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矛盾----知行难合一

人生感悟智慧

 

      知识的独立性说明,知识自身的价值与现实的价值不一定是对应的。这里,知识在自我和在自我的行为中的距离,就是自我的能力。能力就是超越知识与现实的距离的。能力越大的人,能够把现实与知识的联系拉得越紧。所以,知识还需要“能力”才能达到现实。没有能力的人的知识是在彼岸,现实在此岸。能力就是横渡的能力。联系彼此的力量。

      知识的独立性还说明,知识存在于另一个层次,就是观念认识的层次。而现实是另一个层次,是观念之下的层次。这样知识与现实不一定是吻合的。所以,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说,知识需要能力联系现实,打通与现实的距离,才能转化为力量。

      学校教育中的知识是独立的。那些知识并不是为现实准备的。即使是为现实准备的,但是不一定在现实中必然有用。这样知识最大限度地的效果是-----与现实产生联系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现实面前是吻合的,但是这样的知识会拆散知识的体系。所以,研究的知识是完整的,使用的知识是零散的。知识的储备和运用是两回事。中国人一直重视知识的储备,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知识储备,而不是知识的运用。中国人重视财富和知识的储备,这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重视储备,轻视运用。所以,中国的文人的现实的价值较小。

      把知识变成社会价值,鲁迅是一个,毛泽东是一个,科学家中最多。医学是运用的知识。哲学不是运用的知识,哲学可能是与现实距离最大的学科。所以,世界上从事哲学的人很少,但是作用很大。知识改变世界,这在政治人物,文学家,思想家都是各有价值的。

      许多的知识是无用的,是生命中是玩具。是思想的工具。但是不是现实中必要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价值可能和没有这样的知识的一样。知道这些知识和不知道这些知识在现实中的价值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以历史的知识作为夸夸其谈的,但是不能改变自身在现实中的处境。

      知识是实用性,就是实用主义。美国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知识和现实的关系中,杜威可能最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现实-----实用。这形成价值体系。中国的知识是无用的较多。儒释道的知识,三教九流的知识改变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现实中,知道儒释道的人的生命处境可能和不知道的人差不多。

      许多的知识是玩具,许多的知识是思想的杠铃。是工具性的,但是人们经常是这样的工具中会厌倦。因为知识的更新,----这在中国几乎是很难的。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都是儒释道,最大的是儒家孔子的论语。几千年都是这样的几句话。后儒都是对孔子的解释。背诵,记忆,。。。这样知识没有更新的,不能丢弃,几千年都是这样。

       孔子把世俗的经验作为知识。比如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知松柏之后凋”,此语皆是村妇村夫之言。孔子没有超越世俗的见解。这是为什么?孔子的目的不是创造知识,而是继承,继承周公的知识。孔子之后还是继承孔子的知识。这样中国的知识几乎在几千年中保持稳定。说了又说,背诵了再背诵,写了又写,学而时习之,不亦烦乎?

  

       那么中国的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的价值几何?儒家的知识几乎是现实中就有的,没有什么创新,只要熟悉世事就知道儒家了。儒家没有高于世俗的知识。儒家亦没有思想的超越,神圣的追求。虽然说,景行行止心向往之。但是现实中看到,这里所说的是什么呢?不知道。孔子可能是说“道”“人道”这种神秘物。

       所以,儒家除了束缚人的心灵,在现实实践中的价值是什么呢?知道儒家之后的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备受坎坷。许多人不理他,他自己如丧家之犬。最后回到本地教书。孔子是理想主义者,可能是中国的唐吉可德。儒家的思想在修身齐家是有用的,但是进入“治国平天下”就是虚幻了。知识与现实的矛盾巨大。这样就造成了儒家与现实的格格不入。最严重的就是焚书坑儒的事件。现实与儒家理想主义的知识的矛盾,儒家会选择义死殉道。这都是知识和现实的矛盾造成的。

       为什么知识是独立性的,知识是一个非现实的体系。而现实是另一个体系----非理性的体系。为什么有知识的人在现实中并不美好?比如屈原的自杀。屈原是知识分子,按照理想主义,屈原的内心和现实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最终屈原选择了服从理想自杀。这样的事实并不少见。只是默默无闻的人死了无人记忆。

        那么为什么有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知识?这些知识对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就今日而言,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与现实的关系是多大?这些人的命运可以经过知识改变好转吗?不一定。现实中还有所谓的无知的人如鱼得水的。而博士研究生命运坎坷的。这是为什么?因为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越大,自我遭受到的矛盾越大。自我越是危险。中国的教育中的知识与现实几乎是油水关系。进入社会,还要学习世俗的知识,学会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这样的现实知识,而知识分子是鄙视这样的世俗知识的。即使是耶稣也没有走出知识与现实的矛盾,----被钉十字架。

       理想主义是知识按照自身的内在“先规定”的,。但是这种“先规定”与现实的“存在”之间很少是关系吻合的。这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世俗化的知识中恰恰是矛盾的对立面。没有理想的人可能会减少烦恼,生活在轻松愉快之中。这是知识分子想不到的。不是因为知识的储备,而是许多储备的知识百分之八十几乎是无用的。就像财富的储备,日用的却是锅碗瓢盆,而非稀世珍宝。

       世界上充满了有知识的穷人,这是对知识的讽刺。这样看,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越小,知识的效率可能越大。反之则是矛盾越大。人们有现实必须的知识,就像有锅碗瓢盆一样,即使是无稀世珍宝,还是过着愉快的生活。即使是知道儒释道,还是过着烦恼生气的生活。这样看,知识与现实的关系,知识的独立性越强,知识的效率越低。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越大,人们的思想矛盾越大。

    

        为了恐惧进入形而上学的知识造成的虚无缥缈,孔子把知识定格在现实之中,今生之中,但是儒家的定格也没有减少烦恼。孔子死的时候是悲剧性的。儒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也不是真实的,孔子被推举为万世师表这样的虚无的头衔,不过是为统治社会的工具。孔子是独立的,儒家是独立的知识,现实是现实,这样知识与现实的关系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

       儒家之后的中国历史不是更好了,而是在儒家的理想主义比较中,现实更加厌恶可憎了。这样儒家为乱世准备了客观的条件。准备了参照系。儒家的知识在现实中的高调入世,这激起了历史性的波澜。本来应该是树欲静,结果是风不止。这样中国的历史就颠簸在现实与理想的抖动之中。直到晚清的衰落。

       仅仅儒家就够人烦恼的,还有儒释道三家的斗争,不仅是知识与现实的矛盾增大,而且是知识体系之中的矛盾更加严重,儒释道一斗就是几千年。最终三家都回归于世俗知识,这算是什么呢?闹了那么长的历史,结果是回归世俗知识。儒释道都被世俗折服了。这不是白折腾吗?

       所以,知识与现实的关系越紧密,知识的效用越大。知识越是独立性强,引起的社会矛盾越大。我试探性地这样看。中国的知识几千年没有更新,就像几千年的学生读的书都是一本书。这样知识的静止与现实的变化之间渐行渐远,知识无用与现实渐渐明显。知识不仅不能改变现实,而且造成知识分子的内心更大的矛盾。

 

      总结:知识是独立性的体系。知识并非直接从现实中来,知识是按照自身的体系而存在的。知识存在的空间不在现实中,而是在知识的结构中。这样知识是一个独立于人和现实的体系。知识与人,知识与现实都不同程度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知识在现实中的价值大小的原因。

      现实是独立的非理性的体系。现实中的知识是隐含和包含一切知识的。所以,一个树叶可能把地球上人类的一切知识都集中起来。因为现实对知识是综合是无限的,进入现实的知识就不是一种,所以,专家在现实中并不能恒通。现实需要的是杂学的知识。即使是肤浅的,也是会使用在现实之中的。虽然是博大的,但是现实不一定会用到博大的知识。

       知识与现实的对比关系是复杂的,知识的价值是现实使用中,但是现实中使用的不一定会存在于知识体系中。这样知识和现实的交互作用或者是恒通的,或者是阻碍的。知识可能使人在现实中顺利,也可能更加艰难。因为知识与现实的关系如何,这才是知识的价值核心。

       常识,甚至比专业的知识更加有用。世俗的知识可能比高级的知识有用。这样知识的层次和现实的对应关系是怎么样的,知识的价值就是怎么样的。许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现实可能需要另一类的知识,而在知识界没有,知识界有的知识可能现实中不需要。这样知识就像物质财富一样,需要的可能是一片纸,但是拥有的是一座山。人不能拿一座山擦屁股,需要的仅仅是一片纸。即使是财富极大,但是在现实中急需的时候是一杯水,但是此人就没有一杯水,尽管可能有一缸水。不能拿金矿剔牙齿,需要的是牙签。

        教育界的知识百分之八十是无用的。所以,把生命放在无用的知识中虚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悲剧乎?许多的财富也超出人的实际运用的范畴。所以,奢侈和显摆就是过剩的表现。

       最好的是,需要的知识不缺少,不需要的知识不来找烦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