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对联的当句自对

手机日志

 对联31. 普通对联的当句自对 

 

转载自一得客微博

 

    当句自对初见于律诗,后来被运用于对联艺术,成为名家高手极为喜爱的一种对仗方法。对联中的当句自对,可在对联的上下两边局部地进行,也可在对联的上下两边全部地进行,跟律诗对仗的自对情况差不多。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一、局部自对的。如敦煌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上联的“悲欢”与“聚散”,是两个联合词组的自对,下联的“南北”与“东西”,也是两个联合词组的自对。这是局部自对。

    二、全部自对的。如:某君感怀联:

    春日恨,‖秋日悲,一年如瞬,‖百年如梦;

    古人书,‖今人语,二分可信,‖八分可疑。

    上联的“春日恨”与“秋日悲”是两个句子的自对,“一年如瞬’与”百年如梦”也是两个句子的自对,二者构成了整个上联;下联的“古人书”与“今人语”是两个句子的自对,“二分可信”与“八分可疑”也是两个句子的自对,二者构成了整个下联。这是全部自对。

    自对的范围在一联之内的局部或全部,自对的素材则同样地可以是字与字、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单句与单句,而作为对联不受长度限制,还可以是复句与复句,甚至出现一系列的排比句的自对。举一个排比句自对的例子: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住刘先主;

    奸心曹,雄心瑜,野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

    对联中的当句自对,与单纯互对的不同之处,跟律诗对仗的自对情况大同小异。先说同的:

    第一、当句自对可以字数不等,不限于字数相等。例如: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联“四面菏花”与“三面柳”自对,下联“一城山色”与“半城湖”自对,前后字数是四与三。字数并不相等,但结构必须相同。“四面荷花”为偏正结构,“三面柳”也为偏正结构;“一城山色” 为偏正结构,“半城湖” 也为偏正结构。

    第二、当句自对能够以一对多,不限于以一对一。例如郑板桥题书斋联: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上联“一竹、一兰、一石”,三个都是偏正词组,“一竹”可以同时与“一兰”、“一石”配对,以一对二;下联“有节”、“有香”、“有骨”,三个都是偏正词组,“有节” 可以同时与“有香”、“有骨” 配对,也是以一对二。

    第三、当句自对允许同字相对,不限于异字相对。例如黄遵宪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上联的“三分水”,“四分竹”、“七分明月”是三个偏正词组的自对,其中的三个“分”字属于同字相对;下联的“五步楼”、“十步阁”、“百步长江”是三个偏正词组的自对,其中的三个“步”字也属于同字相对。

    第四、当句自对可以相隔成对,不限于相连成对。例如以下几副网络流传的对联:

       ①、紫燕舞翠柳;黄莺歌红梅。

     ②、地灵更喜人杰;物阜又遇年丰。

     ③、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

     ①的上联“紫燕”与“翠柳”自对,中间隔了一个词;下联“黄莺”与“红梅”自对,中间也隔了一个词。

②的上联“地灵”与“人杰” 自对,中间隔了一个词组;下联“物阜”与“年丰” 自对,中间也隔了一个词组。

③的上联“小忍构奇思”与“大略定航向”自对,中间隔了一个句子;下联“平心描特色”与“妙笔谱华章”,中间也隔了一个句子

    第五、当句自对可以不考虑上下联词性结构的一致,即使上下联词性结构不一致,仍然可以成为工对。

    在实施当句自对的时候,普通对联与律诗对仗一样,可以写得自对与互对皆工,这种作品被称为工绝。如鄂比赠曹雪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上联的“远富”与“近贫”自对工整,下联的“疏亲”与“慢友”自对工整,而“远富近贫”与“疏亲慢友”互对也是工整的。又如某君自撰联:史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但是句中自对的最大好处并不在此,而在有了工整自对之后,即使上下联词性结构不一致,仍然可以成为工对。比如以下几联:

    ①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题蒲松龄联

    ②此地是杜子桥边,‖运司河下;

    有时见风来水面,‖月上柳稍。

                       杭州涌金门内杜桥茶馆旧联

    ③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①例的“鬼狐”与“笑骂”互对,②例的“杜子桥边运司河下”与“风来水面月上柳稍”互对,③例的“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与“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互对,若非当句自对,简直不可想象。这种“创作自由”给予制联人很大的方便,他们可以随意组织自对,只要上下联保持联合结构便得。我们有位学员受了当句自对的启发,就在圣诞、新年之际,给海外的孙子送去这样的对联:“入冬之时雪落下,落雪之时花凋残,花残根有雄心,色艳香浓,定要开成至美;圣诞过后年变新,新年过后人变大,人大胸怀壮志,读书办事,力求做到最佳。”

    当句自对的自对从严、互对从宽,使得排比这种修辞方法能够在对联创作中派上用场,而成为在当句自对运用方面,普通对联才有,律诗对仗难以具备的特色。

    请看有三个排比句的自对,如杭州某氏堂联(划线部分为排比句):

          无狂放气,无道学气,无名士风流气,方称儒者;

          有诵读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笑声,才算人家。

    还有三个以上排比句的自对,如①某地茶亭联和②清人窦垿题岳阳楼联(划线部分为排比句):

    ①老的、少的、雅的、俗的,或往或来,不问茶淡茶浓,且饮一杯,息息心头名利火;

    士耶、农耶、工耶、商耶,莫忙莫急,休论亭长亭短,暂停片刻,谈谈世上古今风。

    ②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为什么有了工整自对之后,即使上下联词性结构不一致,仍然可以成为工对?原来,当句自对实际上是联合结构的互相对应,上下联相应地工整自对,就意味着上下联相应地结构一致。不管上下联组成结构的内容会导致如何结果(使上下互对或工或宽或不成对仗),自对使上下联具备相同结构已经成为事实。结构相同,对仗、对联的对称性就有了根本保证,其他种种,如互对不好、字数不等、以一对多、同字相对、间隔相对之类,不过枝节,无损于结构的存在。具备自对,即成工对,道理就在这里。

 

对联31. 古人如何写作对仗对联 

 

转载自一得客微博

 

 

古人根据汉字的可对性,把字分为实字、虚字两大类。《缥湘对类》是这样说的:“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列举如下:

    一、实字:实字是有实指对象的字。对象主要有人、事物〔包括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时间和处所。此外,能指代对象的指代字也属于实字。实字包括实指字和指代字。实指字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名词。例如,天、地、人、树、木、鸟、兽等;指代字如,君、臣、妾、奴、余、汝、彼、此等。

    二、虚字:包括1. 活虚字。这是有实义的动态虚字,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动词(它们能使对象发生变化,故称之为活),例如,飞、腾、奔、走、存、亡、有、无、打、骂等;2. 死虚字。这是有实义的静态虚字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形容词、副词(它们不能使对象发生变化,故称之为死),例如,高、大、清、新、坚、柔、美、丑、快、慢等;3. 助字。这是没有实义的静态虚字,只能协助造句,大致对应现今的连词和助词,例如,与、及、而、唯、者、然、则、乃、于、焉、哉、乎、也等。

    古人写作对仗对联的最宽松的法则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字与字能构成对偶,是因为它们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类属关系。实字对实字,就等于以类相从,如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人事类对人事类,器物类对器物类;虚字对虚字,也讲究活虚字与活虚字对、死虚字与死虚字对,但原则上凡虚字,不论死活,皆可配对。

    先生教学生,入手之初,往往任拈一字,求其配偶,如风对雨、山对水之类。因风、雨皆天文类字,山、水皆地理类字;风与山皆平声,雨与水皆仄声,故均可对。但亦有一字而可两对者,如风对雨,自是同类字之最相合者,然而亦可与地理类之水相对。又如宫对室,皮对革,皆属以类相从,然宫又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故还可对角、徵、羽等字,革又为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之一,故还可对匏、金、丝等字。

    随后逐步增加字数。例如开头出句是一实字“虎”字,对句用一实字“龙”字。“虎”字上增一死虚字“猛”字,变作“猛虎”,对句亦可增一死虚字,成为“强龙”。“猛虎”之上再增一活虚字“降”字,以“降猛虎”为出句,对句亦可增一活虚字,变成“豢强龙”。“降猛虎”之上再增一实字“威”字,于是“威降猛虎”成了出句,对句亦可增一实字“术”字,成为“术豢神龙”。“威”字之上再增一死虚字“神”字,变作“神威降猛虎”,对句亦可增一死虚字“异”字,变作“异术豢神龙”。出句、对句分别再添上实字“豪杰”与“英雄”,便构成这样一联:“豪杰神威降猛虎;英雄异术豢强龙”,那就写成七字对了。

    我们认识了古人依据上述字义的类属关系去构造对偶,在阅读过去的对偶作品时,就会恰当评价,不致简单否定。以下略举实例,作些具体说明。

    ①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④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赠人联》〕

    ①例的“小”与“忆”、②例的“阔”与“悬”、③例的“多”与“有”、④例的“到”与“深”,都是动词与形容词相对。今人按照词性一致的观点,容易加以否定。但古人把字义的类属关系作为构造对偶的依据,而“小”、“阔”、“多”、“深”今天叫做形容词,过去称作死虚字;“忆”、“悬”、“有”、“到”,今天叫做动词,过去称作活虚字。但作为虚字,不论死活,都属于同一个大类。大类中的各小类,自然具备相同的共性。“字之无形体者为虚”,这“无形体”就是虚词的共同属性了。所以古人所作这些动词与形容词配对的对仗对联是完全合理的,不能“以今非古”。

    再看下面的例子:

    ①牛马行无色,蛟龙斗不开。〔[]杜甫《雨》〕

    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副〕旧醅。〔[]杜甫《客至》〕

    ③青山不墨千年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林则徐联〕

    ④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比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清〕李调元《陇西书院》联〕

    ①例的“无”,动词,与其相应的“不”为副词;②例的“无”,动词,与其相应的“只”为副词;③例的“不”,副词,与其相应的“无”为动词;④例的“压”,动词,与其相应的“比”为介词。令现代人容易产生疑惑的是,今天作为实词的动词居然可以与作为虚词的副词和介词构成对偶。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既然古代把有形体可以指称的字视作实字,而把其馀一切无形体可以指称的字视作虚字,那么,现代认为属于动词、副词、介词的字,在古人眼里,通通都属于虚字。这几例的所谓疑惑,都是古人按照“虚对虚”的原则去构成对偶,不足为怪。

    再看下面的例子:

    ①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④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皇甫冉《春思》)

    ①例的“断”,动词,与其相应的“情”为名词;②例的“事”,名词,与其相应的“流”为动词;③例的“破”,动词,与其相应的“春”为名词。④例的“邻”,名词,与其相应的“到”为动词。这几例让习惯于以词性、结构一致为对偶原则的读者感到不理解的就是,动词与名词怎么可以构成对偶呢?在古代这也是虚字与实字之对,怎么会可能呢?原来古人认为,汉字的

虚实死活还可以互相转化。其原则是:实字有实指对象时是实字,一旦不实指对象就变成了虚字;虚字不实指对象时是虚字,一旦对象化了,就变成了实字。活字显示动态时为活字,活字静态化了就变成死字;死字显示静态时为死字,死字动态化了就变成活字。

    ①例的“欲断”是谓语“疏”的补语,意思是到了五更,蝉声稀疏到“欲断”的样子。“断”已经变成“断的样子”,即对象化了。因此“断”也由虚字变成了实字,而可以与相应的实字“情”构成对偶。

    ②例的“枕寒流”为动宾结构,宾语“寒流”的“流”已经具有对象的含义,由虚字变成了实字。“事”与“流”相对,实质上已是实字对实字。

    ③例的“春”本属名词,但它充当了主语“城”的谓语,它已经不再实指对象,而动态化了,即由实字变成了虚字。动态化的“春”要解作“逢春”。“春”与“破”相对实质上已是虚字对虚字。

    ④例的“邻”本属名词,但它带了宾语“汉苑”,它已经不再实指对象,而动态化了,即由实字变成了虚字。动态化的“邻”要解作“为邻”。“邻”与“到”相对实质上已是虚字对虚字。

    依据字义的类属关系去组成对偶,这种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至少可以用来判断某些字词的配对是否妥当。比如,题秀峰湖湖心亭联:问西湖何日移来,秀水青峰,宜浓宜淡;登高阁方才悟得,天边云际,无我无人。此联的“何日”对“方才”,合适吗?又如,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有一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三十一年”对“落花时节” 合适吗?按照字义的类属关系,“何日”对“方才”、“三十一年”对“落花时节”都是合适的,因为它们都有表示“时间”的意义,故可属对。如此理解,将使字类的辨析变得简单易行。
 
长联当句自对之二 

 

转载自一得客微博

 

 

 

 张之洞是我国晚清时期一个较有作为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同时他在文学上也有较深的造诣,著作大都收在《张文襄公全集》中。他一生创作的楹联也很多,《君山屈原湘妃祠联》是其中最长的。

 湘妃是帝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善鼓瑟。据书载,帝舜巡游南方,死于苍梧。她们两人赶至湘江边上,哭泣甚哀,泪洒竹上,染竹成斑(相传便长成现在的斑竹),最后投水而死。秦代以前,为纪念舜帝的这两个妃子,在君山修建湘妃庙。后人同情屈原与湘妃的共同遭遇,在庙中加祀屈原,遂合称屈原湘妃祠。

 张之洞的这副长联与大观楼长联有个共同点,两者都是主要运用当句自对的方法写成的。此外,张联还具有不同于大观楼长联的一些特点,比如,它上联写屈原故事,下联写湘妃故事,并且虚写景而实咏史,融山水风光、历史典故、名家诗词为一体等。全联如下:

 上联:

   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

  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

  把眼界洗宽, 无边空阔。

  [只见那]庙唤鹧鸪,乱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

  [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

  [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

  敞开着万顷水光, [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

  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

 ‖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艭?

  一个个头顶竹蓑笠,浮巨艇南来。

  [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

‖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

  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下联:

  三终聆帝乐,[纵难觅]伶伦截管,‖荣援敲钟。

  竞响沨沨[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鼍吼,静坐波心里,

  将耳根灌澈, 别样清虚。

  [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

  [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弹桐柏。

  [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

  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

  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

 ‖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

  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

  [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

‖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

  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皎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全联400字,其中44字为领字,均加上方括号。228字为当句自对。联中下加横线的文字都属于当句自对的文字。有符号“‖”之处,意味着其两边对应部分组成联合结构。经过检查,自对可算工整。

    此联的128字为单纯互对,如下:

    九派会君山,直江滚滚。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 无边空阔。敞开着万顷水光,铺成画景。一个个头顶竹蓑笠,浮巨艇南来。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三终聆帝乐,竞响沨沨。静坐波心里,将耳根灌澈, 别样清虚。凑合了千秋韵事,惹动诗情。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皎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逐字对照,可见,上下联相应字词,其词性、结构基本一致。单纯互对也是不成问题的。

    整联用典较多,考虑到一部分读者的需要,下面作些串讲和分析: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北连天险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九派会君山”,即指长江的众多支流在君山会合。上联以此为立足点展开想像,把这里水域风光的奇异和怀念屈原的民情,作了充分的描述。向西直看,先是“汉沔荡胸,沧浪濯足”。汉沔:汉水及其上游沔水。《楚辞•渔父》有“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接着是“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西溪从话》:浙江萧山县以东的钱塘江,“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 往横处看,在南面,“只见那庙唤鹧鸪,乱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作者将郑谷的著名诗篇《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衍化为“庙唤鹧鸪,落花满地”。将崔颢的著名诗篇《题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衍化为“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在北面,“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南岳回雁峰让北来鸿雁不再南飞,它们害怕寒冷在此过冬。浙江嘉兴南湖又名鸳鸯湖,那里多见鸳鸯浮游,这些羽毛漂亮的水禽收起了羽翼。作者总写一下“万顷水光”“铺成画景”之后,转上铺叙各地民众驾驭龙船纪念屈原的场面:“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艭?”。“吴樯”、“蜀舵”、“雀舫”、"渔艭"点明是来自古东吴、古蜀国、古益州和鄱阳湖的船只。这些“巨艇”载着“一个个头顶竹蓑笠”的人,前来凭吊屈原。至此,作者不禁指斥了当年屈原的陷害者,也赞赏了当年屈原的同情者。最后以“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结束上联。

    下联则从音乐入手进行构思。开首就说“三终聆帝乐”,听了三出帝王乐曲。这些乐曲虽然不是黄帝当年的原版,因为很难找到黄帝的乐工伶伦、荣援去吹箫、去敲钟了,但仍然众音齐奏悠扬动人。乐声远播,先是“潭作龙吟,孔闻鼍吼”,又使人耳朵填满乐音,变得特别清虚,因而听到了洞庭湖周围的多种动人音乐。“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是说这是桃源渔舟送出的歌声,在桃林飘散;这是楚地客人吹响的箫声,让芦叶含悲。“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弹桐柏”,是说吕洞宾吹奏铁笛,曲子为折柳枝,俞伯牙抚奏瑶琴,丝弦弹着桐柏。由音乐进而“惹动诗情”,举出一些感人的诗句:“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李白诗:“一拳椎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刘禹锡诗:“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后点出此祠的几位与湘妃有关的亲人:“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 并归结到人们“还思鼓瑟吊湘灵”,即人们会用最好的乐曲和诗句献给万民仰慕的湘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