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的曾经如今的记忆

个人日记

 岁月从手的缝隙中不经意的滑落,猛然中已不知几许,无意中看见同学的日记,仿佛突然回到从前,那曾经的过往已变成如今美好的记忆!



探寻消失的森林小火车                       2014-11-17



坐着漂亮的小火车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是许多人梦中童话世界的场景。

提到森林小火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台湾阿里山小火车、大兴安岭小火车和赣南森林铁路。孰不知在顺昌曾经也有着这种古老的交通方式。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在顺昌县建西林区有一条中国南方最长的森林铁路,线路总长达142.66公里。几十年间,森铁长龙喷吐着滚滚浓烟,穿山越岭,景象蔚为壮观。(建西森林小火车资料图)

顺昌群岭叠嶂,森林资源丰富,素以“绿色金库”著称,是中国杉木中心产区的核心区。在闽北,曾有“吃不完的浦城米,砍不尽的高阳杉”之说,“高阳杉”就是顺昌的著名品牌。

建国初期,林区交通闭塞,外销木材绝大部分要靠水运。但水运运力和效率十分低下,造成木材大量积压。“大跃进”时期,因盲目高产,木材浪费触目惊心,当年大历公社钱墩村(现为岚下乡钱墩村)的“万米堆头”,终因变质腐烂,最终不得不付之一炬。

为加快林区开发,1958年,投资2900万元的建西林区森林铁路开工建设。建西森林铁路干线起自建西大埠岭,终至建瓯市房道乡七道村。全路干线长53公里,支线长48.96公里,岔线长20.7公里,站线(含安全线)长20公里,总长142.66公里。采用每米18公斤和12公斤的钢轨铺设,工程土石128万立方米,建小桥涵490道,另开凿大武岭隧道1360米。

闽北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特殊的地理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很少的机械设备,给整个森铁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当年数千名参加施工的铁道兵战士和林业工程职工,用了6年时间,用鲜血和汗水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南方最长的森林铁道。(建西林区车站资料)

“汽笛声声脆,长龙滚滚来。迎接八方客,送走栋梁材。”提起森铁往事,建西森铁处退休工人、当年的森铁司机胡亚昌随口就吟诵出了这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遍林区的诗歌。

“那时木材多得无法形容,那时林区好红火啊!真是林业工人一声吼,群山也要抖三抖。”胡亚昌和几位老森铁工人布满沧桑的脸上透着一股神往。

当年,全路配有哈尔滨产蒸汽机车6,民主德国产120匹马力内燃机车5台,另有运材车、平板车、矿斗车、客车、行李车等304辆,设车站和养路工区12个,拥有森铁职工近千人。全线为客货两用,货运列车以货定班,客运每天1班,当日往返,森铁列车的时速达14公里~18公里。与建西小火车同款的黑龙江森林小火车)

建西林区建设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林业部领导唐子奇、罗玉川等先后莅临林区视察。林区还以独特的风貌吸引各路宾朋,苏联、日本等林业和铁道专家也到林区考察。我国首部反映南方林区生活的故事片《青山恋》的剧组也于196311月到林区体验生活和外景拍摄。那个火红的年代在老一辈务林人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区公路网已经形成。同时,随着建西森铁最大宗的货物木材和矿石运量逐步萎缩,森铁效益每况愈下,企业经营难以为继。19924月全路停运,并于次年7月全线拆轨。铁轨和火车头全部被送到钢厂熔铁,结束了32年的辉煌历史。

【媒体记者探寻森林小火车】

“建西森铁定额票,贰角,红旗站、红桥站、红方站……”泛黄的牛皮纸上印着文革时期的火车站名,这样的旧车票在国内各大收藏网站上流传,价格不断上涨,更引起了不少铁路爱好者的注意,这条铁路的踪迹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近年来,不断的媒体记者到顺昌追寻建西森林小铁路。

(文革时期建西森铁客运车票,地名打上时代烙印)

面对前来采访的海都报记者,顺昌大历镇的几名老人回忆说:“以前这里没公路,我们出山就靠这小火车。这火车逢村都停,车速好慢,远远看到山里冒出一团团白烟,就知道火车来了。有时误了车,小跑几步还能追上火车呢。别看慢,当年有火车可是了不得的事,亲戚特地走了一天的山路住在我家,就是想看看火车长什么样。大家只有遇到大事才舍得坐小火车,每次坐都很激动。”(小火车客运站,网络图片)

是的,小火车的速度不快,平均速度只有二十公里左右。从起点站建西开往终点站七道村全程50多公里,小火车要开半天左右。但在“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这就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那时谈论起小火车的速度,不亚于我们现在谈论“和谐号”,孩童要是能坐上一次,绝对能在小伙伴面前吹嘘一星期。

高阳乡花桥村的路边还立着一个倾斜、老旧的“鸣笛”标志,标志边是一栋被废弃许久的青砖小楼。沿路的村庄边,这样的“铁路制式”青砖小楼还有不少。(森铁标志,寓意为“森工”)

村民告诉记者:“50多年前,花桥村叫做红桥村。现在沿着山边而行的水泥小道,就是原来的铁路。”

记者驱车沿着村道行驶,仅能供一车开过的小道在山林间穿梭,路边是峻岭密林,最终小道消失在一个隧道口前,上方写着“大武岭隧道1960”。大武岭隧道

2014年光棍节这天,中新社记者也慕名来到了建西。

“看那里就是仅存的200米左右的铁轨。”78岁的胡亚昌对记者说。虽然年近八旬,他依然精神抖擞,一身绿色小便西,佩着小礼帽,十足江南味。(司机胡亚昌 张丽君 摄

在胡老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仅存四五百米长的窄轨。轨道掩在杂草与水泥地里。这些窄轨所在的地方就是“建西森铁处”,当时小火车的起点就是在这里。大树后是红色的砖房,铁路标志依旧清晰在屋顶上。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显得破旧不堪。

胡亚昌老人是建西森铁的第一代火车司机。1959年他从江苏老家来到福建支援森铁建设。当时和他一批从五湖四海来到顺昌的二十名建设者,如今就他一个人留守在这里。(1964年建西森铁处某车组乘务员合影)

“子女也叫我们二老去福州,但我们想留下来,这里留下太多记忆”胡亚昌说到。

看着脚下窄窄的铁轨,胡老突然说:“有办法让小火车重新跑起来吗?可以拉矿石,也可以作为旅游开发啊。哪怕只是还原一小段也好,林区火热的生活在我们这辈林业工作者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网友讲述森林小火车的故事】

森林小火车,是我童年的记忆中最美丽的画面之一。

在我的家乡,当时有一个我国南方最长的森林小铁路营运系统,跟大铁路比起来,它就是一只体型虽小却五脏俱全的小麻雀。

印象最深的是客运。

客运还是从建西森铁处出发,我们村是终点站。(铁道在大历分两支,干线往建瓯市房道镇。支线往此文作者的家乡岚下乡夏墩村。)火车隔天一趟,到我们村折返的时候,正好是午饭刚过。如果我要跟父亲去公社开会,就要提前吃午饭,然后到火车站去买票。火车站在村外一里地,走过去还得花点时间。

从我们村,当时叫夏墩大队,坐小火车到岚下公社,票价是一毛五。我们村到公社有十里地,要经过苦竹溪、岚面两个小站。这样算来,从建西起点站到我们村,全程不过七八毛钱。

买票上车。森林小火车的车厢几乎和大火车的一模一样,就是个头小些:也有绿色的车皮,也有带着活动玻璃的窗口,也有被过道隔开分成两排的座位(只是没有座位号),甚至还有设在座位之间的、从窗口下沿伸出来的放置茶水杂物的小餐板。总之,它就是完全模仿着大车厢来做的,“具体而微”罢了。夏天每趟车有二节车厢,到冬天就剩一节了。(客运小火车,网络图片)

如果想不买票坐火车,也成,那就坐车厢后头的平板拖车。这平板拖车上就是光溜溜的一片,啥也没有,连护栏也没有,但显得比车厢宽阔自由。坐平板车的主要就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挑着箩筐,吸着旱烟,无拘无束地大声说笑;人少的时候,还可以躺在拖车上,眯着眼小睡一阵,真是惬意之至!

现在可以说说火车头。开始的时候,火车头是个柴油机车,天蓝色的,车轮只露小半截儿,样子小巧玲珑,鸣笛的时候就发出“嘀——”的一声,像是钢琴上的单音,一点爆破音都没有。后来换了一台蒸汽机车,是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远看上去像一只巨大的黑猪母。它的车轮全露在外头,还有钢铁般的摆臂(其实就是钢铁,不是啥钢铁般的)牵引着,鸣叫起来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这样的:“呜——”凄厉嘶哑而且震天动地。综上所述,我们小孩都把它叫作“猪母车”。一提起它,不喜欢之情就溢于言表。(蒸汽机车,网络图片)

但森林小火车带给我的回忆并不只有温馨,同样也有恐怖。就如货运的“过山车”一般,小火车的客运也会偶尔发生交通事故。

有一回,父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回老家过年,回来的时候从建西转车。因为我们村当时还没有公路,我们理所当然地就坐小火车了。当时正值春运,我们没有座位,全站在车厢的过道上。

车开出不到半个小时,大概在现在的大历镇附近,车厢突然发生了剧烈的跳动——它好象是在枕木上,一跳一跳地前进——车厢里头的人们先是茫然不知所措,然后就是大惊失色。父亲一把抱住我和妹妹(姐姐是老大,所以这时候就被父亲放弃了),大声喊道:“停车!——”其实他这么喊(当时也许一整节车厢的人也都在跟着喊),火车头的司机根本就听不见。

火车跳了一阵就停下来了。大家惊魂未定,下车一看,火车头还安然无恙地站在铁轨上,车厢可就不同了:它直接就趴在了枕木上。被车轮辗过的枕木,就跟被刀切过似的,每根都整整齐齐地断成三截。铁轨被掀开了,面条似的撇在一旁。

我们后来是坐火车头回来的。旅客分成好几批,每批都把火车头塞得满满当当。我忘了我们家是第几批回来的,反正我坐在火车头里的时候,气氛已经不紧张了。大家在轻松地说笑话,好象早已忘了刚才发生的那恐怖的一幕。说笑话的情形之一是这样的:

乘客甲坐在司机大叔运回盖房的瓦片上。乘客乙说:“老张,你别坐在老周的瓦片上啊,一片瓦三分钱呢。”司机大叔说:“不用三分钱,五分钱就够啦。”

这是我这辈子听到的印象最深刻的笑话。(网络图片)

内容根据顺昌县林业局林方、海都报、中新社的文章综合而成,特此感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