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

个人日记

林花谢了春红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 摘自林徽因诗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民国的那些事和那些人,凡是有关民国之类的书我都喜欢深读,这份狂热一如“问山”(网友)热切地寻求民国的古诗一样。有人把民国比喻成另一个魏晋时代,我是感同的,认为它们是隔着时空的气脉相通。那一代人,名士风流,淑女窈窕,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是一群好玩而有趣的民国男女。他们生逢乱世,却一身的风骨和气度,他们学贯中西,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的文化贵族。

       我爱苏曼殊的“无端狂笑无端哭”,也爱陈寅格的学识渊博;爱林语堂的幽默洒脱,也爱钱钟书的淡漠繁华;爱桀骜不驯的鲁迅,也爱温文尔雅的胡适;爱俊逸飘秀的沈从文,也爱风流天真的徐志摩;即使如薄幸寡义的胡兰成,我也爱他一手漂亮的文采。

      而最最让我喜爱的,还是那个时期的才女,萧红、张爱玲、林徽因……

      一直觉得民国女子有种合我心意的美丽,她们既有古典文学的滋养又有西方文化的熏陶,旗袍与洋裙交相摇曳,是一种远离陈腐,既清丽又典雅的美妙韵味。

       前不久,有事回了趟宜宾,办完私事后,小弟特意关了门市带我和姐妹们去李庄吃“白肉”,车上突然记起林徽因曾在李庄居住过,顿时勾起我那民国情结,便急急地要小弟先带我去林徽因的故居看看。妹妹问我林徽因是谁,我说是民国的一个美丽而有才气,让许多男人爱,令许多女人恨的女子,妹妹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嚷嚷着要和我同去。
      李庄离宜宾不远,是个有名的古镇,
说它古,是因为全镇没有一幢现代化高楼。几十间低矮的房屋沿长江一字排开,狭窄的青石街道、古老别致的商旗无一不显示出古色古香的味道来。此镇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三白一糕”,还源于这里曾是闻名遐迩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当时的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等一批人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一点都不为过。

       抛下一车人在古镇细品美食,我顶着烈日带着妹妹转身走向古镇旁边一条坑坑洼洼的小道,就是通往林徽因故居的那条路,奇怪的是,一路上竟无任何标识指引,约两华里的路程,得边走边问,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是的,在我心中她如神一般的神圣与这里的漠视相去甚远。想当初她参与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哪一件不令人崇敬,哪一件不名噪一时?再加上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的成绩,世上谁人能等闲视之!

       摇头叹息中,约莫走了十几分钟,弯弯拐拐绕过十来户农家,“梁,林旧居”四个大字骤然显现在房屋尽头的一个木碑上,一个由青砖墙围着的独立小院出现在我们面前,房前一株枝叶浓密的大树霎时让我感觉清凉。

       与游人如织的古镇相比,这里显得异常冷清,四周不见一个管理人员,好像懒得收门票的样子,只见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奶奶靠在院门口的竹椅上瞌睡。

       跨进院门,一块不大不小的院坝杂草丛生,一排灰头土脸的平房,并着几间小屋,木的门,白的墙,陈旧、简陋。走进里面仔细瞧,除了墙上的简介和图片外,大部分屋子里都没有任何东西。原来这里并不是林徽因一家的专用住所,我最先参观的几间房屋就是中国营造学几个前辈的工作地和居住地,靠左面的一大间,才是林和梁的住处。前面由木门隔开的二小间是两孩子和林母亲的寝室,后面较大的一间就是林的卧室。跨进卧室,就有太过寒碜的感觉,一个朽坏的书柜,一个低矮的衣橱,一把破旧的木椅,使屋子显得异常空旷,除了落满灰尘的格子窗显出唯一的雅致外,再难找出我心目中“神”应具备的东西。 与林卧室相通的,是一间书房,应该是梁、林的工作室,除了两张陈旧的书桌外再无它物,你可别小瞧这个简陋的屋子,它可是《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诞生地。我有点好奇书桌旁边的凳子,与我们现代人的椅子迥然不同,我试着往上一坐,身子高出桌子许多,感觉有点搞笑,似乎古代那些老夫子们正在这里端坐着写字,那架式正经得有点“装”,感叹着还是现今的人幸福,歪着邪着都能打得一手“好”字。顺着书房穿过去,有一间取名“书店”的屋子,也让我哑然失笑,笑的是,这屋子里居然没一本书、没一个放书的橱柜。


    
 最后我把 眼睛定格在了墙上那些照片上,它从一开始就牢牢抓着我的心,让我回想起那个苦情而浪漫的年代。


      一张林徽因生病时躺在帆布军用床上的照片前,妹妹站在它面前看了好一阵子,最后心诚悦服地说:“果然是个美人啊,生病还这么美!”

      

     是的,生病还这么美,我最欣赏的还是那张林徽因和父亲的合照,清清秀秀的模样宛若天人,柔弱无骨的双手随意地搭在父亲的肩上,从从容容,貌美如花——“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献给林徽因的诗句,它传神他描绘出林徽因的独特韵致,只是这样惊人的美让许多现代人无视,岂不叹哉!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当时是民国的一段佳话,至今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足也说明他们那一代人的影响力。当世时,
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才子梁思成,生为她痴迷,死为她尽瘁,当今天下,无人能比。

       然而此刻,你环视四周,你会发现屋檐下有一座石磨,这是此处唯一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物件。一念间便听到石磨发出“嚯、”的响,你看,神仙一样的女子从高不可攀的神龛上走了下来,她,扎衣卷袖,端盆拿勺,向石磨里一下一下喂着豆子,那熟练的动作与村姑有什么两样?你难道能够想象,不久前的她还是风靡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

        据资料记载,林徽因因病死于1955年,终年51岁,按时间推算的话,她到李庄的时候已经人近中年了。

        人近中年,由于动乱,携子女母亲随夫梁思成来到这穷乡僻壤的李庄,经济窘迫,肺病复发,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六年。

       让我们试着还原她在李庄的生活:战火不断,环境恶劣,贫困交加,雪上加霜的是她病痛复发,在这样的环境下,病得不到像样的治疗,困厄时典当衣物维持生活。尽管挫折一个接一个,但她丝毫没有失去信心,困居李庄时,仍然乐观地守望着民族的解放——“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即从巴崃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夫妻俩最喜欢吟诵的诗句。同在李庄的傅斯年在他们一贫如洗的时候,瞒着两人向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写信求助,费正清和费慰梅也多次来信劝他们美国治疗、工作,都被他们回绝了,其中回信有这么一段“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多么伟大的女性!当你看见她那张眼窝深陷,面容憔悴,被妹妹称为“病了还那么美”的照片时;当你想着她忍着病痛还不遗余力地协助丈夫写完《中国建筑史》这部伟大著作的时候,你的敬仰之情难道不由此而生?

       我们不妨把时间往前推移,你当知道,早年的她如何在社交场上成为中心。她出众的才,倾城的貌,加上过人的悟性、广博的学识、宽泛的视野,一投足一抬手之间漾溢出的迷人魅力,曾倾倒过多少男子?当一个个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着她时,她并没有因此迷失,反而更加清醒和冷静。她的情感生活像一个春天的童话,用她那敏锐的判断力和超常的理智造就了自己的幸福记得梅子写过一篇《风往哪个方向吹》的文章,讲的就是与之有关的事,当时我在梅子文章下面评论说林徽因是一个对爱情没有“尽全力”的人,结果遭到问山的一阵炮轰。我认为那时的她对爱情至少是功利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聪明到精明,反而徐志摩更接近本心(呵呵,又要挨批了)。她的绝顶聪明甚至比张爱玲技高一筹,表现在:徐志摩爱她一生而不恨、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而不悔。尽管林徽因在世时,张幼仪恨她,陆小曼恨她,连与徐志摩感情笃深的凌淑华也对她多有怨愤,但一点也掩盖不了她作为民国第一才女熠熠的光辉,她的灿烂谁也无可复制。

       时光再次回到眼前,站在这个非凡女人像面前久久凝视,如果说前期的生活光芒了她的才和貌的话,那么,在李庄的苦难便崇高了她的德。她浑身散发出的无穷诗意和凸显的传统美德,如同神一样圣洁完美 “  国难不废研求 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 百年佳话系大师”,这幅对联集中体现了她恪守清贫,宁甘寂寞,意志不垮,奋斗不止的品格,她的精神力量将一代一代被传承下去,我想我是没有资格去埋怨她对爱情的“不尽全力”,更没有理由不去崇拜她、缅怀


       
后之视今,我们这个年代又如何呢?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这是一个精神集体贫血的年代.........

       整整一下午,除了我和妹妹,没有一个游客来此,门口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不知何时从瞌睡中醒来望着我们,她那惺松又浑浊的目光霎时让我感觉,那一世一时的精彩已然落幕。那一段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一个个闪耀着诗一样光芒的名字,离我们的生活远去了,远去了,只剩下我微弱的声音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叹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太匆匆…”

 

图片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图片

                                               国难不废研求 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 百年佳话系大师

 

图片

                                                     令妹妹叹服的照片:  生病也这样美!

 

 

图片

                                                 老奶奶不知何时醒来,那惺松又浑浊的目光让我明白精彩已然落幕。




 
 

 
 


























文章评论

光头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 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光头

虽然短暂 却光芒万丈 虽然凄凉 却万古流芳 [em]e160[/em]

春江

打开空间,看到妹妹新发表的日志题目,立即想到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意朝来风雨晚来风......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正因为美丽的花朵儿谢了,才引来世人无穷的喟叹。人们不会否认,林徽因不仅是一个美女,不仅是一个才女,也是世人仰慕的一个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德”女。也正因为她的完美,世人可仰望而不可能 即,才留下深深的赞美和叹惋。时至今日,美好的事物留存在心底,可以仰慕,却难以复制。就作为心灵深处一抹烂漫的彩霞吧!

梧桐雨

首先赞一个[em]e179[/em],终于又看到如果的佳作!你还是那样出众,你的习作令人耳目一新,你就是这四月天里最美的花儿,你就是当代的林徽茵!

问山

很不习惯用手机回复,所以年老嗜睡的我看完之后就丢开了。真是辗转反侧啊,好像不写几个字,今晚就得失眠了!民国才子和魏晋名士,这样的类比真是太确切了!他们的品格让我心生敬意;他们的生活让充满向往;他们的才惰让我孜孜以求。或许是一直处在社会底层缘故吧,这让问山们的想法那样的令人纠结,我深深地知道,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身处在那样的时代,不可能有任何的精神追求,他活着的唯一追求就活着,在那战乱频仍饿俘遍地的时代,以问山的病弱之躯侧身其间,恐怕连只要活着这低等动物级的追你也不可得;恐怕连死得壮烈点有尊严点也是一种奢望,只能是千万饿殍当中的一具!想到这我又万分厌恶地诅咒那个时代!

梧桐雨

林徽茵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女,我也一直喜欢她!可我更喜欢徐志摩,所以我也有你那感觉 。[em]e120[/em]她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世间女子谁有她这样的幸运,能有那么多的人同时深深地爱着她,并且无怨无悔?果果,你的文采如此之好,该多写写,让大家多学习学习,我喜欢你并不亚于徐志摩哦! [em]e106[/em]

闭目鱼

深夜品此文,有如晨风送香,神清气爽。双赞。

悠悠我心

深夜醒来,便读到如此冷静却又充满深情的文字,我想我是幸福的;在字里行间里,追寻着神一样的女子,我想那个时代也是幸福的,它侵染了一种苦情的浪漫,一种甜蜜的萧索。但是啊,我又越发可怜起我们这个时代,那冷寂的独家小院,那浑浊惺忪的眼睛,让人怜惜的林花谢了春红的残骸,还有游人如织的古镇。。。幸好,幸好,还有如果这样的女子,在这人间四月天里,以无比的才情,深厚的爱意,为我们这个精神贫血的时代输血。呼唤更多的如果。。。。!

风薇

半夜醒来,第一个思路居然是来再看一遍你的这篇文字,,,如果她生活在现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当然没有如果,,,欠打了我,怎能没有如果?![em]e120[/em]

祥和

潇潇细雨的早晨,出不去,打开电脑,看到果果的这篇文字,由衷的高兴。多时不见果果的文字了,今天看到,感到新鲜,清新明快的文字,透着对林徽因的眷爱,对一代才女过早的逝去又无可奈何,悲伤遗憾。文章也唤起了我的感动,对民国那一代精英们的敬佩和崇仰,生于动乱时期,多灾多难,命运多舛,却始终不悔,为祖国为人民作者应该有的贡献,对此,我辈又该如何呢?

忘忧草

“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让妹妹热血澎湃的话,也让我落泪,联想到当今。

果果的文章,博大精深,又处处透着灵气,赞[em]e179[/em]

踏雪访春梅

朋友的文章,灵气十足,含义深刻,读来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