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思录:(一二〇)平淡素朴里,流露出生命的欢悦
个人日记
散文与小说不同。小说,作者就像一位幕后的操控者,他用他的文字设置一个舞台,叙述一段历史,或演绎一个故事。他会让人物形象一个个出场,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他躲在文字的背后,冷静而不乏智慧。而散文,它或回忆,或思考,或写景,或抒情,常常在字里行间读到作者的心情、性情,或思想的火花。只要你有耐心读完一位作家的几篇文章或几本书,你就能领略到作者的各个立面。你能够在他的文字里,了解他,认识他,或者说理解他,知音于他。
眼前的《素年锦时》是安妮宝贝应读者需求印的新版。虽为新版,但是插图以及里面的几个章节序言,都以诗词来导引,古典气息扑面而来。翻开书的目录浏览,可以发现这本书由“冬、秋、夏、春”四部分组成,每部分独立而又相互关联。
在我眼里,安妮宝贝不像黎戈。黎戈的很多文字里,常常把古今中外的好多作家作品摆一块儿,并梳理出自己的一条线,这类似于生活中的烹调。在我眼里,黎戈就像一位心灵手巧、运筹帷幄的“厨师”,煮出她独有的风味。安妮宝贝也不像龙应台。看过一些台湾作家的文字,比如朱天心、朱天文姐妹的散文,比如张大春的《聆听父亲》,还有以前的三毛,我觉得他们的文字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记录。龙应台的《目送》尤其如此,她书写父亲、母亲、儿子,以及身边的朋友,在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中,让读者领悟到亲情的可贵,生命的轮回。
而她——安妮宝贝,同样写生活与生命之感。而她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却把视线探向生命与灵魂的深处,去寻找,去体味,然后结合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提炼出点点滴滴对生活与生命的卓见。在阅读过程中,你会不由自主地跟进去,去思考生活以及周遭的一切。你会发现,其实你也有类似的感受。也有时,你不一定能一下子读懂那些问句,但是静静回味之后,你会深深地认同,以至于恍然。
她写童年与家乡。她把对童年和家乡的回忆以倾倒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在她笔下,童年和乡村充满温情。她回忆童年“躺在微亮的凌晨蓝光里,看着暗中火焰跳动的光亮,耳边交织着这些热闹却不喧杂的声音,心里觉得非常寂静。又只觉得自己会失去这样的时刻。她回忆儿时自己躺在屋顶平台远眺高山,“凝望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山顶边缘,对它们心怀向往,渴望能够攀登到山顶,探索山的深处。” 她甚至以为“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会的际遇。无拘无束生活在天地之中,如同蓬勃生长的野草,生命力格外旺盛。”。写到城市时,直面消失的疼痛。如《人情》中写到“城市商业中心楼群密布,植物稀少,看到不到昆虫和鸟类。对季节和自然的感受力和敏感度下降。人一旦与群体和自然环境隔离之后,便会觉得十分不安,并且贫乏。各自的隔离和孤独,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的本质。”《消失》一文中“他们被断绝与这座城市历史之间的关系,断绝与它优雅和信念的关联。他们仿佛是孤儿,没有养分,生活在一个崭新的重新开始历史的城市里。显得富足,干净,体面,只是和过去断了联系。包括它与传统精神支撑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粗暴得没有任何留恋。”这种言语,不单单是呈现,更是一种深入,一种质问,似乎在敲醒你,亦或是引起你的视觉敏感,使你内心有所动。
她写生活。《一期一会》一起笔,就向我们静静地罗列生活的种种,小小的细节。穿上暖的袜子,买自己喜欢的衣服,点一根香烟,静静地独处。露天集市,买到大盆茶花、自养的南瓜,在小店淘瓷土青花碗、雕花樟木小椅,看一个孩子入睡,晚上睡在有阳光气味的白棉布床单上……一天就这样过去,可是心是自己的,也是周遭的。不知不觉中人与周遭形成了一种密切关联的妥帖与自在。彼此需要,又彼此独立。结尾时,安妮宝贝说,“生活的根基,是一颗自然的平常心。如同涓涓清流从心底淌过,来自我们与世间周遭的人与事和睦妥当相处的道理。它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是不那么确定的事。不剧烈,也不荣耀。如花期一期一会,活在当下。”在这种平淡素朴的叙述中,读者会明了自己的存在与周遭的联系,从而发现生命中的那点繁华锦簇。
她写读书感受。比如《选择》,由沈从文的《花花朵朵瓶瓶罐罐》联想到沈从文一生的选择。写着一些看似寻常的叙述,往往能够使读者探入作家的内心某个角落,从而感受写者的人生况味。比如《阅读》,写了好几位作家作品的阅读感受,她发现很多“写作者在年老时的作品会呈现出历经沧桑后的洗练、童真和淡然”。比如《清朗》是安妮宝贝阅读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留下的一段文字。她认为“有些人写字,总是目的不明。以文字搭舞台,展示野心勃勃的动机。有些人写字,是写给自己看,天真洁净。最根本的,依旧是坦然自处,先取悦自己的感受。”
不知为何,很喜欢《素年锦时》给我呈现的这个文字世界,安静,平淡,却又不失生命的欢悦……
文章评论
潜水人
你能出书了吗?让我这样看太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