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艾草香

个人日记


       艾草。别名:冰台、艾蒿。。。。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圆形,质硬,叶厚,多绒。路边,荒野,草地均可生长,适应性强,只要是向阳排水顺畅的地方都可生长,端午前后最为茂盛,香味清苦浓烈,风起更甚。

                                                                                                                           ------题记 

        晨起,推门,一股清苦的香气窜入鼻息,不由的打了个喷嚏。
        回首,锁门时,看到门头插了一束艾草。
        反身,进门问他,门头的艾草,你插的吗?他像是自语,又像是回答:是呀,你不是说 ,最近自己不知中了什么邪,霉事接连发生,门口挂束艾草驱邪招福啊。听后,心里暖暖的,没想到,无心的一句话,让他上了心,不管灵验与否,他的好意,我又怎能拂呢,连忙说,谢了!

       节日的清晨,城市醒得晚,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显着有些清寂,天阴着,大块大块的云游弋着,风吹着, 树的叶在风中摆动着。 人在路上,心却留在门头的那束艾草上,思绪伴随着脚步的踢踏声,延绵不断。。。。
       想那一束草,忽然,想到了中药,想到了艾条,想起了中药店里的 木质格子抽屉里,静放着的艾梗,想起,但凡能粉饰民俗的花花草草,或以花色取胜(牡丹),或以花语意义取胜(玫瑰),或以时令取胜(梅花),唯艾草因其药性而取胜,也因此,便被赋予了神异的功用。 
       【本草纲目】记载 ,艾以叶子=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初称为医草。又载,艾叶能灸百病。芳香温散,可升可降。
        艾,它的身份,只是一株草 ,身躯不伟岸,气质不高贵,所以才有,雅士用兰,贫民用草之说。这株长在自然里的植物,披着白绒绒的毛,带着苦涩的清香,像个性情温厚,贫苦清贱,身份低微,难入雅室的小妇人,低身瓦罐,慰人间冷暖,在泛黄的纸间寻到了自己的灵与肉,在人间烟火里饱受煎熬,有着浓烈的清香之苦,却完成了慈悲的关怀和救赎。到了五月,这个特别的日子,成了人们仪式里不可或缺的程序,成了人人念叨的一个名字,成了人们心中驱邪避毒、接福保安的一道符,在这个节日里,
兀显了尊严和高贵。

        喜欢“艾”这个字,很多年前看过张爱玲的小说【小艾】,一个哀怨而苦命的女子。。。。
       “艾”,可以读成“爱”,音同字不同,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还可以读成“唉”,像【诗经】里一位女子的叹息;更可以换做应答之声“哎”,透着安逸、心境平和之气。一个“艾”五笔,简单的像是有许多的话要对人说,无论是爱的欢喜,还是思念的清苦,抑或是哀怨的叹息。。。。
      我一直在想,端午------这一天,汨罗江边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跳江的瞬间,是否也曾发出过一生“唉”的长叹。 想于此,我仿佛看到汨罗江里那个飘逸的身影,他在时光里,一声紧似一声的叹息,最后形成了最为孤独的高腔,留在时光隧道里低回婉转。。。。。
        一年又一年,人们都在重复着端午那个久远的故事,让他在艾草、粽子。菖蒲、龙舟,雄黄酒里流传,生生不息。

        坐于桌前,闻着厨房里偶有飘散出的粽香,嗅着顺门缝游进来的几丝清苦,浅斟一口绿茶,在闲散中,体味着端午浓浓淡淡的气息,想起了唐代诗人殷
尧藩写的一首关于端午的诗:少年佳节倍多节,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世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我知道,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于此,不由长叹,又是一年端午过去时,又是艾草香飘去。。。。。

 

文章评论

秋叶

粽香、艾草,不变的习俗,不变的味道,还有那一直流传着的屈原的传说·······

细雨飘飞

卑微到尘埃里的艾,在属于它的五月,散发着浓浓的弥香。游走于姐姐的文字里,感受艾的别样美。

红酒

分享的不只是美文,还有清淡、平和的心境![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