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全手工紫砂壶
陶瓷
2.现在有些工艺师为了让藏家更容易区别全手工壶,特别在壶的内壁盖了章(如下图所示),这样的壶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全手工壶。
3.从壶的工艺上判断。全手工壶是由泥片打平后,根据壶的形状切好后再围起成壶身(也叫身筒),所以壶的身筒上会有泥片接头。
这个接头在壶的外面是看不出来的,一定要在壶里面。因为外面的接头可以通过手工处理掉,壶里面因为有的地方看不到,一些工具也用不上,所以很难处理平整,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去眼睛去看,有的眼睛不一定看出来,就要用手去摸。(如下图所示部位)
越往上看不到的部位,会越明显,用手一摸至上而下会有个条状的皱折突起。
4.从壶内的处理情况来比较,全手工壶的壶内处理有时不太相同,具体表现为全手工壶的壶内壁不多加处理的话会出现一种自然的皱折,而半手工壶通常是一些人工刮的痕迹。但有时候为了让壶内显得更平整、好看一些,工艺师在制作全手工壶时也会刮一下,这样的话这点就没办法区分了。下面有三张图作为对比。
(全手工壶的壶内壁)
(全手工壶的壶内壁)
(经过处理的全手工壶的壶内壁)
--------------------------------------------------------------------------
以上说明只限于区分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近期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内壁有印章和接头线的仿全手工,无法以上面方法区别。买家朋友可以查找壶外部是否有模具线。(仿全手工壶常常会在壶把或壶嘴处留下模具线)。
--------------------------------------------------------------------------
全手工与半手工壶在工艺上的区别
所谓的仿全手工壶其实就是半手工壶经过一些处理去冒充全手工壶。
主要有两种方法去处理:
一、是在壶内壁盖以前只有全手工壶才能盖的那种章,不过仿全手工壶的章是在壶成型后才 能盖,而全手工壶在泥条状态下盖好后再把 泥料制成壶的。因此在两者之间会有区别。下面就来对比一下两者的区别,因为仿全手工壶是在壶成型后再在壶内壁盖的章,所以会受到很多限制。制作成型后的壶身会通常会带有一定的孤度,这个时候再盖章就不能盖太大的,通常会是1厘米左右见方的章,或者更小。而且章也尽量会盖在便于处理,孤度小一些的地方。(有时候因为盖在有孤度的地方还会使印产生两头深中间浅的现在,但也有故意把章做成一定孤度的)而真的全手工壶因为是盖在泥条上就不受这方面的限制,小的可以 盖,大的也可以盖,而且印章不会出现两边浅中间深的情况。如(图一)这样的大章仿全手工壶是没有办法盖的,所以碰到超过2厘米见方的章就可以判定是真 的。(当然如果是小章也不能说就不是全手工壶,那就通过看章的形态和结合其他的特征去判断)。
二、是在壶把对应的壶内壁贴一条泥条仿制成接头的样子。所以碰到壶内壁有接头的壶也不能马上断定这就是一把全手工壶,还要结合其他的地方去鉴定。
--------------------------------------------------------------------------
将一把壶拆分成若干个份子来逐一分析
一.壶的最高的部分,是壶钮,传统光素器圆器的壶钮的成型工艺一般分为四种:
1.借助模具成型——两片合模。粗工者可看到中分线,细工者完全看不到任何痕迹,圆润饱满而且线条漂亮,但泥门会很松,若身桶是纯手工成型的,细看之下,壶钮的泥料结构会和身桶的泥门结构不一样。
2.纯手工成型(粗工)——用泥条在转动中搓出形状,然后略微整形。这类壶钮形状不均匀,歪纽几率很高,属于早期壶、古壶的常规做法。
3.纯手工成型(粗工之二)——捏一个略大的实心壶钮,放在转盘上用车刀车出形状,然后覆盖脂泥掩盖车工刀痕,这类壶钮的下半部,常见横向拉丝纹、横向刀刮纹,属于现代壶器纯手工粗工做法,泥门结构会被破坏。
4.纯手工成型(细工)——首先,按照第3种方式车出一个壶钮;然后,用车出来的实物对照边缘弧度线条做一个竹片工具。保证竹片工具可以刚好卡入壶钮,与车出的壶钮完全吻合。然后,按照第2种方式搓出一个壶钮,再用竹片工具压出形状,直到壶钮形状和竹片内弧度完全吻合为止,再光明针。这类壶钮,泥门结构紧致,会很漂亮。
二.盖子虚片,这个部分的成型工艺一般分为两种:
1.借助模具成型——常规做法是将泥片压入一个向内凹的半月形状石膏模,用力向外顶出弧度,然后搪圆。这类虚片的外观泥门会很松,烧成品颗粒内收,如果身桶是纯手工打片的,则虚片泥门颗粒质感会和身桶的质感不一样,泡养久了,会发现盖子和身桶变色程度都会不一样。
2.纯手工成型——常规做法是将泥片铺在一个“范”上,“范”就是向外拱起弧度的半月形工具(如蛋形或球体),泥片铺在“范”上,用拍子打出形状,切掉多余的泥片,形状即出。这类虚片因为是向内受力,经过拍打后,泥门更加紧致,成品效果是颗粒在挤压中外凸。
三.子口,这个部分成型工艺一般分为三种:
1.借助模具成型(之一)——借助模具有整个盖子已经开好的石膏模,将泥片嵌入,子口接上,然后搪出形状,切除多余泥片即可。这类子口看起来厚薄均匀、浑圆、生硬无活性、不自然。
2.借助模具成型(之二)——虚片可以是纯手工成型的,子口部分,可以将泥片外套上钢圈,搪出形状后再接到盖子上。这类做法和1很接近。辨别方式也雷同。
3.纯手工成型——手工打出泥片,手工接片,利用纯熟的基本功用工具修圆。这类做法,子口厚薄不均,线条活性足,自然。
四、身桶——这个部分一般分为三种:
1.借助模具成型——即挡胚成型,身桶前后有哈夫线,壶内壁多出现横向拉丝纹,横向搪胚纹或完全无痕迹。外观泥门很松,浆负面,颗粒内收者居多。
2.纯手工成型——纯手工打片成型的壶作,以前有过多次介绍,成品痕迹包括泥凳纹、收缩纹、外观拍打痕、对着光转动看有不均匀波浪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部分,是纯手工成型的作品,泥门紧致,因泥片在成型过程中不断向内受力,颗粒结构挤压,烧成品颗粒在挤压中外凸。多看实物会很容易辨别。
3.仿手工成型痕迹——首先,纯手工打泥片,将身桶打出7-8成形状,不上底片,放入石膏模,然后带上塑料薄膜手套轻微向外顶,顶出形状后再上底片。为之仿手工成型做法。这类壶具备一切纯手工成型工艺的特点,包括泥凳纹,收缩纹,局部拍打痕,壶内印章等。但是!由于放入石膏模内之后向外发力顶的部分,必定使得泥料结构变松,烧成品的外部泥料结构会发生变化,顶的部分越多,泥门结构越松散,最终仿手工成型的壶器,没有向外受力的局部,颗粒在积压中外凸,被向外受力的局部,颗粒内收且平坦。细心观察,上手实物多了,很容易辨认。
备注:成型工艺只有三种——模子壶,仿手工,纯手工。并无什么“半手工”或者“全手工”之说,如果说不是用脚做出来的都叫“全手工”,或者连工具都不用只靠手捏出来的才叫“纯手工”。
五.流、把——这个部分一般分为三种:
1.合模——这种方式清初已有,清初时期所用流把模具一般为石模或木模,成形后中间哈夫线从来不去处。
2.灌浆——当代做圆器、方器大三弯流的陶手,很多人习惯用灌浆工艺成型,这类壶的流部很容易辨认,泥料结构松散,很多用冲浆做法。只要细看,流的泥料结构和身桶泥料结构是肯定不一样的。
3.纯手工成型——这个就不多做解释了,以前写过很多就不重复了,需要强调的是,纯手工成型的流部,泥门紧致,泥料结构和身桶一致。
1.先看壶钮,这两个壶钮,泥门紧致,颗粒凸现。如果是借助模子成型的,要么有中分线,要么泥门松散,颗粒内收。
2.看盖子虚片拱起的做法,究竟是借助“模”还是借助“范”
这两件盖子,都是借助“范”的,因为要泥片压在拱起弧度的实物上拍打,所以泥门依然保持紧致,因外部没有受模具固定,所以活性和张力十足。若有固定外膜,泥片贴上去向外靠,则泥门会松散的多,也会平整的多。
3.看壶肩
壶肩的部分,是整把壶接受拍打次数最多的地方,因为要在转盘上旋转式的拍打,本来就紧致的泥门会更加紧致。颗粒在挤压中外凸,而且,旋转中手工拍打身桶不可能十分均匀,受力点和受力重量不同,所以壶肩的部分,如果对着光看,旋转的时候能看到轻微起伏的波浪纹。
当代做纯手工壶的人,有部分人在打片完成之后,用箅子箅身桶,因用力太大,导致外观破皮或者将身桶压憋进去一点点,又或者打片的时候用力大了,拍子印留下的比较清晰。这些都可以通过后来的办法修复。例如通过覆盖脂泥盖住痕迹。但被脂泥盖住的部分泥门会略微感觉松散,因为脂泥没有经过拍打。所以或多或少会掩盖了一点点外凸的颗粒。但即便覆盖了脂泥,一样可以清晰看到波浪纹和不规则的痕迹。多看便会知道。而且,覆盖脂泥,不会是全部,只会是少数。
大家切记,纯手工成型的作品,远观色泽温润柔和,近看颗粒密布挤压。
4.看腰部
这个部分,是全壶几乎不接受拍打的部分,所以这个局部的泥门是纯手工成型作品最松的地方,荷塘今天用于考试的部分,其中就是剪切了腰部的泥料结构特写,用这个部分的图片来考试,是可以考晕人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