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舅
个人日记
两个舅舅中我和大舅的感情至深,因为小的时候大舅总是特别宠着我、呵护着我,本来他自己有十一个、近 一个班的子女在消耗着物质,可是我每次去他都悄悄的把好吃的准备好,走的时候还要带回许多。而我也特别喜欢他那高大的身躯和那雷打不动的性格,他居然能把人民公社交给的 ‘ 护林员 ’ 职责发挥的淋漓尽致,把山坡上占地理优势的家当成了 ‘ 哨所 ‘ ,倔强的不肯放过一个 ‘ 滥砍盗伐 ’ 的坏人,可是为村民摆渡却不辞辛苦、任劳任怨,闹得在村子里小学当校长的二女婿称他是‘布尔什维克’。
大舅的形象简直就是罗中立油画 ‘ 父亲 ’ 的原型,他的脸上刻着岁月的沧桑、承载着中国农民的 ‘ 厚德载物 ’ 。他的前半生坎坷多难,十六岁就被日本鬼子抓去下井采煤、在阴冷潮湿的巷道中没黑天白日的挣扎着。所谓的 ’ 巷道 ’ 每次只能爬过一人用 ‘ 箩筐 ’ 把煤用最原始的方法拖到井上,还要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如果坚持不住就是皮鞭和死神降临的时刻。大舅凭着天生强壮的身体顽强的支撑着、饿了就抓 ‘ 老鼠 ’ 和 ‘蛇来充饥、渴了就喝带泥浆的水,眼看着身边的伙伴一个个被拖走,又一批批的补上。一次、大舅得了严重的湿疹、浑身发烧奇痒难耐,他强忍着一次次的晕厥偷偷的用家里送来的唯一的宝贝 ‘ 大蒜 ’ 拼命地在身上涂抹,不知诶过了多少日子,终于度过了 ‘ 鬼门关 ’ 创造了生命奇迹。
解放后、大舅的茅屋周围的开阔地成为了自留地,在 ‘ 合作社 ’ 也有了自己的土地,温饱的生活娶妻生子、勤劳的耕作养育了子孙满堂。在这个姐多弟少的大家庭中,我不知不觉融入到了里面,我的眼里姐妹们个个性格开朗、朴实能干。为多创造些收入,农闲的时候在大舅的带领下,採蘑菇、山菜,割杏条编出大小不同的 ‘ 筐 ’ 、割辣木条编出圆圆的 ‘ 土蓝 ’ 拿到 ‘ 市场 ’ 上去卖。大舅那双粗大的手编起筐来如 ‘ 穿针引线 ’ 又快又好,而八姐妹也不甘示弱、各显其能,有时兴起编出几个大大的葫芦型堥子到小河边去邬鱼、为农家的餐桌上添上一道绝美的 ‘ 酱河鱼 ’ ;有时用 ‘ 秸杆 ’ 穿出一个个、大大小小圆圆的包饺子用的 ’ 盖帘;细心的姐妹用一双灵巧的手、还能用桔杆皮编出形状各异、更精美的 ‘ 蝈蝈笼 ’ ,这是最受小辈们欢迎的------ 。
六十年代末,家境逐渐富足,他们开始筹备翻盖新房了。姐妹中数五姐最有办事能力,她负责跑外,安排运输备料、砍房架、做门窗、找泥水匠。在山坡上建房最大的困难就是砖瓦、基石都得用 ‘ 汽车 ’ 运到房子上面的 ‘ 盘山路 ’ 上,然后在一点点的拖到 ‘ 现场 ’ 就是这样他们共同付出了几个月的艰辛努力,终于、建成了三间宽敞明亮的 ‘ 大瓦房 ’ ,上房架那天大舅 ‘ 醉了 ’ 。
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大舅家的院子里望着眼前空明的江湾,黛色的 ‘ 伏龙山 ’ 脉显得深沉而凝重,山脚下偶尔传来几声 ‘ 蛙鸣悠扬 ’ ,月光下泛白的江水仿佛在娓娓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
屋内灯火通明,晚饭后、舅母总是 盘腿坐在东屋的大炕中间,坐在周围的一般都是嫁出去而又恋家的闺女,手里做着针线活,聊着说不完的话题---张长李短、柴米油盐------ 。‘ 炕沿 ’ 上、地中间散落着年轻和年幼的,有的看起来年龄差不多却辈分不同。当七十年代的流行乐在立体声收录机里亢奋的播出时,大家就不约而同的扭动着并不优美却很卖力的腰肢跳了起来,有时还要高歌一曲------ 。这时的大舅默默的坐在角落,把这 ‘ 舞台 ’ 给了我们。
跳累了,唠困了就在大炕上随便找个地方倒头大睡。不知过了多久,恍惚间听到几声鸡鸣声在山间回荡------ ,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摇晃着走出早已敞开的屋门,放眼望去,晨曦洒满山岗,清爽的空气顿时消去了我睡意许多。
各种鸟儿在树梢喳喳的歌颂着春天,‘ 山里红 ’ 树下懂事的大黑狗在摇头摆尾地向我示好,我先和它疯上一阵子,紧忙又跟在去担水做饭的大舅屁股后面,走下院子顺着暗流涌动的小溪、通过曲径通幽枝繁叶茂的小径、不一会就来到了泉水的源头,不等大舅用 ‘ 水瓢往桶里舀水,我便抢先用双手捧起一泓清冽甘甜的泉水一饮而尽,这时水洼里白色透明的小虾行动迅猛、动作飘逸、不断地变换着位置,是我惊醒了它们 ’ 水晶宫 ‘ 中的梦境------ 。
这是我一生中喝的最好的水;这是我生命中看到的最美、最动人的景象!
此时、山坡上的娘舅家别有一番景象,劈柴做饭、又见炊烟袅袅----大人们在在忙碌着准备下地干活;学生们在梳洗准备着吃过早饭到这几公里外的村子里读书认字。新的一天,新的希望就这样开始了----- 。
这里是我心灵的净土;这里是我理想的乐园;这里的亲情给我留下无限的眷恋,同时我也给他们带去快乐许多---小学时期每次来这里都要带上画具给他们画像,他们总是支持我的,而我也毫不客气的抓住她们并不鲜艳的特征。记得一次把住在 ’ 渡口 ‘ 后山上的一个叫 ’ 八怪 ‘ 的邻居画的比本人还要怪,可是他们并不怪我,谁叫他们认为我是天才呢。
等我玩够了准备回家了【因为这时期我的时间很多,上学可以随便的 ‘ 戒掉 ’ 不喜欢的科目,在课堂上胡乱画 些什么,自由散漫的同时也失去许多】第二天一早,五姐便拎起一个大大的 ‘ 土蓝 ’ 在后山坡的 ‘ 榛柴棵子里时隐时现,不多时就採回了满满的一筐鲜嫩的、绿油油的 ‘ 蕨菜 ’ 。吃过早饭,她又换上艳丽的衣服带上我和山野菜爬上房东头的山坡来到 ‘ 盘山路 ’ 上等待着顺路的 ‘ 大汽车 ’ 。我心存感激、知道她是在为我节省这 ‘ 一块五毛钱 ’ 的 ‘ 火车票 ’ 钱。目标终于出现,她熟练的举起早已准备好了的红色塑封的 ‘ 毛主席语录 ’ 向着来车挥动着,司机就会心领神会、欣然停车,这时我便从树后闪了出来,动作有些笨拙的爬上了高大的 ‘ 解放 ’ 汽车,司机只能无语的带上我,这时、我心中略过一丝侥幸、还有一点点的愧疚---- 。
时光在悄然流逝,等到我工作和下岗东奔西走的时候来娘舅家的次数却少了许多,可是每年他过生日我都要过江祝寿的。大舅的生日是农历的七月二十六,这时的山坡,田埂上到处山花浪漫,房前屋后各种的果树藤蔓郁郁葱葱,不同颜色的硕果累累,簇拥着热闹的农家院落。错落在院子中的酒席摆满了八姐用大铁锅做出的各种农家风味菜,不管女儿们用什么方式【有时请乐队、录像、秧歌、二人转】他老人家都积极配合的,而他最喜欢的还是女儿们沙哑的唱腔和树荫下女婿们猜拳豪饮的场面,阵阵欢歌笑语散播在这山水之间------
这档口每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兴致勃勃的搬出一箱用女儿女婿们平时给他的零用钱买来的 ‘小人书 ’,如数家珍地为我讲里面的故事---- 小兵张嘎 、鸡毛信 、杨门女将、有声有色。我知道大舅生在乱世,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一天书,这是凭着记忆和长期 ‘ 看图说话 ’ 的结果,我这总是能创造奇迹的娘舅后来又把三女儿送的 ‘ 随身听 ’ 发挥到了极致 。
舅母去世后本来沉默的大舅更加寡言,整天坐在院子的一角的凉棚下望着眼前一生没有离开过的江湾,真是有种 ’ 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感怀。每当此时看着身躯弯了下来、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大舅,总是有种冲动、想用画笔刻画出他那典型的形象,而现在也只能用手中的拙笔你补一下缺憾吧!因为、大舅去年走了,走的很安静。

二零一五年 端午节 写于通化 续【外婆桥】
大舅的形象简直就是罗中立油画 ‘ 父亲 ’ 的原型,他的脸上刻着岁月的沧桑、承载着中国农民的 ‘ 厚德载物 ’ 。他的前半生坎坷多难,十六岁就被日本鬼子抓去下井采煤、在阴冷潮湿的巷道中没黑天白日的挣扎着。所谓的 ’ 巷道 ’ 每次只能爬过一人用 ‘ 箩筐 ’ 把煤用最原始的方法拖到井上,还要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如果坚持不住就是皮鞭和死神降临的时刻。大舅凭着天生强壮的身体顽强的支撑着、饿了就抓 ‘ 老鼠 ’ 和 ‘蛇来充饥、渴了就喝带泥浆的水,眼看着身边的伙伴一个个被拖走,又一批批的补上。一次、大舅得了严重的湿疹、浑身发烧奇痒难耐,他强忍着一次次的晕厥偷偷的用家里送来的唯一的宝贝 ‘ 大蒜 ’ 拼命地在身上涂抹,不知诶过了多少日子,终于度过了 ‘ 鬼门关 ’ 创造了生命奇迹。
解放后、大舅的茅屋周围的开阔地成为了自留地,在 ‘ 合作社 ’ 也有了自己的土地,温饱的生活娶妻生子、勤劳的耕作养育了子孙满堂。在这个姐多弟少的大家庭中,我不知不觉融入到了里面,我的眼里姐妹们个个性格开朗、朴实能干。为多创造些收入,农闲的时候在大舅的带领下,採蘑菇、山菜,割杏条编出大小不同的 ‘ 筐 ’ 、割辣木条编出圆圆的 ‘ 土蓝 ’ 拿到 ‘ 市场 ’ 上去卖。大舅那双粗大的手编起筐来如 ‘ 穿针引线 ’ 又快又好,而八姐妹也不甘示弱、各显其能,有时兴起编出几个大大的葫芦型堥子到小河边去邬鱼、为农家的餐桌上添上一道绝美的 ‘ 酱河鱼 ’ ;有时用 ‘ 秸杆 ’ 穿出一个个、大大小小圆圆的包饺子用的 ’ 盖帘;细心的姐妹用一双灵巧的手、还能用桔杆皮编出形状各异、更精美的 ‘ 蝈蝈笼 ’ ,这是最受小辈们欢迎的------ 。
六十年代末,家境逐渐富足,他们开始筹备翻盖新房了。姐妹中数五姐最有办事能力,她负责跑外,安排运输备料、砍房架、做门窗、找泥水匠。在山坡上建房最大的困难就是砖瓦、基石都得用 ‘ 汽车 ’ 运到房子上面的 ‘ 盘山路 ’ 上,然后在一点点的拖到 ‘ 现场 ’ 就是这样他们共同付出了几个月的艰辛努力,终于、建成了三间宽敞明亮的 ‘ 大瓦房 ’ ,上房架那天大舅 ‘ 醉了 ’ 。
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大舅家的院子里望着眼前空明的江湾,黛色的 ‘ 伏龙山 ’ 脉显得深沉而凝重,山脚下偶尔传来几声 ‘ 蛙鸣悠扬 ’ ,月光下泛白的江水仿佛在娓娓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
屋内灯火通明,晚饭后、舅母总是 盘腿坐在东屋的大炕中间,坐在周围的一般都是嫁出去而又恋家的闺女,手里做着针线活,聊着说不完的话题---张长李短、柴米油盐------ 。‘ 炕沿 ’ 上、地中间散落着年轻和年幼的,有的看起来年龄差不多却辈分不同。当七十年代的流行乐在立体声收录机里亢奋的播出时,大家就不约而同的扭动着并不优美却很卖力的腰肢跳了起来,有时还要高歌一曲------ 。这时的大舅默默的坐在角落,把这 ‘ 舞台 ’ 给了我们。
跳累了,唠困了就在大炕上随便找个地方倒头大睡。不知过了多久,恍惚间听到几声鸡鸣声在山间回荡------ ,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摇晃着走出早已敞开的屋门,放眼望去,晨曦洒满山岗,清爽的空气顿时消去了我睡意许多。
各种鸟儿在树梢喳喳的歌颂着春天,‘ 山里红 ’ 树下懂事的大黑狗在摇头摆尾地向我示好,我先和它疯上一阵子,紧忙又跟在去担水做饭的大舅屁股后面,走下院子顺着暗流涌动的小溪、通过曲径通幽枝繁叶茂的小径、不一会就来到了泉水的源头,不等大舅用 ‘ 水瓢往桶里舀水,我便抢先用双手捧起一泓清冽甘甜的泉水一饮而尽,这时水洼里白色透明的小虾行动迅猛、动作飘逸、不断地变换着位置,是我惊醒了它们 ’ 水晶宫 ‘ 中的梦境------ 。
这是我一生中喝的最好的水;这是我生命中看到的最美、最动人的景象!
此时、山坡上的娘舅家别有一番景象,劈柴做饭、又见炊烟袅袅----大人们在在忙碌着准备下地干活;学生们在梳洗准备着吃过早饭到这几公里外的村子里读书认字。新的一天,新的希望就这样开始了----- 。
这里是我心灵的净土;这里是我理想的乐园;这里的亲情给我留下无限的眷恋,同时我也给他们带去快乐许多---小学时期每次来这里都要带上画具给他们画像,他们总是支持我的,而我也毫不客气的抓住她们并不鲜艳的特征。记得一次把住在 ’ 渡口 ‘ 后山上的一个叫 ’ 八怪 ‘ 的邻居画的比本人还要怪,可是他们并不怪我,谁叫他们认为我是天才呢。
等我玩够了准备回家了【因为这时期我的时间很多,上学可以随便的 ‘ 戒掉 ’ 不喜欢的科目,在课堂上胡乱画 些什么,自由散漫的同时也失去许多】第二天一早,五姐便拎起一个大大的 ‘ 土蓝 ’ 在后山坡的 ‘ 榛柴棵子里时隐时现,不多时就採回了满满的一筐鲜嫩的、绿油油的 ‘ 蕨菜 ’ 。吃过早饭,她又换上艳丽的衣服带上我和山野菜爬上房东头的山坡来到 ‘ 盘山路 ’ 上等待着顺路的 ‘ 大汽车 ’ 。我心存感激、知道她是在为我节省这 ‘ 一块五毛钱 ’ 的 ‘ 火车票 ’ 钱。目标终于出现,她熟练的举起早已准备好了的红色塑封的 ‘ 毛主席语录 ’ 向着来车挥动着,司机就会心领神会、欣然停车,这时我便从树后闪了出来,动作有些笨拙的爬上了高大的 ‘ 解放 ’ 汽车,司机只能无语的带上我,这时、我心中略过一丝侥幸、还有一点点的愧疚---- 。
时光在悄然流逝,等到我工作和下岗东奔西走的时候来娘舅家的次数却少了许多,可是每年他过生日我都要过江祝寿的。大舅的生日是农历的七月二十六,这时的山坡,田埂上到处山花浪漫,房前屋后各种的果树藤蔓郁郁葱葱,不同颜色的硕果累累,簇拥着热闹的农家院落。错落在院子中的酒席摆满了八姐用大铁锅做出的各种农家风味菜,不管女儿们用什么方式【有时请乐队、录像、秧歌、二人转】他老人家都积极配合的,而他最喜欢的还是女儿们沙哑的唱腔和树荫下女婿们猜拳豪饮的场面,阵阵欢歌笑语散播在这山水之间------
这档口每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兴致勃勃的搬出一箱用女儿女婿们平时给他的零用钱买来的 ‘小人书 ’,如数家珍地为我讲里面的故事---- 小兵张嘎 、鸡毛信 、杨门女将、有声有色。我知道大舅生在乱世,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一天书,这是凭着记忆和长期 ‘ 看图说话 ’ 的结果,我这总是能创造奇迹的娘舅后来又把三女儿送的 ‘ 随身听 ’ 发挥到了极致 。
舅母去世后本来沉默的大舅更加寡言,整天坐在院子的一角的凉棚下望着眼前一生没有离开过的江湾,真是有种 ’ 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感怀。每当此时看着身躯弯了下来、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大舅,总是有种冲动、想用画笔刻画出他那典型的形象,而现在也只能用手中的拙笔你补一下缺憾吧!因为、大舅去年走了,走的很安静。
二零一五年 端午节 写于通化 续【外婆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