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毕节
个人日记
我就先从家乡的四季说起吧。
春天,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万物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几声春雷过后,你瞧,一棵棵小树正冒出新牙,小草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的从土壤里冒出头来,贪婪的吮吸着新鲜空气,满眼好奇的观察着世间的一切,小鸟唧唧咋咋叫个不停,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夹杂着汪汪的狗吠声,还有我的小伙伴们放牧的歌声,大自然是伟大的,他无意间就给我演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演唱继续,音符还在到处飘飞......当然,最漂亮的那就是农家院了,忽如一夜春风来,桃花、李花、梨花遍地开,它们竞相争妍,蜜蜂、蝴蝶在花间嬉戏,飞舞,当然,在玩耍的同时,它们还不忘正业,乐此不疲的搬运花粉,我想这正是劳业结合的最高境界吧!一年之计在于春,田野里,农民们正忙着翻土种庄稼,在他们忙的不亦乐呼的身影下,一块块土地被换上了新纱,我想,今年的秋天,将又是一个大丰收的季节......
春天就在农民们忙碌的生活中过去了,接踵而至的变是夏天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田野里的庄稼(玉米,大豆......)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夏天也是一个雨水繁多的季节,它是庄稼迅速成长的季节,但也是杂草生长得最快的季节,农民们正忙着给庄稼施肥除草,咋一看,满山遍野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把除的那些鲜嫩的草装在背篼里,带回家给牲畜们一顿美味的大餐。除了这些,家乡的夏天更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你看,除了天空是蓝的,漫山遍野的都是葱葱茏茏、绿油油的一片,鸟在枝间欢快的歌唱 ,布谷鸟很勤奋的为农民们报时,溪水潺潺的流淌,余音缭缭......在这个季节里,最热闹的要数小鸟们了,因为这个季节是幼鸟们出巢时间,它们父母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它们却是躲在窝里,千呼万唤不出来,无奈它们只得去请帮手,于是乎,一场场热闹的画面正在这片土地上上演,有叼着虫子在窝边来回盘旋的,有在枝头不停鸣叫的......当然,在这个季节里最诱惑人的就是那挂在枝间又大又红的桃子和入口清甜的李子了,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身上散发着一丝丝金光,一股股香味儿足以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
一阵清风拂过,掀起了满地的落叶和尘埃,秋天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到来了。乘着清风,走在林间小路上,一片片落叶与我擦肩而过,甚是惬意,再看那空中飞舞着的树叶,它们忘情的飞舞着、翻滚着,似是要把它们生命终结时美好的瞬间展现给人们看,落叶归根,跳完这段舞,它们静静的躺在大地上,安详的睡着了。秋蝉在低声歌唱,小孩子们在田野里斗蛐蛐。乘着清风走过田野,一缕缕稻香迎面扑鼻而来,金秋之际,农民们怀着浓浓的喜悦,在田野间忙来忙去,嘹亮的歌声在田间回荡,路上,人们在路上遇到的时候,打招呼的第一句说的就是“某某,要去取包谷(玉米)啊?今年你家包谷大个不啊?”它也是老人们热聊的话题,“老鬼,你家今年干事(就是庄稼好,收获多)了好?年成好,包谷大个大个的,你家栽得羌多(就是种的土地很多),能打几单嘛?”诸如次类话题,百谈不厌。看着那一张张幸福的脸蛋,秋天笑了,也醉了!
冬天无疑是最无情的,它悄无声息的到来,当人们意识到的时候,它已经对大地进行了多次大扫荡。凛冽的狂风吹刮着整个大地,树子被它刮得丝丝作响,那些还残留在树枝上的在做着无力的挣扎,没多久,在它的狂轰乱炸、轮番扫射下,整片大地毫无生机,陷入一片死寂。没过多久,天空就飘起了雪花,漫天的雪花飘舞着,没多久,大地就变得白茫茫一片。小孩子们一大早起来,脸都没洗就冲进了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溜冰......玩得不亦乐呼。
当然,家乡的民族风情也是挺有趣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吧!
毕节元代建驿,明代设卫,清代置县,民国24年成为贵州省第四行政监察专员公署驻地,是一座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极为浓郁的城市。1934年贵州地下党组织的第一个党支部在毕节成立,1936年红军中的党组织在毕节组建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贵州抗日救国军”。1949年11月,毕节解放,贵州毕节专区专员公署驻毕节县城,1993年12月,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撤县设市。
毕节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全区2.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苗、回、仡佬、白族等多个民族共670多万人口。来这里旅游,不仅可以欣赏到如画的美景,更可领略浓浓的少数民族情。
大方彝族火把节 与火龙共舞
毕节,这儿崇山峻岭阻隔,自然环境封闭,孕育了浓郁多姿、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无数中外来宾。在彝家火把节上,合着乌蒙奔放欢快的拍子,尽情飞舞挥发火的热情、山的刚劲。走进彝家,啜饮彝家自酿的咂酒,领略表现人类产生的彝族摊戏??撮泰吉,仿佛置身原始部落的场景。在苗家的跳花场上,苗家女美如云霞的彩裙,造型古拙、简洁有力的芦笙雾,艺技奇特的“滚山珠”,令人陶醉。走进长角发苗的寨子,硕大的头饰、悲凉的三眼萧声,唤起我们对中华先民生活的记忆。走进“射弩之乡”,身披五彩披风的苗民,箭拔弩张,向你表演他们的神力和技艺,展示狩猎民族的遗风魅力。毕节各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习俗,组成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交融于乌蒙山林之中,神秘古朴,沉醉迷人。 |
跳跃的火焰映红了彝族男人的脸庞,人们唱着阿西里西,在火堆旁边牵手跳舞。火把节是世居在贵州高原上的彝族人世代相袭的古老节日,这是亲友相邀欢聚的节日,浓浓亲情全部化在了米酒中,仰头饮尽。一切,尽在不言中...
布摩在祭祀火神时高声念着:“上苍造化,人为大千之灵,大地厚德,火使人类繁衍,神圣的火种,电闪雷鸣。”“火把点燃后,邪恶即逃离,瘟疫不伤人。自从有了火,陶铜器始成,银铁随后生。火的威力大,科学发达后,奔上月球村。火是一家主,有利又有弊,时刻放在心。”祭文中显示了彝族人民对火的崇尚和膜拜,更显示出了彝族人民遵循大自然规律,勤劳勇敢,勇于创造的精神,还有那种对上苍,对自然的无比感恩之心。
火把节高潮部分——篝火晚会是在天空拉下厚重的帷幕之后开始的,火把被点燃的刹那,火苗“忽”地从柴堆里窜出来,火光冲天,火焰熊熊地燃烧了起来。人们在那时候开始沸腾了。于是大家在大火旁这里围一圈,那里围一圈地亲热得如一家人,手拉着手,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民族,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毕节彝乡的索玛花(杜鹃花),开在每年农历的二三月前后,漫山遍野,争芳斗艳,绚丽多彩。彝乡的姑娘们个个都像索玛花般美丽。花团簇拥的山上,如红霞映红了天边,又如燃烧的火焰火红而明亮,鼓荡起红遍山野的光彩。开幕式上表演的舞蹈《索玛花》,看上去就像舞动的一坡索玛花。彝族姑娘们翩翩起舞,轻盈的舞姿,衣襟临风而舞。她们是永不凋谢的索玛花。
花开百团,团团相拥,如这个团结的民族,火一样热情的民族。祭火,彝族人崇拜火,在火把节开幕仪式开始,就展示了彝族的祭祀火神的仪式。长唢呐、羊皮鼓和牛角号声响起,从大山顶上取下的“火种”被接来了,小伙子们围着火种手舞足蹈,一会儿走一会儿跑,好似在宣泄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快乐欣喜之情。
赶花场
每年农历2月15日,是大花、小花(苗族)的隆重节日——赶花场,又称跳花坡,而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六是大方县牛场苗族彝族乡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跳花节,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姑娘们在这天身着盛装,为节日增添异彩。跳花节是各种芦笙舞尽显风采的大舞台。
花场中间,栽着一棵“花树”整个活动程序都围绕“花树”进行。其实,花树无花,一般是一棵香樟树,传说是为了纪念被天神变成香樟树的苗族小伙。另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苗家在战斗中失败退到金沙江边,无桥可过,无船可渡,头领命砍来一棵大树横入江中,人马就从大树上过了金沙江。于是认为这棵树来代替这棵“神树”,称为“花树”。花树的选用特别讲究,一般要选枝叶繁茂的常青树木。
跳花开始时,花场及周围的山坡上已是人山人海。花场中心那棵硕大无比的花树上,插有数面红旗,点缀得花树极富节日气氛。苗家的族长们围花树席地而坐成圈,苗家芦笙歌舞手们,绕着花树如痴如醉地跳着芦笙舞,表演几圈几曲后,又让位给另一批新来的。
花场中,苗家姑娘们大红的头饰,鲜艳的花裙,男男女女身上的灿烂绚丽的花背,组成了一个花的世界。小伙子以“抢去”。花背被“抢”得的花背越多越荣耀。姑娘们把所有的花背口上,一件件地让她满意的小伙子“抢去”。花背被“抢”完,姑娘就觉得幸福和自豪,更有边人带花背“抢”走而以后再“补办手续”的。还有姑娘半推半就给“抢”。也就被硬抢了衣物等,但这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同意结婚而衣物都是必须退还的。
山坡上,进行激烈而风趣的山歌比赛,皆为情歌,或多有男女对唱,互吐爱意。聚集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为汉家青年男女,他们把花场衬托得更加热烈喜气,显示了各民族大团结。
威宁草海观鸟节
冬天飞来草海过冬的黑颈鹤,草海因此名扬。世界上孑遗的唯一的高原鹤类——黑颈鹤,每年都要在这里越冬。
草海草海静谧而安宁,荒凉而苍茫。站到的边上铅色的天空、灰褐的冻土、刺骨的寒风、阴沉的雾霭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冬天飞来草海过冬的黑颈鹤,草海因此名扬。世界上孑遗的唯一的高原鹤类——黑颈鹤,每年都要在这里越冬。草海的冬天,则是观赏黑颈鹤等300余种鸟类的最好季 |
大方杜鹃花节
每年的 4月20日左右,正是杜鹃花盛开季节,毕节地区大方县和黔西县交界的百里杜鹃花争相怒放,五彩斑斓。
百里杜鹃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试验区中部,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景区内呈新月状分布,是一片长50公里,宽3-5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故称“百里杜鹃”。目前,这片杜鹃林已查明的杜鹃品种占世界9个亚属中的6个,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天然杜鹃林,阳春三月,马缨杜鹃、团花杜鹃、露珠杜鹃、百合杜鹃,粉红杜鹃,白杜鹃等41个杜鹃品种竞相开放,姹紫嫣红,铺撒在百余里的山坡上,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浩大的景观阵容,狂野古朴,华美灵动,吸引着世界的眼球,震撼着游客的心灵。
回族的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神仙坡:纳雍民族风情博物馆
神仙坡是黔西北乌蒙高原上鲜活的民族风情聚居地,地处纳雍县和水城县交界处的新房乡,距离纳雍县城54公里。神仙坡就象一个聚宝盆,宽阔平坦的大坝被馒头似的小山坡圈着,山坡上绿草丛生,鸟语花香,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游乐场所。
神仙坡之所以如此令人流连往返,缘于它深刻的历史背景。传说古时候,在神仙坡脚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一对青年男女在一次对歌中互相倾吐爱慕之情,结成深厚感情。可是思想封建的父母极力反对他们的婚事,将他们各自禁闭。为了自由,他们冲破父母的重重枷锁。在父母的追赶下逃到了神仙坡的丛林之中,狠心的父母就放火烧坡,一对真心相爱的情侣就在火焰中化成一股青烟,飞上了蓝天,成了神仙。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对爱情挚着的勇敢精神,每年端午节就汇聚于此,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于是年复一年,神仙坡便成了山歌的海洋,游乐的天堂,青年男女聚会的情场。
一年一度的端午时节,神仙坡就会变得热闹非凡,大约有5万多人将不远万里汇聚于此。其中黔西北、黔东南、滇东北的少数民族就有不少,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赶到神仙坡来寻亲会友,会同纳雍县的苗、彝等少数民族同胞欢度佳节。这一天,跳芦笙舞、斗牛、赛马、对歌等各种活动方式,在神仙坡各展风采。瞧!所有人群中,最令人注目的要算穿着刺绣工艺精美、图案造型古朴自然、美观大方的苗族同胞和穿着织造精美、黑底花纹、镶有虎头等花边的彝族同胞、尤其是彩色艳丽的彝族马桶裙加之配戴的金银首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珠光宝气,令人羡慕不已。人们站满了神仙坡的各个山头,有的用高吭的歌声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有的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爱意,有的则用斗牛、赛马等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强壮、英武等等。听!远处山坡丛林中传来了嘹亮的对歌声。“妹要唱歌唱起来,哥在这边好安排。哥在这边安排好,一个一首唱起来”;“说到唱歌就唱歌,要唱河头对河腰。要唱葫芦漂下水,要唱石板水上漂”等。他们用这些脍炙人口的山歌来抒发心中的情爱,寻觅心上的情人。几个苗族同胞正在柔软的绿草坡上欢快的跳芦笙舞,他们边吹边跳,一会儿背对背,脚对脚;一会儿单腿蹲地边吹边跳;一会儿钻火圈翻个空心筋斗;一会儿五六个人手拿芦笙站在一个人的肩上,形成孔雀开屏状,令人叹为观止 。这种高难度的民间杂技运动,曾经多次出国表演,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欢迎,在这里边,你还可以看到富有民族特色的棍子舞——耍烟杆舞。他们手拿一根长约一米,用杜鹃花根茎雕成的烟杆,在烟斗上放入自己生产的烟叶,点上火,用嘴含着烟头,或蹲或站,或前或后的在山坡上将其烟杆舞来舞去,只见他们吞云吐雾,白雾将其裹在绿草丛中,形成锥状,可见他们耍艺之高,真是人间一绝。更让人感到刺激的要算彝族斗牛和赛马了。请看坝子中央,一头壮实的蛮牛,在主人的吆呵声中,绷直后腿,怒睁圆眼,死命的抵角,竭尽全力为主人争光,谁赢了就在牛头上戴一朵大红绸花,主人也将获得养牛专家的殊誉。在坝子边缘,黄泥沙土已被历史辗成人工天然跑道,身穿“查尔瓦”的彝族青年们各自驾驭“英雄结”的剽悍骏马,在跑道上群起飞驰、四蹄翻腾,竞相角逐,千万围观者欢声雷动,呐喊助威,扣人心弦,令人激动万分。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赛马英雄,谁就是姑娘们追求的心上人。
象这种热闹非凡的场面要延续到夜幕降临才逐渐停了下来,这时,人们也开始互相倾吐自己的衷肠,把事先准备好的上等土酒端出来,用大海碗或牛角斛斟满,互相敬“转转酒”,表达各自的敬佩之情。曾有诗赞曰:“树绿山高碧草欢,人颜直做彩云看。蹁跹笙舞风吹浪,骀荡情歌雨动兰,岁岁端阳连蒂藕,年年神祗恋青山。群山汹涌峰峦醉,民俗风骚动宇寰”。五月端午的神仙坡,不愧为纳雍县鲜活的民族风情游览胜地。
“滚山珠”的光辉史
滚山珠”芦笙舞流传于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一代苗乡。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宕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屡夺金奖,享誉中外。“滚山珠”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或时以头为足、或时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进行舞蹈技巧表演,被国家文化部领导赞为贵州高原明珠。
“滚山珠”原名为地龙滚荆,以叫滚地龙。苗语叫“子罗多”,是苗族芦笙舞中的一个优秀节目。
传说远古时期,苗族人民的祖先,在大迁徙途中,来到黑洋大箐。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通道,就有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让父老们胜利通过,到达黑洋大箐安家落户。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各地龙滚荆,再现当年这一群群苗族青年披荆斩棘,克服创业中种种艰难,使之代代相传。地龙滚荆以前动作比较单一,古朴稚拙,以再现当年年轻人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为主,一人数人均可表演。表演时用6支长约30厘米木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1.2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摆成圆圈代替镖头亦可,表演者必须手持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梭镖或水碗翻滚,碗中水不能倾泻,这样的表演难度极大。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步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动技巧,融汇到芦笙舞蹈中,不断改进完善。
“地龙滚荆”是在1983年的纳雍神仙坡被县文化局发现的,当年即派参加毕节地区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崭露头角。1984年,王景才7岁的弟弟王景全参加全国少年儿童业余歌剧幼儿木偶评比,一举夺下了全国一等奖。1988年,11岁的王景全在贵州省博物馆的组织下到北京参加贵州民族风情展演,使知名度越来越大。
而使这个舞蹈走向辉煌的是1989年,王景才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把原来仅限于1—3人表演的“地龙滚荆”发展为6—8人表演的团体舞蹈并更名为“滚山珠”,双飞雁、朝天蹬等高难度的动作再加上各种技巧的揉合,使得“滚山珠”几近完善。从此,“滚山珠”滚出了苗乡,滚上了京城,滚向了世界。
1989年12月,“滚山珠”受邀参加了广州举办的“羊城中华博览会”,以其粗犷豪放、高难惊险赢得了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被誉为“苗乡劈雳舞”,中央领导乔石、李瑞环等与“滚山珠”剧组演员握手祝贺。
1990年5月,“滚山珠”参加贵州省民族芦笙表演赛获特等奖。同年9月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载誉归来后,省文化厅授予纳雍县猪场乡“民族文化艺术乡”的荣誉称号。
1991年9月,“滚山珠”赴香港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同年10月随贵州代表团赴南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表演项目比赛中,“滚山珠”为贵州代表团夺得金牌。
1992年6月,该节目在国家文化部的率领下赴荷兰、比利时参加了“国际民间艺术节”,“滚山珠”民间原生艺术的无穷魅力让各国观众为之惊叹。在荷兰演出时,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激动得哭了起来,要求再演一遍,但太累了,王景才请国家文化部群众文化处徐精华处长转告歉意。
1993年6月,“滚山珠”又随国家民委组派的“中国民族艺术团”赴加拿大演出,这些来自乌蒙大山深处的苗族儿女被当地媒体誉为“第一流的艺术家”。
上面这些都是毕节有名的节日和习俗,除了这些,毕节的食物也很美味的,比如,小吃:臭豆干、糍粑豆干、麻辣土豆片、茅香粑、糕粑、大方黄粑、阁丫黄粑、糍粑等县城均可买到和品尝;餐饮:大方骟鸡豆腐、大方母鸡豆腐、大方天麻宴席、大方八碗席、沙坝豆干火锅、六龙豆干火锅、瓢井猪脚、特色家常菜等在县城各餐馆均可预订和品尝。
接下来我讲的自然是毕节风景了,毕节风光,千里绿荫,万里葱茏;天空蓝蓝,溪水潺潺;小桥流水似有意,鸟语花香真醉人。不慎踏入,忘返其中。
织金洞
织金洞距县城 22 公里, 织金洞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旅游洞穴第一名等桂冠。织金洞以规模宏大、景观独特、岩溶类型丰富著称于世,织金洞最鲜明的美,在于洞腔空间的宏大壮阔而富于变化,景观的壮丽雄浑、精致玲珑,空间与景观组合的疏密有致、精妙绝伦。洞中游览时而压抑时而兴奋时而舒坦时而紧张,身心常常处于一种震荡之中。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憾,让人一咏三叹。
织金洞自开放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乔石、李岚清、钱其琛、谷牧、田纪云等以及许多国际国内
文章评论
寒塘鹤影
好地方[em]e142[/em]
至尊宝
情切在家园,爱深绕父母。语多何曾繁,言密难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