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 馆藏 彩陶
陶瓷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会处,地处黄河流域上游,省内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我国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乡”美誉。省内史前遗迹分布之密集,文化内涵之丰富,出土器物数量之众、品位之高,在世界彩陶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堆积,内容同豫、陕二省仰韶文化遗存相吻合,为解决仰韶文化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近一个世纪的考古研究显示,甘肃是中国彩陶的发祥地,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为众多、器型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致、图案最为绚丽、艺术价值极高的地区。
第一单元 文明曙光——大地湾文化彩陶(大地湾一期文化)
1979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大地湾文化。这支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8000——7000年。大地湾文化的居民在河边阶地建立家园,开始从事农业,种植黍,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大地湾文化不仅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生产彩陶的古文化之一。
大地湾遗址是我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阶地以及与之相连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110万平方米。1978至1984年,我馆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成系列的大量珍贵遗迹和遗物。大地湾考古首次揭开了距今约8000——5000年的甘肃东部地区古文化递接关系的真实面目,表明了甘肃东部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第二单元 锦绣初展——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是我国原始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仰韶先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一般选择在河谷地带定居并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聚落。彩陶生产呈现初步繁荣的景象,摒弃了以往红陶红彩的作法,普遍使用黑彩,各类象生性和几何形纹饰繁丽悦目,单一纹样逐步演化为丰富多姿的组合图案,表现出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彩陶的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大地湾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以关陇为中心向四周波及,在甘肃境内其早期的大地湾二期(半坡类型)遍布陇东;中期大地湾三期(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至甘肃中部、青海东北;晚期出现许多地方类型,在甘肃以大地湾文化四期为代表(也称之为石岭下类型)。
第三单元 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1923年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的。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河流域以及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流域,中期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则达到河西走廊西部,其影响波及到南至四川北部、东至陕西西部、北至内蒙中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马家窑先民种植黍、粟和大麻等作物,开始制造使用小型铜器。东乡林家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时代最早的第一把青铜刀。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尤以发达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50%以上,有的遗址多达90%。陶质坚固,器表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细致,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第四单元 余辉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
距今4000年以后,甘肃步入青铜时代。我国其他地区的彩陶此时已基本消亡,而甘肃境内的彩陶依然独具魅力,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由于此时气候已日趋干燥,这些文化的居民过着或半农半牧或以畜牧为主的生活。反映在彩陶上,小型带耳器大量增多,象生性纹饰也由水族纹转换为以草原戈壁常见的动物纹为主,它们特色鲜明,风采各异,极大地丰富了甘肃彩陶的内涵。
内容摘自http://www.gansumuseum.com/Clzl/ctz.aspx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