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史
个人日记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有美丽富饶的绿洲,一望无际的草原,有无数可耕可牧的盆地和河谷。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相袭至今。
早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帝元封6年(公元前105年),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昆莫猎骄靡时,在乌孙国的眩雷(今伊犁河谷)即开始了屯田,史称赤谷屯田。公元前101年,汉驻军屯田于轮台、渠犁(今轮台和库尔勒)两地,并置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公元前68-62年,西汉相继派兵车师交河,设置戊己校尉专司屯田。公元前60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立都护府乌垒城(今轮台县境),总领天山南北两道,屯田遍及西域各地。轮台、渠犁、焉耆、龟兹(库车)、车师前(吐鲁番西)、楼兰(今罗布泊周围)、伊循(今若羌县东米兰)、姑墨(阿克苏)、赤谷(乌孙国都,今伊塞克湖东南)等地都是重要屯田区。西汉时期屯田近70年中逐渐形成都护、戊己校尉、曲侯和屯长四级管理体制,直属中央大司农管理,新疆屯田士卒达2万余人。公元8年,王莽篡国建立新朝后,西域大乱。25年,刘秀建立东汉,沿袭西汉管理,继续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管理西域,屯田区扩大到伊吾庐(今哈密)、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县)、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一带)、高昌壁、疏勒(今喀什疏勒县)。在此后魏晋南北朝的将近400年内,中原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对西域的管理虽相对削弱,但派遣官吏、推行中央政令从未中断过。隋代隋炀帝即位后积极经营西域,于公元610年在西域设伊吾郡,在伊吾大兴屯田。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始于公元630年,截至791年,历时161年,以军屯为主,有军就有屯,在11个屯田区中,有7个是西域战略要地,主要分布于伊州(今哈密地区)、西州(吐鲁番地区)、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乡)、于阗(今和田附近)、庭州(吉木萨尔县一带)、轮台(唐轮台、乌鲁木齐南部乌拉泊古城)等地。东起巴里坤,西至楚河畔,南到昆仑山,北至准噶尔,屯田遍及天山南北。唐代设置支度营田使专管西域屯田,屯田人数达5万余人,共屯田3.33万公顷,西域屯田出现繁荣局面。唐朝中道衰弱之后,以至五代、两宋时期,西域屯田相继衰微结束。元代西域屯田长达20年,军屯与民屯并举,后因撤出军队,屯田遭到破坏,以至明代逐渐废弛。主要分布于哈密力(哈密西北)、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滕竭儿(今阜康)、亦里黑(今伊宁)、曲先(库车)、可失哈尔(今喀什)、斡端(和田)、阇辉(且末)等地。有屯军2万余人,屯民3.7万余户,屯田6.6万余公顷。
清朝时期,新疆屯垦空前发展。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政府派苏德尔募兵到哈密、巴里坤和木垒等地屯田。1725年,清军在阿尔泰举办屯田。后屯田范围遍及南北疆。清代屯田共经历195年,屯田主要分布在东疆地区巴里坤、哈密和吐鲁番3地;北疆地区木垒、奇台、吉木萨尔、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晶河(今精河)、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等13地;南疆地区喀喇沙尔(今焉耆)、新平(今尉犁)、卡克里克(今若羌)、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喀什噶尔、叶尔羌以及和田等地。1840年以前,清代前期在新疆共有屯丁12.67万人,屯田20万公顷。1840-1850年,布彦泰、隆迎阿任伊犁将军,新疆屯垦掀起第二次高潮,先后垦荒地83万公顷。1864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破坏。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4年建立新疆省后,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倡导戍屯,新疆屯垦事业出现第三次高潮,1905年全疆新垦荒地64万公顷,至1911年辛亥革命时,耕地增至70.3万公顷。屯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祖国边疆。
民国时期,1912-1928年,杨增新统治新疆,发展民屯,使新疆耕地由70.3万公顷增加到80.1万公顷,基本解决全疆军民衣食问题。1928-1933年,金树仁统治新疆,屯垦遭到极大破坏。1933-1944年,盛世才统治新疆,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下,执行两个三年计划,建立屯垦委员会,第一次创办机械化农场,兴建水利工程,使耕地从30.8万公顷增加到112万公顷。粮食增加到58.65万吨。1944-1949年,新疆屯垦事业再次衰落,北疆屯垦全遭破坏,南疆屯垦陷入瘫痪。
1949年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别通电和平起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事业大发展。
清朝时期,新疆屯垦空前发展。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政府派苏德尔募兵到哈密、巴里坤和木垒等地屯田。1725年,清军在阿尔泰举办屯田。后屯田范围遍及南北疆。清代屯田共经历195年,屯田主要分布在东疆地区巴里坤、哈密和吐鲁番3地;北疆地区木垒、奇台、吉木萨尔、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晶河(今精河)、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等13地;南疆地区喀喇沙尔(今焉耆)、新平(今尉犁)、卡克里克(今若羌)、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喀什噶尔、叶尔羌以及和田等地。1840年以前,清代前期在新疆共有屯丁12.67万人,屯田20万公顷。1840-1850年,布彦泰、隆迎阿任伊犁将军,新疆屯垦掀起第二次高潮,先后垦荒地83万公顷。1864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破坏。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4年建立新疆省后,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倡导戍屯,新疆屯垦事业出现第三次高潮,1905年全疆新垦荒地64万公顷,至1911年辛亥革命时,耕地增至70.3万公顷。屯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祖国边疆。
民国时期,1912-1928年,杨增新统治新疆,发展民屯,使新疆耕地由70.3万公顷增加到80.1万公顷,基本解决全疆军民衣食问题。1928-1933年,金树仁统治新疆,屯垦遭到极大破坏。1933-1944年,盛世才统治新疆,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下,执行两个三年计划,建立屯垦委员会,第一次创办机械化农场,兴建水利工程,使耕地从30.8万公顷增加到112万公顷。粮食增加到58.65万吨。1944-1949年,新疆屯垦事业再次衰落,北疆屯垦全遭破坏,南疆屯垦陷入瘫痪。
1949年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别通电和平起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事业大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