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4晨读课件《舍得词学基础知识讲座之三》

诗词古文

沐浴第一缕阳光 开启新的一天 现在开始早读 : 《舍得词学基础知识讲座之三》。 词的一些理论杂说,史上数不胜数。我们可以看到宋以来的各种《诗话》、《词话》以及各种杂评不胜枚举。 前两讲粗略地谈了一下词的来源以及诗和词的大致区别之处。我们还对词的一些特性做了介绍,主要是强调词的音乐属性。 虽然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词牌,其曲调早已不知所踪,但是,我们仍然要记住“词”的本性是离不开音乐的。虽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文字上对“词”进行艺术上的注重和提炼,更多的是追求文学上的风采,但是,其乐理乐感的成分仍然是词的本源。如果不懂得这个本质性的意义,那么,用再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词,也会全然失去词之风味,不成其“词”了。 相关词学上的理论论述,我会在其后每一章节上综合讲解的,我会结合具体的词作的赏析点评来阐述的。下面,我们直接进入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主题——就是“如何填词”。 如何填词,仔细想来,这个问题其实挺伪的,就形同“如何写诗”那般幼稚。写诗需要技法吗?需要!可教吗?不可教。写诗,只需要知道规则,了解规律,然后多去赏读前人作品,自己再去多写多练,技法自然就会形成了。 讲诗说词的教材遍地都是,真正的良丹妙药有吗?没有听谁说看了一本《秘籍》之后就成了“神笔马良”了。所以,我们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某一种“技法”上,更多的是要对写作的规则规律的认识和熟练掌握上。对体裁性质的深刻理解,对前人例作的大量阅读和分析,以及多去写作,不断推敲和思悟,才是我们的必修课,才是我们修学词道的正途。这样,我们就会无形中拥有自己的写作“技法”,进而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作品风格。 现在先了解一下“词”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要求。
整体上看,词的构成有以下几个元素和层面:境象、情性、意蕴、神韵、风采。
1,这里说的“境象”,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在讲解近体诗时说的“意象”。构成词境的材料,有景、物、事、理。按唐人的说法是“景、心、风、色”。这“境”不能单纯看做是仅指风景或外物,它也包括“事”在其中的,事件、故事、细节、景物等等。对于境象者,人常说它是文学的“最外层”,实际上也不完全正确,有时候,一“事”本身可能就是“词眼”所在,所以,境之展现不仅是词之外貌,也可以能是词之要点,这是要灵活看待的。
2,情性,可以理解为情趣、情感、情致、情味等等。诗词的本质就是咏情之体,那么这个“情”字理所当然就是词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前人言说“缘情而绮靡”,谓之情也。“吐纳精华,莫非性情”,也是情论。人常说“诗言志,词言情”,情之于词,乃神之于体,无情之句,难以为词也。
3,意蕴,包括意旨、意图,旨趣等等,它接近于“理”,这里说的“意”就相当于词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吧。其实说这三样“境”“情”“意”,是没法严格的分开的,它们应该属于一体的,或者说是词之神体的不同方面。这些要素的构成体现了一定的词的境界、风度、文采以及气格,也就是说形成了词的意境所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起篇就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说词的构成,没有说词是由哪种文字格式或曲调格式的构成外型,而只是从其神韵处说起,这是针对词这种特殊体裁的特殊性而言的。 不要把这些概念看成空泛的论调,在赏析前人词作时,我们可以认真揣摩其中的风味和意境,品味其带来的美之享受,进而可熏染我们的美学细胞。培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自己下笔写作也会自然地神采流露。那么同此理,对倚声填词的基本要求,也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的。我们主张:填词者,填写时当胸襟鼓荡,淋漓尽情。当意蕴内涵,心境空明。当写照传神,事语奇妙。重要的,是要雅俗共赏,不装深沉,不落俗套,方为好词是也。下面分条说明一下,以求与同道者商榷交流:
1)词气堂正,腔调介于雅俗之间。怎么理解这里说的“雅”和“俗”呢?在舍得做《古诗漫谈》讲座时介绍了,自古来,诗为风雅之体,尤以“雅”为诗之正格。词和诗的不同点,其实更多地也体现在这个“雅”的有无之处了,诗为风雅之物,词承其风格,淡薄于其雅也。那么这个“俗”呢,就是指着“曲”而言吧。“曲”我们泛指元曲而言,其文体直白多俗,市语颇多,所以谓其为“俗”。词,正好介于二者之间。不及诗之雅,不似“曲”之俗。词人难做,也难在这里了,呵呵。既要别与诗,也要别于曲。宋时的李之仪说过:“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上不似诗”,上不必象诗那样直言其“志”,“下不类曲”,又不能只象“曲”那样娱乐于人。
2)词要追求一个“妙”字。这个“妙”字可能只得各自意会了。还是综合诗和曲之长而发挥吧,妙者——美妙、神妙、精妙、巧妙、绝妙也。那么词中之“妙”从何来呢?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我想,这个词之妙点,更在于其“别才”和“别趣”之处吧。这所谓的“别才,别趣”,其实就是指超脱理性范围的形象思维而言的。如果朋友们喜欢,待稍晚些时日,舍得拟对《沧浪诗话》做一专题讲座,严羽之诗学思想,深得文学之精髓,深暗诗歌学之要旨,可学之。词之“妙”是一种境界,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探讨,慢慢体会吧,但愿学词者都能有所妙悟为上。
3)情与景的关系。关于情和景,我在做近体诗基础讲座时,以及在做诗作点评时曾经大量说及到。景色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情之抒发的铺垫,景色是为情(意)而设而造而铺的。情与景的关系,可参见舍得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之九(意象和意境)。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李渔所说的“要说的情出,要写的景明”,也就是说,关于“情”的描写,要表露的出,要让人看的见,可以多一些婉转,但务必要少一点晦涩。晦涩一点,于诗而言有情可原,但是于词而言,是不合理的。关于景色描写,要清亮,要明晰可见,少借隐喻,可以变化,不可以引申。
4)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的相关话列出,供大家商榷:“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情景都是现在事,舍现在不求,而求诸千里之外,百世之上,是舍易求难,……安得复有好词?”。
4,填词写作要扣题。这是行文的一般基础要求,填词照样不例外。对此不多言了。
前人经验总结,填词之法有个“三步曲”。第一步,就是构思、立意和取材;第二步,注重长短的结构与离合;第三步,则是完善词的文采、音节和色调。今天就从第一步来说起——词的构思立意、取材。 看过《红楼梦》吧?也许会记住林黛玉和香菱论诗的那一段,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这话,当然是曹雪芹借黛玉的口来表达的他自己的观点,但是,这话也非常恳切。“做诗要先下意。诗之有意,如人之有骨。人而无骨,行尸走肉也”——这是清代的学者王楷苏的言论。关于诗词的立意,舍得也有自己的言论,请参见舍得的讲座手记《近体诗写作的立意与谋篇》一文。现在结合词的特点,综合诸多前人的一些论述,对此之“立意”分述如下,以求诗友之商榷:
1,立意要深,用语清浅。
2,立意要新,不点鬼簿。
3,词意真切,浪漫写实.
4,词有别味,在其词意。
顺便再说一点,填词之立意,立意还贵在一个“锐”字上,贵在言外之意,这在后面的讲评时我们会一一分析品味。
早读结束,谢谢舍得老师,谢谢大家!祝大家周末愉快! 出入平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