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音乐:情牵西子湖——西湖十景赏析 —★═—
个人日记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西湖十景》杭州西湖,谁不为之心驰神往!历代文人墨客曾为她留下过无数赞美诗篇。用音乐形式来表现的也不乏传世之作。这盘新世纪音乐《西湖十景》以中国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广泛吸取现代通俗音乐的多种元素,用极为简约的创作手法来演译这一极具东方古典美的题材,为求做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流行,高雅与通俗的完美统一,让人们在轻松、淡雅的音乐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
《情牵西子湖》(亦名《西湖十景》),中国第一部写景原创新世纪音乐系列。是我国着名一级作曲家平远先生继《云之南》、《松》之后,历经两年精心创作的新世纪系列音乐。本系列音乐由中国顶尖收录大师精心合成,汇聚了中国一流演奏高手的惊天之作,以笛、箫、双簧管、长笛、排箫、二胡、琵琶、古筝、中阮、大提琴、小提琴及敲击乐,配合浙、云、沪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旋律,部分乐曲中又客串着名合唱团、花腔女高音和京剧唱腔的柔和咏唱,组成如梦如幻的优美仙界境地。音乐变化流云飘逸,妩媚旋律宛如天籁之音。聆听国家级乐手技艺高超的倾情演奏,您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脱尘真实。知音结缘,一一领略大自然予人之真谛。
专辑曲目赏析
苏堤春晓:
音乐响起,枝头上的几声莺啼,仿佛向你报道苏堤春早。苏堤景色四季不同,晨昏各异,而最富诗情画意的辰光,自然是春晓。笛子好似奏出了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二胡述说了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迎着熹微晨光,沿修长的湖堤漫步,但觉轻风徐来,十里垂柳飘忽。在轻烟薄雾中,灼灼红桃含露开放,宛若喷霞,景色着实娇媚迷人,琵琶弹出了当春雨霏霏,透过袅娜柳丝眺望西湖,但见薄霭弥漫,渐远渐淡,景色更是奇幻诱人,这是一首用笛子、二胡、琵琶演奏的写景及情的乐曲。如歌如泣的对话春风轻抚垂柳,好象听到了苏堤上情侣的窃窃私语,似春天到,满城花枝招展,不是红杏也出墙的境界。
苏堤春晓: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上。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宋代文学家苏轼于 1089 年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 2.8 公里。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堤旁遍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尤佳。漫步堤上,看晓雾中西湖苏醒,新柳如烟,春风骀荡,飞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苏堤春晓”晓为“西湖十景”之首 。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上还栽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而时序变换,晨昏晴雨,氛围不同,景色各异。如诗若画的怡人风光,使苏堤成了人们常年游赏的地方。南宋时,这里一度形成湖中集市。《武林旧事》记载清明节前后游湖盛况时就写道:“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曲苑风荷:
笛子奏出了曲院之幽幽,筝仿水之潺潺涓涓,通过弦乐深情地描述,道出了荷之禧?荷之忧?夏日访花,自然是访荷。最美的是夏日赏荷。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绽放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荷花。访荷池也是有秘诀的,听说宜在清晨,因荷花天微明时放,待大亮,它倒又复合了。从前花迷,常行舟于放鹤亭,于岸上藤椅躺下,尝藕粉,品新茶,以作早餐,再补睡一觉,那可真是晨风徐来。荷香欲醉了。莲叶田田,菡萏妖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两相恋。可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化人烦忧。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如今的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 ,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郭庄,杭州植物园等,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 曲院风荷 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 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迎薰阁是为游人凭高赏景而建造的好去处,登阁远眺,可见“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化人烦忧。迎薰阁下,辟有荷文化陈列室,向人们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以及寄寓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照和道德追求的种种艺文佳作。
岳湖景区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题书的“曲院风荷”景碑小院,那块景碑是仅存的两块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园景区近年才建成开放,它原为清初西湖名园之一,竹石亭榭,曲水萦环,清幽雅致。 滨湖密林景区则为游人准备了账篷,吊床,竹木小屋。在此可以野炊,垂钓,娱乐,聚会。 园北侧靠近岳坟商业区的位置开设有风荷酒苑,建有仿古酿酒作坊和几座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酒楼。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由大提琴、人声、电声演奏的乐曲。西湖秋月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中秋之夜,月白风清,湖水盈盈,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月满西楼》,仰看天上月轮当空,俯视湖中月影倒映,天上、湖中两圆月,交相辉映。乐曲中又好似一位老人对往事的缅怀。面对一泓秋水,有眷恋、有回忆、有思念和一种难以忘怀的悠悠恋情。
在西湖白堤两端。前临外湖,水面开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 前人有诗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故“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就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游览面积不到2000 平方米。今园地已扩大到6000 平方米,修建、改建了亭、台、楼、阁等园林小品建筑。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断桥残雪:
用电声乐器、古筝、人声、大提琴、演奏出银妆素裹,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每当大雪之后,红日初照,桥阳面的积雪开始消融,而阴面还是铺玉砌玉,远处观桥,晶莹如玉带。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催人泪下。
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当时是一座石桥,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欣赏西湖雪景,断桥上游人如织,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使游人平添浪漫佳趣的是,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与许仙,当年就在这里相会。现在的断桥,是一九四一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欣赏西湖雪景,断桥独有情钟。 断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断桥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明末的张岱却别立一说,他在《西湖梦寻》是写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意向言《断桥残雪》,或言月影也。 还有一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冬日雪霁,伫立断桥举目四望,但见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动人心魄。 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几段重要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柳浪闻莺:
乐曲中似小提琴、电声、人声、双簧管合奏的乐曲,柳叶葱葱、莺声婉转春天的花园,柳树荫荫,枝枝翠柳婀娜多姿,有些随风摇曳,更有临湖而植者,枝叶俯垂水面,配有戏剧性因素在这个乐曲中。记不得是哪位大诗人写的《春游》“桃花点点,蝴蝶翩翩,春游乐如何?莺啼烟柳燕剪波,陌上人如梭。轻风吹衣,摇摇曳曳,花香透绮罗。步儿轻轻,步儿轻轻,春光莫踏破。”步履其间,浓荫深处的柳树给人以阵阵思绪,悦耳的莺啼声更是撩人遐想。又有仿梁祝嬉蝶之意。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
“柳浪闻莺”:在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占地约二十一公顷。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这里为御花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轻风摇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行人驻足而听,故名柳浪闻莺。现园内有聚景园闻莺馆、日中不再战纪念碑等,全园广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区为一片樱花和海棠。春日繁花满枝,灿若云霞,亭廊相接,曲折有致。沿湖地带,柳荫夹道,是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别具特色。尤以清晨景色最佳,为杭州浏览胜地。 园南隅有句山樵舍,是清代文人陈兆仑旧居。 宋末元初,聚景园成为“散景园”,其南侧地带,被随蒙元铁骑南下而迁居杭州的回民择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到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浪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清初,更是一派凄凉景象,紫珊老人(钱塘诗人徐逢吉)《少年游》词的上半阙专写地盛况不再的情景; “蛇蟠眢井,狐窜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闻莺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附近居民干脆称那里为坟山窠。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
花港观鱼 :
双簧管、笛子、古筝遥相互对应,花港观鱼公园,描绘着碧波粼粼的湖里,像金鳞红鲤,池畔花木扶疏。池上驾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似你投下一点吃的,它们就哗啦啦地来了,刹间染红了半池水。若是桃花落水,鱼儿嘬花,花著鱼身,鱼将花吐香,花遂鱼明灭。看得你眼花缭乱,也不知哪是鱼哪是花了。好一幅乾隆的“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
花港观鱼公园是西湖十大景点之一,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位于公园中部偏南处的红鱼池,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驾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 ”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 红鱼池西首,是颇有造园匠心的牡丹园,丘阜隆起,最高处建牡丹亭,绕亭植有各种牡丹,芍药数百本,按不同品种分为十多个花境小区块,年年谷雨前后,尽显花中王者风范,国色天香,名不虚传。牡丹亭畔小径一侧,植古梅一株,梅树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图案于路面,现代大儒马一浮题笔称之为“梅影坡”。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园东,南,北三面景色尽收眼底。东面,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葱茏山色被“借”入公园内,密林浓阴后,一湾绿水萦绕,拱桥飞架,港汊连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园水景因此更显灵动,沿水竹树繁茂,禽喧枝头,透露着山野风情。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草坪上,间以大乔木为主的树丛,树林,既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变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荫,休憩场所。
雷峰夕照:
阮声、琵琶声相成了雷峰塔在夕阳中,捧出了一番黄昏中的西湖,黄昏的韵味,站在西湖边,遥望雷蜂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纳,保淑如美人”之誉。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斜阳落照,塔起金轮。清人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旧时的雷峰塔曾多灾多难,重现的雷峰塔与保淑塔隔湖相望,老衲对美人别有一番情趣。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遗憾的是古塔无踪,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成为[缺席者]。雷峰塔有太多的苦难经历。他原名叫西关砖塔,又称黄妃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八年。北宋末,塔遭雷击,南宋初修复后比原塔减去二级成为五级浮屠。这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芯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壁每面均嵌《华严经》刻石,塔下辟地宫,供奉金洞罗汉。南宋以后,雷峰塔木构檐廊屡毁屡修,当时画家陈清波等绘声绘色有《雷峰 夕照》图,塔下又有御园以芳园。斜阳落照,塔起金轮,湖上黄昏暮景中无有堪与之相匹者,西湖十景中自然少不了好的一席之地。岂料,明喜靖年间,倭寇海盗侵入杭州,怀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构檐廊,仅剩砖体塔身,塔顶也毁残了,老树婆娑,有人题诗叹为[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又耸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 [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1924 年9 月25 日下午一时40 分许,西湖南岸一声巨响。[老衲]突然[仆倒],一时尘埃蔽天,鸦雀惊飞,雷峰之巅碎砖累累,不下万千,杭州城中万人空巷赶来看热闹,不少人还趁乱在塔砖堆里[淘宝],居然也有发意外之财者。原来,塔倒之前,早已为挖塔砖者损坏提骸骸可危,因为民间谣传,雷峰塔砖有辟祸镇邪的[神力],故而盗挖者屡禁不绝,终于酿成大祸。浪漫诗人徐志摩托车在他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记中为我们留下了[老衲 ]临终前险状的物写:[路上我们逛了雷峰塔—塔里面四大根砖柱已被拆成倒置圆锥体形,看了危险极了。 七十多年过去了,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并发展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休地与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终将仍由雷峰夕照来补全。
双峰插云:
南山、北山遥相对,打击乐表现山峰似两位高人的对话。有曰:“一峰一高人,两人相对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筝与笛好似两峰的对白,如白云飘渺的人声妙不可言。当欲雨未雨时,从湖上眺望南、北两高峰,但见云雾袅绕,双峰时隐时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远望气势非同一般。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霾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 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们:双峰插云的景观。南宋时,从凤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 明代的李流芳,却主张到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上观赏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中写道:[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蚋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 清以后,双峰之巅已无塔影,赏景位置则移易到湖上,因为洪春桥畔尽管建有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双峰]连影子也无觅处,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遥指云中峰峦,心驰神往于登临其巅俯看尘寰的宏阔高远。故陈璨《双峰插云》诗云:[南北高峰高持天,两峰相以不相连。晚来新雨未雨之时,四山云锁二尖。 后来钟毓龙在《说杭州》中也提出:[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此本为湖中遥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桥畔。]湖中之景变成了陆上之景。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党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群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南屏晚钟:
深沉,浑厚的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响,晨钟暮鼓,梵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电声乐器模仿的钟声惟妙惟肖。我不懂佛教,但我却喜欢听佛曲,它能让你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我认为是一剂很有疗效的静心剂。它淡远虚静,轻舒典雅,让人的心静如水。乐曲中的箫似一位老僧人在道出一个悠久的故事,二胡追忆着过去。我认为箫的品位极高,可以媲美古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玉皇山北。主峰海拔 101 米,林木繁茂。山北麓有净慈寺。“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即指净慈寺傍晚的钟声。“南屏晚钟”碑亭在净慈寺前。唐宋时寺内有铜钟,每当暮色苍茫,寺钟长鸣,山谷皆应,逾时方息。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 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 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 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三潭印月:
秋月之夜,浩歌湖上,乐曲中大量使用电声乐器,仿笛的效果也很妙,大提琴对静的诠释十分得体。难怪友人给我推荐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交的某一个浓暮时分,租一条小舟在湖上。此时城中虽然已经万家灯火,但天地却已经哑静了,听不到喧闹嘈杂了。隐隐约约、湖面上明明灭灭。只有小姐公子在幽会,这一切和你本来没有太多关系,但你远远地在暗夜的西湖柳下与月光里注视着,脚下又有水声温柔拍来,你就感动了。月光、灯光、湖光,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恍惚迷离,说不尽的诗情画意。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塔顶为葫芦形,传说是王母娘娘的香炉倒扣在西湖上了。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用江南民歌反映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系明万历年间(1607 年)疏浚西湖时用湖中淤泥堆积而成,它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小瀛洲湖中有湖、岛中有岛,岛间桥栏相连,亭轩台榭点缀其间。中心绿洲“竹径通幽”粉墙是一排艺术之墙,充满诗情画意。岛南端,在“我心相印亭”前可观赏三潭印月胜景。湖面上三座石塔,原建于宋,重建于明。塔高约2 米,塔身为球形,中空,四周有五个小圆孔,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 个小月亮。此时,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 0 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 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三潭印月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文章评论
夏日情怀
《情牵西子湖》(亦名《西湖十景》),中国第一部写景原创新世纪音乐系列。是我国着名一级作曲家平远先生继《云之南》、《松》之后,历经两年精心创作的新世纪系列音乐。本系列音乐由中国顶尖收录大师精心合成,汇聚了中国一流演奏高手的惊天之作,以笛、箫、双簧管、长笛、排箫、二胡、琵琶、古筝、中阮、大提琴、小提琴及敲击乐,配合浙、云、沪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旋律,部分乐曲中又客串着名合唱团、花腔女高音和京剧唱腔的柔和咏唱,组成如梦如幻的优美仙界境地。音乐变化流云飘逸,妩媚旋律宛如天籁之音。聆听国家级乐手技艺高超的倾情演奏,您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脱尘真实。知音结缘,一一领略大自然予人之真谛。
饕餮
水龙吟--太湖抒怀 太湖风卷如潮 千峰擂鼓涛天际 沧廊柳下 三山雾里 年年如此 鹿顶迎晖 昆仑存志 观潮人去 为一春长在 百花长见 吩咐水 别轻易
xdgr
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杭之景以西湖唯美。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闻景而至;文人墨客,更以景为题,创作出千古流传的诗、词、歌、赋,书、画、戏、曲,为后人留下了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xdgr
美文、美乐、美景、美人。
夏日情怀
《西湖十景》是一部独创的中国New age Music,由代表中国新世纪音乐主流的著名音乐家平远先生,深入杭州西湖观景、构想,根据史上南宋时期描绘的西湖十景为主题,激情创意的作品。音乐带着中国水墨淡彩的浪漫画风,又有西方现代印象派的表现手法,每首主题旋律蘸含鲜明的特色和诗化韵味,非常巧妙地配器着色,使音乐的意境升华得神美如画……
江南烟柳
聆听《西湖十景》,让人感觉仿佛进入到一个自然,纯美的世外仙境,微妙的音符点彩入景,表现出非常浪漫的现代New age风格。无论您是否游历过西湖,都会被《西湖十景》的魅音所打动,把我们带进心醉、神迷的音乐世界……
蓝莲花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带上你的金耳朵去苏堤漫步, 聆听由中国顶尖收录大师精心合成,汇聚国家一流演奏高手的惊天之作——《西湖十景》,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旋律,组成如梦如幻的优美仙界境地。音乐变化流云飘逸,妩媚旋律宛如天籁之音。聆听国家级乐手技艺高超的倾情演奏,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脱尘真实。
青谷幽香
欣赏并喜欢!很喜欢这种简约风格,简约而不简单[em]e163[/em]
青谷幽香
感人的音乐。洋洋洒洒[em]e181[/em]
青谷幽香
亲写得很好受益匪浅[em]e179[/em]
蓝莲花
曲苑风荷——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蓝莲花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称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可见杭州的声誉有多高。当然,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与西湖是有密切关系的,也可以说,若没有西湖,杭州就失去了它大半的美。正如苏东坡所言:“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愿西湖永远美丽,愿杭州永远美丽!
蓝月【拒绝闲聊】
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任何时候都是美景。驱车去追寻。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蓝月【拒绝闲聊】
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大圣
[em]e179[/em] [em]e160[/em]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