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母亲们

个人日记

   新疆和平解放是新疆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王震作为进军新疆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新疆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动请缨去新疆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村召开、中央委员彭德怀和中央候补委员王震出席会议。王震在会上发言表示:“我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新疆去!”期间,王震将请愿率领部队到新疆去的报告递交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问王震:“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王震回到:“夺取政权搞建设!”毛泽东说:“准确地说,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毛泽东还请王震看京戏《红娘》,边看边对他说:“一个戏里缺了哪个人物都不行。这个戏里的红娘很聪明,她会做团结工作。你到新疆去就要当红娘,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间的红娘,为各族人民服务。”并叮嘱王震:要“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英勇奋战,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解放新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同时,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就解决新疆问题,也同王震进行了亲密交谈。

  王震从华北归来后,先后在第一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和第一兵团二军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传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王震对二军军长郭鹏说:“我请求前委批准我们到边疆去,你看怎么样?”郭鹏答道:“没问题,如果去西南,那就去西康、西藏;如果在西北,那就到青海、新疆。”王震爽快地说:“对!总的思想是一个,越困难越好,越艰苦越光荣。”二军专门作出《关于接受二中全会的决议精神决定》,号召全体指战员“以高度的战斗热情和艰苦精神,准备接受到任何边疆青海、新疆、西康、西藏去肃清反动残余匪军,推翻一切反动统治,解放和守卫每一寸国土的神圣任务。”

  进军大西北

  西北野战军从1949年2月起改称第一野战军(简称“一野”),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下辖6个军,总兵力11.6万人。为适应解放大西北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将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十九兵团拨归一野建制,由晋入陕,参加解放西北的作战。5月下旬,中央军委向各野战军发出向全国进军的部署,令一野于年底以前占领兰州、宁夏、青海;次年春夏占领新疆、准备兵分两路:一路由彭德怀率领部队解放并经营新疆;一路由贺龙率部入川,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四川、贵州、西康诸省。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一野下达了歼灭青海马步芳部、宁夏马鸿逵的动员令,吹响了向大西北进军的号角。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6月中旬,一野新组建第一、二兵团。第一兵团由王震任司令员兼政委,辖第一、二、七军;第二兵团由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委,辖第三、四、六军。7月上旬,华北第十八、十九兵团等近20万人已全部到达西安、三原地区,使一野兵力增至12个军35个师共34万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达40万人。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为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总兵力约40万人,分布于西北5省,其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14个军13万人,主力布防陕中及渭水流域;青宁“二马”(即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代理长官青海马步芳部、副长官宁夏马鸿逵部)等共5个军14万人,分别驻防甘肃、青海、宁夏3省。青宁“二马”为保住甘、青、宁老巢,纠集青马“陇东”、“陇南”和宁马“援陕”3个兵团,在马步芳之子马继援统一指挥下,联合胡宗南部5个军共20余万人,在宝鸡地区大举反扑。6月下旬,一野将企图反扑西安之胡、马联军1.3万余人歼灭。陕中战役解放西安和陕中广大地区,歼敌共3.5万余人,为聚歼胡宗南集团创造了良机。随后,一野于7月对胡宗南部发起总攻,经过扶风郿县战役,共歼灭胡宗南部4个军4.3万人,解放了8座县城和八百里秦川西部广大地区,造成西进歼灭青宁“二马”的有利态势,使西北战场的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加速了解放大西北的进程。

  8月下旬兰州解放后,王震率领第一兵团向青海进军,于9月5日解放西宁。王震即宣布第一军留驻青海,第二军经甘肃河西,准备向新疆挺进。为防止敌人退至新疆带来后患,9月中旬,一野发起甘肃河西战役。第二兵团在许光达、王世泰的率领下,沿兰新公路向河西走廊进军。王震率第一兵团第二军由西宁北进,翻越海拔4000多米高的祁连山,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风雪严寒,直插甘肃北部,于9月20日与第二兵团在张掖会师。几路大军日夜兼程,沿途克服重重困难,挥戈西进,席卷河西走廊。当第一兵团沿着河西走廊西进时,王震豪情满怀地赋诗一首:“白云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

  兰州、西宁解放后,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于9月23日派第八补给区司令曾震五到酒泉,同解放军进行试探性的谈判。曾震五会见王震时,表示接受解放军的和平条件。同时在曾震五的劝说下,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彭铭鼎、河西警备总司令参谋长汤祖坛等率国民党西北残部3万人,于24日在酒泉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当晚,传达王震的命令:驻高台、酒泉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原地待命,听候改编,并确保玉门油矿的安全。27日,王震、许光达等率领第一、二兵团进驻酒泉,直接领导起义部队的接收改编工作。

  第一兵团进入河西重镇酒泉后,继而攻占嘉峪关外的玉门,接管了玉门油矿。接着占领安西、敦煌。河西追歼战,历时19天,行程1600公里,共歼敌和改编国民党军4.1万人,直叩新疆大门。至此,青海、宁夏、甘肃3省全部解放。第一野战军前委完成了进军新疆的部署,新疆和平解放指日可待。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即史称的9-.25起义。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这支英雄部队发布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命令,从此开创了大规模生产建设的伟大事业。但这支近20万人的大军,包括十万国民党起义官兵和解放军的十万大军(现驻阿克苏的兵团单位的前身就是著名的359旅!)几乎都是男性。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下 根,十万大龄官兵的婚姻问题迫在眉睫 。早在西进途中,王震就招收了1000多名女学生入伍。(王震将军四处“化缘”找媳妇,湖南很给力,先后招了8千女学生兵入疆,山东也很卖力,继2千余名山东医护军人入疆后,又有8千鲁女嫁新疆。上海市长陈毅最搞笑,支援了1千妓女给王震。)  为此,经中央批准,新疆军区向全国部分省市招收了数万名女兵和妇女。革命老区山东向新疆选送了12000名女兵和妇女,又通过“八千湘女上天山”、“八千鲁女嫁新疆”等途径,想方设法予以解决。据《上海地方志》披露,1955年上海市有“964名改造好的妓女”赴新疆参加建设,缺口之大可见一斑。1952年5—7月份,新疆军区司令部招聘团到泰安、济宁、潍坊、文登和莱阳等专区招收了4000余名、年龄在16至25岁女兵。1953年12月,新疆建设妇女工作总队在文登招收了7500余名、年龄在18至35岁的农村中年劳动妇女到新疆参加经济建设。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们带着祖国    和     人民的重托,像男儿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巩固边疆,建设边疆的滚滚洪流之中。                                                          她们一路唱着到了西安,在西安改乘敞篷车时,一个车上坐35个人,挤得腿根本不能动,屁股底下坐的是机器、西安的大饼和从家乡带的咸菜,没有多长时间大饼发了霉,但也舍不得扔。晚上在庙里或学校里住一宿,十几天都洗不成脸,她们的脸都从“水萝卜”变成了“哈密瓜”。七、八月份越往西走越热,最热时气温达到近40℃。过了星星峡有土匪,土匪专门袭击车辆和行人,为防不测,有的车上还架着机枪。她们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兵团的各个团场。分配前她们先到乌鲁木齐休整三天,王震将军和兵团领导亲自去看望她们,鼓励她们安下心、扎下根,把尸骨埋在天山脚下。                                                                                                                                                             新疆干旱少雨,1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积,绿洲面积不到7万平方公里,其余都是沙漠、戈壁、碱滩、雪山。当时新疆经济极端落后,生产力极端低下,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有人说,那时新疆的重工业是钉马掌,轻工业是弹棉花,第三产业是烤羊肉串。加上高山大漠的阻隔,部队供应十分困难。                                                                                                                                                                       女青年们被分配到各个团场后,一下车,看不到一间房,这时带队干部大声高喊:“女兵到了,大家快出来欢迎啊!”不一会呼啦啦从地里钻出许多灰头土脸的大老爷们,向女兵们热烈鼓掌。再仔细看,这些人一个个是从隆起的土包里,一条条凹陷的地沟里钻出来的。这种隆起的土包叫地窝子,像是山东的地窖,在平地上挖一个大洞,上面盖上胡杨木、红柳条、芦苇和泥浆,留出门窗,这就是她们要住的地方。地窝子是兵营,后来也成了她们的“洞房”。      那时讲阶级成分,阶级成分将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命运。山东进疆女青年绝大多数都出身贫农和下中农,但进疆后,她们中的许多人都嫁给了国民党起义部队中的军垦官兵,结婚前组织上并没有向她们说明这些情况,嫁人后知道了这些情况就感到憋气、无奈。尤其是这些起义官兵“文革”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全家蹲牛棚。但她们没有怨天尤人,始终用自己一颗宽厚、包容之心去疼爱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当数万名女兵和妇女走进了军营,壮大了这支部队,也给部队带来了活力和生气,对稳定军心发挥了潜在作用。
  “人民战士来垦荒,就地取材盖营房,建起排排地窝子,冬天暖来夏天凉。扎根边疆搞建设,要在这里入洞房。”当时的规定是结婚年龄需年满18周岁,须有10年以上军龄和8年以上党龄,优先解决老兵的婚姻问题。那时还有个不成文的程序,即是“组织牵线,领导谈话,双方谈心,服从决定。”女青年们的组织观念较强,凡是组织介绍的,女青年们一般都同意,因此,有的女青年来到新疆当年年底就结了婚,进疆年龄18周岁以上的女青年在两三年内大部分都结了婚。她们说:“谁都想结婚,但我们不想这么早就结婚,既然组织上说他好,他又表现不错,我就同意啦。”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的主要任务是垦荒种田。按照党中央对屯垦戍边的要求和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屯垦选址都在一些渺无人烟的地方,兵团的团场呈两条线分布、建设:一条是围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沙漠前缘团场带,一条是沿5600公里国境线分布的边境团场带。当时,摆在这“两带”的军垦大军有17.5万人之多,其中有13.5万名生产部队官兵,余为从山东、湖南、甘肃、陕西、上海等省市征进的数万名女兵和建设妇女,其中,从山东来得最多。                                                                                                                                                       ,西上天山,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拓荒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组成了中国屯垦戍边史上的第一批家庭,并在那里生儿育女,在茫茫的大漠戈壁他们演绎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孕育了爱、宽容、大义和坚韧,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可以说她们是新中国建设史上最值得赞誉的女性群体之一。                                                                                            当年风华正茂的女学生、女青年,如今最大的已是92岁高龄,最小的也已73岁。她们回忆着当年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贺业英赋诗一首《无怨无悔》:“当年戎装来新疆,驻扎戈壁屯垦荒。荒漠戈壁成绿洲,无怨无悔鬓已霜。”60年,她们与所有兵团人一起,使亘古荒原发生了巨变:封沙育林360万亩,植树造林230万亩,绿洲面积达到1500万亩。在新疆,每三亩地就有一亩是兵团人开发的,兵团的陆地棉、长绒棉和玉米单产都位居全国第一。60年,她们和所有兵团人一起,建立了175个团场,其中边境团场58个,这些团场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围堵着肆虐的沙漠,坚守着祖国的边境大门;维护者祖国边疆的安宁,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她们也从地窝子走进了平房,走进了高楼大厦,真正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兵团人口,已由入疆时的不足20万人,到2011年发展到261.37万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