进雍和宫牌坊
北侧牌坊前额题为“寰海尊亲”,意为宇宙众生尊佛奉佛;后额题为“群生仁寿”,意为信佛者团结博爱、幸福长寿。东侧为“慈隆宝叶”,意为教人向善与内涵丰富的佛经;后额为“四衢静辟”,意为寺院是洁净之地。西侧前为“福衍金沙”,意为幸福充满佛地;后为“十地圆通”,意为修菩萨行的时个阶段互相贯通,而达到理想的境界。“寰海尊亲”牌坊,意喻海内共同尊奉新庙。
从建筑形制和细部装上看,这座牌坊无疑是全中国品阶最高也最华丽的牌楼了。
四柱三开间黄色琉璃瓦顶,九个庑殿式楼顶(皇宫建筑才能用“9”),梁枋之上遍布贴金的五彩彩画,镂雕龙凤呈祥图案,金绘二龙戏珠图案和民族文饰,比起其他两座牌坊(只有7个庑殿式楼顶),更显尊贵。
进雍和宫的甬道
从牌坊广场入门后,经过大约 200米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前往昭泰门。通常清朝皇帝到此礼佛时,都乘辇行走,故称辇道。围墙那头,才是宫里。三支香,顶礼佛教三宝——佛、法、僧。雍和宫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但却没有寺庙名称,因为它曾是王府、行宫、别苑。
资料介绍说,历史上的雍和宫,原是康熙皇帝在明代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起,改建成皇四子胤禛(后为雍正皇帝)的府邸(潜邸),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乾隆皇帝出生于此。
雍正三年(1725年),钦定为雍和宫(行宫)。雍正皇帝不仅把雍和宫作为佛事活动场所,还把御前侦探险的特务机关“粘杆处”的署衙设在宫内,为他刺探情报,捕杀异己,进行秘密活动。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中,后曾把灵柩停放在雍和宫,为此,朝廷便在十五天内赶工,把永佑殿(神御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的屋顶由绿琉璃瓦改成黄色琉璃瓦,并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此后,这里成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皇帝家庙)。雍和宫也升格为与皇宫同级的宫殿建筑。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为笼络蒙藏上层人士,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俗称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宫中事务。
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完工之后的雍和宫规模宏伟,巍峨壮观。清人曼殊震均在《天咫偶闻》中描写道:“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光焕发,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
雍和宫简介
昭泰门
辇道的最北端,就是雍和宫的大门昭泰门。昭泰门实际上是雍和宫的山门,上面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写着“昭泰门”三个字。
昭泰门影壁的中心盒子,却是浮雕的双龙戏珠。
路边的垃圾桶,也设计了龙凤纹饰,雍和宫处处彰显着皇家气派。
雍和宫赠香处
昭泰门外东西两侧是旅游、佛教用品商店,上图是西侧的商店。
商店门里是三座佛像
昭泰门底部和岔角,装饰着莲花和缠枝莲的图案。莲花被尊为佛教“圣物”,意味着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
昭泰门影壁的中心盒子,却是浮雕的双龙戏珠。
路边的垃圾桶,也设计了龙凤纹饰,雍和宫处处彰显着皇家气派。
雍和宫赠香处
昭泰门外东西两侧是旅游、佛教用品商店,上图是西侧的商店。
商店门里是三座佛像
钟楼
雍和宫从前到后共有七个院落,穿过昭泰门就是第三个院落。这里是四组高大的建筑物两两相对,紧贴着昭泰门的就是东面的钟楼,西面的鼓楼,晨钟暮鼓。 鼓楼前悬挂风马旗,风马旗分为五种颜色,白色象征云朵,蓝色象征天穹,黄色表示土地,红色表示火焰,绿色表示江河。而风马旗图案中五种动物代表五行运转和生生不息,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奉为神圣之物。
铜钟悬挂在钟楼前方专设的亭子里,钟身镌刻经文,正中牌位上书“皇帝万岁万万岁”,钟钮是纠缠在一起的透雕双龙。
鼓楼简介
鼓楼
鼓楼旁,有一口大铜锅非常惹眼,走过的游客,都忍不住趴着锅沿看个究竟。它用8吨的铜铸成,直径2米,深1.5米,乾隆九年(1744年)皇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以前雍和宫熬腊八粥专用的,现在用不着了,移到这里供游人观赏。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在清代,每年腊月初八日,雍和宫的僧人都要熬腊八粥,举行隆重的腊八盛典。至今,雍和宫仍然保持着腊八舍粥的传统,当天凡是到雍和宫的游人信众都可喝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据报道,2009年“腊八节”,有近4000人在雍和宫喝粥祈福。
钟鼓楼后方,分别有一座八角碑亭,亭内各立一块高达三米的巨碑,东侧亭内碑刻满、汉文,西侧亭内碑刻藏、蒙文字之乾隆御笔《雍和宫碑文》。
驮碑的家伙,很像乌龟,却有整齐的两排牙齿(上图)。它是赑屃(音bì xì),龙王的大儿子,长年负重,是它最大的本事。所以规格比较高的石碑,都是由它背着。
传说赑屃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
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大石碑,刻上赑屃治水的功绩,叫它自己驮着。
沉重的石碑压得赑屃不能随便行走,所以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又总是挪不开步子。
西八角碑亭简介
传说赑屃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
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大石碑,刻上赑屃治水的功绩,叫它自己驮着。
沉重的石碑压得赑屃不能随便行走,所以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又总是挪不开步子。
天王殿东侧的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
西八角碑亭简介
雍和宫天王殿西侧的八角碑亭。
转经轮
转经轮
舍精石雲
穿过昭泰门就是雍和门,以前是雍亲王府的大门,烟雾缭绕,香火旺盛。看着周围形形色色进香的人,他们饱含真诚、敬仰、期盼的眼神,那样投入的烧香拜佛,内心里有所触动。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也许在浩渺的宇宙中,茫茫的虚空里,确实存在神明,只不过我无缘知晓而己。留连于圣地,信徒们在焚香顶礼的同时,获得灵魂的慰籍和满足,而我在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中,心灵也享受了极大的愉悦。
天王殿门口有一对乾隆年间的青铜狮子,据说北京城中用青铜做的最好的就是这一对。这是雍和宫的镇寺之宝。天王殿内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一般汉族寺院第一层店的正面都是大肚弥勒佛,而背面都是韦陀。
雍和宫的青铜狮子虽然不如紫禁城里的高大威猛,但铸工极为精细,一等一的工艺。这对铸铜狮是铸造与镶嵌相结合制造的,而且底座与狮子是分开铸造的。
铜狮庄严威武,头顶卷毛整齐,后背呈双盘花结图案,大方耳下垂,卷云眉,凹圆眼,圆鼓的云头鼻,张着大嘴,舌头、方牙齿和獠牙都是镶嵌上去的,下额两撇须髯。
狮爪指是圆关节尖棱爪,威猛张扬,气势啸傲。狮子前腿有护身铠甲,这是其他同类的石狮、铜狮所没有的。
铜狮庄严威武,头顶卷毛整齐,后背呈双盘花结图案,大方耳下垂,卷云眉,凹圆眼,圆鼓的云头鼻,张着大嘴,舌头、方牙齿和獠牙都是镶嵌上去的,下额两撇须髯。
狮爪指是圆关节尖棱爪,威猛张扬,气势啸傲。狮子前腿有护身铠甲,这是其他同类的石狮、铜狮所没有的。
雍和宫改建成喇嘛庙时,乾隆皇帝为表示对蒙藏佛教的重视,将这对铜狮放置雍和门前(外侧就是八角碑亭),显示皇恩浩大。
关于这对狮子,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据说,当年有一老外,见过它们之后,心里就长草了,想花50万美金买了带回自己家——简直是明目张胆的文物贩运。主持的喇嘛当然不干了。被拒绝之后,老外还不SI心,直接找到周总理想开后门。周总理给了个软钉子:“如果你喜欢这个狮子,可以常来看看!也可以介绍朋友们一起来嘛!”
关于这对狮子,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据说,当年有一老外,见过它们之后,心里就长草了,想花50万美金买了带回自己家——简直是明目张胆的文物贩运。主持的喇嘛当然不干了。被拒绝之后,老外还不SI心,直接找到周总理想开后门。周总理给了个软钉子:“如果你喜欢这个狮子,可以常来看看!也可以介绍朋友们一起来嘛!”
狮子须弥座上的雕花锦铺(左图),大小花纹疏密有致,分布均匀,构图和谐。
狮子胸前的雕花绶带(右图)两侧起翘,挂物不是简单的兽衔銮铃,而是三个大缨穗夹着两粒銮铃,形成三缨穗两銮铃的装饰效果。
狮子胸前的雕花绶带(右图)两侧起翘,挂物不是简单的兽衔銮铃,而是三个大缨穗夹着两粒銮铃,形成三缨穗两銮铃的装饰效果。
雍和门前方的广场,巨大的铜香炉供信众上香。
雍和宫里,所有的明火都不能带进大殿。
雍和宫里,所有的明火都不能带进大殿。
雍和门为雍和宫的第一进殿堂,又称天王殿,原来是雍亲王府的大门。
雍和宫中路的大殿中,佛像艺术与布局基本与汉地寺庙相仿。
雍和门相当于天王殿,供有大肚弥勒佛、四大天王像和韦驮护法。
雍和宫殿相当于大雄宝殿,内有铜质贴金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
雍和宫没有五百罗汉堂但有精雕细琢的五百罗汉山;没有观音殿,但万福阁后有观音洞。
雍和宫中路的大殿中,佛像艺术与布局基本与汉地寺庙相仿。
雍和门相当于天王殿,供有大肚弥勒佛、四大天王像和韦驮护法。
雍和宫殿相当于大雄宝殿,内有铜质贴金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
雍和宫没有五百罗汉堂但有精雕细琢的五百罗汉山;没有观音殿,但万福阁后有观音洞。
和汉庙一样,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雍和宫内共有三处弥勒佛,但造型各不相同——“灯光闪烁三千界,佛子慈悲万亿身”。
大肚弥勒为木刻贴金像,没有直接盘坐在须弥座上,而是端坐须弥座上的雕龙罗汉床上,袒胸露腹,开口大笑。
这个殿,烧的是平安香。
大肚弥勒为木刻贴金像,没有直接盘坐在须弥座上,而是端坐须弥座上的雕龙罗汉床上,袒胸露腹,开口大笑。
这个殿,烧的是平安香。
天王殿两旁,四大天王脚踏鬼怪,表明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
北方的多闻天王(上图),手举一把垂有缨络的黄伞,西方广目天王手绕一条龙,南方增长天王手持一柄宝剑,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瑟琶,踞坐在土台上面,金盔金甲,身巨貌威,头顶与殿顶上的房檩相齐。东方天王供奉位置在西侧,反映了藏传佛教寺院以右为上的民俗心理。
四大天王像,泥塑彩绘,工艺精细,采用上五彩加贴金装饰,辉煌而典雅。
天王殿藻井下端,弥勒佛上方,弘历亲书“现妙明心”额。“做自在人,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现妙明心的意思。‘现妙’也可以认为是在当下接受佛的恩惠,‘明’是聪明、有慧根的意思,‘心’中明了,有智慧,就会得福。”
两边的楹柱上,所对应的联语为“法镜交光,大根成慧日;牟尼真净,十地起祥云”。联语音调铿锵,节奏优美,佛语叠出,禅意深远,对于殿宇的题额,内供的佛尊与陈设而言,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
天王殿内的供桌两边陈设着一对古铜薰炉,为清代乾隆年间皇宫御用之物。传说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有一年得了重病,在雍和宫东书院修养,有一夜被雍和宫内的鼓乐、诵经声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竟大病痊愈了,太后就将这两只熏炉赐给雍和宫喇嘛取暖。
唐卡
两边的楹柱上,所对应的联语为“法镜交光,大根成慧日;牟尼真净,十地起祥云”。联语音调铿锵,节奏优美,佛语叠出,禅意深远,对于殿宇的题额,内供的佛尊与陈设而言,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
天王殿内的供桌两边陈设着一对古铜薰炉,为清代乾隆年间皇宫御用之物。传说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有一年得了重病,在雍和宫东书院修养,有一夜被雍和宫内的鼓乐、诵经声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竟大病痊愈了,太后就将这两只熏炉赐给雍和宫喇嘛取暖。
唐卡
殿后面是面北而立、手持金刚降魔杵的木雕韦驮像,全身贴金,背倚祥去,雕工异常精美。
据说,韦驮手中的降魔杵指地,表示庙小,不能安排住宿;如果手执或平举,表示庙里有房间可以为云游僧人安排住宿。
穿过五间两进的天王殿,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有一条砖砌的甬道直达正殿,这条道称“仪路”,曾是排列亲王仪仗的道路。
据说,韦驮手中的降魔杵指地,表示庙小,不能安排住宿;如果手执或平举,表示庙里有房间可以为云游僧人安排住宿。
御碑亭
过了雍和门,先看到的是这个青铜大鼎,据说清朝皇帝每次来雍和宫拜佛,都在这个铜鼎进香,像这样的香炉,全国仅有两座,一座在雍和宫,一座在紫禁城的御花园。这么漂亮的青铜大鼎,居然是养心殿造办处用破烂铜器改造而成的,看来清朝铜器的下脚料也不赖。绕过铜鼎,就是雍和宫最著名的御碑亭,御碑亭重檐四角攒顶式,黄色琉璃瓦,厅里矗立着一座高六米的巨大方形石碑,里面有四种文字写的《喇嘛说》,这是乾隆皇帝在八十二岁的时候写的,里面有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的一些文献。乾隆皇帝在对喇嘛教的管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个碑亭不是改喇嘛庙时候建立的,里面的碑文维研究清代的民族政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穿过五间两进的天王殿,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有一条砖砌的甬道直达正殿,这条道称“仪路”,曾是排列亲王仪仗的道路。
在仪路正中设立着一座古铜鼎炉,下面衬以汉白玉石座,全身古朴沉碧的颜色之中透射出一种黛青色的宝光。
铜鼎炉为乾隆十二年(1747)清官养心殿造办处的制品,通高4.2米,由炉座、炉身和炉顶三部分组成。
炉座为圆形莲花座,其束腰处雕有吉祥八瑞相图案,在座台平面上雕有“三狮戏球”图,三狮凸起,活灵活现。
炉身纹饰突现,双耳为回纹,三足为龙生九子之一狻猊造型,炉腹饰水波云纹,往复回环,确有气势。
炉顶为重檐六窗式,其下紧套炉沿,在回纹图案之上雕有楷书“大清乾隆十二年造”,再上为六个火焰门,每门均有二龙戏珠图。最上之重檐与天坛祈年殿顶造形相仿。
据说这只铜鼎的原料尤其珍贵,是当时清宫库房内堆积的古铜器,它与团城的玉瓮、北海的九龙壁,称为“北京三绝”。
铜炉后的大殿正前方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修建的“御碑亭”,内刻有乾隆御笔《喇嘛说》碑文,这就是著名的“雍和宫四体碑”。
碑体呈四方柱形,碑顶刻有宝盖,似石幢造型,碑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刻于碑的四周。
在碑文上,乾隆不仅简要回顾了藏传佛教的历史,而且着重叙述了元朝以来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分析了历史上中国封建政府过分庇护喇嘛教的教训,阐明了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基本国策和态度。
全篇文章2100多个字(大字为正文,小字为注解),均为楷体写就,给人以书法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了一代封建帝王“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雄才大略。
御碑
御碑
铜须弥山
须弥山由青铜山体和汉白玉底座两部分组成,山体高1.5米,通高 2.76米,其上为重檐楼阁式的宫殿,称“善见城”,为三十三天之主,欲界诸天之一——帝释天居住的地方。其周围环绕着九山八海。再下山峦叠嶂,共七层,在山之上端一侧刻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施供”字样,字体随意。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有非常精彩的演绎。 在须弥山下,八瓣莲花形的石槽内,蓄满了清水,象征咸海。石槽之下呈束腰形,山两块汉白玉石料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浮雕十六尊金刚力士,上层由于有石槽遮扩,线条、刻痕十分清晰,下层风化较重,仍能依稀辨出每尊金刚力士的动势。
大殿西侧的十八罗汉像。
大殿东侧的十八罗汉像
香火旺盛的大殿。
铜鼎炉为乾隆十二年(1747)清官养心殿造办处的制品,通高4.2米,由炉座、炉身和炉顶三部分组成。
炉座为圆形莲花座,其束腰处雕有吉祥八瑞相图案,在座台平面上雕有“三狮戏球”图,三狮凸起,活灵活现。
炉身纹饰突现,双耳为回纹,三足为龙生九子之一狻猊造型,炉腹饰水波云纹,往复回环,确有气势。
炉顶为重檐六窗式,其下紧套炉沿,在回纹图案之上雕有楷书“大清乾隆十二年造”,再上为六个火焰门,每门均有二龙戏珠图。最上之重檐与天坛祈年殿顶造形相仿。
据说这只铜鼎的原料尤其珍贵,是当时清宫库房内堆积的古铜器,它与团城的玉瓮、北海的九龙壁,称为“北京三绝”。
铜炉后的大殿正前方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修建的“御碑亭”,内刻有乾隆御笔《喇嘛说》碑文,这就是著名的“雍和宫四体碑”。
碑体呈四方柱形,碑顶刻有宝盖,似石幢造型,碑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刻于碑的四周。
在碑文上,乾隆不仅简要回顾了藏传佛教的历史,而且着重叙述了元朝以来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分析了历史上中国封建政府过分庇护喇嘛教的教训,阐明了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基本国策和态度。
全篇文章2100多个字(大字为正文,小字为注解),均为楷体写就,给人以书法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了一代封建帝王“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雄才大略。
御碑
御碑
铜须弥山
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中心。后为佛教所采用,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为十五公里)。山顶上是帝释天,四面山腰上是四天王天,周围环绕的是九山八海,最外层的咸海就是我们人间。
在佛教中,须弥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顶的帝释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极乐之处。
在佛教中,须弥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顶的帝释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极乐之处。
主殿雍和宫,门楣正中悬九龙镶边,书满、汉、藏、蒙四体文字之乾隆御笔之宝“雍和宫”匾。
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
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
在雍和宫大殿前,有座青铜铸造的须弥山,它是一件精美的佛教艺术品,也是佛教世界观的具体物化,是僧俗信众追求理想境界的象征。
须弥山由青铜山体和汉白玉底座两部分组成,山体高1.5米,通高 2.76米,其上为重檐楼阁式的宫殿,称“善见城”,为三十三天之主,欲界诸天之一——帝释天居住的地方。其周围环绕着九山八海。再下山峦叠嶂,共七层,在山之上端一侧刻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施供”字样,字体随意。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有非常精彩的演绎。
这件铜须弥山高1.5米,坐落在汉白玉雕成的椭圆形的池子里,石池下面是两块大汉白玉拼成的底座,底座的四周遍刻各种佛像。
雍和宫大殿内,供奉竖三世佛。
雍和宫大殿原是雍亲王胤禛在府里升殿受贺的地方,叫“银安殿”。
三尊高两米的铜佛,都结跏趺坐,脸部犹如满月,眼睛长而黑白分明,鼻梁高且直,嘴角似含一丝微笑。佛像背后是为镂空透雕的火焰背光,上饰大鹏金翅鸟的图案。背光象征佛像的身光,成叶形屏风状,上雕刻蛟龙象征释迦牟尼诞生时九龙灌浴。
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他是现在世的佛,右手放在右腿膝盖上,称 “成道印”,表示他在大地上艰苦卓绝的修行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左手向上放在左腿上是“禅定印”,表示他静坐思虑人生的无尽苦难。
东边上首是燃灯佛,代表过去世,佛经说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释迦牟尼前世曾买五茎莲花供献燃灯佛,燃灯佛预言释迦牟尼九十一劫后之“此贤劫”(现在世)时成佛。燃灯佛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合成一个圆圈,表示修成正果。
西边弥勒佛代表未来世,双手成“说法印”,表示他56亿7000万年后,“三会龙华”,对天、人、地、众生说法。
这三尊佛,表明从无限久远的过去,到无限遥远的未来,无时不有佛。由于时间从上古到今世到未来呈竖向,所以称“竖三世佛”。
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汉白玉石宝座上端坐着蒙麻披金的十八罗汉。
大殿前院中两庑是“四学殿”。
雍和宫大殿的佛前供奉了景泰蓝五供和佛门七珍、八宝,琳琅满目,有人说这个殿烧的是求财香。
五供,即佛像前面陈列的五种供器,因其为五,又称“五具足”或“五供一堂”,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 一对花瓶。雍和宫各殿内均有这五种供器,但形质不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五供有:
一.珐琅五供:此五供置于雍和门殿内。此套五供内为铜胎,外饰宝石末珐琅,即在珐琅质料中搀入随色的硼砂、丹铅、料器粉等,使之鲜艳夺目。此为清官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的工艺。
二.景泰蓝五供:此五供在雍和宫殿内。在瓶口与炉口的正面雕有款“大清乾隆年制”。此套五供上的金色与景泰蓝特有的蓝绿色相互辉映。
佛门七珍,即: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
佛门八宝,指莲花、无尽结、双鱼、华盖、幢、轮、宝瓶、海螺。它们的图案经常出现,比如转经筒上也有。
十八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他们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均为释迦牟尼弟子。
雍和宫大殿原是雍亲王胤禛在府里升殿受贺的地方,叫“银安殿”。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银安殿成为正殿,便供奉三尊高两米的铜佛,两侧汉白玉石座上排列蒙麻披金的十八罗汉。这三尊铜佛都结跏趺坐。佛像背后是蛟龙背光。背光象征像的身光,成叶形屏风状,上雕刻蛟龙象征释迦牟尼诞生时九龙灌浴。上图为大殿西侧的弥勒佛。
弥勒是代表未来的佛。他结跏趺坐。双手成「说法印」,表示他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三会龙华」,对天、人、地、众生说法。
大殿东侧的燃灯佛,他是代表过去世的佛,佛经说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释迦牟尼前世曾买五茎莲花供献燃灯佛,燃灯佛预言释迦牟尼九十一劫後之「此贤劫」(现在世)时成佛。燃灯佛结跏趺坐,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合成一个圆圈,表示修成正果。
大殿西侧的十八罗汉像。
大殿东侧的十八罗汉像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他是现在世的佛,结跏趺坐,右手放在右腿膝盖上,称「成道印」,表示他在大地上艰苦卓绝的修行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左手向上放在左腿上是「禅定印」,表示他静坐思虑人生的无尽苦难。
雍和宫大殿佛像全景。大殿供这三尊佛,表明从无限久远的过去,到无限遥远的未来,都是佛的世界;这是从时间上说佛教历史悠久、生命久长。由于时间从上古到今世到未来呈竖向,所以称「竖三世佛」。
大殿内的幡盖:幡及伞盖乃佛殿之庄严具。造幡有降魔、延寿及不堕恶道等福德,造黄色的幡以及伞盖,在死亡之日悬于佛像之前为亡者积福,可以使亡者离去八苦,受生到十方诸佛的净土。
香火旺盛的大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