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细节能将历史击穿

雅俗共赏

 

[摘要]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印象深刻的人物以细节的方式存在着。作家只有写活了细节才能写活人物,继而写活故事;同样的,一个读者只有读懂了细节才能把握这部作品。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被不停地复制、重复、被覆盖,我们不自觉地被信息堵塞。同时,网络文学正在变成一个文化产业,它正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每一个人都仅仅是浏览,对故事及其意义却不求甚解。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待传统文学?如何体会文字及文学之美?让生活静下来,品味文学及其细节或许才是正道。

陈晓明:细节能将历史击穿

陈晓明(图源网络)

细节让文学展开生活的可能性甚至不可能性

在大部分人的传统印象中,情节在小说的构思中起作用,但其实细节才是关键性的纽带;只有藏好细节,小说才会有内涵、深度和味道。细节不仅能表达启示意义,还能表达对社会的批判,有时候仅仅几句话就包含着展现文学的深刻、丰富和复杂的含义。

文学的启示意义在于,它能够展开生活的可能性,甚至不可能性,告诉我们生活不仅限于自己所想象的天地。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地委书记的女儿爱上落魄农村青年孙少平,这种现实中的不可能性以想象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展开,写出了所有男人内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隐秘心理,同时也表达了生活并非局限于我们所想。

小说大师约翰·契弗曾说过,“没有文学,我们就不可能了解爱的意义。”与影视等娱乐形式表达的价值不同,文学在这个时代表达的是传统经典文化价值,这更能让人了解爱的意义。从《指环王》到《盗梦空间》,影视强调的是视听刺激作用,但文学通过细节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从而撼动读者。

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印象深刻的人物以细节的方式存在着。作家只有写活了细节才能写活人物,继而写活故事;同样的,一个读者只有读懂了细节才能把握这部作品。由此,我们可以寻找到细节在文学作品中的启示价值。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精彩细节的启示意义在于,它是对人性的洞悉,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揭示。在苏童的《妻妾成群》中,50岁的陈左迁通过迎娶一个18岁的小姑娘来挽救自己衰败的生命。小说为表现一个50岁男人的衰败的生命,刻画了很多细节。其中一段就写了宋濂与陈左迁在雨中初次相见的场面--18岁的女学生与即将与之成婚的50岁的男人一起过19岁的生日,男人感受到前三次婚姻中前所未有的欣喜与温馨,这样的场面与酸楚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实,陈左迁这一形象象征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岁月,以及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制度再也无法维系下去的事实。《妻妾成群》通过书写陈左迁与宋濂之间爱欲的不可能性,揭示出历史的困境。从另一方面看,这其实也表达了一种历史宿命论--尽管陈左迁迎娶了一位18岁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美丽女学生,但还是无法挽回传统的颓败的命运,这种结局是命定的、无法被超越的。

而对于作家来说,细节往往能点燃作家的想象。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提到了家乡的秋田犬舔着热水的细节,莫言受到启发写下这么一个句子:“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批纯种”。这个简单的句子折射出莫言的变化,他通过细节找到了自己的叙述之路:回到故土的记忆中讲述中国故事。

相比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更大。他的细节描写改变了中国过去小说中的叙述方式,引起了中国作家创作根本性的改变,一个时期的文学变革也应运而生。

陈晓明:细节能将历史击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图源网络)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中写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一方面,这句话引出奥雷迪亚的父亲带着他们触摸冰块的细节--“他们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一样,庄严地把手放在冰块上,说这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将冰块与代表着宗教精神指南的圣经相比,这其实表现出现代暴力进入南美历史所带来的希望和冲突,由此透露出马尔克斯对现代历史的反思--现代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马尔克斯在这个句子里将两个时间拼接在一起,使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交织,这一叙述对中国作家一个时期内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变革的启示录。

中国作家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把不同的时间放在一起,比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这两部获得斯大林奖的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历史的完全自在自为的发生发展--一辆车驶进了村庄,然后领导农民土改,斗争地主,然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马尔克斯之后,中国作家突然意识到叙述人的存在以及叙述时间的问题,于是小说不再以客观历史的自在呈现讲述故事。比如莫言在《红高粱》的一个句子里折叠了好几种时间:“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伍。”

马尔克斯的叙述时间意识解放了中国小说的形式时间观念,直接影响了诸如马原、苏童、余华、格非等中国年轻一代的先锋派,使得他们在对小说时间的不同处理中,找到小说叙述的路径。

藏好细节的作品拥有能将历史击穿的力量

好的小说通过细节表现出最有利的东西,小说细节对作家及文学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泄密的心》为例,它在文末写道,“我又一次感觉听到他的耳语,但是我听不懂,我的心跳得太响了,我跪在床上。触摸她的手,她没有害羞。让我的手把她的手包起来,我想闻这只手。这只害羞的向我打过招呼的手。现在任我摆布,我面对她弯下腰,马上就要碰到她的时候,才看见床单上血淋淋的针头。就像在梦里,我充满恐惧,呆呆的跪着,我的心静止了。”随意浏览过《泄密的心》之后,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它讲述的是少年对女教师的爱,但文末的“针头”让意义变得深远。

这篇小说写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强调“这是1968年夏天的故事”。当时,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影响了法国的一代青年。小说中,“针头”不仅仅意味着女教师在吸毒,还表现了作者的反思。法国青年解放,社会存在吸毒和滥交的现象,伦理制度也在改变,这一代人会将欧洲带向何处?作者用一个针头,把少年的爱欲刺穿,也将历史刺穿。

小说《麦琪的礼物》同样通过细节的铺陈将小说点亮。这篇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给对方准备礼物,一方将表卖走换得发卡,另一方将头发卖走换得表链,最后当两人交换礼物时,发现了对方的变化。虽然失去了头发和精表让两件礼物都没有意义,但当所有细节的铺垫交织在一起后,小说产生了反转的效果--两件无意义的礼物证明了他们对彼此的爱,而爱是更为真挚而有价值的存在。

细节能够引起变故,从而表达隐藏其中的思想,藏好细节的作品是非常有力量和内涵的。从《泄密的心》到《麦琪的礼物》,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藏住细节会使小说耐人寻味;另一方面,细节拥有能将历史击穿的力量。

西方小说特别善于通过细节提示出复杂的问题,让读者思考。比如在写历史时他们不会写出现实的血淋淋,而仅仅通过几句话展示出历史现实的命运和处境。但一些中国作家倾向于刻画血腥的现实,通过细节表现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比如在阎连科的《黑猪毛白猪毛》中,一位29岁还娶不上媳妇的农民要替村长去坐牢。当这个农民到村长家去时,作者描写了杀猪的场景。这一构思很巧妙,血淋淋的杀猪是乡村赤裸暴力的背景。虽然小说没有写到沙俄以及任何一个悲惨的东西,但是杀猪的细节描写出乡村的暴力与绝望。

通过小说细节去理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含量以及艺术的深远力量。假如像浏览网络小说一样快速阅读好的小说是不能感受到其魅力的。

如今,网络文学日趋庞大,传统文学虽然看起来在没落,但不能说它真的萎缩了。其实,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并非对立的,一方面,网络文学作者在动笔前和写作过程中会一直阅读经典文学,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如超市一样提起了很多人参与文学的热情。网络文学培育训练了大批作家,但到一定程度他们会转向传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思维是相对的,但二者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形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传统是不死的。

本文系腾讯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