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

个人日记

 



图片
图片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是明朝撰著的密教佛典,全文共三卷,插圖103張,含晚期密宗、顯教及儒教道教三教合一思想。作者不詳,可能為明宣宗年間(十五世紀)釋智光所編撰之宮廷寫繪本。本經亦曾為清乾隆嘉慶帝等收藏。

故宫文物资料转载:
《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是明朝撰著的佛典,
兼摄晚期密教、三教合一思想与道教箓法,义理极为丰富。密 教方面,举凡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宇宙本初,大日如来、金刚萨埵、文殊菩萨、乌贤大圣等诸佛体系,大乘中观学派“转识成智”等义理皆已论及;曼荼罗(设 坛、图像)、陀罗尼咒语、双修法、轮脉观、字轮观等“护摩坛法”、“三密”、“四曼”等实修仪轨,亦叙述详尽。
此外,经文有一段专论儒释道融合,据此绘成 “儒释道三尊像”一图。
其他不少文义,诸如书符吞符、持咒、移山海动地、移物除灾、治病等,与道教的炼养方术、醮事活动相似;文中亦有多处道教人物与术 语,诸如“西王母”、“日月精”、“月衣水”、“三足乌”、“日乌月兔”、“八大鬼神”、“化生”、“红日白月”,以及道教惯用的术语“煞”字的运用。
全经凡三卷,书衣外包黄绫地织团花金锦,上贴墨底金书题签,典雅端庄。
内叶经文朱勾上下双栏,每半叶六行,每行一至十八字,
每册卷首、卷末朱书经名卷次; 正文部分为墨书楷体,字体端劲飘逸;
文中凡观修诵持的咒语,
另以朱、青、白、金、绿等五色梵体字,
书于彩底金边圆轮内。经文段落空白处,
绘以金钩彩绘如 意、珊瑚、犀牙、法螺、法卷、环饰、钱银、宝卷、玉磬等七珍、八宝。
卷首经牌一对,左右双龙抱柱、上有如意云笼盖顶,基座两旁饰有神兽,台座式样带有印度 建筑风格,
牌记青地金书:“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明宣德三年(1428)三月十五日制”。
附图一百零三幅,是本院典藏佛经中,插图最多的一部。
 
故宫文物资料转载:《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是明朝撰著的佛典,
兼摄晚期密教、三教合一思想与道教箓法,义理极为丰富。密 教方面,举凡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宇宙本初,大日如来、金刚萨埵、文殊菩萨、乌贤大圣等诸佛体系,大乘中观学派“转识成智”等义理皆已论及;曼荼罗(设 坛、图像)、陀罗尼咒语、双修法、轮脉观、字轮观等“护摩坛法”、“三密”、“四曼”等实修仪轨,亦叙述详尽。
此外,经文有一段专论儒释道融合,据此绘成 “儒释道三尊像”一图。
其他不少文义,诸如书符吞符、持咒、移山海动地、移物除灾、治病等,与道教的炼养方术、醮事活动相似;文中亦有多处道教人物与术 语,诸如“西王母”、“日月精”、“月衣水”、“三足乌”、“日乌月兔”、“八大鬼神”、“化生”、“红日白月”,以及道教惯用的术语“煞”字的运用。
    经文并未标明撰译者姓名,相关藏经亦未载录。
民初佛学家周叔伽(1899-1970A.D.)认为本经乃明初释智光(1348-1435A.D.)所译,但细查文义并考智光生平,应为智光“撰述”较为合理。
据卷首经牌赞,写绘本于宣德三年(1428)完成。
第三卷经末款署“臣沈度(1357-1434)敬书”,
拖尾画左下角款署“臣商喜(-1426A.D.-1435A.D.-)敬绘”。
    全经凡三卷,书衣外包黄绫地织团花金锦,上贴墨底金书题签,典雅端庄。内叶经文朱勾上下双栏,每半叶六行,每行一至十八字,每册卷首、卷末朱书经名卷次; 正文部分为墨书楷体,字体端劲飘逸;
文中凡观修诵持的咒语,另以朱、青、白、金、绿等五色梵体字,
书于彩底金边圆轮内。经文段落空白处,绘以金钩彩绘如 意、珊瑚、犀牙、法螺、法卷、环饰、钱银、宝卷、玉磬等七珍、八宝。
卷首经牌一对,左右双龙抱柱、上有如意云笼盖顶,基座两旁饰有神兽,台座式样带有印度 建筑风格,牌记青地金书:“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明宣德三年(1428A.D.)三月十五日制”。
附图一百零三幅,是本院典藏佛经中,插图最多的一部。
收传印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干清宫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第二开)
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卷下
玉兔吐幽云。    心花金乌戴。   
心里耀明珠。    法时清印契。   
真性从日出。    就众生精气。   
月里吐清烟。    命佛轮中睡。   
性珠圆寂晕。    火风吹海印。
大肠小肠。左右遶于肝肺肾。若契此门于一心。一切诸佛为一智。一切菩萨此者是。
(第四开)
灵寂圆明之性。倚无明 而生。是月也。倚众生时而成肉心。白皮缦缠。上出烟云。遍匝胸间。成无明种。住处是也。湛海浮虚。血脉文印。总有十五分文。名为灵寂妙源。所有念心。从源上而起。念念相同。即成文脉。若忿怒痴心起时。文即不现变。成血池也。喷变到灵寂间。点即不能鉴照。  
三毒因以滋生。若发大喜菩提心。忍念之时。文即分明。妙点明照。念念即成智慧菩提之心。即穷满愿。灵寂点上。三界众生。多有迷惑。不得究竟。
(第六开)
清净境界上。其文脉者。十脉分为十念。为十波罗蜜。为十智地菩萨。修念心证位境。一切菩萨。从十分中化出。如我文殊权化。从六髻而生。从六十上起。有七十之化。随方各应。色类不同。从 湛海十脉文上而出。遍匝三千大千之形。从我六髻文殊而生。归我开胸一人而尽源也。
(第十开)
中有五分者。是五分法身。从乌贤大圣上流。我日中金乌而灭。化时者。每分为七。总有三十五化。乌贤随方各应。色类不同。人人皆作金刚之 形。能尽我日轮之上。化时变于三千。总念我湛海之上。是我日上之源也。月者。有十八分成大空印。有十八文脉。是二乘念心。不得入大乘之境。
(第十二开)
成欲界十八天。又成十八界。有戒则生天。无戒则是地狱。有进有退。不离欲境。百万亿众生。从我月上而出也。总有五智。成五普贤。月
是玉兔之精。玉兔是毗卢遮那佛。从玉兔中。吐出幽云烟气。从烟
中生月。从毗卢那佛心胸莲藏。心花内出五普贤者。成五脏。月者。主五包圆灵点。而聚融法身之智也。幽云者。表虚凝气脉。恩爱色心是也。嗔时成血。喜时成云。无智之处。烟炎覆之。总有三十三曲。成为三十三天之门。百万亿众星。总摄我大空之上也。
(第十五开)
日者。是金轮也。外有 唵 " 哑 " 吽
字遶者。表四摄之法。是风火轮艳。故曰。无风不动。无空不行。无轴不运。无艳不现。名为四摄。有八齿者。能摧八邪之心。开八正之路。跃无明 。除妄源云。大兰天关。卷折地轴。是我日上运也。故曰。日是天  池水者。一切诸佛众生。从上出也。有一童子。住白莲胎。契灵源印者。是文殊童子。住阿耨池中。跃天关。卷地轴。持佛心珠。配生之印。从我吽 字上出。众生佛
(第十六开)
等。人人从童子印上而出生。从印上而配性。从池 中而得命。水一点成众生一人命。印一脱成一人性。印印相重。脱脱相付。成不二法门。成百万四千众生。从池而出配也。白莲者是胎泡也。合集四大定生之处。中 有三点者。表三点灵寂也。有四天者。表四大也。我湛海者。住海之上。水澄即现文。浊即文灭。变成烦恼之血。海从文上而流。文从海上而现。名为湛海。住心中 也。三角者。是究竟天。白绿金色。住净居界也。
(第二十二开)
此大空世界起用。从阿耨多池中而出。是众生血脉 " 念心。成此文曲。众生人人皆具在也。外现卢舍那之形也。其符者。住在灵寂之
上。圆三伊为一点之处。真性证时。风火不生。无寒无热之圆点也。内有三角智者。是天然之印。所 " 念心。从上生也。下有半月者。是要用之心也。有一颗珠者。主心王殿。文殊住在其中。两脉者。是变善为恶。变恶为 善之心。无侧之处。故名众生心。无侧之意是也。
(第二十四开)
有一符者。是恐惧心。有惊畏散乱。坚执之心 是也。有一百八点者。是一百八圣人。各各自 寂本星。点上澄定。湛海之中是也。上有九契 者。是九观妙门。诸佛人人。从上而证。有九点 者。主九曜。为九圣人。上方有三点者。主日天 月天。三曜三明。为三密之影。下方有六道脉者。是大神通。各救六趣之难。
(第二十六开)
上方有三角轮者。是三圣人所居之处。中有 一人。形着翼者。是乌贤大圣。绝灭生死之智。无生无灭。无凡无 圣。作尽之智也。是 毗卢遮那佛法身住处。着翼者。表发风火急捷之义。有玉兔者。是毗卢遮那佛。收众生性源。吸绝精气之义也。有金乌者。表生时无生。灭时无灭。无分别之智也。
(第二十八开)
上有灵寂妙理者。是本真独朗。日月共居。无为无相真性。净珠是也。此珠上者。无佛无众生。无四大。无空无界。不住圣境。不居凡身。住 净居天中。绝灭生死之义。真性无形。假色而显。其形如是。住众生时为白色。在佛之时为赤色。在神之时为绿色。 寂灭之时成金色。总有四色。共一点也。为总撮之义。真性是也。此形之上。无风无火。是乌贤眼睛。住在乌贤眼睛者。是净居天。从上流。日月光遍散地上。形具如此。秘之不可传矣。
(第三十开)
若漏我此经。死落拔舌地狱。此形者。住空界外。 非居凡境不住凡身。无中现在。无相真实。形文如是。海者是血主池。水湛者是风火四相俱寂。成冰之义。本是地水之血脉。成诸佛之心源。乌贤者。是无时之智。 湛海血脉者。从乌贤口中吐出。逆流而成乌是嘴。贤是珠乌眼睛者。是热性息处。从上流光。一切众生。眼从乌眼精上流。置横之而住。
(第三十四开)
日月出现时。众生等各各自见。但见他色。不见自眼。日月不出。众生眼等。亦不得见。如同盲人。日无乌者。如一血盆。光明不现日者。从 乌口中吐而成。乌者。黑色。是烟火。是无变之 义。眼者。金色。主火炎之义。两翼冲天。是发风吹火之义。三足十二矫。主湛海。有十五曲之义。乌眼睛者。是满愿心珠是也。
(第三十七开)
住乌贤眼中。眼一帖出星一颗。成众生一人之性。 映阿耨多池中。变成血泡。得文殊童子手中一印。付不二法门。成髑髅之真智。配湛海之灵符。人人具在也。此七契者。是我乌贤五脏二眼。总成七契。顶有一契 者。是无师之智。绝众生性命之契。无师自悟。是我乌贤大圣。眼睛上流也。忙忙为身。大空为皮。荡荡为心。湛海究尽。月有五光。日有一百八光。共圆照。白光 者。从金色上起。变散地上。同身不共光。共烟不同照。日住月上。火从风生。灵寂者。息极月上。众星为衣服。月轮为禅衣。是息热火之义。
(第四十开)
日月俱尽。二光俱绝。无佛无众生。性息太清界内。变成水。为阿耨多池。究我湛海血脉。性文之上。名为究极法界之智也。众生之性息。无明
中。成无明种子。用烦恼为血胎。罪业为衣服。展转其 中。轮回不息也。我乌贤大圣。常止息究极灵寂。照用神方。内界之中。圆觉定灵明虚凝者。是月未满之时。碧寂之点圆义。住处是也。无为无相。湛寂真如者。住 在日月两间。息温气火。住空性水上。故曰。寂点。住风火之内。重在心肺之上。四寸之侧。倚火而生息水性。其水义者。碧色是也。

(第四十二开)
金色倚住其上。此点之者。名收一切。温空气脉之处。无言无说。无吸无呼。无脉无气。无凡无圣。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总寂水性之上。不 住圣境。不离凡身。变上天之时。居净居天。为三角智。是眼也。
(第四十四开)
变散天地上者。是金轮。火炎遍四大上为烦恼。火是血也。故曰。真言无说。真说无言。以口传口。口口相付。以心传心。虚声无印。灵寂妙 点。是金轮关轴轮者传四大。上有八识心。具八解脱关轴者。不动之义。虚圆静灵。运转不息。风火相逐。遍艳太清界内。倚南方而止息。倚火而生。遇水即灭火性息时。风性无气。一切众生。入死之时。譬如水泡。生时以水生。灭时归水灭。如人目动。澄水亦动。众生生灭。亦复如是。
(第四十八开)
我寂点者。非圆无淳。非方无界。包裹空旷。无广无窄。无增无减倚妄而生。觅妄本无四大。各离妄境。归妄性。性倚命生。命从性起。血性 归水。火性归风。风性归寒。今者性命相离。归就何处。
(第五十开)
故曰。命归于月。性归于日。二轮相合。即成灵寂妙点。居色不染。色本无光。在佛之时。空旷圆明。在众生之时。如光中影。如水中泡。如云中电。似有似无。倚妄而生。离妄即灭。在佛之时。如弄日光之影。见者无取。从光而流。光散即灭。般若真性。从光中觅。有影中现。月 为舍宅。日为心主。真性倚日月而生也。
(第五十二开)
此形是真性之形。不居于色。假色而生。日月共合。而成此形。真金之色。是乌贤眼睛。日月而作眼。是般若真性。住在乌贤眼之上。腾耀日月之内。如沙中金末。如酥中醍醐。如海中珍珠。如眼中人影。如空中美色。如有如无。真形是此。甚须密之。勿令人见矣。
(第五十四开)
此点者。真性是也。四大俱存。时有时无。觅本不 得。四色相合。各住本位。得见此者。名为见性。但现诸佛根基之人。无智人不得见之。见我形者。即得成佛。不妄修悟。即知三身之智。烦恼罪业。即能散落。不 相流碍。虽居凡身。智同乌贤。众生根源。此一身而绝。若死时无付处者。此法若付龙宫。就水中唱契七声。圆像即入水中。不得秘之矣。 乌贤文殊。毗卢遮那释迦等。灭身此色之上。佛源不现。变作此形。流众生四大 " 上。朗朗而住也。此形如是。与日月同耀。日月者。从此
(第五十五开)
上而映也。见此形者。即共乌贤文殊。同修七身。而得见之。不可传矣。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是明朝撰著的密教佛典,全文共三卷,插圖103張,含晚期密宗、顯教及儒教道教三教合一思想。
《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是明代宫廷写绘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善本珍品,其内容涉及藏密气脉明点修法、双修和拙火法、三教合一说及古代艺术论文神话三足乌、玉兔等。经文和附图的书绘者为明宫廷著名书法家沈度和画家商喜。对文本和附图的综合浅析,推测或代写论文许这部经典专门为皇帝而撰写的,并非一部纯粹的密教经典。作者不詳,可能為明宣宗年間(十五世紀)釋智光所編撰之宮廷寫繪本。本經亦曾為清乾隆嘉慶帝等收藏。

经文并未标明撰译者姓名,相关藏经亦未载录。
民初佛学家周叔伽
(1899-1970A.D.)认为本经乃明初释智光(1348-1435A.D.)所译,但细查文义并考智光生平,应为智光“撰述”较为合理。
据卷首经牌赞,写绘本于宣德三年(
1428)完成。
第三卷经末款署“臣沈度
(1357-1434)敬书”,
拖尾画左下角款署“臣商喜
(-1426A.D.-1435A.D.-)敬绘”。
收传印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干清宫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http://www.npm.gov.tw/exh94/buddha/explain.html
 
http://www.npm.gov.tw/dm/buddhist/b/b.ht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