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已经走了》——诗二首

个人日记

 编辑:指尖沙











图片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罗素[]

 

 

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
 

对于知识的追求,
 

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这些激情犹如狂风,

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
 

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我追求爱情,
 

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
 

爱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
 

我追求爱情,
 

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
 

一一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
 

我追求爱情,
 

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像过的天堂。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
 

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
 

但它毕竟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
 

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
 

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
 

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
 

是这种力量使我在无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
 

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
 







图片 









 

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
 

总是向上导往天堂。
 

但是,
 

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
 

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
 

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
 

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痈苦
 

--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
 

我渴望能减少罪恶,
 

可我做不到,
 

于是我感到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
 

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
 

如果真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将欣然再重活一次




 


图片








 

此文是罗素晚年自传中撰写的一则前言,是他在审视自身走过的道路时真诚且纯粹的一段自白。
 

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对于爱情,罗素是大胆的践行者。在他98岁的人生共经历了四次婚姻,也有不少旖旎的婚外情。80岁时还和第三任妻子离婚,娶了年轻的伊迪丝·芬奇。非常有意思的是,每一任妻子一般都是在15年的共同生活后离婚的。是夫妻双方能温暖内心保持耐性的期限是15年,还是罗素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现代生活中有三种主要超乎理智的活动:宗教、战争和爱情。它们是超乎理智的,然而爱情并非违反理智,这就是说有理智的人可以理智地享受爱情。这是罗素的话,可能也是他行为的诠释语。他能享受爱情,所以一次次地接近和摄取爱情,所以可以一触即发,也可以戛然而止。

 

对于知识的渴望,你可以从罗素的头衔中感受一二:他是一位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从小便是个非常热烈的怀疑者。小时候哥哥给他讲解欧氏几何学,他就无法接受公理,并认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确定性,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数学,因此他进入了剑桥学习数学。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他的精力大多集中于学术领域:数学、逻辑学、哲学和经济学,先后有大量深入浅出、影响世界的著作出现。

 

至于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则可以追溯得更深。

 

罗素生于英国世袭贵族之家,家族显赫全国上下屈指可数。他出生于1872年,当时大英帝国正值巅峰,逝于1970年,此时英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其帝国已经没落。一战后,从未经历过战争和生活颠簸的罗素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景象,也日渐表现出对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极大兴趣,这是他对人间充满怜悯的原因所在。对于战火带来的灾难和贫穷、政治带来的压迫,以及宗教伦理带来的禁锢,罗素都怀有乌托邦主义的高尚理想,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感到痛苦
 

尽管他无法改变战争,但他可以为和平疾呼,积极参与和策划解除核武器运动,甚至80高龄还因此锒铛入狱;而在解放思想上,尽管他论述性关系和女性解放的著作只占他作品的一小部分,但恰恰就是这些著作比他的其它所有著作都更强烈地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且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
 









图片








 

我,已经走了


作者:玛里安尼·拉尔森(丹麦)





我,已经走了
 

我已经远去
 

在缭绕的音乐中我愈加单薄

 


手表在腕子上松松地悬挂
 

我不去看时间
 

这时间,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个人
 

那个我遇到的人





一次大幅度的扫视
 

在我的体内
 

远去
 

在一幢幢墙上写满象形文字的
 

长房子中远去





远去,离开它
 

在里面挤满人群的房墙之间
 

在突然充满了存在的眼睛之间
 

在梦间的梦里
 

起身下床
 

空气中的肉体、噪音和灰尘
 

衣裤垂落覆盖着
 

那些醒来意识到自己
 

在他人中扮演角色的人
 

并非塑像,而是惧怕









图片










玛丽安娜·拉尔森(Marianne Larsen)是丹麦最赋盛名的诗人。在大学时代她主攻比较文学和中文,成名后曾多次到中国和世界各地讲学,并翻译过中文的文学作品。


拉尔森的诗歌有着北欧特有的透明清冷色调。她的用词简单,组合在一起却营造出了梦境。她的诗就是她深入事物的触角,她的用词连接了多个平行的世界。这首《我,已经走了》就带有这种鲜明的拉尔森符号



 

在梦间的梦里

起身下床

空气中的肉体噪音和灰尘

衣裤垂落覆盖着

那些醒来意识到自己

在他人中扮演角色的人
 




我一直喜爱独处,我保持不见人的权利。这也是我开始写诗的根本原因。拉尔森如是说。


可能正是这样的习惯,让她在人群中保持了自身的距离感和梦幻性质。这位智慧的丹麦女性用诗歌与每一个自己面对面:



手表在腕子上松松地悬挂

我不去看时间

这时间,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个人

那个我遇到的人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