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你的真心,魔是你的妄心。日常生活中应如何 如理 如法的修行?

手机日志




佛是你的真心,魔是你的妄心。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如理如法的修行?
网文:编辑:清净心
1 世尊当年在世,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佛教化这些外道的方法高明极了,佛真正做到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2 你拜神的,佛依旧叫你去拜神,佛用什么方法把那些神教变成佛教?佛把一些理论、方法给它一变,它就变成佛法了——在形式上还是那个神道教的形式,只是讲法、观念上把它改过来。

3 一般人拜天神,祈求天神保佑,这是迷信。佛把神的真相给你说明,天神所表达的意思,天者颠也,高!高在哪里?道德高,心量广大。佛教我们敬仰天神之德,效法天神的聪明正直,这就变成了教育。

4 佛教还没传到西藏的时候,他们所拜的鬼神很复杂;佛教传过去之后,完全接纳这些鬼神,连他的宗教仪式都不改变,只是讲法、意义用佛教的精神灌进去;换句话说,把他那些神教都变成了佛教。不破坏世间法,把所有的世间法都变成佛法,这个高明,这才是真正的高度智慧。


净空法师法语:心平气和,没有一切欲念地去念佛,才能念得成


1 《阿弥陀经》是圆顿大法,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就。
2 念佛法门,如果真正如理如法地修学,七天能成功。
3 但是诸位要记住,“如理如法”,我把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4 如果你没有搞清楚,你拼命在那里干,干上七天;也许这七天佛念完了,念了七天七夜往生没去得了,神经病院是住定了,那个麻烦就大了,走火入魔。
5 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你不如法,操之过急。
6 人家念佛,是心平气和地去念,是没有一切欲念去念,这样才能念得成功。
7 你有个欲望、有个念头,你这样去念容易着魔。
8 因为你有希望在那里,魔就给你一个希望;换句话说,你有个把柄掌握在人家手上。
9 你什么希望都没有,魔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10 如果你有欲望,你想要钱,他有很多钱诱惑你,你就会上当;你想要名,他给你一个名义,就把你套住 了。
11 你什么希望都没有,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无可奈何。
12 所以念佛人心要清净。
13 真正念佛不求往生、不求一心不乱、不求功夫成片,什么都不求。
14 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
15 念了几天,自然得一心,自然见佛往生,那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16 所以念佛的人什么都不能求,有求都是妄念。
17 如果再求好胜的话,那就更是着魔,这与魔搭上缘了。
18 好胜心,我要超过别人,这个不得了!
19 西方极乐世界没好胜的人,这种心万万要不得。
20 现在打佛七,一天念到晚,都不是真念佛!
20 打佛七当中有好胜的,你拜一千拜,我拜一千二百拜,我超过你,你不如我,这种心怎么行?
20 你一天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这比赛!要抢到第一,这个念头都错了。
21 这个念头只会着魔,不会得好结果。
22 所以念佛一定是心平气和,什么都不求。


净空法师:身上所有细胞都是佛


「是故《观经》云」,《观无量寿佛经》是我们净土三经之一,这部经跟我们讲修行的理论与方法。而《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介绍整个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观经》是专讲理论跟方法这两部分。《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略本,精简的一个版本,便利你早晚课学习。它里面四次劝导,不容易,苦口婆心劝我们要相信、要发愿、要求生净土,这就对了,这是诸佛如来无尽的悲心,希望我们一生成就。其他经典,佛劝我们的话没有这么多,《弥陀经》是四次。也就是说这个法门保证你一生成就,只要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成功了,大势至菩萨为我们做示范。《观无量寿佛经》上有这样两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都是经上的原文。是心是佛,我刚才讲了那么多话就是这四个字,我说我们全身的细胞,细胞还是大的,细胞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去分析变成原子,分到最后是基本粒子,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是阿弥陀佛,它是心变的。它是心,是心是佛,它怎么不是佛!我这身上所有细胞都是佛,你的身上那些细胞是不是佛?是,连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从这个地方你就觉悟,哪一法不是!觉悟了,法法如是。所以佛经一开头用「如是我闻」,那个如是,就是什么?如是真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性是佛,相怎么不是佛!哪有这种道理?是心是佛,哪一桩事情不是佛!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是什么?佛是心,真心,不是我们这个妄心,是什么?能生能现的心。能变的心是识心,是阿赖耶识,把能现能生的相转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转变成六道轮迴,那是识心干的事情。识是什么?就是分别执着,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末那执着,第六识分别,千变万化,《还源观》上讲的三种周遍,「出生无尽」,就讲这个意思。是心是佛,没有一样不是佛,用这个心来持名、来念佛。


净空法师:佛是你的真心,魔是你的妄心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这对于在现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许多不学佛的人,对佛有误会的人,可以用这个跟他解释,佛是什么?佛就是你的真心;魔是什么?魔是你的妄心。小乘八相成道里面有降魔,大乘没有,大乘知道佛魔是一不是二。觉悟了,魔就成佛;迷了,佛就成魔,就这么回事情,统统都是自己。换句话说,迷了就是魔,觉了就是佛。心呢?心没有觉迷,觉迷是妄心,真心没有觉迷。所以觉悟了,你还有个觉悟的念头,你还没有觉悟,你还落在二三里头,二三就是不觉。迷跟觉是对立的,你怎么还搞两头!末后这句话说得好,「不可思议」,这个事情你不能去想,你一想就错了,一想就迷了;你不能说,你说也迷了,说不出来的。说不出来,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虽说了四十九年,佛讲得很好,他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听这些话愈听愈煳涂,他讲的是真话;他讲假话,我们听得很明白,没有问题;他讲真话,愈听愈煳涂。我们要用心体会。所以佛才告诉我们,你要会听。会听,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离言说相」,你听,不要执着他的言说。听,不执着、不分别,那就对了。换句话说,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什么人听?佛在听。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什么人在听?菩萨在听。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没有执着,那是阿罗汉在听。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具足,那是凡夫在听。你看都是在听,不一样,他所领会的境界不相同。


净空法师: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如理如法的修行?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六)
问: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具体修行、念佛(事上、理上),才能与弥陀与十方诸佛感应而得到加持?使我们临命终时不会迷惑颠倒,提起正念,自在往生净土?
答:要多听经,要多明理。所以在从前,念佛堂不讲经,那时候可以。印光大师距离我们大概也有八十多年,八十多年前的人可以,为什么?那时候社会风气好,人都很老实。现在不行,现在人心浮气躁,不老实。那怎么办?不老实的人就要明白道理。听经是明理,老实人不听经没有关系,他不会胡思乱想,所以他能成功;不老实的人不听经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念佛不能产生效果。所以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四十九年?都是对不老实的人说的,老实人不需要讲经。绝顶聪明人也不需要讲经,所谓一闻千悟,那个好度。最难度就是当中的,半调子,上不上,下不下,是最难度的。所以要认真去学经教,把这些道理搞通,疑惑断掉,心就定了;只要还有疑惑,心不定,经教就是最好的帮助方法。


净空法师:有我就有傲慢,你不承认也不行


这三个名词在经典上常常看到,解释很难解释,慢慢往后看渐渐就懂得,心愈清净你体会就愈深。浮躁是我们学习最大的障碍,浮躁要不除掉的话,永远体会不到,你所能学到的是语言、言语,是皮毛,是这些文字、名相,你学的这个东西,真实的道理你没有办法知道。你的心愈清净,体会就愈深,到你平等心显现出来了,差不多,你纵然没有开悟,也接近开悟的边缘。清净是见思烦恼淡薄了,见思烦恼断了,真正清净心就现前;尘沙烦恼断了,平等心现前。我们的心不平怎么行?为什么不平?有我,有我就不平,我总比别人强一点,叫傲慢。诸位要知道,有我就有傲慢,你不承认也不行。佛说得很好,为什么?你有我,你有末那识,末那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大乘法里有句话大家都知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我,不是父母生下来才有我,父母未生前就有我。在我们一般人讲灵魂,在佛法讲,不叫灵魂,叫灵性。他有没有我执?有,有我执的时候叫他做灵魂,不叫他做灵性。为什么?他的活动空间出不了六道轮迴,他在六道里转,出不去。为什么?他迷了。他要觉悟了,他就超越六道,那就不叫灵魂,叫灵性,他活动的空间就大了,那个活动空间是十法界。他也出不了十法界,为什么?他还有起心动念,因为他无明没有破。无明破了之后,灵性的名词也没有了,叫自性,他还源了,回归自性。那叫什么?那叫佛,真佛,不是假佛。一个东西,三个名词,一而三、三而一。


净空法师法语:对这个世界有一丝毫的留恋牵挂,都不是真信


1 八万四千法门,净土念佛法门叫易行道,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
2 可是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毕竟还是很少,原因在哪里?我们念佛不如法。
3 口里念的求往生,心里还留恋这个世界——对于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还放不下。
4 现在念佛人讲信,嘴巴上讲信,心里不相信,那是假信,不是真信。
5 真信的人还会留恋这个世界吗?还会贪图名闻利养吗?
6 对这个世界有一丝毫的留恋、有一丝毫的牵挂,那都是不信。
7 真正相信的人,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8 这个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
9 心地清净,心里面只有佛,只有净土。
10 除了佛净土之外,对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丝毫留恋,完全放下,那才叫真信。

11 只有真信的人,一生才能成就。
12 为什么?他肯定往生。
13 你要问他为什么肯定往生?他对这个世间毫无牵挂,就这么个道理。
14 绝对不是说一面往生、一面还留恋这个世界,两者兼而得之,这个便宜事情没有。
15 一定要舍娑婆取极乐。
16 怎么取舍法?在因上取舍,果上自然就得到。
17 娑婆世界这个因是什么?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一定要舍。
18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诀窍,就像大经里面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我们要取的。
19 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
20 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境界一现前就迷了,迷而不觉,这个不行。
21 从前李老师讲过,一万个人念佛,天天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正往生也不过是二、三个,不成比例。
22 原因在哪里?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菩提心没有。
23 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个明白心,觉悟的心。
24 他心还是糊里糊涂的,还是颠倒妄想的,这样念佛怎能往生?
25 菩提是觉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他虽然念佛,还是迷而不觉,所以不能往生。


净空法师法语:念佛,虽没压力,要有毅力。


1 谛老只传锅漏匠“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告诉他“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
2 他真听话,老老实实照念。站、坐、走着念都行,不分昼夜,三年没出门,等于闭关。他不认识字,也不会念经,也没听过一堂经,就是一个“老实”,依教奉行。
3 “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点压力都没有,非常轻松。
4 要认真,决定不能懈怠,一懈怠你的功夫就失掉,就不能成就。
5 菩萨唯一善根就是精进,他做到精进,真干!他这样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往生后还站了三天。


希腊哲学家季诺,经常在雅典的市场里讲授他的哲学。开始时有点玩票性质,因为他有一艘货船,货船的收入使他衣食无忧,也使他看起来更像个生意人。
有一天,季诺的货船在暴风雨中沉没了。当不幸的消息传来时,季诺竞松了一口气说:“命运之神啊,真是谢谢您!托您的福,今后我只能以哲学为职业,也只能靠此维生,别无他法。”
只剩哲学一途的季诺,后来成为了著名的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
这就如同犹太法典所说的:“上天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最好的结果。”或许,上天的计划并不完美,其中也有疑云满天、难以理解的时候,但是只要有信心,你将发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结果。
活到一定的年纪,如果真要说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学到了对人生的境遇要有信心。不论上天怎么安排,我都欣然接受。因为我深信,每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都将指向一个更加广大、完美的计划,远非我一时片刻所能想象得到。
就像污泥对莲花而言,并不是诅咒,而是祝福;就像茧对蝴蝶而言,并不是阻力,而是助力。是的,每一个困难和障碍,事实上都是一种隐藏的祝福,都是上天的厚遏。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同居虽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之《复马契西居士书九》印光大师

要重视忏悔:令人嗔目结舌,一个微小之业十八天会增长13万倍之多


[url=][/url][url=][/url]
[url=][/url]

忏悔,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是有非常大的作用。根据经典所说,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甚至举心动念之间,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些罪业就像乌云遮日一般,障蔽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流转,轮回不已。。

《三昧海经》中佛为父亲净饭王讲述了一个公案:在久远的过去,有四位比丘犯了重戒,心中感到很羞耻,心神恍惚,无依无怙,于道中行走,忽然听到空中说:“你们虽然犯了戒不要认为就没救了。空王如来虽般涅槃,佛像还在,应该到佛塔中,观佛像眉间白毫。”比丘们听到此话,如将死而遇神医令服用灵丹,感激泪流。感慨地说:“佛像尚有如此威力,何况亲见佛的尊容呢?”尔时全身倒地如大山摧崩。他们就是现在已在四方成等正觉的四位佛陀:即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王佛。所谓“弥天大罪,挡不住一个忏字”确实此言不虚。

六祖大师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忏悔就是要我们反省、改过、迁善。在藏文中,忏悔也有「斩断」之意,就是和过去的罪业一刀两断,不再执着于心中,不肯忘怀。就像密勒日巴大师年轻时曾造重大恶业,杀死35人,但他不曾因此怀忧丧志,反而转忏悔之力为修持的动力,终致成就,所以忏悔完就要往前走,努力实修才有意义。

佛在经中说他的弟子中有两种勇士:一者即善护身口意,严持诸律仪,戒珠洁净无瑕。二者,虽偶然失去正念,致使犯戒造恶,但马上追悔勇于发露忏悔,如法还净。
有些人可能想:这么着急干什么,慢慢忏悔不行吗?实际上,修持佛法越快越好,如果没有尽早忏悔,死主什么到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死神会突然降临在你的头上,令你不得不承受所有的业报。何况我们假如不抓紧当下忏悔,未加忏悔对治的罪业每天会以惊人速度增长!十八天之后会增长十三万一千零七十二倍之多。无论做任何大小恶事,皆要立刻忏悔并作出行动,否则业障会愈来愈多。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录中有个故事:“当初有个杨和尚,是个德行好僧,在山修行,功成果满。一日思维,云游参方,方才发足起程,就被蛇王(护法神)扯住:‘汝要还匹绢去。‘杨和尚曰:‘我在山门,并无过犯。为何要我还绢?’蛇王对曰:‘正是汝无过犯,是你当初在我常住,拿纸一张,包果子寄奉母亲去了。算至于今,该还绢一匹。’杨和尚曰:‘几多胡作乱为、败坏山门者,你都不去寻他。如何独来扯我?’蛇王曰:‘他众人不学好,胡作乱为,。等他阳命将尽,我不容他,铢录对算,打他地狱,受罪满足,罚出阳间,作种种畜生偿还人之夙债。你今肯入地狱,我也不来扯你。’杨和尚曰:‘拿纸一张,如何要还绢一匹。’蛇王对曰:‘我昔日在灵山会上,受佛嘱咐,教我管理山门常住之事。故我当时。对佛发大誓,愿毫茅寸草,什物诸般,凡是我山门物器,吾等尽皆掌管守护。十方信施进门有数,出门注簿日长三分,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我发誓:砖瓦成灰,吾才不管。所以算至于今,你该还我山门一匹绢去。’杨和尚,见说分明,胆碎心寒,连忙拜倒,万望宽恩,容转俗家,办来还你。蛇王赞曰:‘善哉善哉。快须办来,还我去,免作负恩欠债人。’和尚回舍,即取丝银三两,填还常住,拜辞伽蓝。

所以,很多大德一直循循叮嘱,我们每天在睡觉之前,持金刚萨埵长咒21遍或短咒(嗡班扎尔薩埵吽)几十遍,根据《普贤上师言教》中所说,如果我们每天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恶业不会增长;如果每天能够念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一天所造的恶业全部可以清净,所以每天念诵百字明忏悔自己的业障非常重要。否则即使只是杀死一只最小的昆虫,不是杀人,恶业仍然每天增长,十五天之后,就相当于造下杀人的重罪。仁波切说,十八天之后会增长十三万一千零七十二倍之多。也就是说,一个微小的业天天都倍增,十八天之后增长到那么多,所以随着日子过去,星期、日、年,会增广到像山、或这个地球那么大。死的时候,心流会变得沉重不堪,负荷着堆积如山、像地球那么大的恶业,跟着自己投生到恶趣,延续的时间,长得无法置信。此外,念诵金刚萨埵长咒十万遍,还可以净除破无上密根本戒的重罪。有一位噶当派格西曾说,不断的净障和累积功德,心向菩萨道,那么原先以为要一百年才能达到的道次第证悟,只要七年就能达成了。

三聚经(三十五佛忏悔文)
如果有时间的话在每天早上和夜晚,还应各诵三次《三聚经》即我们通常念的《三十五佛忏悔文》,因文中有礼忏、随喜、回向三支修法,所以又叫《三聚经》。》,依靠佛和菩提心,忏悔清除根本堕罪以外的其余罪堕。如果没有忏悔罪业的法门,那我们修行人肯定无法成就。初学者因种种业缘,对前面所讲的律仪,难免要触犯一些,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修一些忏悔还净法。修忏悔的时间、次数是白天、晚上各三次,不固定时间也可以,但最好于早晨、上午、下午、初、中、后夜六时中各作一次忏悔。
以前的大修行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榜样,他们不仅每天有固定修法忏悔时间;每于发现自己三门行为不如法时,也要立即修忏悔。我想我们最少也要保持早晚两次修忏悔,如果实在不行,一天一次必须要修,如果这也做不到,那就算不上修行人了。因为你如果是凡夫,一天到晚造的罪业,数都数不过来。《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南赡部洲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这么多的罪业,如果不及时忏除,那怎么会有保持清净心的可能性呢?

当年的宗喀巴大师,一代文殊菩萨的化现,也是到了38岁以后,开始励力忏悔业障,每天一边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边磕大头,最后把整个手掌、膝盖都磨烂了。有些人说:“我现在不用修什么忏悔,只要观心就可以了。”但从历史上看,像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那样的一代宗师,他们生平都精进忏悔,我们凭什么不忏悔?

百字明咒(最好由上师口传)
嗡班杂尔洒垛洒嘛雅 嘛努把拉雅班杂尔洒垛底裸把 底叉知卓麦把哇苏多喀哟麦把哇 苏波喀哟麦把哇阿努惹多麦把哇 洒哇司底马麦札雅叉洒哇嘎嘛苏杂麦 资挡洗尔养古汝哄
哈哈哈哈 伙 把嘎哇纳洒哇打他嘎达 班杂尔嘛麦母杂班杂尔把哇嘛哈 洒嘛雅 洒多阿

一边念一边观想所有的咒字流出大悲智慧甘露水,就象以火融化冰块流出的水滴一样,源源不断地降下,形成一股有力的冲击流,进入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头顶,冲洗体内的一切疾病、魔障、罪业,这些业障从全身的毛孔排出,为脓、血、蜘蛛、蜈蚣、蛇、虱子、青蛙、蝌蚪、小鱼、黑烟、各色的毒气、粘稠的黑汁的形象,不断地被甘露冲洗出来。被冲出的一切业障全都流到自己下方裂开的大地里,以死主阎罗王为主的所有冤亲债主全都张着嘴,张开手、爪接着这些脓血等物。最后,业障彻底冲洗清净了,阎罗王及冤亲债主们也全都满足了,消除了过去与他们的一切宿留怨债。于是他们合拢了嘴和手、爪,裂开的大地又复原了。
自己的身体此时就象一个通透的水晶容器,里面充满了白色的甘露水,观想获得了宝瓶、秘密、智慧、句义四种灌顶,清净了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四种障碍,于身心中生起了喜、胜喜、极胜喜、俱生喜四种喜之智慧,当下安立化身、报身、法身、法界体性身四身之果位。
在念心咒时注意不要象唱歌一样,嘴巴在念,心就到世界各地流浪去了。根让仁波切曾讲过他侄女:他的侄女很信佛,就去寺院里闭关修行。她是修观音法的,就念:“嗡玛呢悲咪哄”。可是她心里就想起了家里的一条珊瑚项链,就担心珊瑚项链了。不自觉地就把“嗡玛呢悲咪哄”念成了“嗡玛呢比卢哄”,“比卢”在藏文里就是“珊瑚”的意思,中文就是“嗡玛呢珊瑚哄”了。然后我的师父说:“啊,你念错了,要念:嗡玛呢悲咪哄”。她非常惭愧,就回去拿很值钱的珊瑚项链供养寺院了。我们都是这样的,嘴里念佛持咒,心就去流浪了。我们念百字明没有什么效果,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强烈的信心观想,念百字明,就能真正消除自己的业障。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忏悔即「斩断」,要真正和罪业一刀两断。忏悔以后,后面一定要防护,所以我们行四力忏悔,拜三十五佛忏的时候,礼完每一尊佛以后,下面就是追悔,在佛前忏悔以前所做这么多的罪,而且誓愿从此以后防护不要再犯,这样才忏得干净。以前佛陀的弟弟孙陀罗难陀,因为大贪心而造恶,央具理摩罗因为嗔心而杀1999人,达舍曾杀父,绮莫迦曾弒母,就像密勒日巴大师年轻时曾造重大恶业,杀死35人,但他不曾因此怀忧丧志,反而转忏悔之力为修持的动力,终致成就,所以忏悔完就要往前走,努力实修才有意义。
忏悔后,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放下,紧抱着过去的罪业不放,还是会觉得很痛苦,修持都提不起劲,这是不行的。我们总是会做错事情,若因此就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被染污的人,甚至觉得自己十恶不赦,因而关闭解脱之门,这是没必要的。古人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就让过去的,全都过去吧!
所谓‘苦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同居虽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之《复马契西居士书九》印光大师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对佛教是这样看待的: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着佛经的正确。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正报里面,一个是介绍西方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其次再介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人。这是我们将来在西方世界的人事环境,当然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开端,佛就叫着舍利弗尊者,告诉他,你的意思以为怎么样?西方世界的佛,为什么称作阿弥陀佛?说明名号的来源。

要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这个解释,解释得非常之好,确实是精要。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的的确确为我们指示出来持名念佛的妙行,这个奇妙的修行方法。(念佛法门究竟妙在何处?见上页)……

底下这一段很重要,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这个意思。

‘阿弥陀’,这是梵语,是古印度的语言。‘正翻无量’,正确的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意思是无量。无量就没法子说了,‘本不可说’。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用了两个意思来代表无量,‘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一切无量没法子说,说不尽,在一切无量里面佛说了两种,这两种确实就可以把一切无量都包括在其中,这个说法也说得非常之好。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佛用一个“光”,用一个“寿”,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时空,这就把一切无量都包括了。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时空”两个字,不如“光寿”来得妙。时空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换句话讲,它是死的;光寿那里面是活活泼泼,充满了生机,所以这个名称用得好。何况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这一切的无量,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寿命。譬如,有无量的财富,没有寿命,那个财富落空了,谁去享受?自己没办法享受。所以一切无量里面,寿命是第一要紧的事情。我有无量寿,所有一切无量那就真正得到受用,自己才能真实的享受得到,所以寿命非常重要。我们翻“阿弥陀佛”常常翻作“无量寿佛”,就是这个道理。“光”代表空间,这是照遍十方的意思;“寿”是竖穷三际,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把所有一切无量都包括了。‘横竖交彻,即法界体。’这是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现在人所讲的宇宙。整个宇宙,光跟寿这两个字全都代表了,全都包括了。可见,这个无量确确实实是不可思议!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伟大。真正的净土,真正的阿弥陀佛,原来就是法界。身跟土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初学很不容易体会的,身土不二,色心一如。‘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名一定有实,有一个实体,我们才给它起个名字。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依法界全体而起的。因此,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法界全体。诸位要是明白这个意思,那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就会恍然大悟。……

这个名号,不但是法界全体,‘即众生本觉理性’。《华严经》上说得很好,“情与无情共一体”。众生跟佛是一个理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理”是理体。理体是什么?就是法界体;法界全体是阿弥陀佛,法界全体是诸佛如来,法界全体也是一切众生,法界全体也是我自己本人。这是真正的事实。所以念这句佛号,是念法界全体,是念一切诸佛菩萨,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哪有漏掉的?决定没有漏失。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够了,什么样的经,什么样的论,什么样的咒,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这一句佛号圆圆满满的都包括了。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多方便,何必要念那么多,念那么杂,念那么乱,没有必要!

‘持名即始觉合本’,这个事实真的很少人知道。我们起一个念头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始觉,你开始觉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本觉,本觉就是本性,真如本性。始觉合本觉,这就是菩萨行。凡夫他没有始觉,虽有本觉,他不觉。本觉虽然存在,但是在事相上他不觉,这叫凡夫。菩萨在事相上他觉悟了,他对于这些道理,对这个事实真相,明白、清楚了。能把始本合起来,这叫真修,真正修行。念佛这个法门,是真实修行里面最殊胜、最巧妙的一个方法,是任何方法所不及,念佛成佛。‘始本不二’,始觉跟本觉是一个觉,不是两个觉。‘生佛不二’,迷的时候有生佛,悟的时候是一个。


问如何谓宿冤魔
师曰宿冤魔者为之业障。远劫今生在凡位中。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杀盗淫妄贪嗔痴爱。多结冤家。今世会遇欲学大道。侵挠不安。能障圣事不得成就。须生惭愧恳祷忏悔。求哀三宝神力垂佑。一切宿业自消自灭。一切冤家自退自散。再发四愿普利群生。速得无漏急证菩提。参禅之人须自忏之。


问如何谓外惑魔
师曰外惑魔者为之人障。阐提小人贵贱不等。恼乱定心不得安稳。此无别故。皆是少权或缺礼义。或因自高。或自我慢。或是口直。或是行粗。或是仗势。或是夸才。或是言恶。或是称己能。或说他过。或少和色。或无恭敬。或肚不宽。或欠忍耐。故召不信。惑乱修行。生心动念遮障本明。慕道之士须要卑下。退己养德方免人障。后学初进宽之忍之。


问如何谓烦恼魔
师曰烦恼魔者为之事障。事障不除能乱正修。云何为烦如何是恼。烦逐外境恼生内心。修禅之人定须断之。如不顿除性定难现。见女生心淫心烦恼。见杀生心恶心烦恼。见财生心盗心烦恼。见物生心贪心烦恼。见人生慢我相烦恼。见卑生傲自大烦恼。见逆生嗔恚心烦恼。见顺生喜随意烦恼。见冤生憎恨心烦恼。见亲生爱私心烦恼。一切外见内生取舍。俱为烦恼。难以尽述。参禅之流。定除事障。事障不空烦恼正定。后学之人胡不断之。


问如何谓所知魔

师曰所知魔者为之理障。理障不除能乱正定。云何所知如是之过。知我得悟。知我通宗。知我明教。知我会理。知我多文。知我多见。知我戒严。知我得定。知我有慧。知我证空。知我自在。知我无碍。知我得通。知我得妙。知我证道。知我成佛。等等所知为之理障。理障不除。法执不忘。法执不忘。真心不现。修禅定者必要泯之。


问如何谓邪见魔
师曰邪见魔者为之执障。执障不除必堕邪定。云何邪见如是乱正。执性不坏为之有见。执性本空为之无见。执本不死为之常见。执随气灭为之断见。执无生有为自然见。执气化形为邪因见。自如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一切邪执邪见。因缘自然不离空有。断常两头自障本理。往随歧路。参禅之流须知悟之。


问如何谓妄想魔
师曰妄想魔者为之自障。自障不空生灭不停。颠倒散乱遮障本心。参禅之人须要空之。今举一二以明妄障。妄想悟道。妄想修证。妄想得定。妄想发慧。妄想多知。妄想能文。妄想名远。妄想多供。妄想为师。妄想众归。妄想续祖。妄想住刹。妄想弘道。妄想留录。妄想得嗣。妄想入藏。妄想神通。妄想玄妙。妄想奇特。妄想异怪。妄想长生。妄想返童。妄想飞升。妄想成佛。诸妄不空。动念乖真。初学慕道泯妄为本。


问如何谓口业魔
师曰口业魔者为之狂障。若不俭言纵意多谈。散心乱念不得定心。口业因何过之太甚。谈玄说妙讲教言宗。自夸得悟卑他愚迷。论人长短说人是非。吟诗歌赋信口胡唱。平论古今邦国兴废。昔日贤愚今世凶善。不干己事。高言发怒。背面毁誉。当面称讥一切利割之言。使自妄失正念。参禅之人须要深戒。不但俭言养德。而且使心不乱。初机修行慎之忌之。


问如何谓病苦魔
师曰病苦魔者为之害障。身多病疾皆因业愆。或自失调变生百病。不得受用学道有碍。愚开数条须自预防。调理脾胃节择饮食。少食厚味且忌生冷。饥莫读诵饱莫负重。食后勿睡穴忌饱餐。好吃腐烂爱食煎炒。偏贪五味。强用非物。湿地坐禅。风处打睡。汗出入水。受暑贪凉。当风沐浴。露卧星下。大饥大饱大喜大怒。大寒大暑大雨大露。内伤外感。一切失调。生诸疾病使身不安。后学须知预防避之。


问如何谓昏沉魔
师曰昏沉魔者为之睡障。睡障不练昏沉大重。真心不朗慧性不发。随在暗昧黑山鬼窟。其病何因多此昏障。皆因食重多贪厚味。语多丧气劳形脾困。精神不清浊气浑乱。愚痴多怒懈怠放逸。不念生死唯贪安乐。后学用功须发精进。引锥刺肉一头触柱礼佛燃灯。立俭径行苦身磨练。睡魔方轻。不然纵意真心不朗。参禅之人勇猛降之。


问如何谓大天魔
师曰大天魔者非同诸障。皆因正修将以证道。心精通沕湛然不动。惊起天魔及诸鬼神。宫殿崩裂大地动摇。魔王惊怖魍魉慌越。一切魔魅俱有五通。同来恼乱不容入圣。变诸异怪。化诸欲境。乱尔禅定。心生取舍。魔得其便主人受害。自发颠狂。为己成佛。生陷王难。死随无间。参禅之士正念分明。智慧朗照一心不动。任他使能我不见闻。正定降魔自然消灭。后学修道慎自辨之。


如来。

第一个德号是“如来”。如来是佛的通号。世间很多人对佛法没有研究,但是小说看多了,特别是《西游记》在中国流行得很广泛,所以人人都知道有个‘如来佛’。如来佛最大,孙悟空那么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我常常坐计程车,司机说:‘你们佛教是不是如来佛最大?’这是很大的误会,不晓得‘如来’是通号,一切诸佛都具有。

《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个解释非常圆满。‘如’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说,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来’指宇宙万法的现相。现相是本体之现相,本体是现相之本体,体相是一不是二。体如其相,相如其体,所以叫‘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如其体,好比‘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是如来二字的本义。换句话说,他确实契入了这个境界,知道一切万法体用一如,性相不二,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才称之为‘佛’,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称之为‘如来’。

佛经上也说,‘如来’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这是从事上说的,也说得通,绝对不会现在出现一尊佛,讲的道理跟从前佛讲的不一样。今佛跟古佛所讲的完全一样,就如同古佛再来,故称‘如来’。

第二个德号是:
应供。
‘应’是应当;‘供’是供养。佛是世间德行、学问最圆满具足的人,他应当接受九法界有情众生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供养佛,佛是真正的福田。我们要种福,到那里去种?供佛就是种福,就是修福。佛是大福田。也许我们怀疑,现在佛不在世,佛的形像在世间,我们供养佛像能有福吗?我说,‘亦有福,亦无福’。

怎么亦有亦无呢?问题是你供养如不如法,如法的供养有福,跟供养真佛没有两样,不如法的供养没有福。我们要晓得,何以佛是世间的福田,你要把原因找到。佛在世间做些什么?他是一位教育家,是一位老师。我们学佛的同修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他跟中国孔夫子完全一样,一生从事教学的事业,从来不疲不厌,也从来没有向学生收一分钱的学费。他收学费,我们就可以不供养他,因为他有收入,不需供养。现在人不供养老师,是由国家发给他薪水,就不必供养。


中国古代的老师,为人都非常清高,不会向学生要学费的。老师尽心尽力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他的生活来源就靠学生家长供养。学生家里环境好一点的多供养一点,环境差的少供养一点,老师绝不见怪。甚至于家境清寒的,老师还倒过来布施给学生,补助学生。


所以,从前的老师值得社会广大的尊敬,道理在此。他不问人要钱,不收学费。过去与现代的人生价值观不一样。他的乐趣是看到人才被培养出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他最快乐的事情。看到学生将来有成就,为社会国家建功立业,这是他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是他最安慰的。他不是为财富,不是为物质生活,所以他的物质生活比较淡薄,精神生活则无比丰富。佛是世间最伟大的导师,教导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及供养。


我们今天供养佛像,这尊佛像有没有对我生起教化众生的作用?如果起这个作用,你供养这尊佛像有福德。如果这尊佛像被人当作神明来看待,天天向他求升官发财,求家亲平安,这就没福,因为是在提倡迷信。佛陀教育是破迷开悟,而你在提倡迷信,那来的福?自己迷已经很可怜,还要大家都迷,这是颠倒,不但没有福,还有罪过。诸位要好好从这个地方去想。


佛门里塑造佛像的福德很大。佛像建造好了,为什么要举行‘开光’?一定要跟大众解释清楚,现代人把开光都搞错,搞颠倒了。现在是请一位法师替佛开光,要不为这尊佛像开光,佛像就不灵。国内外很多同修家里请了新佛像,请我去开光,我不答应。我明白的告诉他:如果我替他开光,他就灵,你拜他干什么?拜我好了,我比他灵。我叫他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你不拜我,还去拜他,那不颠倒!这是很严重的错误观念。


‘开光’是为供养佛像的人,说明塑造这尊佛像、供养这尊佛的真正意义。藉这尊佛像开启自己的自性光明,是佛像为我们开光,不是我们替佛像开光,现在颠倒了。应当是把供养佛像的真正意义、真正的好处说明清楚,丝毫迷信都没有。像我们供奉释迦牟尼佛,最重要的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报恩。


像平常百姓家里供奉祖先牌位,是报恩的意思,是慎终追远。远祖我们都念念不忘,都尊敬在心,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这样祖先牌位的功德就大了,意义在‘教孝劝孝’。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他是佛教创始人,供养第一位老师,是尊师重道。最早的老师,我们对他恭敬,念念不忘,眼前指导我们的老师,那有不尊敬的道理。


这就晓得供养祖先牌位是‘教孝’,供养佛的形像是教我们‘尊师重道’,是这个意思,绝不迷信。佛菩萨形像除了教我们尊师重道之外,还有一个要紧的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成佛了,我为什么不成佛?他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榜样,我要跟他学,要学得跟他一样。他成菩萨,我也能成菩萨;他成佛,我也能成佛。


佛菩萨形像供养在家里,是常常提醒自己要觉悟。常常提醒自己,这就是真正的保佑,真正加持。现代人以为‘加持’是什么?是在你头上滴几滴水,摸摸你的头,这叫加持?上个星期有同修来告诉我,他说:‘法师,你还有一套没学到。’我问:‘那一套?’他说:‘别的法师都为人加持,摸摸头,信徒的红包都送给师父了。’


又说:‘你不会加持,所以没人供养你。’这一套我不学,这都是学佛的人对佛法迷惑颠倒。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才是加持。我劝人念经,每天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如来给你加持。‘加持’不是找一个和尚摸摸头。


要明了供佛真正的意义、功德、好处。佛菩萨不在世间,我们都供养他,眼前的老师那能不供养。不过,供养老师要有智慧。古德常讲:‘初发心出家,成佛有余。’实在说,初发心出家,出家的心真是好,可是一出家没几天就变质。怎么会变?被信徒迷惑颠倒瞎供养,供养坏了,害死了。供养的钱财太多,起了贪心、嗔恚、傲慢心。信徒把出家人毁了,把出家人送到阿鼻地狱去,这有什么功德?将来都要堕阿鼻地狱。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对于出家师父,应当‘四事’供养。第一是饮食。他没得吃的,我们送一点食物给他。不能送太好的,也不能送太多。太多太好,吃了会生病。最营养的食物是简单,不过量。你看乡下农夫不生病,身体健康长寿。他吃的东西不如我们,吃得简单朴素,身心健康。富贵人家天天讲究吃,却一身的毛病。可见得供养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

第二是衣服。他没有穿的,供养他几件衣服。第三是卧具。睡觉要有床、铺盖。第四是医药。生病的时候需要医药。现在大家都拿金钱代替,愈供愈多,毛病百出。佛教被毁,是谁的过失?在家信徒的过失。出家人过一点清苦的生活,还有道心,觉得人生很苦,有出离心,肯认真念佛。供养太多,觉得人生很乐,不想去西方世界。‘供养’很不容易,没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真正修福得有智慧。


第三个德号:
等正觉。
这个名号省略了不少,它的具足名称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切诸佛修证到究竟圆满,成佛了,其无上正等正觉跟一切诸佛平等,故称为“等正觉”。


第四个德号:
明行足。
‘明’是智慧,是解;‘行’是六度万行。意思就是佛的智慧、修行,解行都圆满了。‘足’就是圆满、满足,没有丝毫欠缺。故称为“明行足”。


第五个德号:
善逝。
‘善’是善巧。“善逝”就是《金刚经》上说的,诸佛如来证得的大涅槃称‘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才是善巧。小乘人证得涅槃,他就入涅槃,入进去就出不来。虽入涅槃,但是不巧妙、不善,有体无用。
永德居士(331460387) 15:46:01
大乘诸佛如来非常的善巧,也就是有体有用,活活泼泼,这是‘善逝’。换句话说,即世间而出世间。他活在世间,跟我们生活一样,但是他的心清净,丝毫不染著,这是善逝。小乘人心清净,他离开人们、城市,就清净。他到我们这儿来,心又不清净。佛与大菩萨跟我们在一起,心永远清净,身心都不染著,这是‘善逝’。


第六个德号:
世间解。
对于世间一切诸法,无论是‘事、理、体、相、因、缘、果、报’等等,都通达明了,没有一样他不理解,故称“世间解”。这是赞叹他的辩才。


第七个德号:
无上士。
‘士’是读书人,就是知识分子。佛是知识分子里最上等的,没有比他更高的,故称为“无上士”,这是赞叹他的学问。


第八个德号:
调御丈夫。
这是赞叹他教学的方法巧妙。‘调’是调伏;‘御’是统御,是驾御。他对于一切众生有非常高明的手法,能调理众生的情绪,指导一切众生修学,使一切众生对他心服口服。‘丈夫’是赞叹,就是大丈夫。‘大丈夫’跟中国人讲的‘大英雄’,意思是相同的。


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才称之为丈夫,称之为英雄。所以,我们供养佛的大殿,称作‘大雄宝殿’。世间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没有能力断妄想,而佛有能力断妄想,就是我们做不到,他能做得到。六道凡夫没有能力断无明烦恼,他有能力断无明烦恼,故称为英雄,称为丈夫。


第九个德号:
天人师。
佛不但是我们人间的导师,也是天人的老师。一般宗教不承认,骂释迦牟尼佛是魔鬼,可是他们的上帝对释迦牟尼佛很尊敬,常常请佛菩萨到天宫去讲经说法,佛经上有记载,所以‘天人归仰’。九界导师,不但天人尊敬他为老师,声闻、缘觉、菩萨都以佛为老师。


第十个德号称:
佛。世尊。
‘佛’是梵语,译成中文是‘觉悟’。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能称之为佛,在此就不多说,我们在经题中解释过。具足这十种德号才称之为‘世尊’。


世间最值得大众尊敬的人称世尊,值得世间人对他尊敬。不是他觉得自己在世间是最尊最贵的,佛没有这个念头,佛的心目中,与一切众生平等。是我们大家对于这样一位具足圆满德行、无量智慧、无量才艺的善知识,自然生起尊敬之心,所以称他为‘世尊’。


这些名号都是从性德上建立的,任何一个人成佛,都具足这十种德号,所以不是某一尊佛的专称。只有‘世间自在王’是专称,别人不能称的。像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是他一个人专称,其他的佛不是这个名称。这些都是属于佛学常识,我们要知道。


不仅仅知道佛十种德号的意义,更重要的,这十种德号我们的自性也同样具足。这十大德能,佛有,我们也有。他有的,它现前,它起作用。我们虽有,不能现前。换句话说,我们的性德现在有障碍障住了,透不出来,起不了作用。佛教我们要把这些障碍去掉,我们自性里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作用,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是佛对一切众生教学的目的。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净空法师:没有善根,随他去还好一点,你愈救他,他造的罪业愈重

1.一般讲功德是讲定慧,那么戒算不算功德呢?如果这个戒,因戒得定,那个戒是功德;修戒律而不能得定,那个戒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了,它所感得的是人天福报,那么这是功德与福德我们必须要能够检别。.要修学真实的功德,这就是说的戒定慧,如果从义理上来讲就是修觉正净。觉正净的定义、形象一定要搞得很清楚.

2.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前这一个时代我们佛法是衰到了极处,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佛法衰到极处的时候,众生必定有很大的苦难,不可以不知。

3.现在这个时代跟楞严经上讲的完全一样,妖魔鬼怪也都出家了,也都披上了袈裟,也都在那里讲经说法;那是邪,那是正,你没法子辨别;在这个时代你能够遇到正法真是你前生多生多劫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你能够接触到正法。

4.但是接触到正法你相不相信呢?很难讲,为什么?邪太多了,信邪的人太多太多了,那么多人信他大概是真的?恐怕是有点东西?这里虽然讲正法,没几个人,恐怕这个靠不住;你还是要走邪路,这个难啊!这个时候是确确实实法弱魔强,那么你这一生跟到魔去学,这一生必定空过。那谁是魔呢?谁是佛呢?这个话很难讲.

5.刚才讲了,魔王力量太大了,徒众太多了,势力强大,你得罪他可是招惹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真正善知识对魔王也不会说的,也不会告诉你某人怎么样,不会讲的。.那么众生跟到魔去,那没有法子,他自己没有善根,那有什么法子,只好让他去了。

6.所以看到他堕地狱,看到他堕火坑,没法子救他,不救他随他去还好一点,你愈救他,他造的罪业愈重,诽谤正法;他反抗,他信邪他不信正,他赞叹邪诽谤正。

7.所以在这个时期佛菩萨不出世,道理就在此地,这个世间乱了,佛菩萨离开了,走了;诸位一定要记住历史上有教训,印度乱了,佛法到中国来了;中国再乱了,佛法又到别的地方去了。

8.你看在佛经教里面交代后世弟子,邪见稠林,不转法轮,众生知见都是邪知邪见,这个地方不能讲经说法,不能弘法,应当要远远地离开。

9.守护正法就守住自己,等待因缘,那么一生当中遇到一个两个学生,能够传授下去,好好地保持到,到将来魔的力量弱了,法有机会弘扬的时候,下面再发扬光大。

10.这个事情不是在一生的事情,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就不行,他就没有法缘,那么只好等,等到一个慧可传给他;慧可也没法子弘扬,也在那里等;等到道信,一个传一个,一直传到第六代慧能大师,这个因缘殊胜了才能发扬光大。

11.所以他们一代一代地守住,能有一两个人守住就好,命脉就不断,虽然不能发扬光大,正法命脉不断。正法决定叫我们自己得清净心,就是觉正净;凡是邪法必定是与这个相违背的,你修学的时候你心得不到清净,你见解不是正确的,你心地是染污的。

12.如果诸位能从这上去观察,邪正就不难辨别了,这是一种智慧的观察,违背了觉正净,绝对不是正法;能够叫我们觉正净天天增长,叫我们迷邪染天天减少,这决定是正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