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羊宫到文殊院——成都行记之二

浩然月色



 
 
    
    五代十国时期,我的一位本家,在成都的土筑城墙上,遍植芙蓉,每当深秋时节,繁花盛开,“四十里如锦绣,高下想照”,所以成都遂有蓉城之称。而此人便是后蜀皇帝孟昶,芙蓉虽好,孟昶却因疏于朝政、纵情享乐,招来亡国之恨,为宋太祖赵匡胤所灭。
    成都号称休闲之都,这里最大的文化标记,莫过于茶馆。大街小巷,公园酒肆,花间树荫,观庵庙堂,房前檐下等等,无处不在的便是这茶馆。成都人在茶馆里听音乐、看节目、打麻将、摆龙门阵,愉悦身心散淡心情,“休闲”二字,用在成都人身上,再恰当不过。这看似消闲解乏慵懒随意的生活方式,却反映着成都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知足常乐,劳逸结合,宽仁娱己。这是我在成都游览一日最深刻的感受。
 
青羊宫
   
    晨起洗嗽毕,一家人便急急忙忙地出了门,按照既定路线,直赴青羊宫。在青羊宫附近,草草解决了早餐,什么渣渣面、饸饹面、杂酱面、热干面,海吃一通。

    青羊宫是川西第一道观,唐朝曾有两个倒霉的皇帝“幸蜀”,一个是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的唐玄宗,一个是黄巢起义时避难成都的唐僖宗。二帝“幸蜀”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却让青羊宫和大慈寺名闻遐迩。
    青羊宫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圣地,有“西南第一丛林”的美称。建筑气势宏伟,非常高大上,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以三清殿、混元殿、八卦亭最有特色。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三清大殿的左侧悬挂着重约3000公斤的一口大钟,还有重达1000公斤的生铁香蜡筒一对。 青羊宫内最宝贵的文物是一部道藏经典,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可惜未能亲见,实际是转晕了,在哪保存根本不知道。出来旅游,设若不看文字介绍或跟着导游,无异于盲人摸象。那三清殿前,有两只用铜铸的青羊,一只独角,一只双角,一只是邑人所铸,一只是拜人所赐,成为青羊宫的象征。据说摸了青羊,可以延年益寿、消灾祛病,我也让老娘和顽子摸了一下青羊胡子,并留影存念。我对香烟缭绕、钟磬铮鸣的道观没有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这里到处氤氲着现在商业社会映射下的功利气场,不管是虔诚的香客,还是高深莫测的道士,都无一例外的各怀目的(包括我),中国人很现实的、急功近利的宗教观,在这里展示无疑。倒是寺庙周围,一大早坐在竹椅上喝茶的人们,脸上那恬淡自如、与世无争的表情,让我感觉出几分仙风道骨来。
 
   
人民公园
 
    
接下来到天府广场、人民公园,最大的感触是,奇花异卉流光溢彩,盆景假山精巧雅致,让人流连忘返。想想我们一行祖孙三代四人,来自陇中黄土旱塬,没见过青山碧水群芳斗艳,难免大惊小怪引人侧目。 
   
“成都忆,常涉少城园。川路碑怀新史始,海棠花发彩云般,茶座客声喧。”这是叶圣陶先生在 上海填的《望江南》词中之三阕。“少城园”自然是少城公园,而少城,就是小城的意思。话说春秋 五霸之一的秦惠文王,征服了古蜀国,结束了从蚕丛到鱼凫,杜宇到开明王朝的古蜀国历史。他命令 张仪修建成都城,可是屡修屡颓,正在他无计可施的时候,江面上游来一只乌龟。乌龟上岸后,爬到 了城的东南角便死了。张仪忙问一旁的巫师,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巫师闭目沉思一会,说:“依此龟 的形状筑城。”于是城便筑好了,所以成都城又名“龟化城”。大城筑好之后,又在其西端,修好了 小城,两城互为倚背之势,攻守相济。这便是少城的来历。
    成都“少城”从清代康熙五十七年驻八旗子弟兵之后,就不让人随便进出,于是少城又成了满城。当时驻成都将军玉昆,把居住少城内一些富裕旗民所居之庭院合并起来,增添些亭榭,在园内栽花种树,并且豢养飞禽走兽等动物,这就是少城公园的前身。后来旗民生活日渐窘迫,开放公园收取门票,任人游览参观。从此,成都便有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园,由于公园占地在当时的少城,市民约定俗成称之为“少城公园”,新中国成立之后定名  为“成都市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内有好多历史悠久的茶社,最著名的当属“鹤鸣茶社”,创办人于上世纪20年代,是 一座亭式厅堂茶厅。如今,鹤鸣茶社的茶博士掺茶绝技和老虎灶,堪称一绝。
  说起少城公园,就不可避免要谈及那高高耸立在公园里的纪念碑——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这 是公园的“镇园之宝”。纪念碑建于1913年,至今102年了。它是为纪念1910年四川保路同志会组织 的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斗争中死难的烈士而建立的。资料记载,碑高31.85米,由碑台、 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组成。碑身四面则嵌有长条青石,都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阴刻
碑文,由当时四川书法家分别用楷、草、行、隶4种字体书写,每个字大小约有1平方米。纪念碑结构轻巧牢固,抗震能力超强。1933年8月,四川西部叠溪大地震,碑身摇动但没有倒塌;
1941年7月27日日寇108架飞机轰炸成都,少城公园为重灾区,遭遇巨型炸弹数十枚,死伤惨重。但纪念碑除宝顶尖略有歪斜外,整个碑体完好无缺。1937年9月欢送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领川军出川抗战的誓师大会,就在少城公园内的大光明电影院举行。
    如今,两百多年的风尘岁月过去了,少城也只剩下了人民公园和宽窄巷子。他们作为成都人的 精神纽带,联结着历史和现实,影响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古城人的生活方式。

  
            
    
    天府广场
 
    天府广场在人民公园的东边,大体布局有点像天安门广场。坐北朝南的四川科技馆,坐落在高台之上。馆前是一尊汉白玉毛泽东雕像,那挥手远眺的伟人像,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度。现在全国这种雕像很少了,成为一个时代的政治印记。和这里一模一样的雕像,我以前在南疆喀什的艾提尕广场上见过,已经成为一个熟悉而遥远的记忆。
    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太极鱼眼龙腾雕塑,这两个鱼眼还是两个巨大的喷泉,水柱喷涌时,喷洒出的水便幻化成芙蓉花开的水雾。各有一条巨龙分别盘旋在两个鱼眼的柱体上,寓意着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
     广场东侧还有一个下沉广场,广场环形的墙体上,是一圈喷涂雕塑,展现了巴山蜀水的风貌。  广场的负二层,带给我们一点惊喜,那里是地铁一号线的入口。我和妻子带着欢呼雀跃的顽子、晕头  转向的老娘,第一次享受了一下高科技快捷便利的地铁。  

 
 

   

   文殊院
 
        从天府广场坐地铁,只两三站路,便到了文殊院。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是四川省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成都市佛教协会驻地。每天有无数的中外游人,倘佯在红墙碧树、法鼓声声的文殊院千年古刹。其实,这块佛门净土,曾经是两千多年前古蜀国的都城所在。李白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概叹成都历史之久远,自开明王朝在此建立王城至今,已逾两千多年历史。在这里,我们只能循着历史的足迹,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数千年的迷雾,肆意遨游在时空的隧道,展开一次神游古蜀大地的旅程,感受千年沧桑,体会现代成都人生活的怡然自得。
   “天下名山僧多占”,而文殊院偏偏建于闹市之中,有点“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味道。文殊院始建于佛教兴盛发展的隋朝,至清顺治年间毁于兵马之乱。康熙年间,有一个道行高深的慈笃禅师来到了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数年之间奔走化缘,重修古刹,一时间信众云集,声名远播。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火光在空中凝集结成文殊菩萨圣像,光照城北久久不散,僧众坚信此为文殊菩萨显化化身,文殊院因此得名。院内现存有后代彰显慈航禅师功绩的“南无尊胜罗尼经幢”一柱,称为“双杉表瑞”。在嘉道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园法师又用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文殊院是有今日之规模。
文殊院内有一尊缅甸玉佛,号称“空林八观之一”,是僧人从缅甸带回,极其珍贵。还有张献忠涂屠四川焚毁法门后,留下的十尊铁佛,以及康熙御笔亲书的“空林”墨迹。此外,寺内还珍藏有明清以来书画珍品多幅,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唐代玄奘法师顶骨、印度贝叶经、唐代日本鎏金经简、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这些镇寺之宝,由于是珍贵文物,外人难得一见。
    
文殊院内开设有茶馆和独具特色的素餐馆“香斋堂”,使得文殊院成为本地居民喜爱的休闲之地。吃着素斋,喝着盖碗茶,听着民间艺人的弹唱,享受成都的悠闲时光。文殊院门前的文殊院街,目前已开辟为号称“都市禅林”的文殊坊,清一色的仿古建筑,街边多有披红挂黄的香蜡店、佛像店,里面摆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佛事用品,再加上四处飘荡的佛教音乐,还有那凌空飞檐红墙碧瓦里荡漾出来的金钟法鼓声,让你感受到这里既是滚滚红尘,又是世外乐土。沿街有很多老字号小吃,洞子口的张老二凉粉、三义园牛肉焦饼,名目繁多的抄手,花样百出的包子……
    我们在这个难得的丽日和风的下午,走遍了文殊院的每个角落。老娘见庙烧香见佛拜佛,顽子蜻蜓点水般的东游西逛,我更钟情于那些斑驳的文字,还有那幽深昏暗的殿堂。从文殊院出来,不需走远,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就地品尝下闻名遐迩的成都小吃。茶饱饭足之后,结束了一天疲惫难忘的行程。
 

 孟广德 2015年3月20日13:24:22  草成于廣德堂
 
 





文章评论

东海蓝天

读之二的感觉要好于之一。别的另说吧。

月满西楼

跟着孟先生把从古到今的成都都浪老一哈!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