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层次

资料收藏

何谓修行人?也就是修行人的概念问题。从广义上讲,每个人当受教育和环境影响之后,从而起到好的改变都是修行人,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运行着其历史使命,都在通过不同的法门进行自我修练。
     第一种人,没有通过宗教的方法进行修练,就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工作,并依靠自己的天性进行感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这里边也有许多成就者,譬如伏羲、神农、墨子以及无量的普通众生;以及一些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利益百姓的人。第二种人,除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外,通过儒家的教义进行修行;第三种人,通过基督的教义进行修行;第四种人,通过伊斯兰的教义进行修行;第五种人,通过佛学的教义进行修行,第六种人,通过各家教派的教义进行综合修行,或仙道、气功、养生等等,可以说有许多种组合修行。即人们都是通过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各种学派进行自我修正的行为称修行,否则是负修行。
图片 

  圣严法师著述 佛教修行的层次

  我们是人,成佛就必得从人的本位开始,如果人尚不能做好,成佛自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一刹那间就做大乘菩萨,是办得到的,不过,大乘并非与小乘对立,大乘之中必包含了小乘,同时也包含了凡夫的人及天,所以大乘的本身共有五个层次:(1)人,(2)天,(3)声闻,(4)独觉,(5)菩萨。修行是一步步上去的,大乘不是比小乘显得高超,乃在于发心的伟大,他们修行是为了度众生,而非仅为自己求解脱。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家、思想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专门批评其他宗教或其他思想是害人害世的魔鬼邪说,佛教则不必反对任何宗教及思想。在佛教的立场看,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不过是有深浅高低的不同而已。昨日有位李先生,对我说他信道教,也信佛教,他认为佛道是相同的,问我可否同时修行?佛和道的基本立足点应该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终目标的证果上是不同的。虽然是同一立足点,由于方法不同,出发后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从同为一个劝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点上,佛教可以承认一切的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乃至一切行业的一切好人,都是佛法的一部分,因为佛教承认他们各有其本身的价值,可是他们所用的方法,因对象不同,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大乘佛教的特点,是教你先发广大心,发心之后,你仍得根据你的程度来修行。你要先认清那一样方法适合你的趣兴和性格,或者那一样是你所能接受吸收的。那么,那一方法对你就是好的,不论高低,都是大乘法门。

  现在,我们把五个层次的修行阶段,一一讲解下去。

  (一)人

  我们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小看自己,因为各人都有他们现在的立场和现在的程度。诸位曾否听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你们信不信一个杀了很多人或牲畜的人,把刀一放,就可以成佛?假如真有这样的事情,佛教便不值得信仰,佛也不足尊敬了。不过,这句话的确没有讲错,因为“立地成佛”的意思,是指如果能够把屠刀放下,不再杀生,从此即能开始一步一步地接近于佛,一点一点成功为佛。

  还有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我们向海中一直游出去;或者在海中浮沉漂流下去,是上不了岸的,只有当我们希望登岸而掉过头来时,就朝著岸的方向了,掉过头来虽非立即登岸,但已面对著岸并且向岸接近,那是不容置疑的事。因此,我们发心要成佛,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立场和程度做起。

  (二)天

  “天”,是指各国家、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切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及所向往的境界。宗教殊少不求升天,中国道教所谓“白日飞升”“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都是要升上天去,西方的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也都要求升天,但假如连人还没能做好,能不能升天呢?的确,有的宗教认为只要信仰神,并且有幸被神选中的话,纵使做再多坏事,也能蒙神赦免而得救升天,这种说法,是不合乎逻辑的,应该说成:你做好了人,再信仰神,就有升天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其实,佛教更重视入世,如果没有入世的基本道德的训练,便不可能出世。很多人看到我做了和尚,而问我:“喂!和尚,如果人人都做了和尚,人类岂不会在这世界上消灭了?”遇到这种场合,通常我会反问他:这世界上有几个像我这样出家的人?”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出家和适合出家的。佛教固然愿度尽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解脱生死,而事实上并不能使得所有的世人都出家。所以佛教认为先有好的在家人,才会产生好的出家人。如果做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做儿女不尽孝道,做师长不尽师道,做朋友不尽友道,这种人成为佛教徒的资格是有问题的,出家更有问题。唯有能完成做人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考虑是否适合出家修行,因此,做人既是升天的基本条件,也是成佛的基本因素。


 

  (三)声闻

  “声闻”,是出世的,是把人做好了,做完美了之后,走上出世之路。但出世并不一定要出家,因此在声闻里有四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称为:初果须陀洹(七返生死),二果斯陀含(一返生死),三果阿那含(不还生死),四果阿罗汉(解脱生死)。从第一果到第三果,在家人都可以达到,第四果在家人也可以到,但到了那阶段,自然而然会摆脱世俗一切名利权势等欲望而出家去,此时,一切烦恼以及贪欲心、嗔恨心、不明是非之心都断了,便真正做到了出世,也就是对于世间的物欲──财产、眷属,乃至自己的身命,均己没有了我及我所有的系缚心,这时才真正到了阿罗汉的境界。所谓解脱的意义,是不受任何思想及物质行为的影响,生活在身心自在、生死一如的境界中。所以请不必担心著说:“如有一天人人都到了第四果,世界上就没有人了。”我告诉你们:假如我们人人都是无烦无恼、无有苦痛的阿罗汉,岂不好吗?但是这一天的出现并不容易。

  (四)缘觉

  “独觉”,事实上独觉和声闻是一样的意义,但由于修行入门的不同而异其名。声闻是听到佛说法、僧说法或从经典中看到脱离生死的方法而修行证果的。

  独觉则是在没有佛教的时代,没有佛经可看的时代,也没有什么人说佛法的时代,从自然界某种现象的启发,得到佛法的真理及开悟解脱的。这两种都叫做出世间道,也叫做出世的佛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

  (五)菩萨

  “菩萨”,菩萨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但也是最平易的,因为从普通人一开始相信佛教,就愿意照著佛教所说的成佛方法去做,这便是初发心的菩萨。所以成菩萨要比成罗汉容易。不过,菩萨分成五十三阶段,从最初一层到最高一层──佛的阶段,要经过五十二个层次。初开始,我们要做个好人,希望人家也成为好人,不管你是否真有力量帮助他人得到幸福,只要你心里确是如此希望,这种心就是菩萨心了。现在请问诸位,比如这座房子发生火警了,外面警铃在响,到处是烟,此时你怎么想?我想,最初的反应,是想自己如何逃出去,这种只是关心自己安危而不顾他人的人,是不能称为菩萨的。如果有人首先考虑到,如何使得老弱妇孺离开火宅,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人就是菩萨心肠了。地藏菩萨曾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又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的最大志愿是到地狱去救人,而不在于自己成不成佛。这一点很重要,最初信佛的人,希望成佛,是必要的,当你信佛修行有了相当基础之时,就要教你把成佛的念头搁在一边了,因为,希望成佛的念头虽好,仍是一个“有我”的妄想,所以你如希望自己成佛,你将永远不能成佛。有我的观念,即是自私心,有自私心而能成佛,那就岂有此理了!菩萨先要试著忘了自己,专为他人,接著虽然终日为救他人而工作,却把能救的自我,被救的对象,以及用以救人的智慧及事物,也全部忘了,那才真是菩萨。

图片 


「十地」菩萨是真正的大菩萨,大菩萨为什麽要称做十地呢?

  「地」,能生万物,树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因地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就快要成佛了。

  1.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著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进入初地的菩萨,等於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助人为本,以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能弘法度生,因为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欢喜地。

  2.离垢地∶二地的菩萨,自己修行十善,也劝人勤修十善,不再误犯微细的戒律,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能够广行慈悲,饶益有情,所以叫离垢地。

  3.发光地∶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动心,精修定学,得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不再为贪嗔愚痴暗蔽,圣格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发光地。

  4.慧地∶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不生爱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一样的炽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慧地。

  5.难胜地∶五地的菩萨,不但修满了禅定,而且更证悟真实的谛理,离诸戏论,证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是极难到达的阶位,所以叫做难胜地。

  6.现前地∶六地的菩萨,圆满了般若智慧,经常安住在灭尽定中,不起有漏心识分别,照见缘起性空,彻悟诸法自性,可说真实的佛法已现前,所以称现前地。

  7.远行地∶七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远叫做远行地。

  8.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9.善慧地∶九地的菩萨,无相无功用行,自证的固然无功用行,为他说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10.法云地∶十地的菩萨,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谓补处菩萨,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终成佛道。

  菩萨从最初发心经历十地,到此完成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等著入诸佛位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