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戒台寺景观上篇※
祖国各地
神州第一坛——北京戒台寺上篇


戒台寺简介


戒台寺路口
北京西郊G108国道旁“万寿戒台禅寺”路口,从此路口步行600余米,即到戒台寺山门。

戒台寺路标与“禅”字景观石。


戒台寺牌坊

戒台寺游览图

北京风景名胜区标志

戒台寺景区游览示意图

戒台寺的山门
明正统五年明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牌匾落款为“曲燕明捐、爱新觉罗·毓嶦”。


戒台寺山门对联:混沌初开五朝秉敕无双地 乾坤始奠四海修禅第一坛
山门台阶正中是雕刻精美汉白玉浮雕丹陛


北京戒台寺于1996年11月20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影壁:


戒台寺中线景观:1、一进院山门:












山门殿前的古松
大雄宝殿前的石碑,碑阳无字

这是无字碑的碑阴,“重修万寿戒台寺功德芳名”:李谷一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全家捐款10万元。





大雄宝殿内的法器:




大雄宝殿殿外法器:







欢迎点击进入=平安=系列日志空间
戒台寺简介
戒台寺俯瞰图
戒台为佛教为和尚进行传戒、受戒举行仪式时的处所。根据佛教教义,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对佛教教义有不同的理解,以致传、受戒也有不同的戒条。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同的宗派所持戒律基本可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在中国,道教、伊斯兰教也有传戒、受戒之仪式)。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对宗教戒律给予过高度评价,他说:宗教戒律能弥补国家法律之不足。
本文介绍的北京戒台寺,全称为“万寿戒台禅寺”,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它与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戒坛、浙江杭州的昭庆寺戒坛并称为“中国三大戒坛”。
戒台寺路口
北京西郊G108国道旁“万寿戒台禅寺”路口,从此路口步行600余米,即到戒台寺山门。
戒台寺路标与“禅”字景观石。
戒台寺牌坊
戒台寺游览图
北京风景名胜区标志
戒台寺景区游览示意图
戒台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当时名叫聚慧寺,但到唐末,寺院毁坏严重。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可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被称为“天下第一坛”。
寺院坐西朝东,和西山大觉寺一样,是辽金时期寺庙面东“朝日”的典型代表。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秀雅的情趣,既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神奇秀美自然景观。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观音殿。
寺院坐西朝东,和西山大觉寺一样,是辽金时期寺庙面东“朝日”的典型代表。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秀雅的情趣,既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神奇秀美自然景观。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观音殿。
这座山门与其他寺院不同,是非对称的,一边是高台。


戒台寺是AAAA级国家旅游区(点)
戒台寺是AAAA级国家旅游区(点)
戒台寺山门对联:混沌初开五朝秉敕无双地 乾坤始奠四海修禅第一坛
北京戒台寺于1996年11月20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影壁:
山门殿为南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堂。两侧与院墙相连,左右各有一个旁门。殿前有石狮子一对,并立有清康熙皇帝撰文的《万寿寺戒坛碑记》。山门殿面阔为三间,单檐庑殿顶,灰筒瓦覆顶。四角挂有风铃,门额上挂山门殿斗大字的金匾。殿内前后贯通,中间为通洞。两侧各自立有两尊泥质彩绘的护法神塑像(四大金刚)。
戒台寺中线景观:1、一进院山门:
(清代康熙皇帝亲笔撰写的《万寿戒坛碑记》,在碑文中写到“顾近寺诸山为产煤所,居民规利,日事疏剧,念精舍之侧凿山采石,良非所宜,爰命釐定四止而禁之。”)

山门殿两侧各立有一尊泥质彩绘的护法神塑像,一为密执金刚,一为那罗延金刚。
内香道:千年辽槐
这株古国槐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树高20米,干周长大5米,据说是辽代高僧法均大师亲手种植的
这株古国槐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树高20米,干周长大5米,据说是辽代高僧法均大师亲手种植的
进入山门一边是钟楼一边是鼓楼每边各一座汉白玉的经幢经幢(jīng chuáng):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穿过山门殿,迎面为天王殿。天王殿也是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金匾。并有不少碑刻。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木质漆金弥勒佛坐像





与其相背为护法韦驮立像,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




与其相背为护法韦驮立像,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
嘉靖35年重修万寿禅寺戒坛碑,此碑坐落于天王殿前右侧。主要记述明代嘉靖庚戌至丙辰(1550-1556)间,戒台寺修建工程始末,特别记述了太监马玉等在本次修建中的功德。此碑还补述了唐武德年间有智周禅师隐迹于此;辽清宁间有僧法均称普贤大士等。
嘉靖44年重修万寿寺捐资题名碑,此碑坐落于天王殿前的左侧,是嘉靖35年碑文的续写。把嘉靖29—35年,7年间捐资的重要人物名单开列出来。还记录了当时戒台寺管理结构名称,如前堂、住持、书记、库司、都管、堂主、东序、引请、殿主、衣钵、点座、传戒宗师等共200多人。
(明)敇赐万寿禅寺碑,该碑坐落在天王殿门前南侧(鼓楼北),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四月初八日建。碑文记述明代初期,王振携阮简、陈卫平等人集资对戒台寺进行修建,工程开始於宣德九年(1434年),成於正统五年(1440年),耗时七年之久。落成之时,明英宗敕赐额“万寿禅寺”。
(寺院东墙下的石碑,是明代成化皇帝的一道敕谕。成化十五年,皇帝命太监王永到戒台寺烧香祈福,发现寺院周边树木遭到砍伐破坏,有的挖煤者甚至挖到寺庙的下面,将寺庙地下挖空,危及了寺庙建筑的基础。王永回宫后向皇帝禀报,皇帝下了这道敕谕,严禁在寺庙周边砍伐树木和采石挖煤,如有违者,将严惩不宥。碑文上的“挖”字,没有提手旁的,这是警告挖煤的人,如果再挖,就要砍掉他们的手。)

(寺院东墙下的石碑,是明代成化皇帝的一道敕谕。成化十五年,皇帝命太监王永到戒台寺烧香祈福,发现寺院周边树木遭到砍伐破坏,有的挖煤者甚至挖到寺庙的下面,将寺庙地下挖空,危及了寺庙建筑的基础。王永回宫后向皇帝禀报,皇帝下了这道敕谕,严禁在寺庙周边砍伐树木和采石挖煤,如有违者,将严惩不宥。碑文上的“挖”字,没有提手旁的,这是警告挖煤的人,如果再挖,就要砍掉他们的手。)
一进院内龙、凤松:
戒台寺以著名的“五大名松”扬名于世,北京民俗中有“潭柘(潭柘寺)以泉胜,戒台(戒台寺)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之说,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和卧龙松,合称“戒台五大名松”。每当微风徐来,松涛阵阵,形成了戒台寺特有的“戒台松涛”景观。
此松名为“凤尾松”,树龄约400--500年,西侧枝条下垂,几近拖地,线条流畅,舒展自然,如瀑布倾泻而下。枝条层叠有序,长短有致,好似凤凰的长尾,故名。此松虽不在“五大名松”之内,但其独特的风姿,仍被广大游客喜爱。
此松名为“凤尾松”,树龄约400--500年,西侧枝条下垂,几近拖地,线条流畅,舒展自然,如瀑布倾泻而下。枝条层叠有序,长短有致,好似凤凰的长尾,故名。此松虽不在“五大名松”之内,但其独特的风姿,仍被广大游客喜爱。
大雄宝殿前的石碑,碑阳无字
这是无字碑的碑阴,“重修万寿戒台寺功德芳名”:李谷一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全家捐款10万元。
2、二进院:正殿,大雄宝殿:
再往后,为大雄宝殿,坐落在近 两米高的月台上。门额上高悬 “莲界香林”雕龙横匾,为乾隆御笔。殿内屋顶上有三个木雕藻井,上圆下方,井内各雕有一条团龙。下方汉白玉石雕的须弥座上供有明代铸造的铜质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北侧为药师佛。 对联:禅心似镜留明月 松韵如篁振舞风 爱新觉罗·玄烨 撰联(爱新觉罗·玄烨即清代第四位皇帝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皇帝)

大雄宝殿铜香炉
大雄宝殿铜香炉
汉白玉石雕的须弥座上供有明代铸造的铜质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北侧为药师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
大雄宝殿的天花和盘龙藻井
大雄宝殿内的法器:
大雄宝殿殿外法器:
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门额上高悬清乾隆帝手书“莲界香林”雕龙横匾。还挂有清康熙帝所题“般若无照”匾额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舞风”的楹联。殿内屋顶上有三个木雕藻井,上圆下方,井内各雕有一条团龙。下方汉白玉石雕的须弥座上供有明代铸造的铜质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为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大雄宝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分别是伽蓝殿和祖师殿。
祖师殿



祖师殿台阶上的物件:中间横石面上,有……祠堂记字样。







千佛阁复原图





这是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撰文的《戒台寺记》碑 因碑文中下部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故未录。
祖师殿台阶上的物件:中间横石面上,有……祠堂记字样。
3、三进院落:千佛阁高台阶:
自在松,戒台寺五大名之一
自在松:与卧龙松对称而生,根植于大雄宝殿后石阶南侧的一珠古松,枝叶婆娑,葱葱郁郁,一片片松枝犹如巨大的羽扇一般为。这古松就是“自在松”。它枝叶舒展有致,仪态大方,颇有点“逍遥自在”的风度。 自在松 主干及碑刻


卧龙松植于辽代,至今一千多年的树龄。在它的生长过程中,运用了“掐尖折枝”方法使主干盘曲发展的技术。这棵古松,经历辽、金、元、明、清数代僧人的培植,才形成了今天游人所见到的奇特造型。卧龙松可以说是历代僧人共通栽培巨大“盆景”,在它身上凝聚着无数僧人、花匠的心血和智慧。
卧龙松,戒台寺五大名之一
从自在松所在的台阶上行,右转约20米,就是著名的卧龙松。
卧龙松:过大雄宝殿,经凤尾松 在去千佛阁的石阶傍边看到一珠枝干伸展宛若苍龙的巨松,那就是名播遐迩的“卧龙松”。顾名思义,“卧龙”者,侧卧之龙。此松倒也不俗,颇有卧龙的气魄,那鳞片斑驳、硕大粗壮的“龙躯”仿佛正懒洋洋地爬过雕石栏杆,舒适地枕卧在一块刻有”卧龙松“三字的石碑上,犹如一条老态龙钟神龙在石歇息。卧龙松下石碑上的三个楷体大字,为清代恭亲王奕所书。从自在松所在的台阶上行,右转约20米,就是著名的卧龙松。
卧龙松植于辽代,至今一千多年的树龄。在它的生长过程中,运用了“掐尖折枝”方法使主干盘曲发展的技术。这棵古松,经历辽、金、元、明、清数代僧人的培植,才形成了今天游人所见到的奇特造型。卧龙松可以说是历代僧人共通栽培巨大“盆景”,在它身上凝聚着无数僧人、花匠的心血和智慧。
卧龙松全景

卧龙松侧面

下图:从卧龙松沿山路上行,是千佛阁旧址,这是其简介。
卧龙松侧面
下图:从卧龙松沿山路上行,是千佛阁旧址,这是其简介。
千佛阁复原图
千佛阁内正中原供奉的是铜铸卢舍那佛。殿内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10个大佛龛,每个大佛龛内再分为28个小佛龛,在小佛龛内又分三龛,每个龛内都供奉有一尊木雕小佛像,全阁内共有小佛像1680尊,故称为“千佛阁”。
千佛阁遗址,现正在复建施工之中。千佛阁的位置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台基上,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公元1065——1075年),元代进行过维修,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50年)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进行过大修,原来是寺中最宏伟的建筑。后因年久失修,其墙体向北倾斜,殿顶漏雨,被有关部门定为危险建筑,后于1965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拆除,实行落地保护,此后一直未能修复,先今仅存遗址。千佛阁宽21米,进深24米,阁高30米,为三重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其殿顶采用了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五大脊庑殿式”。阁的正面门额上悬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智光普照”的金字匾额;楹柱上有乾隆皇帝手书“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 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的楹联。
在千佛阁的两侧为南北两座行宫,即南宫院和北宫院。南宫院曾是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来寺期间居住的地方,被宫院是王公大臣们居住的地方。在千佛阁的前面左右两侧分立着两座高大的石碑,左侧的一座是民国初期的大总统徐世昌撰文,右侧的一座由清末恭亲王奕撰文。
作为北京“人文奥运计划”项目,千佛阁复建工程已于2003年7月29日获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准,复建之后的千佛阁将填补戒台寺南中轴线上没有主殿的缺憾。
这是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撰文的《戒台寺记》碑 因碑文中下部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故未录。
清末恭亲王奕撰文的《重修万寿寺戒坛碑记》碑 施工单位为防止石碑倾倒已进行防护。
碑文如下:
重修万寿寺戒坛碑记
神京巨川为桑乾河渡河西南数十里云山重叠罗睺岭东西环抱中豁
然开朗刹宇轩赫者戒坛也戒台寺名万寿在唐时额曰慧聚至明始以
万寿字易之因常年开立戒坛故率呼为戒坛云我
圣祖仁皇帝辇路时巡深为赞赏且虑民※煤利鑿山捐石或及庙基爰於康熙
二十四年有釐定四止力禁侵扰之
旨勒诸贞珉以垂久远遐哉焕乎洵名山之护符禅门之宝诰也予偶逰览至此
何※钦悚因其罗汉堂千佛阁等处或患剥落或将倾圮捐资修建之其
地有俗称北宫者亦復其崇隆之旧额以慧聚堂取存李唐遗意也惟是
地大物博中怀歉歉所期善信人等於金经所谓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
无量百千万亿初以身布施如是如是则禅宗丕振於无穷我佛亦拈花
微矣也已住持僧妙性其拜手含南矣乎是为记
大清光绪七年 皇六子和硕恭亲王奕敬撰并书
说明:文字中的“※”表示此字看不清

大雄宝殿后原有始建于辽代的千佛阁,1965 年因年久失修,落架保护。前些年,重修工程重新启动动,已接近完成。虽然还搭着脚手架,但大殿已风姿初露:这是一座三层檐楼阁式建筑,庑殿顶。这么高、且体量这么大的建筑,在佛教寺院中还是不多见的。
千佛阁复原模型

千佛阁复原模型
文章评论
彩虹
[em]e160[/em][em]e177[/em][em]e183[/em]
开洼
[em]e179[/em] [em]e183[/em]
Ps·家族
[em]e179[/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