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对联【2】---红绫
手机日志
对联是一种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对联古往今来被用在很多地方,新婚、丧葬、节气、乔迁、开业、古时有用在战场鼓舞士气。可以说它的影响力很大。社会功能极其广范。
提到对联,大家首先想到它有六要素。那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有人说,自己学的时候,有老师说的的是,对联有五要素,那是因为他省略了节奏相应。言归正传。
对联一般宜短而精,现在有人认为,长联易出名,还有人为了显得高深,绞尽脑汁,脑袋挠的乱麻似的弄个长联,结果自己都没下联对。
这个举止可不是什么绝联,绝只是你自己一厢认为,长联的创作有很多讲究,如果不是高手,恐怕反而弄巧成拙。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复杂,而且很难匹配。
有些人很有个性,这很好,有自己的风格是件开心的事,是吧。初学对联就想别具一格,那我现在回答你,你这种想法很对我也很支持,但是!我想告诉你:
初学对联,忌贪奇贪异!大家不要认为我老套,我自有我的道理,为什么我还这么说勒?大家想想,你最起码的实用对联作法都还不过关,就想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这样会使你会失去重心。
还有一些人,有了一些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开始产对联了,欲想以“高产”著称,当然,其中也有赶时间,操之过急。在此我也告诉大家,此时的你创作对联,忌贪多。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还有一些人,写了些对联,看到人们为之叫好,就开始骄傲了,便不再学习,不再把别人作品放眼里了。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文学,任何时候,强中自有强中手。好,咱们言归正传。好理解的我就不细说了,就难理解的,我会详细给大家说说,剩下的大家慢慢领悟。
一、字数相等就是说,上、下必须字数相等,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除外,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不细说了
二、词类相当就是说,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不细说了
三、结构相同就是说,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那么,还有人不太清楚什么是结构。
它就是人们常说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等。可以说联句结构的优劣,决定一幅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创作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这里的“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再看这个: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这个对联形式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再看这个: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这一联,丽日和春风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属于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这一联,“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
“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言论文章”、“丰功伟业”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 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
因为“言论文章”、“丰功伟业”组合后属于在结构内的,综合考虑可以被忽略。假如说“丰功”对 “言论” 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
但是,在这里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它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大家再看这个: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这一联是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联。“英雄”对“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一联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
“处”连用为“处处”时,做名词用,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四、节奏相应,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忌节奏不相称。这里大家要注意:“假对”例外。
看到这,有人问了,什么是假对?它就是指,对偶中的借对,内容虽不成对偶,但是字面却成对偶,或者因其谐音字成对偶者。古代“假”、“借”两字相通,假对就是借对,借对就是假对。
假对它分三种,一是,借用字面意思来形成对句,二,是借用谐音字来形成对句。三是,借用典故或故事来对,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都不是真正的对仗句子。
关于节奏相应,你就是说,如果,上句如果是二二一二式,下句二二三式,这就属对不成。
有种说法叫,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但是,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你比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这一联节奏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形式也是二、二、三形式,但是,“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
此联理论上不合,但是,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好的字词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特例。
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才能成佳构。
再看看这一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这一联是杭州云栖寺的对联,它的意义单位是“一三二一”。”“水”和“风分别为名词相对,“冷”和“香”分别为形容词相对;“向石边”和“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相似。
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无情对除外。
五、平仄相反,又称平仄协调。平仄相反, 指上下联相应处的字,平仄相反。一联之内要平仄交替,大家可以看看马蹄韵。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实际上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六、上下相关,也叫内容相关,就是说,上联下联的意思彼此互相关联,有相同,也有相反,上下联之间要浑然一体。否则,便是上下联无关。
当然,上下联内容相同,并不是要求相同,且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内容相同的上下联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你比如:
花甲重开,外加一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南宋状元宰相==
西京孝子忠臣
这些对联,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关”,而且“内容相同”,所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两个(几个)方面。第一联祝颂同一个人一百四十一岁高寿,但上下联的数学算式不同而已。
第二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高,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所颂扬的则是同一个人文丞相。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能要犯“合掌”的错误。大家看这个: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这一联乍一看很美,但是,合掌了,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其实是内容相重,而且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是典型的“合掌”病联。当然,内容合掌,主要看语意,并非一律排斥个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上下联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怎么关?你比如:
五亩自栽池上竹==
三人同作月中游
这一联,“池上竹”,“月中游”。上下联所述事件各异,但反映了苏轼的生活经历,内容不能说不关联。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并非内容相同;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对联同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有内容,有故事,而且有主题。一般是内容表现主题,以主题统帅内容。上下联常常是在一个主题统帅下的两个方面。你比如: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一联,从内容看,上联颂“七十二健儿”,下联述“四百兆国子”,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沉痛悼念广州起义的死难烈士,热情歌颂辛亥革命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全国人民反对清王朝的共同愿望。
良工造物维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
这一联,表面看,上联说“造物”,下联写“诲人”,内容各异。其实,下联是上联的类比和引申。
此联不仅宣传了按规矩制出竹木产品的精巧,而且进一步说明教育人也必须按一定的道德标准、一定的法规和一定的文化水准进行,这便是此联的主题。
“大匠诲人”语出《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所谓“大匠”是指在学艺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所敬仰的人。
缺乏主题(中心)的对联,上下联内容也必然难以关联。
对联的,正对、反对、串对的类别,就是根据对联内容来划分的。不管哪一种“对”,都必须上下联“内容相关”。正对的内容相关大家知道了,那么“反对”是否“内容相关”呢?大家看这个: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
有好儿孙当是福==
无多田地不为贫
但以诗书教子弟==
莫将成败论英雄
上面的对联是,江苏项羽庙联的对联,第一联说生与死的意义,是人生的两极关系,旨在颂扬烈士死的意义。
第二联从“有好儿孙”和“无多田地”对“福”与“贫”的看法,上下联是辩证关系。
第三联“教子弟”与“论英雄”旨在下联,上下联是衬托关系。此三联的上下联内容均一正一反,但彼此的内涵及逻辑关系都是很紧密的。
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它们互相映衬,起到鲜明的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所以不成联,大家看: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这一联,“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则可成联。
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联一气呵成,是把一件完整的事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也就是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组成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因此,上下联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对联的上下联的关系有递进、转折、选择、假设、条件、因果、顺承等等。详细的咱们以后再说。。
有些对联,由于用了某种巧妙的技法,便把迥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组成相互关联的对联。技法很多,这里只谈两种:
一、衬托技巧:为了突出某一事物,便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作陪衬,这就是衬托法。你比如: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凛列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英雄
这二联的上联讲的是自然界的“鸟”与“风霜”、“劲草”,下联写的是人。上下联正是用了衬托法才使之关联,即用“鸟欲高飞”衬托“人求上进”,“知劲草”衬托“识英雄”。
这两联的主旨都在下联,就是用上联衬托下联,上联是衬体,下联才是本体也就是主体。
二、答问技巧。答问有设问、反问两种方式。其中有本联答问和上下联答问等不同形式。为了阐述上下联的关系,这里只谈上下联答问式。你比如:
桃花尽日随流水==
江月何年初照人?(只设问,不答)
泪挥湘竹斑多少?==
魂断苍梧梦几何?
第一联是唐诗集句联,下联设问,不必回答,也难以回答。与上联虽无答问关系,但有类比关系。
第二联上下联各自设问,都无须回答,谁也回答不了。故意分别设问统一于一个主题:湘妃悼念与思念舜的殷切。双重设问是为了强化感情。
所以,这样的用作技法的手法不叫合掌。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是鉴赏、评析、创作对联的要求之一。除了无情对以外的其它形式对联,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达到这一要求。
对联基本原理是--音韵或叫声律,是要讲平仄对仗的。至于律诗对偶,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要避孤平。
犯了“拗、孤”要补救,所以,要正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他对律诗对偶格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混淆不清,你听话就上当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