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史铁生
个人日记
这些天一直在读史铁生的散文,总是有写下感受的冲动,可冲动是冲动,在脑子里总得想想写什么吧,今天想想,明天想想,再读读他的文章、再掩书想想,想来想去,总得有个动笔的时候吧!不动动笔记下来所思所想,这不就会在日日的匆匆中什么都烟消云散了吗?“得动笔了!”,在一天一天、一遍一遍的阅读与思考中,脑子里这个声音总在掩卷长思中,总在阅读的愉悦与思索中回荡。可真要动笔了,又觉得真需要有一种点上一支烟,在香烟的微醺和点点的温暖中调动起深沉而冷静的思维才肯下笔的感觉。
第一次读史铁生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候的日子总是觉得很轻盈,日子仿佛是伶伶俐俐的跳着走的。每天需要想的和做的都简单,每天就是上课不迟到,下课怎么玩儿。我们的专业书里是没有史铁生的,现在想来,读史铁生真是太偶然了。
那时候每周二要去大阶梯教室上一节马列主义,这种公共课是要好几个班在一起上的。于是,去晚了就存在没有好位置的风险。我认为的好位置就是不在前三排,前三排太前了,多显眼;也不再大后方,大后方太吵了,人们都不听课。就在三排以后十排以前的边上的座位最合我意。去晚了,这样的座位可就没了。一次,我们上大课,果真找不到合适的座位了,正踌躇间,看到专科一班的一位男生旁有两个位置,抱着试试看的心问他是否有人,竟然没人。我和同学就高兴“落座”。以后的周二我和那位男生也常遇到,因此就熟识了。专科一班的现当代文选和我们的不一样,因此我把他的书借来看。这本书里有好多我们没有选的文章,宗璞的、铁凝的,当然还有史铁生的。我最喜欢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了,第一次读简直就是被震撼了。怎么能写得那么深沉而又出人意料!我一遍一遍读,默读、朗读,甚至用边读边录音来表达自己的喜爱,恨不得把这篇小说全文背诵。
那时上文学概论,温文尔雅的冯永超老师让我们同学们自己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作品,几乎能背下《命若琴弦》的我毫不犹豫站在讲台上给大家复述起了这篇小说。并且那天的课上引发了一场大家对爱情、生命的热议,一节课不够,大家第二节再接着议。冯老师看着我们这群毛头小辈发表着青涩又单纯的观点只是笑而不语。那天我感到了推荐美文的畅快,也获得了一石激浪的自豪。
现在想想,那时没有什么阅历的我,只是单纯被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的一老一少,一前一后的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命运震撼,而对“生命”之内涵、之意义、之过程却没有什么思考。
短暂的与史铁生一文之会面后,再就没有了第二文。文选是借来的,总要还人家,当我依依不舍还书时,那位男生竟然不要他的书了,这么好的书,怎么就不要了。而他却是一副从文选中得不到任何享受和美感体验的惆怅表情。
2010年的最后一天,惊闻那位在轮椅上的作家,他离开轮椅,起身永远地走了。心里一阵悲痛。其实是一个不相干的人,可又怎么能说不相干,他的文章在记忆里,在经历里是永远都抹不去的印记。那个在轮椅上跋涉,却用平静的调子著文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慢读细品他的文字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不是白白写出来看的!都需要琢磨体会的!
2013年9月,新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一篇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我又是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品,在品读与思索中读出了教参上没有的东西,我欣喜地把自己的收获传授给了学生。但也许,也许不是也许,是一定,学生们不曾了解他们的语文老师是对史铁生其文、其人怀着怎样的一份敬重。这个“以生病为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的作家,在秋天,看到落叶,看到盛开的菊花已决心“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在此后,我又在学生们的图书角中欣喜地发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欣喜既有发现好书的高兴,又有自己对史铁生的敬重影响到学生的欣慰。拿上这本散文集,我又是一遍一遍读,对《我与地坛》的圈点勾画不亚于鲁迅的《孔乙己》。
史铁生是一个残疾人啊,一个二十岁上坐轮椅的人一定比天生下来就坐轮椅的人还要痛苦!可他的散文里看到愤怒、怨恨、不平了吗?他的文字呈现给我们的是平静、是温暖、是宽厚、是深思后的明亮、是思辨后的光辉。没有鲁迅的冷、郭沫若的燥,没有余秋雨的浓、季羡林的淡,有的是一个人对生命的负责,对生存价值的询问和实践,对个体生命壁垒的坚韧的挑战!贝多芬面对命运的打击是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的目光是坚毅甚至喷薄火焰的,写出的音乐是雄浑激越的。史铁生面对命运的打击纵然也有过暴怒无常,但在一本本书籍的慰藉中,在一日日与地坛的对话后,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生命,是的,“欣赏”本身就是接受,就是要在接受的基础上的发掘隐藏在深处的美!然而,接受又是镇静的、不慌不忙的、不怨天尤人的清醒的从命,没有强言不悔的不甘。可是,除了镇静,除了镇静还要“激动”啊!命定的局限永在啊!无力的双腿永远都站不起来了,肾脏也永远都不可能正常工作了,这一道一道的命定的局限就在眼前啊!镇静就已经很难了,还要“激动”?还要“激动”!还要在有机会时炫耀人类的不屈!还要创造生命的价值!还要谱写生命之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这大概就是生命的美丽与悲壮吧!悲壮组成了美丽,而又升华了美丽。因为是美丽,因为是镇静、因为是欣赏,所以史铁生没有“扼住命运咽喉”的对抗,有的是在命运混沌之点,片刻茫然之后的听从自己精神的描述和引导的清醒,是看到上帝为锤炼生命,布设下残酷的谜语后的思索,是明白了“丑女造就美人”“愚氓举出智者”“懦夫对照英雄”“众生度化佛祖”的了然。了解了这道残酷的谜语,因而史铁生的文字剥离了情绪的控制,增添了理性的光辉,没有“为赋新词”的扭捏,有的是源于心又流入心的真诚。是接受了现实的镇静,是欣赏过程的宽厚,是内心跋涉的思辨,是战胜绝境的从容!
啊!生命!这段从生到死的过程!这充斥着一生的巨大的迷!史铁生解开了迷,而我,虽然我知道谜底是什么,可我却总还是纠缠于谜面。面对谜面,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中领悟吧!在一篇一篇的引领下寻找吧!在一桩一桩的大事小情里实践吧!
第一次读史铁生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候的日子总是觉得很轻盈,日子仿佛是伶伶俐俐的跳着走的。每天需要想的和做的都简单,每天就是上课不迟到,下课怎么玩儿。我们的专业书里是没有史铁生的,现在想来,读史铁生真是太偶然了。
那时候每周二要去大阶梯教室上一节马列主义,这种公共课是要好几个班在一起上的。于是,去晚了就存在没有好位置的风险。我认为的好位置就是不在前三排,前三排太前了,多显眼;也不再大后方,大后方太吵了,人们都不听课。就在三排以后十排以前的边上的座位最合我意。去晚了,这样的座位可就没了。一次,我们上大课,果真找不到合适的座位了,正踌躇间,看到专科一班的一位男生旁有两个位置,抱着试试看的心问他是否有人,竟然没人。我和同学就高兴“落座”。以后的周二我和那位男生也常遇到,因此就熟识了。专科一班的现当代文选和我们的不一样,因此我把他的书借来看。这本书里有好多我们没有选的文章,宗璞的、铁凝的,当然还有史铁生的。我最喜欢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了,第一次读简直就是被震撼了。怎么能写得那么深沉而又出人意料!我一遍一遍读,默读、朗读,甚至用边读边录音来表达自己的喜爱,恨不得把这篇小说全文背诵。
那时上文学概论,温文尔雅的冯永超老师让我们同学们自己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作品,几乎能背下《命若琴弦》的我毫不犹豫站在讲台上给大家复述起了这篇小说。并且那天的课上引发了一场大家对爱情、生命的热议,一节课不够,大家第二节再接着议。冯老师看着我们这群毛头小辈发表着青涩又单纯的观点只是笑而不语。那天我感到了推荐美文的畅快,也获得了一石激浪的自豪。
现在想想,那时没有什么阅历的我,只是单纯被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的一老一少,一前一后的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命运震撼,而对“生命”之内涵、之意义、之过程却没有什么思考。
短暂的与史铁生一文之会面后,再就没有了第二文。文选是借来的,总要还人家,当我依依不舍还书时,那位男生竟然不要他的书了,这么好的书,怎么就不要了。而他却是一副从文选中得不到任何享受和美感体验的惆怅表情。
2010年的最后一天,惊闻那位在轮椅上的作家,他离开轮椅,起身永远地走了。心里一阵悲痛。其实是一个不相干的人,可又怎么能说不相干,他的文章在记忆里,在经历里是永远都抹不去的印记。那个在轮椅上跋涉,却用平静的调子著文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慢读细品他的文字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不是白白写出来看的!都需要琢磨体会的!
2013年9月,新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一篇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我又是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品,在品读与思索中读出了教参上没有的东西,我欣喜地把自己的收获传授给了学生。但也许,也许不是也许,是一定,学生们不曾了解他们的语文老师是对史铁生其文、其人怀着怎样的一份敬重。这个“以生病为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的作家,在秋天,看到落叶,看到盛开的菊花已决心“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在此后,我又在学生们的图书角中欣喜地发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欣喜既有发现好书的高兴,又有自己对史铁生的敬重影响到学生的欣慰。拿上这本散文集,我又是一遍一遍读,对《我与地坛》的圈点勾画不亚于鲁迅的《孔乙己》。
史铁生是一个残疾人啊,一个二十岁上坐轮椅的人一定比天生下来就坐轮椅的人还要痛苦!可他的散文里看到愤怒、怨恨、不平了吗?他的文字呈现给我们的是平静、是温暖、是宽厚、是深思后的明亮、是思辨后的光辉。没有鲁迅的冷、郭沫若的燥,没有余秋雨的浓、季羡林的淡,有的是一个人对生命的负责,对生存价值的询问和实践,对个体生命壁垒的坚韧的挑战!贝多芬面对命运的打击是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的目光是坚毅甚至喷薄火焰的,写出的音乐是雄浑激越的。史铁生面对命运的打击纵然也有过暴怒无常,但在一本本书籍的慰藉中,在一日日与地坛的对话后,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生命,是的,“欣赏”本身就是接受,就是要在接受的基础上的发掘隐藏在深处的美!然而,接受又是镇静的、不慌不忙的、不怨天尤人的清醒的从命,没有强言不悔的不甘。可是,除了镇静,除了镇静还要“激动”啊!命定的局限永在啊!无力的双腿永远都站不起来了,肾脏也永远都不可能正常工作了,这一道一道的命定的局限就在眼前啊!镇静就已经很难了,还要“激动”?还要“激动”!还要在有机会时炫耀人类的不屈!还要创造生命的价值!还要谱写生命之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这大概就是生命的美丽与悲壮吧!悲壮组成了美丽,而又升华了美丽。因为是美丽,因为是镇静、因为是欣赏,所以史铁生没有“扼住命运咽喉”的对抗,有的是在命运混沌之点,片刻茫然之后的听从自己精神的描述和引导的清醒,是看到上帝为锤炼生命,布设下残酷的谜语后的思索,是明白了“丑女造就美人”“愚氓举出智者”“懦夫对照英雄”“众生度化佛祖”的了然。了解了这道残酷的谜语,因而史铁生的文字剥离了情绪的控制,增添了理性的光辉,没有“为赋新词”的扭捏,有的是源于心又流入心的真诚。是接受了现实的镇静,是欣赏过程的宽厚,是内心跋涉的思辨,是战胜绝境的从容!
啊!生命!这段从生到死的过程!这充斥着一生的巨大的迷!史铁生解开了迷,而我,虽然我知道谜底是什么,可我却总还是纠缠于谜面。面对谜面,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中领悟吧!在一篇一篇的引领下寻找吧!在一桩一桩的大事小情里实践吧!
文章评论
文远
第一段减去70%的内容[em]e113[/em]
滢儿
[em]e179[/em]
jyw
你所写的这些事这些人我都还不知道,但我的生活依旧,还是那么的平淡,平淡中溢出的幸福却是真识的!
提拉米苏
每次看见你写读书的感悟 就在心里也默默生出了我也要多读书的念头
率兵守正
@{uin:2205916198,nick:创世纪,who:1,auto:1}美美哒[em]e12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