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公

个人日记



          舅公是我父亲的嫡亲舅舅,舅公一家一直西北工作,故极少见面。我大概只见过3次,一次是舅公退休回温州定居,路过杭州来家小聚,大人们寒暄,我们晚辈只是礼貌性的拜见,但见舅公身体健朗,其他便没有什么印象。第二次是2013年陪两个姑妈去探望,这时舅公年事已高,身体有恙行动不便,但思路依然清晰。在狭小凌乱的房间里,姑妈陪着聊天,我便在外面等待。第三次见面便是在殡仪馆追悼会所见的最后一面了,瘦小的身躯在棺木中显得那么的安详,舅公享年89岁。

 由于奶奶去世早,父亲少年便离开了家乡,与舅舅们少有走动,故我们对舅公了解的甚少,只知道舅公是植物学家,记忆力非常强,在西北工作,舅公结婚晚,孩子们比我还要小些。相隔甚远,少有往来。有幸参加了舅公的追悼会,从而了解了舅公的一生,舅公的一生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人生缩影,生于战乱年代,经历了建国初期最为动荡和艰苦的岁月,一生追寻科学报国的理想,勤恳耕读,痴心无悔,经历坎坷仍矢志不渝。一生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值得后人回味学习。

舅公王世金, 19271月出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场三甲司南,父亲曾是前清秀才出身,民国官办法政学校毕业,历任浙江丽水、福建厦门等地方审判庭推事,担任过福建厦门高一分院院长。因他办案公正,纠正过冤案,被称作王青天。舅公出生,正值战乱年代,家庭随父亲工作变换而随之漂泊,母亲在路途颠簸中生下舅公,舅公是早产儿,怀胎七个月就来到世间,降生三天方开声。

俗话说天上老鹰最大,地上舅舅最大,故父亲和姑妈对舅舅极为尊敬,舅公是奶奶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舅公比父亲大不了几岁,但并不妨碍父亲与舅公的亲近。舅公幼年曾就读厦门大学附小、温州第九小学、瓯江小学、永兴小学、瓯海中学、温州中学,在永兴小学读书时,学校里的花工对舅公影响很大。在花工的影响下,学着种植了300来种花草。还在自家的屋角边种黄豆、棉花等,由于从小喜欢植物,所以读中学的时候生物成绩特别好,深得老师的称赞。考大学时遵循了子承父业的训导,当年报考了,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法律系,均被录取,舅公选择了复旦大学法律系,解放初,由于学校同意学生从新选择专业,舅公便转到生物系,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复旦大学毕业后,舅公被分配到了安徽淮南中学,到任时淮南中学正在筹备中,无校舍亦无住所,教师则在竹棚里遮风避雨。这种一无所有的办学精神,是现代人们不可想象的。淮南中学建成后,舅公任生物教师。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舅公业余时间便自掏腰包,对淮南地区的植物进行调查,制作植物标本,并发现李氏禾(野生水稻),在课堂上宣传提倡水稻杂交育种。对生物开展无性杂交试验。1956年曾被评为安徽省模范教师。在校长的赏识下参加了一次考试,考时才知道是考研,无心插柳的考上了华东师大植物专业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却被分配到安徽省教育厅编审室工作,专业不对口让舅公感到非常的苦恼,于是向组织提出申请,自愿到青海,支援边疆建设。1961年任青海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并经同学介绍认识了他的同事,后来成了他的妻子。成家立业后,舅公便满怀激情的开展植物学的调查研究,青海省地大物博,草原广阔,舅公全身心的投入到植物学的研究,期待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然而好景不长,文革刚开始,便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被批斗,吃尽了苦头。随后学院撤销了生物系,被下放到格尔木农四师生产建设兵团成为耕地勘察队队员,负责可耕地资源的调查。虽然有勘察队之称,人员却只有一人,是名副其实光杆司令

  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部,在昆仑山口,属多年冻土区荒漠地貌。舅公接受兵团任务后,便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深入到仅有牧民能去的荒漠,根据植物的分布,了解掌握土壤状况,为兵团提供了可耕土地资料。舅公的勘察方法称为“指示植物”法,以往没有人做过。勘察后,舅公把勘察的结果写成论文,由于发表需要配地图,因兵团属军事部门,不能提供地图而束之高阁,科研成果无缘刊发。

 1972年因为兵团的原因,返回西宁,调入青海省汽修一场子弟学校当老师,教初中英语。由于走资派的身份,后来又调到养猪场,当了一名猪倌。十年动乱,耗费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龄。 直到1978年,时任青海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马万里同志在一个干部会议上发了话,才得以调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舅公得以平反,从此开始了他的植物分类学学术研究,禾本科植物看起来很平常,很普通,其实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如稻麦和牧草都属于禾本科,为人类提供碳水化合物。地球上禾本科植物大约有一万多种,但长期以来禾本科植物的分类一直没有统一,比较混乱。传统植物学有的以穗分类,在应用中不准确。舅公的研究是从禾本科植物种子发育到幼苗、抽穗等整个植物史中发现中胚轴分化时是不一样的现象,得出禾本科植物是以中胚轴分化来分类的结论。这个观点在国内外同行里有很大影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的教科书所引用。退休前还参与模拟小麦起源实验,获得与前苏联科学家的相似结果。利用废弃的药物如秋水仙素等进行多倍体大麦、小麦育种实验,培育出了双穗小麦和矮杆长穗小麦。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期间,舅公勤奋工作,发表了《禾本科植物系统演化的研究》论文。获青海省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科研成果《小麦族种质资源的研究》,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到退休共发表论文28篇。并兼任青海省植物学会理事、西北地区现代植物分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委员。被称作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禾。

 舅公的一生都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对生活没有任何讲究,记得有一次父亲去西北出差,去看了舅公,回来感叹舅公生活的简朴,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即便是碗与茶具都蒙上一层污垢,从不讲究饮食,简单果腹即可。但谈起植物,便滔滔不绝。记忆力惊人,有过目不忘之能。舅公淡泊名利,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其子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副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超导核磁共振室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教研室主任。

文章评论

阿侉

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的坎坷一生,却又令人敬佩。所以当我们现在遇到一些困难时,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叶子

过去的知识分子都是为了国家奉献自己,从来不会先考虑自己,心里都是先装着国家。

清娴

大老师出生在一个优秀的家族,个个不同凡响。向二舅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