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畸形的解决问题
个人日记
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时,手指小关节肿痛畸形,有的废而不用,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这些年来,本人治疗较多,对于关节肿痛畸形的问题解决得还颇为理想。
从中医角度来讲,局部的肿痛畸形,无外是顽痰死血瘀闭化毒而已。所以治疗从理论上讲,也无非是攻痰散结解毒。但实际治疗起来常常起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很多人感到很困惑。
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无权而生痰;脾又主四肢,脾虚则清阳不能通于四肢使肢端血行不畅而痹阻不通,才会发生肿痛畸形。所以治疗类风湿必要运脾化湿,这是一个核心根本。本人常以黄芪、苍术、陈皮为补气运脾的核心用药。见腹胀加厚朴;舌苔湿滑加土茯苓、苏叶;见脉数加生薏苡仁。
气主运血,气虚则无力运血,脾虚之人,气无不虚的,所以运脾补气一定要大量的用补气药,补气药黄芪为上,每剂用量50克起,以诊脉的强弱定黄芪用量,脉弱明显,黄芪每剂可用到100-200克,少则无效。
四端阳气不达,必用风药,以桂枝、麻黄为上。天寒则痛单一用桂枝的效果不明显,要桂枝和麻黄合用效果才显著。本人一般在大剂黄芪的基础上,视情况桂枝用15-50克,麻黄5-20克。有人怕桂枝合麻黄会引起大汗出,其实,在大补气阳的基础上用,本人从未见汗,没有必要害怕。
阳虚之人,用炮附子(黑黑的附片,用白的淡附片,效果不好。)炮附子可用到50克以上,只要久煎,也不会中毒。对于阳虚疼痛的作用,附子的效果比细辛要好,所以治疗类风湿的阳虚,最好选择附子。但病人必竟是体虚为本,所以附子的应用,必要在大剂黄芪的甘药为主才能制约附子的燥性,如果不用甘药,单用辛热药,常常会化燥而伤血,对病情反而不利。是以在补气的基础上温阳,而不是单纯的用燥热回阳,这一点很重要。本人治疗几例女性患者,见前医就是过用附子而伤血,引起闭经、失眠等情况,所以对于已伤血的病人,虽见顽痰,也要加用枸杞子、菟丝子、白芍等以养精血,不能更强攻,要不,精血不足,血脉空虚,病情更不得缓解。
顽痰的攻散,以天南星、皂角刺为选择,但不能过用,有人报道用重用这些药治疗效果显著云云,一定要注意,因为攻痰药的燥血副作用比附子、细辛还要猛。本人一般用量在15-20克,很少超过20克。
活血化瘀药是治疗类风湿的必用之药,本人一般选用鸡血藤和当归。因为病人体虚,所有活血药中,只有这两味不会燥血。但当归质润会引起大便溏泻。所以针对舌苔厚腻则选择鸡血藤,针对大便不通则选择当归。但药量要大,没个30-50克,常常起不到理想的活血效果。有人动不动就是选择大队的破血猛药来攻,这是不对的,顽痰死血闭阻于关节,治疗不可能一日而愈,得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选择活血药,一定要注意伤血的副作用。但痰瘀日久,常常会化热,病人会一边见虚寒,而关节局部又热痛。这时的活血药就用丹参为好,因为丹参除了活血以外,还有很好的凉血去热作用。但单一的丹参效果也不理想,要和忍冬藤一起合用。针对化热,本人用药还是补气温阳为基础,加用丹参和忍冬藤各30克服,嘱病人禁食火热的食物,一般七八天治下来,热去再换药,以免过寒。
活血化瘀药中,有人用延胡索,其实延胡索对这病的止痛效果不明显。还是祛风湿药的独活效果要好,所以别指望用延胡索来止痛。
虫类药的应用,是治疗这种病的一个重要学问。有些人见别人一处方中用几味虫药,于是也乱用。对于关节畸形的攻坚来说,虫类药不是专利,但可以在补气运血的基础上酌加一二。以白花蛇和蜈蚣较强。但这类药太贵,还是蜈蚣便宜点,一般一剂药里酌用两三条就可,过用要考虑虫类药的蛋白反应问题。有人动不动就用穿山甲,穿山甲是个好药,但这药实在太贵,治疗又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长期的应用,经济上没几人吃得消,有时还得为病人的经济能力考虑下。所以治疗本病,本人一般不太用,有钱的人,也可以用上。总体来说,还是以草药为上,经济又有效果。
另外还有外治法,可以起到显著效果。外治法主要是泡手。没化热,本人一般用独活、威灵仙、白芷、石菖蒲、桂枝、生姜等药,先煎开,等水温降低后再把手放到药汤里去泡。水湿要高点,以个人的承受程度来忍受,水凉了可以再加温,一定要泡到病人自我感觉骨子里都很热的感觉。内外结合治疗,有的病人在泡手时还会见出汗,一天就明显缓解。经济效果又好,只是麻烦了些。
总的原则以视病情的标本缓急而定攻补。标急而攻标。
本病人痛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两病合一,舌苔腻白,脉见涩浊数,关节见红肿,湿邪严重并已化热,治疗就急去湿邪,重用土茯苓150克。但病人症见脉沉、舌淡的阳虚症,去湿要保阳,又因见脉数,所以不用黄芪、附子只用桂枝的通利,只用狗脊、菟丝子固肾而已。等到病情缓解后再作调整治疗方案。
吴南京
2014年4月8日星期二
于横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