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个人日记

 

  


穆陵关,古关隘名,又名大岘关,是齐国修建的军事巨防齐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位于临朐县大关镇与沂水县马站镇交界的古大岘山垭口处,今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北首,是临朐、沂水两县的分界处,也是潍坊、临沂两市的分界处,也是某段历史时期齐、鲁两国的分界处。关顶村有青(青州)临(沂)公路(又名羊临公路、东红公路)自遗址附近穿过,村北路东斜坡处的一片松林中有沂水县于1977年所立“齐长城遗址”碑及明、清重修碑各一通,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於穆陵,史书、志书记述颇多。史书称齐国的疆封“南至于穆陵”,重要关隘“东有穆陵关,西有青石关(在今莱芜市和庄乡青石关村)”。《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管仲云:‘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所以在春秋战国时,这里是齐国的南疆边陲,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也是齐长城上的险要关隘。《唐书•地理志》云:“沂水县北有穆陵关。”《读史方舆纪要》:“重险则有穆陵。穆陵关,在青州府临朐县东南百有五里大岘山上。山高七十丈,周迥二十里,道径危恶,一名破车岘。其左右有长城、书案二岭,峻狭仅容一轨,故为齐南天险。”顾炎武《山东考古录》:“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嘉靖《临朐县志》:“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据碑记,元至正壬辰命武德将军前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公建兵室并戍楼把截于此。国朝洪武三年始设巡检司官一员,领弓兵百余人盘诘,今所领弓兵三十人。”大岘山东连邵家峪东山,西接沂山,穆陵关扼据其中,险峻天成,自古有“齐南雄关”、“齐南天险”之称,为齐国防鲁、莒、楚、越之重地。

穆陵关初建于西周时期,确切年代已不可考,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辽阔的西周版图上,唯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穆陵关在西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春秋战国时期的穆陵关建筑如何,由于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沂水县志》谓穆陵关为齐宣王时筑,西起平阴,东至於海,今遗址一线宛宛隐约可辨。西去四十里有铜陵关,险要视此少亚。穆陵关,非但是军事要塞,亦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它是齐长城重关之重。穆陵是齐国南境的险关要隘,然古时多谓穆陵或穆陵山,不以关称。至春秋战国时,齐筑长城於陵上,营戍楼,设关防,遣兵守备,始称穆陵关。《古骈邑·穆陵关》载春秋战国时期穆陵关建筑:“穆陵,齐国南门也,壁垒森严,且附筑贰城,要隘大关,其上堡楼互接,骁勇屯守。峰火相望,夜举烽光亮山野,尽燔燧,烟云蔽天。严阵难犯,固若金汤。”据1997年《临朐文物专辑》载刘镇宗、吉星田考证文章言:明清穆陵关建筑关口遗址2500平方米;原有二层三拱门城楼式建筑,砖石结构,巍峨庄严,耸峙云表;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门外大道陡立,其内平阔坡缓;楼之左右近百米各有高台,残存面积200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及东西两侧与城墙连体南面外凸近4米,似是低于城堞的“厢台”,或是高于女墙的裨楼,为军事附属设施。李白有诗曰:“穆陵关北悉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苏轼有记云:“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惜其之重关及历代名碑珍碣于近现代渐毁,今仅存遗址和明清重修碑各一通。

大岘山东连邵家峪东山,西接沂山,穆陵关扼居其中,险峻天成。关口正南2公里,小岘山(又称柴崮、柴山、柴崮山)突兀而立,海拔487米,为穆陵关前方的天然屏障。关口东北5公里为海拔500多米的太平山。太平山,古名大弁山,东西横亘,顶平如砥,横绵10余公里,为历代齐王巡狩驻跸处,亦为穆陵关后方的天然屏障,在其上东西又筑长城,烽燧相连结,为第二道防线,故名大关。太平山之巅的平坦处,为齐王驻跸岩和行宫遗址。穆陵与大关之间的两侧,均山峦层叠,雄关扼其喉,崇山收其后,层层设防,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穆陵关不愧是千里齐长城上最大最险的关隘。因地理位置重要,穆陵关历代皆设重兵把守,修建不废,不曾一日忽视。在两千年的岁月里,这里更是硝烟不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左传》记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东至于无棣”。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载: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处于大岘山口的穆陵关是齐国的南疆边陲,它东连沧海,西接泰岱,北走临淄,南控徐淮,是齐国防范鲁、莒、楚、越等国自南面平川通衢北犯的关卡。齐国在此设置穆陵亭,置亭长,设军队,以报警御敌,有效地保障了齐国的和平与稳定。

泰始皇统一天下后,巩固统一的重大举措之一便是“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齐长城必然难逃此劫,穆陵关在大一统的环境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重要,几千年来,它一直没有丧失作为控制南北交通的咽喉地位,历代都是一个军事要塞。

元人于钦《齐城》卷四载:“常将军庙,临朐穆陵关上。《齐记补》曰:‘将军,秦昭宣帝时为大岘戍主,建元中战没。后人立庙此山,皆石为之。’按《通鉴》,晋孝武太元九年,谢元(玄)乘秦乱,遣兵攻青州,降之。时苻坚建元二十年也。将军盖与元战死。唐沈亚之《沂水杂记》又云:‘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元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月不仆,有台曰立尸台。台西南曰鞍山,山北有关曰穆陵关。李师古不臣,作镇于此,元和初罢之。’”如此,公元384年,前秦将军常元通为抵御东晋将军谢玄的进攻,曾重建穆陵关长城;

南北朝时,南朝宋将刘裕北伐广固(南燕,今青州)至大岘山,,占领穆陵关后,自觉已稳操胜券,喜形与色,以手指天曰:“此天险也,吾事济矣!”不久即依此险要使慕容超惨败于此,缚慕容超送斩于建康。唐朝中后期,淄青节度使李师古重建穆陵关,据险自重。五代后周皇帝郭威任命韩通为穆陵关防御使,控制河东至关西要道。宗太祖赵匡胤命枢密院设穆陵关巡检司,后改穆陵关镇,防御北汉与辽国南侵。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金国占领穆陵关后,因穆陵关襟带徐淮、横跨海岱,金宣宗完颜旬升穆陵关镇为县,“析临朐置穆陵县”(民国《临朐县志》卷六),治所就在穆陵关,派专官镇守。元明清三代,泰沂山区土匪猖獗,地方不靖,所以各级政府更重视对穆陵关城的维修和防护。1336年,元朝设穆陵关巡检司,造兵室,扼隘于此。明末临朐籍进士傅国所撰《昌国艅艎》卷四载:“穆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据碑记:元至正壬辰(公元1352年),命武德将军前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创戍楼、造兵室,扼隘于此。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始设巡检司官一员,领弓兵百余人盘诘。”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载:“临朐穆陵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青州)知府杜思增修关楼、公馆,添设弓兵二十人。”明政府并准弓兵带家眷,屯田自养,免关税,劳役,归穆陵关巡检司所辖,地方政府无权干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原光禄寺少卿郡人冀练撰《增补穆陵关》碑记载:“东方之政行焉,乃下令曰:夫穆陵界临朐,沂水二县之中,盖徐淮之走,集三齐之藩蔽也,天险不修,何以言治其增防?补士量添弓兵二十人,通前四十人,为之室,令带家小随往备非常……关上为之楼,关内为之馆,栖过宾,便哨望焉。守者诸役,许尽垦关旁荒地……盖自是而楼馆巍岌,兵防密翼,望之屹屹磊磊,天险裒然,行族惧法而珍繻,暴客望旗闻柝胆寒心票。”清初临朐县仍设穆陵关巡检司,设皂录2人,弓兵20人,递铺兵30人,至清未逐渐倾颓。清道光年间,捻军一部经此南下,遭僧格林沁率军凭关阻击围歼。直到“民国元年,巡检裁撤,关无扼守之职焉”(民国《临朐县志》卷八)。民国初,穆陵关巡检司移至临朐县蒋峪后,关防设施日趋荒废,但尚存丈余高。由此可见,穆陵关经历代的增修重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城及附属设施遗址恐怕早已不是先秦时代的遗存了。

1938年2月,日军板桓师团从青岛登陆,沿胶济线分两路南下。一路经诸城,莒县,一路经青州、沂水,目标是占领临沂,直取徐州。驻守穆陵关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600多人,由大队长陈宝骥率领,凭险御敌,顽强阻击,血战五昼夜,城关不失。后日军以飞机,坦克轰炸,才告失守。

几千年来,穆陵关经历了一场场鼓角铮鸣、浴血奋战的烽火硝烟,阅尽了一幕幕诸侯征战、朝代兴灭的沦桑变迁。历史把穆陵关铸成了一座金戈铁马,铁血风云的战争博物馆。

穆陵关关楼虽失,但一些有关城关的民间传说,流风余韵,却伴随着斑斑遗迹代代流传。这些传说构思精巧,情节引人,语言补实,情感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更为穆陵关凭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相传穆陵关此地原无名,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率文武百官巡游天下。一日来到大岘山,见此地山峦迭荡,风影秀美,便下令修建行宫,驻跸于此。历时日久,穆王爱姬盛姬患病而逝,葬于山上,故此地始称穆陵。

穆陵关之北原有常将军庙,内铸常将军生铁塑像,高1.4米,像貌伟岸。据《嘉靖临朐县志》引《齐记·补》:“将军秦昭宣帝时为大岘戍主,建元中战殁,后人立庙此山。”《沂水杂记》:“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其名曰立尸台。按《通鉴》晋孝武太元九年(384年),谢玄乘秦乱遣兵攻青州,降之。时苻坚建元二十年也,将军盖与玄战死。”清道光《沂水县志》则云,常将军为齐王所误杀,后来齐王知悔,即建庙铸像以示追念其战功。穆陵关之西的围子山上有点将台遗址,又名斩将台,传为齐王当年在此点将用兵而名。当地关于常将军的传说甚多:㈠、传说当年常将军修长城时,从穆陵关北又建了第二道长城。先前他曾在鲁国任职,后又到了齐国,但对鲁国还是有很深的感情。鲁国攻下穆陵关后虽仍对他家乡照顾得很好,但他担心日后鲁国对其家乡有变,即又修建了第二道长城,以备退路。后来齐宣王得知此事后,认为他对齐国不忠,就以误修长城为名,将其斩于点将台,从此又称斩将台。㈡、又传说当年齐宣王派常将军率领民工在此处修筑长城,常将军与民工约定,他所经道路即为长城修筑路线。常将军家住穆陵关北3公里之草山亭村。当长城修至穆陵关时,常将军便北去探家,此行未向民工说明,民工按他北去路线将城墙延修至草山亭西岭,齐宣王得知后,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的罪名将其斩首。后楚军攻齐,攻下南边第一道长城后,楚军残伤惨重,又为草山亭西岭第二道长城所阻,楚军疑惧退兵。齐宣王下令为常将军昭雪,建庙造像以作纪念。㈢、相传常将军是齐王派在穆陵关一带监督修建长城的官员,因同情民工的疾苦,对齐王下令修筑长城这种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提出了反对意见,因而获罪,被齐王所杀,修长城的民工因感其德,专门在穆陵关北为其修庙祭祀,并以此表达对齐王残暴行为的抗议。关于常将军被杀立庙的故事,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道光年间的《沂水县志》对此也有记载,并录有本邑人刘倓的感怀诗一首:“金椎隐怨不堪闻,颈血横飞谢主君。淄水久湮齐社稷,穆陵千古有将军。”从中可见人们对善良者的同情和怀念。常将军事迹在齐长城内外广为流传,祭祀绵延,香火甚盛。1958年大跃进之前,庙宇犹存,铁像俨然,后被砸碎炼铁,庙宇尽毁,但常将军的英名却永远活在当地百姓的心中。

在长城的修筑历史上,除常将军的传说外,还有两个将军错修长城而被杀的传说。

一个是“将军坟”的传说。

肖营子镇温泉村位于河北省青龙与迁安两县交界处的冷口关(又名清水明月关)西,由此再往西,沿羊肠小道上山,约两个小时后,就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长城在一座山头上分叉,一段西行,一段北去。北去之长城绕了一个半圆后与西行长城汇合,看上去就像一张弓。当地人称北去长城为“错城”,意为这是一段修错的长城。在“错城”中部的一个山头上有一乱石堆起的坟墓,当地人称其为将军坟,里面埋葬的就是因修错长城而被杀的将军。据传,明洪武年间,朝廷重修长城,一位将军被派到冷口负责修建长城。刚开始,这位将军恪尽职守,日夜操劳,和修长城的民工、士兵同甘共苦。当长城修建到冷口时,将军发现附近有温泉,于是就隔三差五去泡。饱暖思淫欲,泡完温泉的将军又想找女人,可巧一位漂亮的村姑贪恋荣华富贵,前来投怀送抱。从此,将军日日笙歌,夜夜燕舞,把修建长城的事忘之脑后。见将军每日花天酒地,民工和士兵们很是愤怒,开始消极怠工,工程速度慢了下来,但这位将军却依然故我。当长城修到“错城”处时,部将见施工图纸上设计的路线不清楚,前去请示往西修建还是往北修建,却遭到将军的一顿呵斥。部将回去后大家沿着山头向北修筑。一个月后,朝廷派人前来检查,发现这里的长城修错了,而且工程进展缓慢。弄清这位将军的所作所为后,朝廷便将其就地斩首。民工和士兵们吃尽千辛万苦,却白费了功夫,个个义愤填膺,他们就把将军的尸体用乱石埋在了“错城”上。如今,面对着乱石堆起的将军坟,你能强烈地感受到民工和士兵们的愤怒与怨恨。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他们把将军埋葬在此,意思很明显,就是让他日日夜夜守望着他的错误,给后人以警示。

    另一个是在沂水县东北部和莒县北部,流传着的杨廷将军修双道长城的故事。传说当初杨廷将军奉齐王命,带工修长城,当长城自西向东,由沂水境内修到与莒县交界的三楞山上之后,杨廷将军把长城一分为二,一条向北修,经卧牛城直达安丘境内;另一条向东南修,穿莒县直达东海,为此杨廷将军为齐王怪罪而被斩首。后楚军来犯,攻打莒县一带的第一道长城,军队就死伤过半,在向前攻又遇到第二道长城,楚军大惊,问当地百姓:“像这样的长城往前还有几道?”百姓答曰:“还有十道!”楚军惧怕,不敢再攻,只得撤退而去,由此齐王明白了杨廷将军修双道长城的作用,便很快为他恢复了名誉,并把斩杨廷的山定名为“杨廷山”,把杨廷驻扎的村庄定名为“杨廷官庄”。此事虽然不见正史,但杨廷山、斩将台、杨廷官庄,却是至今仍在。这或许证明了一个历史事实:这里的两条长城,很可能就是由一名叫杨廷的官员设计和修造的。

穆陵关东西两侧250米处的山头上各有一高台,从台下出土的碎砖瓦片看,系战国遗物,说明这两座高台上原有建筑物,应为烽火台遗址。东山头上高台北缘与齐长城墙齐,南侧突出200米,当地群众传为“韩通城”,是韩通镇守其关时的城堡。相传,当年宋太祖超匡胤为奠墓帝业,戎马疆场,战至齐鲁交界处齐长城的穆陵关。穆陵关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神勇骁将韩通在此把守。据说韩通有一神臂,平时与常人一样,交战时伸出可达丈余,有万夫不挡之勇。赵匡胤屡战屡败,斗不过韩通,攻不下穆陵关,只好退到沂山之下的东镇庙内歇息。据光绪《临朐县志》记载:东镇庙原立沂山之下,是一座小庙。宋朝初年,迁址沂山东麓,扩建成规模宏大的东镇庙。这就与当地人流传着赵匡胤重建东镇庙的美妙传说吻合在一起了。当时东镇庙在灰泉峪处,赵匡胤便进入庙内歇息。由于连日交战,体疲力竭,合眼便进入梦境,忽见一皓首白须老者,授之曰:“韩通之神臂已被吾缚住,此去攻关,一战可擒矣。”赵匡胤突然惊醒,但四顾无人,随即又入梦乡,老者又至,所说如前,如是者三。赵匡胤顿然领悟,精神大振,即向庙神再三叩拜说:“若得天下,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结草衔环,不忘神灵保佑也。”遂整顿兵马,再次攻关。果然,韩通之神臂再不能伸展,一战被擒,赵匡胤大喜。为报损兵折将之仇,即命士兵缚其双脚拖于马后,向南飞驰。相传,今之沂水境内的马站、道托、韩家曲等村名即由此而来。“马站”是赵匡胤驻马休息的地方;“道托”即“倒拖”韩通路径此地;“韩家曲”则是韩通“屈”死之地,当地人称“韩家哭”。后人把“倒拖”二字演变为“道托”,“屈”字演变为“曲”,即成为现在的“道托”、“韩家曲”了。

平定了天下的赵匡胤为报神恩,乃诏令重修东镇庙,将东镇庙由灰泉峪迁址沂山东麓,扩建成规模宏大的东镇庙,并亲手栽下了数株柏、桧。沂山为五镇之首,素有“小泰山”之称。去穆陵关西北数里的东镇届乃沂山之神庙,“自虞夏有望秩之典,之周有埋沉之祭。”以后历代帝王“祀典不废,渎经甚矣”。东镇庙经重建以后,规模宏伟,碑碣林立,诗文石刻累篇。惜历经战乱,特别是经“文革”风暴破坏甚巨。近几年,屡经修复,恢复了一批古碑、刻石,重建了大殿、钟鼓楼。现碑林犹存,包括宋太祖、明洪武、清康熙、乾隆等御碑在内的大小碑碣360余幢,书体楷宋隶篆皆备,是研习书法的宝贵资料。赵匡胤大战韩通,常将军错修长城的故事,在当地群众的口头广泛流传。“韩通城”再东为“梳妆台”,传为韩通之女梳妆楼遗址,在此捡到东汉灰罐、瓦当残片,说明台上原有建筑物。这些被当地人传称为“梳妆台”、“韩通城”的土堆和高台,属于战国遗址,应是屯兵的戍楼和报警的烽燧所在。在韩通城北面的大石坪上,则有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旗杆窝一字排开。韩通城再东为邵家峪南山,又叫杜家岭,山头平坦而开阔,顶有古城堡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石墙环围,内有众多的房基,因村民耕作破坏,今遗迹已不十分明显。

    在古代,穆陵关一带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山峦起伏,绿树成荫,芳草戚戚,长城蜿蜒,雄关屹立。穆陵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瞻拜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轶文趣事。

春秋时期,孔子游沂山曾到过穆陵关。南北朝时,北魏攻刘宋,宋帝向群臣问计。大学问家,御史中丞何承天进《安边论》献计“称远就近”,将青兖旧民及冀州新附在界首者三万余家,全部迁徒大砚之南,以实内地。唐代李白游沂水,留下了“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的人生感叹。安史之乱后,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从江苏北上过穆陵关时赋诗《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痛斥战乱带来的灾难:“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向日寒,城池百战后,耆家几家残。处处蓬蒿遍,旧人掩泪看。”北宋欧阳修任青州知州时,作《晓发齐州道中》一诗,诗中有“惟应思颖梦,先过穆陵关”之句。苏轼知密州赞穆陵于诗《超然台记》中日:“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而尚父、恒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又作诗《新作占山亭》,有“尚父提封海岱间,南征唯到穆陵关。谁知海上诗狂客,占得胶西一半山”的诗句。明代安致远所写的穆陵关,让我们体会到穆陵关的南国风情:“轻风细雨霸图闲,石经逶迤瓦砾间,莫道江南烟水阔,春山无尽穆陵关”。青州知府张连登的《穆陵关怀古》又是一幅边塞风光:“齐封赐履旧关墟,遗迹犹传绝险余。立马斜阳荒草外,牧儿一笛晚风徐”。著名文学家公鼐不满权奸魏忠贤的专横跋扈,辞归故里,纵情山水,写下了《自东蒙还蒙山过穆陵》的诗篇,抗倭名将戚继光赋有“四十年来汗血间,征鞍重度穆陵关”的诗句。理学家礼部侍郎薛宣为穆陵关美景陶醉,又恰遇夜雨文思勃发,一气呵成《穆陵关》13首,其中一首赞曰:“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日寒,烟树满州浮螟色,晚风吹雨湿栏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屡试不第,在沂水县城“刘南宅”及沙沟李家楼授私塾,常于穆陵关前山河寺唐代银杏树下与僧道及路人品茗赏景,谈古论今,征集素材,《聊斋志异》中仅与沂水有关的故事就有20多篇。

古代穆陵关西侧,山峦层叠,松青柏翠,冬日落雪,覆压松柏,树青雪白,其阴面日久不化,煞是壮观,被誉为“穆陵停雪”,是明清《沂水县志》记载的“沂阳八大胜景”之一,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游赏,仅沂水明清县志中就收录题为“穆陵停雪”的诗就有9首。

    “雄关漫道真如铁”,时代在不断变迁,穆陵关也已是天翻地覆沦海桑田。解放后,青(州)新(沂)公路从此经过,齐南天险已成康庄大道,平阔通衢。随着长城研究和齐鲁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在,穆陵关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防御功能。但它的存在对当今深入研究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建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穆陵关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座长城要塞之一,是齐鲁悠久历史的丰碑。随着对齐长城和穆陵关认识的不断深入,穆陵关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1977年1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齐长城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确定将保护标志碑建立在沂水县马站公社关顶村穆陵关遗址处,并拨款由沂水文物管理部门在穆陵关旧址益新(东红)公路东侧树立“齐长城遗址”保护标志碑。2001年7月,穆陵关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沂水县政府为保护古文化遗址,弘杨民族文化,在本县国土开发规划中提出:修复穆陵关关楼及围墙,修复穆陵关两侧齐长城墙各10公里;修复常将军庙、像;修复韩通城、梳妆台;建立穆陵关车站、旅馆、饭店、茶庄等服务业务,拟将穆陵关作为古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加以开发利用。但时至今日,上述相关规划一件也未曾见到落实实施。

关于穆陵关及其附近齐长城的保护和开发,不少有识之士建言献策良多,其中尤以张华松在《齐长城》一书中所主张最为全面、具体,书中说:

如今虽然穆陵关前后两道关城已不复存在,但是关口两侧山岭上的齐长城以及烽火台遗址依然历历在目,倘若在原关址上重新修建前后两座巍峨壮观的关楼以及烽火台等附属设施,于长城连为一体,那么就能重现齐南天险“严阵难犯、固若金汤”的昔日雄风。这是开发穆陵关区段齐长城旅游资源的当务之急。

本区段值得保护和开发的旅游资源还有许多,粗略计有:

第一,自然景观。穆陵关所在的大岘山属于东镇沂山的支脉,雄奇险峻,灌木参差,岚云烟影,令人流连忘返。至于隆冬时节,关山之间一片塞上风光,远眺原驰蜡象,近观山舞银蛇,更是美不胜收,故而“穆陵停雪”自古就被列为沂山八景之一。大关东侧的大弁山(太平山),山顶方圆十余里,平衍如砥,相传是古代齐国国王巡狩驻跸的所在;大岘山南面的小岘山,蓊郁深秀,峰峦积翠。大小岘山西北的沂山,气势磅礴,钟灵毓秀,更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发源于沂山,蜿蜒四下的沂、沭、弥、汶等河水以及石砬、响水河、沙沟等水库,又使关山之间平添了许多的灵气。另外,穆陵关恰好地处沂沭断裂带上,几乎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岩石在附近山上都有所展现,诚如专家所言,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而全的地质博物馆”,是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观光的理想去处。

第二,人文景观。穆陵关的人文景观也有遗迹可寻。关东侧山腰的台地,当地人唤做“韩通城”,据传因五代后周将军韩通曾筑城戍守于此而得名。韩通城东南面的墩台,相传是齐王后妃的梳妆楼故址。这些可能属于后人的附会,暂且不论;单说关北侧的常将军庙就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元人于钦《齐乘》卷四引唐沈亚之《沂水杂记》说:“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东镇述遗记札》记载:“淳化中,于旧地拓址再造。殿祠原制,道舍改营,增建左右两庑,随垣阖闾更为山门,楣上嵌石额,为隐逸傅霖题,正书,笔力劲练。大殿将军造像黑金,颇大,为邑内独尊。常将军庙遗址东侧是普照寺遗址,据《青州府志》等记载,金代为该寺的鼎盛期。寺内殿宇严整,松柏参天,其中有一古松冠若华盖,荫可亩许,相传金世宗封沂山,巡视穆陵关,路过普照寺,封此松为“大夫松”。寺院一旁有一泓甘洌的清泉,四时长流。元初撤穆陵县,寺院渐渐荒废。相传穆陵关曾有汉碑,已毁无存。《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唐宋五碑,倾倒残断,字亦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正十二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瑄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由上可知,原有古碑碣十余幢。现在只剩下明清碑各一幢以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牌。

    第三,战争史迹。穆陵关为齐国第一名关要隘,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先秦典籍中却没有关于穆陵关战事的记载。秦汉以后两千多年间,却又多次战争与穆陵关有关。东晋义熙五年(409),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定都于广固(今山东青州)的南燕政权,由于南燕皇帝慕容超拒绝公孙五楼扼守大岘天险、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建议,致使刘裕不费一兵一卒,轻取穆陵天险,从而一举灭掉南燕。史载刘裕登上穆陵关城,举手指天,喜形于色,说:“虏(敌人)已入吾掌中矣!”并下令筑五色坛祭天。自此以后,迄至1938年由陈宝骥率领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壮士在穆陵关顽强阻击日寇而为国捐躯,发生在穆陵关的战事可谓史不绝书。

    第四,诗赋歌咏。自古至今,名人雅士歌咏穆陵关的诗赋可谓连篇累牍,这对于开展穆陵关长城旅游来说,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有状写关山形胜的,有记述行旅愁苦的,有发思古之幽情的,有凭吊古战场的,有歌咏“穆陵停雪”景观以及常将军庙和普照寺的,总之都是有感而发的文学佳作。如,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晓发齐州道中》中的“惟应思颖梦,先过穆陵关”,苏轼《超然台记》中的“西望穆陵,隐然若城郭,而尚父、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清两代有关这方面的诗文就更多了,诸如理学家薛瑄《穆陵关》(三首),文学家公鼐《穆陵关》、《自东莱还蒙山过穆陵》,王世贞《清明雨中过穆陵关》,户部郎中傅国《题穆陵关后常将军庙》、《过普照寺》(三首),方正比《常将军庙歌》,益都举人宋延年《登穆陵关望云门山》,寿光秀才安致远《穆陵关》,张连登《穆陵关怀古》,高绗《青州怀古》等等。其中仅是歌咏“穆陵停雪”的诗作,就有杨光溥、祝植龄、高侗等多篇。

    第五,民间传说。穆陵关附近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如常将军的传说,赵匡胤穆陵关大战韩通的故事。这些传说虽然出自古代“齐东野人好事者”,荒诞离奇,然而因为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属于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所以自应视作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可见,不仅穆陵关及其附近齐长城的保护亟需加强,旅游开发也可大有作为。殷切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穆陵关将迎来它的第二个春天,给人们以更多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另,关于穆陵关的历史,齐长城研究专家、沂水马站中学刘世松老师的雄文《沂水穆陵关》考证极详备,故将其及《沂山穆陵关大岘戍主常玄通将军考》两文随后上传

 

主要参考资料

《沂水齐长城穆陵关考略》,沂水县博物馆;

路宗元等编《齐长城》,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张华松《齐长城》;

张华松《齐文化与齐长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青临公路穿过关顶村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关顶村貌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穆陵关关楼旧址,旧址前曾有水塘(水汪),前有大槐树,今为民房所占。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穆陵关旧址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这片民房后的半山腰处为常将军庙旧址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穆陵关旧址东的烽火台遗址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穆陵关旧址西的烽火台遗址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东面的梳妆台遗址?当地群众称之为“鬼子楼”,日军曾占此为据点,具体建筑形式不知,当地村民讲日军在此据点四周挖有壕沟,强迫百姓挑水灌注沟内,形成防御性的水壕。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以上为梳妆台顶部今貌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梳妆台全貌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齐长城上的一处烽火台遗址上的界碑,南面是沂水,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北面是临朐。这段齐长城是沂水和临朐两县的分界线,也是临沂和潍坊两市的分界线,在某段历史时期,又是鲁、齐两国的分界线。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烽火台顶部塌陷痕迹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韩通城东的邵家峪南山远眺。正在建设中的青临高速公路将在这段齐长城的地下穿过,目前地下隧道正在紧张施工中。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

邵家峪南山,又叫杜家岭,山头平坦而开阔,顶有古城堡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石墙环围,内有众多的房基,因村民耕作破坏,今遗迹已不十分明显。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谭其骥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时期全图(局部)》标注有穆陵关(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齐长城上第一关——穆陵关(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 沂蒙山人陈永杰 - 沂蒙山人陈永杰谭其骥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局部)》标注的穆陵关位置(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评论这张
阅读(952)| 评论(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