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之一:走向唐都
个人日记
2014年的9月8日,农历甲午中秋。
早起,开门,对一天淅淅沥沥的雨。女儿看着门外,似问似说:天下雨了……
冒雨出门,赶到车站。同事老杨一家已经在等着,他的儿子去年考到杭州,这次同行,让我们多了位向导。待到乱哄哄挤上车,找到座位坐下时,车已经启动了。回头想和窗外的人打个招呼,才发现,窗玻璃一片朦胧。
你去哪儿?
西安。
我轻轻的闭上眼睛,心里说,西安啊,我来了,你这个让我想了大半辈子的唐都!
唐都,唐都。今天,在黄土塬的乡下,没有去过西安的人已经不多了,可我没有去过,无来由的,没有去过。
可唐都一直藏在我的心底,挂在我的嘴上。
因为许多不能忘记的故事,许多不能不说的人物。还有当年风尘仆仆去赶考的九州学子们。
走不进那些故事了,那些故事,只属于唐都。十多年前,有位孩子作文述志,借用了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建议别用后半句,他很不服气,说是名人名言,别人都可以用的。我心里说,那样的话李白说得,我们说不得;他说的是事实,我们说出来是妄想。
我们也不是进京赶考的秀才或举人,女儿和她的学长要去江南,昔日的唐都只不过是一个驿站,换辆车,去山清水秀的更远处。
对,驿站而已。
只有我,带着朝拜的虔诚,走向你,我的唐都……
班车经过县城,接受了灵台的检阅,在古密须国的山水间,逶迤东行。雨路泥泞处,摇摆颠簸,女儿便一路呕吐。心疼女儿,又无能为力。忍着难受,闭目遐想。
想起恃才狂放的李白,扶酒挥毫,一诗成而惊四座,为当年唐都添了多少风光?
想起唐都易居的白公子,怎样凭一叠诗文,就能让达官贵人刮目相看?
想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怎样以诗心画思去做高官理政事,还能自然从容?
想起,满腹诗书欲为天下尽力的孟浩然,怎么会给君王献诗时拿错了篇章,惹龙心不悦,让一个精彩的故事黯然收尾?
很多人,带着他们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络绎不绝地来,拥拥挤挤地闹。
唯有那个人,可以算作我的乡党的,远远地,留一个背影踟蹰。他是牛僧孺,曾是当年唐都里“牛李党争”的主角儿,据说演绎的不是什么光彩的故事,很少有人把他看作故乡的荣耀,好在他做的《玄怪录》,似乎还在中国文学志怪小说的开山系列里,偶尔会被文人们提起。
凭直觉,我敬仰这位乡党,不仅因为《玄怪录》,还因为他臭名昭著的“牛李党争”。在中国的封建史上,官场从来不稀罕明争暗斗,不缺少结党营私,老牛头能算个例外吗?
多年来,读史钩沉,我都不愿去看有关“牛李”的故事瓜葛。我只想,很偏颇很执拗地想,在李唐的朝堂上,我的乡党老牛头,竟敢竟能与君王一姓争高低,没才能行不?没胆识行不?没威望行不?没功绩行不?没权势行不?即使什么都不行,光凭着一股不怕死的牛劲儿,也能在唐都朝堂上有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大臣唐前有几,唐后是谁?
当年走出唐都,那个孤独的背影,是否真的就千夫所指,拖曳起一道鄙视的滚滚烟尘?
千年而后的我,目光里微不足道的敬仰,也许有,作为乡党狭隘的同情和偏颇,那么,我们对那些并不真正了解而人云亦云的鄙视贬斥过的人物,又怎么肯定我们没有狭隘没有偏颇,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公正者……
走向唐都,我看见,那些拥挤在记忆里的大唐名流们,正在对着天地,起起伏伏的,揖拜。
默默地,我揖拜唐都,揖拜他们留下的美好……
高速路上,我们的感觉好多了。
有人说,西安近了。
路边的风景变幻,越来越美。树影,山色,楼群,街市,在雨后,清新诱人。
中秋节。唐都。身边可爱的女儿。一车同行者。
机缘难得,此行难忘。
我们走向唐都,更愿意走向现实。
那些住在西安的亲戚是不能去看了,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也不可能去见了,还有那个在网络里邂逅的真诚的朋友住在西安,我只能默默地送上祝福……
唐都,我在走向你。
不为大雁塔,不为华清池,连兵马俑也不为,马年中秋的一个照面,可有千年积来的缘?
你,真的好吗?
2014年仲秋
文章评论
花香满径
写得真好,很有深度。
〈 酸甜苦辣 〉
读老师的文章,就是享受啊。
紫色浅秋
看老师的文章,似乎走进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择一城终老い
舅舅太有才了
雪浪花
真好!
聽濤
哥哥:不知不觉中,30多年过去了,依旧喜欢你的文字,喜欢你文字的味道。你深夜爬格子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愿你我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