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颂题库2

个人日记

解释成语   了解典故

亡羊补牢:

  【解释】: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风声鹤唳  解释:唳: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卧薪尝胆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杯水车薪

【释 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徒劳无功。

【出 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典 故】从前,有个樵夫砍柴回家,天气炎热,他推了满满的一车柴草来到一家茶馆门前。在屋里刚坐下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车着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冲了出去。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烧的柴车泼去。但丝毫不起作用,火越来越大,最后柴车化为了灰烬。

 

七步成诗

【解释】称人才思敏捷。

【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释 义】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

【出 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 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出 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小心谨慎,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焚书坑儒

【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自】: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儒士的事件。

汗牛充栋 

  【解释】:栋:栋宇,房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又作《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典故】:唐代学者陆质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对《春秋》有独到研究,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为《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韦编三绝  

  释 义: :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 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典 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有志者事竟成

【释 义】

  者:人;

  竟:终于;

  成:成功。

  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

【出 处】

  《后汉书·耿弇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典 故】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三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合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中国名茶

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茶中之美数龙井”。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中国安徽秀丽的黄山之中,成茶外形细嫩扁曲,多毫有峰,色泽油润光滑;冲泡杯中雾气轻绕顶,滋味醇甜,鲜香持久。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是绿茶类名茶。产于江西庐山。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君山银针

它产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的青螺岛,色泽鲜绿,香气高爽,滋味醇甜,汤色橙黄,是中国黄茶珍品。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山区,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六安瓜片

它产于安徽六安地区的齐云山等地,是一种外形似瓜子,色泽翠绿,香气清高,味鲜甘美的片形茶。

信阳毛尖

它产于河南信阳镜内的大别山区。冲泡三四次尚有较浓的熟果香。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安溪铁观音

它产于闽南安溪县内,成品茶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泡于杯中“绿叶红镶边”,是乌龙茶之上品。

中国古都

北京  战国时的燕、五代时的前燕和金、元、明、清各朝都先后定都于北京。民国初年,北京仍是首都,称为京师。1928年改称北平特别市。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西安  是我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有12个王朝,即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在西安地区建都,前后历时一千多年,其中统一的周、秦、汉、唐诸朝,在西安城市历史中影响最大,文化遗存最多。

洛阳  九朝古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周、东汉、曹魏、武周、西晋、北魏、后梁、后唐、后晋先后曾定都于洛阳。九朝以洛阳为都近千年,仅次于西安。

开封  为七朝古都,名胜古迹众多。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省内)迁往开封(时称大梁),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由此开始。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均定都于此,历经40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王朝时,定都开封,长达168年之久,时称东京。

南京  有“六朝古都”之称。公元229年,孙吴从武昌迁都南京(时称建业),南京建都自此开始,都城周长十多公里。此后,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及南唐均以南京为都(时称建邺、建康)。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才改称南京,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中心。明初,在此建立了南京城和规模宏伟的宫城,称应天府。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在此建都,称天京。辛亥革命后,19121月在此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称南京。

杭州  历史上吴越、南宋曾定都于此。

安阳   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在安阳境内建都。夏朝后期为都,时称西河,今位于安阳市东南。殷商时期为商相都及殷都。汉末以后,以邺城(今安阳市东北18km处)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的都城。不计五帝时期,作为都城的历史488年。

郑州

  黄帝以此为都,位于今郑州之新郑。夏朝初年为都,即今郑州之登封、新密。在商朝时为早、中期的都邑,为亳都、隞都。 东周时期为郑和韩的都城。不计黄帝时期,作为都城计381年。

成都  三国蜀汉、五代前、后蜀及北宋李顺、明末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先后在此建都。前蜀皇帝在此广植芙蓉,故成都简称“蓉”,别称“芙蓉城”。又因成都古代织锦著名,又称“锦城”。

咸阳

咸阳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时,周人曾在咸阳一带长期活动,修筑城邑,发展经济,留下了许多遗迹。公元前250年秦孝公将国都迁到咸阳,秦王嬴政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政权—封建帝国秦王朝。周、汉、唐等十一个朝代也都曾把咸阳做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为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咸阳闪烁过灿烂的光辉。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