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胎息辨伪
个人日记
胎息辨伪
——空谷先生
一、何谓胎息
所谓胎息,本义是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在道家引申为以下丹田炁机翕张为核心的内功呼吸方式。胎息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它孕育着生命本质的根本奥秘。古代修道者通过数千年的实践证实,胎息是补充元炁、消除疾病、返还青春、乃至成就内丹、修真得道的密法。
唐代以前,道家修炼法门呈百花齐放之势,导引、行炁、辟谷、房中、服食等各成其派,胎息也为其中重要一支。唐宋以后,内丹奠定了在道家修炼中一枝独秀的地位,其它各类修法则被贬斥为旁门,而胎息也纳入内丹体系中成为其重要环节。
在佛法看来,人类生命最初的孕育过程,是心识与命炁相合的一个生命体(中阴身),入胎来与父精母血相结合,形成胚胎。父精母血发育为人的肉体,命炁发育为人的经络系统(七万二千条炁脉),心识发育为人的精神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命炁的鼓荡开合是其中的主要动力,《入胎经》说“若彼弟子熟调沙糖,即以气吹,令其增广,于内虚空,犹如藕根。内身大种,地水火风,业力增长,亦复如是”,而《修真辩难》云“即人受生之始,父精母血,交合杳冥之中,有一点造化氤氲之气,入乎胞胎。始而无形生形,无象生象。五官百骸、四肢五脏不期然而然。虽父母亦莫知其所以然。胎中即具先天灵气。元神已藏于中。”这就是道家所言的胎息原理。因此,胎息的实质,在于生命孕育期间,先天元炁(命炁)通过开合运动,为生命发育提供能量。道家强调人体修炼必须达到胎息状态,也就是为了模拟这个发育过程,实现生命再造的奇迹。
二、胎息旁门
历史上,各家各派对胎息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认识,在此不妨一一审辨之。
1、以腹式呼吸为胎息者。如《赤松子胎息诀》:“气穴之问,昔人名之为生门死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肢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2、以毛孔呼吸为胎息者。如《太始氏胎息诀》:“夫道,太虚而已矣!天地日月,皆从太虚中来。故天地者,太虚之真胎也,日月者,太虚之真息也。人能与太虚同体,则天地即我之胎,日月即我之息,太虚之包罗即我之包,岂非所谓超出天地、口月之外,而为混虚氏其人欤。”
3、以闭气为胎息者。如《李真人胎息诀》:“夫胎气真气者,入于一净室,焚香,面壁东南,结跏趺坐,心无挂念,意无所思,澄神定息,常于遍身观之,自然通畅。诸学之人,不得全闭定气,全闭则伤神。但量自家息之长短,放气出入,不得自耳闻之,如此则妙也。若常常调息,不出不入,久而在于丹田固守在之者,名为真胎也,道必成矣。”
以上三种,皆非道家正宗之胎息观,只是一家之说。时至今日,坊间广泛流传一种以腹部起伏运动为特征的胎息,且多炫耀其腹部及肢体运动幅度之大,以之攀附《道德经》所言之橐龠。殊不知橐龠只是一种比喻,其本质是人体先天元炁的内在无形运动(见前),而不是腹部和肢体的外在有形运动。此种以外动为特征的胎息观,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气功热之某大师,又经当时红极一时的某气功流派加以吸收利用,迄今流毒无穷。
三、胎息正法
胎息正法,必先有“胎”而后有胎息。“胎”也是一种比喻,其实是指神炁合一的丹田元炁状态。前面讲过,来母腹投胎者,是心识与命炁相合的一个生命体,这是胎的核心。而道家修炼要再造胎息状态,必须先使自身元炁与精神打成一片、混成一体,此即内丹所言的“胎”。
如《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中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而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张景和胎息诀》云:“真玄真牝,自呼自吸,似春沼鱼,如百虫蛰,灏气融融,灵风习习,不浊不清,非口非鼻,无去无来,无出无入,返本还原,是真胎息。”
为便于后人参学,我将真胎息要点总结为四条:
1、真胎息发生的条件,是“神气相抱,一灵独觉”。
2、真胎息发生前,呼吸必有一个特殊的变化。
3、真胎息发生时,丹田必有一个特殊的运动。
4、真胎息发生后,玄关必开,“先天一炁自虚空中来”。
至于其中的种种内景,则不再赘言,以免使后人产生暗示、心生幻境。
当然,“胎”有不同层次,胎息亦有相应的变化。上品丹法入手即是修胎息,得初步胎息则开命功玄关,此大致相当于佛法所言之“未到地定”,而后只要清静自守,功夫自然上长,达到炼炁化神之境时,高级胎息方可产生,此则相当于佛法所言之“二禅”至“四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