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

原创作品

       说起童年,每个人都有终生难忘的经历和弥足珍贵的记忆,无论苦难或幸福,伴随我们成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已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生命之中。

    尽管所成长的那个年代,物质是那么的匮乏、生活是那么难以想象的的清贫和单调,既没有收录机、电视机、也没有电脑、互联网,甚至没有一辆杂牌的自行车和缝纫机,当然更没有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儿童玩具! 有一些农村生活的老年人直到死甚至没有见过汽车。

    然而,当时的人们在没有现代化机器的喧嚣声中、在没有唯利是图、追名逐利、在没有相互攀比、共同贫穷的社会氛围里,人们穷的心安理得,生活的平实而满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互信与真诚!除过因文化大革命派别之间的政治争斗引起的猜忌与不和外,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基本是稳定而淳朴的。没有官员的贪腐,鲜有民间的男盗女娼。

    要说有 ,唯有贫穷的人们对所谓的“大救星”毫无来由的无限忠诚和对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而发动的那场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的狂热投入。

    唯有对虚幻的海市蜃楼所谓的“共产主义”天堂的向往与憧憬和对万恶的资本主义以及旧社会的无比仇恨。那个时代人们毫无主见,盲目的追随和崇拜被神化了的、“永远正确”、”无比英明“的“伟大领袖 ” 。

    在“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的豪言壮语声中,贫穷的人们被鼓动的异想天开,不惜砸锅卖铁,试图用极其落后的原始手段冶钢炼铁,梦想一夜之间超过科技发达、国力强盛的英美帝国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最终以一场“劳民伤财”的荒唐闹剧而草草收场,为世人留下了永恒的笑柄。

                                            ­

    我出生的小县城就坐落在四面环山、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那时的县城,闭塞、落后。人口很少,大约区区万人。城市由当时被称做,南关、堂坡、后滩里、拐峁、哈该里(延川方言,意指下街里)井滩、关家沟、新建沟等几块区域组成。城市之小 由人们几句很形象的口头禅,便可见一斑。那就是“一声狗叫都能听到”“一泡尿转三圈”还有所谓的“东头一个屁,西面便咣当一声”。

    老延川的街道有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四周便是,国营食堂、国营副食门市、老汉门市等。往南走不远,便是一个下坡路、城门就建在将要下坡的地方,新华书店、南巷,就在城门的附近。往西直截上堂坡两侧是居民的窑洞和当时人委所在地的“大礼堂”。再往上走不远,上了台阶后,便到了“完小”。(今称小学)延川曾经八景中的一景“柳院书声”就指这里。往北走便是去拐峁的方向、沿途两侧的单位是文化馆、税务所、加工厂、邮电局、收杂货的经理部、县机械厂等。

    一条曾经清澈见底、并不宽阔的河流,如今漂浮、掺杂着现代人随意倾倒、抛撒的污水和生活垃圾穿城而过。河水浑浊并散发着臭气!

    这条小河是伴随我们嬉戏成长的生命之河!每当夜幕降临,整个河道里青蛙呱呱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犹如一场青蛙永不谢幕的大合唱!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种人与小生物和谐相处的情景,由于当地生活环境的恶化,如今已荡然无存!星转斗移、光阴似箭、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城的一切已物是人非。那一排排打上童年烙印的老旧房子,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的需要,而拆迁殆尽。那一个个曾经熟悉而鲜活的面庞,如今与我们已是阴阳两隔,令人唏嘘不已、感叹万分!  而唯一能聊以自慰的是,打我一出生,便相伴至今的几座山,没有丝毫改变,默默地忍受着千年风雨的侵蚀,依然倔强的矗立在县城的周围,见证着老城的古今兴衰。

  每当春天来临,荒秃秃的山坡,便披上了象征生命意义的绿色外衣!使得灰色而呆板的县城,立时生动起来,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城周围的山,当数飞机山最为有名!山上面有许多坐埋葬烈士的坟墓,简易的墓碑上面清晰的刻着烈士的姓氏、籍贯、职务以及殉难于何年何月的生平简介。每当清明节来临,小学生都被学校组织起来,手执花圈站在墓碑前,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宣誓和凭吊烈士!

    在备战备荒,时刻提防“苏修”反动派,扔炸弹的岁月里,当地政府号召居民在飞机山、“人委”土崖下、(现在的职业中学)“马家崖替”(方言,意指马家崖村)还有中学的半山腰,挖下了许多救生的防空洞。曾记得有好几次城里的居民在睡梦中被噹!噹!的报警钟声惊醒,遂,家家户户紧急疏散,扶老携幼,一窝蜂的涌向了防空洞。待到警报解除,才知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实地演习!后来,“苏修”反动派的炸弹没有扔下来,防空洞也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渐渐地被废弃和遗忘。但它却成了我们一群娃娃在里边探险、“藏丫猫”(方言意指捉迷藏)快乐游玩的场所!   ­

    我的父母一生中,共育有五个儿女,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三个姐姐先后在离县城不远的农村去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如今她们早已经为人母,有了自己的儿孙。她们象所有中国的父母一样,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自认为象蜡烛一样幸福的燃烧着,以期用所余的光和热照亮、温暖儿孙未来的前程和生活!

  那个年代的居民都是凭粮票、布证穿衣吃饭。粗糙而又散发着陈旧味道的“黄团长”伴腌酸菜,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一个月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斤白面,因为我们家人口多,父亲自然是肩负养家糊口的重任,加之,父亲一直患有胃病,母亲只好不顾儿女眼巴巴对白面馍馍垂涎三尺那渴望的眼神,狠着心让父亲一人食用,每当父亲吃饭时,我就心猿意马的坐在他的旁边,飘忽不定的眼神在盛放“两面馍馍”的盘子里扫来扫去,估摸着父亲吃完饭后能否有剩余,一旦父亲用筷子夹起最后一个馍馍的时候,我便失望而又死心塌地的啃起了我的“黄团长”如果有父亲吃剩的馍馍,等不到父亲从坑上下地,我便将盘子里面父亲吃剩的一个或半个馍馍一把抓在手里狼吞虎咽的吃进肚里。后来我才慢慢明白,盘子里的馍馍并不是父亲吃不完,而是有意省给我的。

  父亲的胃病是不能吃粗粮的,这会加重他的病情,而父亲就是我们这个家庭的全部,他如果跌倒对我们这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家庭那将会意味着什么?可是,在那个所谓的、老百姓过上了比资本主义、比万恶的旧社会要幸福千万倍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除了陈旧发霉的玉米面,还有什么可以令人果腹?

  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母亲做饭老是将玉米面做成窝窝头或者一片一片的,而不做成相对好吃的玉米黄(发糕)后来才慢慢明白母亲勤俭持家的良苦用心,窝窝头不好吃,自然就省粮,而玉米黄比较好吃自然也就费粮了。

  记得我与几个姐姐每晚睡觉的时候,总是饥饿难耐,在没有任何东西可吃的情况下,只好把腌酸菜用筷子夹起来放在碗里,用白开水冲着喝了下去 哄饱肚子后勉强入睡,待到深更半夜一泡尿尿得肚子空空,在饥肠辘辘的煎熬中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说起年俗我不得不说说食用油,也就是延川人习惯叫的“清油”那个年代更得凭票供应,家家户户平时舍不得吃,做饭炒菜就用桃仁、杏仁替代,每到临年腊月家家户户倾其所有,用一年积攒的油,炸软米“油糕”和黄米“油呼啦”。(有的地方叫油馍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割肉、做豆腐、黄酒(米酒)还有“黄米馍馍”(豆包)这些过年的食物做好后主人往往不顾自己和孩子的疲劳,趁着热赶紧让自己的孩子给近处的亲戚或者邻居送上一碗让他们品尝。由于各种过年的食物做得多,室内温度不适宜长时间保存,加之当时没有如今的冰箱,当地人就利用冬天寒冷的气候作天然的冰箱,将吃不完的肉和部分食物就挂在窑洞外面的墙上冷冻起来,而无须担心有梁上君子顺手牵羊。

    我与儿时伙伴延生的家就在一条街上(今大禹广场靠西处)。这条街往东走地势渐渐低了下来,街道上面铺着大块的石板,不平且狭窄,为了防水每家门口都修了台阶。

    一盏昏暗的路灯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人,无精打采的挂在了我们家街对面曾经是国营食堂职工宿舍的窑面上。

    我们两家房子挨着房子,就连台阶也在一个水平面上。每当逢集之日,进城赶集的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就连空气中都淡淡的弥漫着庄稼人那股特有的泥土馨香的味道,你听卖主那声嘶力竭的吆喝声在街道的各个角落不绝于耳。你再看城里家庭主妇买东西与卖家讨价还价的场景随处可见。好一派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盛世年景!

    此情此景,至今回忆起来令我激动不已!然而,令我最为感动的是进城赶集,那纯朴善良的百姓,千百年来,可怜的百姓是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的,更没有丰富多彩令他们心神愉悦的娱乐活动。而唯有民间原汁原味,土色土香的赶集上会,才是他(她)们不可多得的释放好心情,展现自我的机会,没有被边缘化的心态,满足了他们自我的参与感。因此,他们快乐而善意的微笑是那么的真诚与满足!这种真诚与满足在感染自己的同时又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每一次集会,任天色渐晚,但赶集的男女老少流连忘返,执着的仍然徜徉在街头闹市的人海之中。

    再往“哈该里”走(方言)就是一个丁字路口、路口的周围有老汉食堂、铁牛家、麻绳铺、田奋家。直走就是通往井滩、城墙的方向。井滩因有一口“天井”加之地域开阔而得名,是城里人闹秧歌、看戏、看电影、打篮球的场所。城墙是城里人看县河发大水的地方也是通往河里捞河柴、担水、洗衣服的必经之路。

    丁字路口往左拐,一侧是公社医院,马亚琴(琴琴)家就住在这里,她父母是医生。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件与她母亲有关的往事来。

    小时候我非常调皮,真是应了那句:“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一次跟人家打架,脑门被打烂了,我用手压着流血的伤口去包扎,结果她母亲故意逗我说,不给包!看你再儿不儿了?(方言调皮的意思)我赶紧说,我再也不儿了!才给我包扎了伤口!我的脑门至今都有那次打架留下的伤痕!

    琴琴家对面就是我最要好的两个穿开裆裤长大的儿时伙伴,一个是保平、另一个是竹林。这一对活宝也如同我和延生家,房连基,地连界。窑洞挨着窑洞,窑洞都有后门,她们两家的后院不远的地方就是公共厕所,她们无可避免的端着饭碗,就着茅房散发出来的臭味吃饭!这两个活宝都沾了茅房的光,一个被熏的个子长到了一米八几,一个被熏的如花似玉!难怪庄稼上了化肥后,就能茁壮成长!

   “哈该里”我还有一个伙伴,她的名字叫,黑女子,也有人叫她“黑不浪”她们就在竹林家的下院里居住。与黑女子家相邻的是小平家,再往下就是阳阳、全全家。

    记得有一次,我们五六个娃娃拥挤在他们炕上光着屁股睡觉,半夜、阳阳恶作剧偷偷的把我们几个的嘴巴和下面的小鸡鸡用墨汁、红水染成了,黑的和红的!第二天起来,互相看着被涂鸦了的怪模样,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倒!至今想起此事,都令人忍俊不禁!

    我在“哈该里”是出了名的“儿货”我个头虽小,但胆头子大!加之头脑灵活,鬼点子多,成了这条街无可争议、一呼百应的娃娃头。

    我们经常在老体育场、南关老公社的底滩里,和延生、保平、李民、栓加,随峰、小平、百平、随军、新明、等人分两拨人用土疙瘩和弹弓“打土仗”,游戏规则与真刀实枪打仗无异,哪一方先弃阵而逃,便为输家。

    另一个游戏就是在靠近老电影队的井滩“打瓦”,所谓的“打瓦”就是一组几个人,手拿形似两块扑克牌大小的薄石块,在很远处划一条线,将小石块立起来,由游戏的另一方投掷,如果打中了立起的小石块,便进入下一个环节。内容有,蹬打、罚、打老爷等。

    除此以上游戏而外,我们最爱玩的恐怕就是夏天的凫水、(游泳)冬天的滑冰了。我们游泳经常去的地方,就是老邮电局下面的“绿绿潭”该河道虽然河面不宽阔,水并不很深,但却十分的凶险!似乎冥冥之中有什么无形的的鬼神在掌控入河人的命运,每三年就是一个轮回劫年,必定要淹死一个人。多少年来,概莫能外、令人畏惧!

    另一个游泳的地方就是被称作延川八景,其中一景“石潭擂鼓”的“石枣卜潭”。该潭形似“荸荠”,荸荠的两翼是约十几丈高的悬崖、河道酷似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宽阔的河面在临近潭的入口处,陡然变窄,上下游的落差,致使平缓的河流突然加速,犹如一条翻滚的蟒蛇,协着如雷般的怒吼奔涌入潭!潭面宽阔且水深(据传十几米深)幽幽的水面,涟漪阵阵!临崖观之,煞是壮丽!无论喧嚣的白天、还是寂静的夜晚,水声隆隆,不绝于耳!

    然而,令人倾慕和感叹的不仅仅是“石枣卜潭”那鬼斧神工的壮丽景色,更是它一个神话般的美丽传说,给“石枣卜潭”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据传,“石枣卜潭”底部有一个无底石洞,水入、河便断流。下游百姓赖以生存的河断流后,由于连年干旱,无以灌溉,致使庄稼颗粒无收。为了活命,纷纷离家出走、流落异乡!伏羲得知后,遂命补天的女娲,将一头金马驹置于洞中,做为镇洞之宝!又将一只金葫芦,锯开为瓢、将其中的一只扣在了洞口。至此,河水便一泻千里,泽惠百姓!关于这个传说,老城的居民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然,也有本人在此的稍微演绎。

    要说有意思当数捉迷藏和顶拐拐的游戏了, 每当夜幕降临,一群群叽叽喳喳的娃娃聚在一起,­分成两拨人,以电线杆为老母,一拨人各自寻找自己的藏身之地,另一拨人分头去找藏起来的人,抢先抱到老母的人为嬴者,反之被逮到则为输家。

    假如说捉迷藏是一项充满激灵机智的游戏的话,那么,顶拐拐(有些地方称斗鸡)则是一种富含挑衅且具暴力的游戏。对阵双方以大小个和胖瘦搭配,力量对比基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顶拐拐”顾名思义就是用左右手抓住一条悬空而弯曲的腿脚做金鸡独立状,用膝关节猛烈撞击对方。游戏一旦开始,双方便捕捉战机,腾挪闪躲,跳跃进退的混战在一起。

    一群不谙世事的娃娃在充满乐趣的游玩中忘乎所以、乐此不疲。每天晚上总是要在受到父母责骂干涉下,一群不尽兴的孩子,才在万分不情愿的情况下,悻悻而归脱衣睡觉。那情景真像是一群正在野外尽兴撒欢的马儿羊儿,被主人强行关在了圈里,而又无可奈何!

    每当受到父母的这种以爱心扼杀自己儿女自由的举动时,我总是对他们充满了怨恨!幼小的心灵便萌生了一种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和对自由向往的强烈欲望!

    写至此,天以破晓,远处汽车喇叭刺耳嘈杂的鸣叫声和近处早起人们的脚步声,将我跨越时空的童年美梦无情的惊扰的无影无踪,敲打键盘的手无可奈何的戛然而止,我怅然若失,兴犹未尽!思绪不得不重又回到现实当中,我知道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直面的,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世俗生活又要开始。

     唉!谁让那个古时候叫什么“后羿”的射日偷懒还留下最后一个太阳呢?难道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不是那个叫“后羿”的酿成?难道他不是始作俑者吗?当然,话又说回来,世间的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后羿射日的偷懒,能有阳光普照万物的今天?能有沐浴阳光,人类繁衍生存的现在?能有阴阳两极、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当然更没有我这个人间凡夫在此悲悲戚戚、无病呻吟的童年回忆。

后记

    在多次同学的聚餐聚会的话题中,聊到了小时候的许多往事,无论男女都禁不住感叹一番,他们中有:王叶丛,杨竹林、樊雪珍、南华萍、赵延菊、邓竹琴、邓志卫、李保平等等。这些人当中唯缺少儿时伙伴马亚琴。

    老延川的女孩子中间有四大美人,一大二杆子,四大美人分别是:石梅花、南华萍、马亚琴、杨竹林。她们亭亭玉立 清纯俊俏。全然没有如今女人的描眉画眼,涂脂抹粉,真正是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曾经令多少男生为之倾倒和垂涎。一大二杆子便是我的表姐王叶丛,此女身高马大,可谓有万夫不当之勇,我与许多在校男同胞曾经被其驱使深受其害,见到她唯恐避之不及。在她的身上有侠肝义胆,当然更不乏儿女柔肠,否则,哪个男人吃了豹子胆敢娶她回家?但是,她乐观向上,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着实令人感动和佩服!对投身于公众活动,比如说扭秧歌,她的积极性和热情是空前高涨的,几乎每天早晨在大禹广场做领舞,与大家一道锻炼身体,她既是参与者,同时又是倡导者。广场的舞蹈已成为延川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去年七月底,我的那篇“厚着脸皮做一回护花使者”的日志发表之时,“童年往事”这篇日志已形成初稿,当时为什么没有发表,时至今日才出来,原因有二,其一童年往事牵扯面广,方方面面的事,形形色色的人,事无巨细,难以把握。展开写,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一篇又臭又长的文章,如果把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具体的写又揉合于一体,难免冗长,也难免让看者骂娘,限于时间又囿于篇幅,只能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涂抹出来。其二,同学中,尤其是穿开裆裤的儿时伙伴,当得知我要写童年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事的时候,兴奋异常,无不为之动容,均表示再有聚会一定把童年共同经历的趣事凑一凑,捋一捋以做素材。无奈的是,去年曾有几次交流的机会,终因众人太忙而未能磕碰出期望的火花。把曾经令人感动的热情和信誓旦旦的相约,终被当作一个无关痛痒的屁给放了。

    综上所述,便是这篇日志迟发的原因。但是,无论他们的人或者是与我共同经历的事情在与不在文章之内,有一点我深信不疑,那就是,我小时候经历的每一件事,就是他们小时候的缩影和真实写照“不幸的经历各有各的不幸,然幸福的经历则是相同的”。我深信仅凭这一点足以引起他(她)们与我感情上的共鸣!

    诚然,时光流逝,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那是人类无法逾越和抗拒的!然,唯有记忆能超越时空,创造奇迹,复活曾经逝去亲人的音容笑貌。也唯有记忆能再现曾经那荡然无存、令人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童年往事。

     最后, 愿此文能与所有曾经拥有苦难或幸福童年的人共享!衷心祝愿后人苦难不再苦难,幸福更加幸福!

 图片                                 

 


             
                
                 刘中中 
于2010年3月21日




                                               
  
    
                

文章评论

五叶花

[ft=,2,]我不想夸你有才,我只是对你有一种看法,我在什么地方把你给得罪了,你这个坏蛋不给我在网上美誉一番,还把我给写的没有一点好,你这样说的谁还敢和我交朋友,我给你说,我这辈子要是没有人要嫁不出去你就小心哦,我不会饶你的。哈哈哈我把文章转了,尽管你没有说我好话,美女们给你吃好的了吗?我下次也给你吃好的,甜甜你的嘴,让你也好美言我一番,坏蛋,你要小心噢。[/ft]

○o婚禮誡指

[ft=,2,] 刘公道啊。你写的真好,把一个当时只有几乎人家,有多少的儿时伙伴,记住的地方,[/ft] [ft=,2,]玩过的游戏,和每道风景记载的栩栩如生,,,,好得很。我转了。[/ft]

水与火

[ft=,2,]饿舅就是传说中的 刘太有才。[/ft]

水与火

[ft=,2,]舅舅最近杂个事么,不见你在网上活动了么?[/ft]

阳光女孩

[B][I][ft=,5,][ft=#cc3300,,][ft=,,楷体_gb2312]字里行间透出的质朴和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文笔的流畅,文风的洒脱,融合出一种飘逸和流动的美!温婉缠绵的音乐,更是融合出了一种的整体的美!欣赏加赞叹![em]e142[/em][em]e142[/em][em]e142[/em][/ft][/ft][/ft][/I][/B]

水仙花开

[ft=,2,]文采飞扬[em]e179[/em]怀旧的感觉真好![/ft]

不再沉默

无意间在你的空间看到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回想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你不愧是记者写的挺好了。可是不知为什么、心里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忧伤和心痛之感,也许是感觉自己已经老了而不再年轻惋惜吧!随手带走了。[em]e179[/em][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