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锡良:美国年轻人为什么令人羡慕

个人日记

这几天遇到一帮从美国留学学成回国的年轻人,他们很年轻,大多不到三十岁,有的才二十出头,但是回国创业的时候投入的资金动辄上亿美元。我感觉十分不理解的是,你们一直在学校里读书,也没有怎么接触社会,怎么一个项目动辄就上亿美元的投入呢?

交谈之后才知道,美国是一个机会均等,从来不愁资金,而只愁有价值的发明创造与很好的创意那样的项目,如果你有发明专利与前景远大的项目,一定会有基金会的资金追上你,而不是你一边发明创造,一边还要四处找钱来做项目。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美国有不同的基金四万多个,无论哪个领域,只要是有前景,有价值的,都会有基金来投你。在美国,资金是追着创造智慧来的。那些发明创造,那些创造性的项目,都是他们追逐的对象,有些巨额资金专门去寻找这些人与这样的项目,风险虽然很大,但是,一旦做成就是类似于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改变世界的创举。

说话之间,李老师的儿子也研究出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出来之后,有基金会愿意出一千万美元来购买这个项目,然而,他儿子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坚持自己来开发,许多资金找上门来,还得细细鉴别这些资金来源的信誉与合作的可靠程度。这种情况与中国大陆的年轻人所遇到的情况大不相同。大陆的年轻人毕业之后最理想的去处还是政府部门当公务员,然而,在美国但凡有志向,有创造能力的年轻人,常常是打拼在市场里,那才是最具有价值的人生,而且也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方式。

我也曾经遇到过不少在美国长期生活过的华人,他们中有成功人士,也有不那么成功的人,甚至还有不少是相当失败的人,然而无论哪种人,他们觉得美国是公平的,给予了他们机会,无论现在的状况怎样,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自己也尽了力,没有什么抱憾的。当然也有个别抱怨美国其实并不自由,除了言论自由之外,开车不能闯红灯,遇到了麻烦不能够通过熟人打点通关,一切都讲法律,动辄上法庭,非常麻烦。然而,这种抱怨其实正好说明了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去美国生活是行不通的。前不久中国的留学生暴打、虐待自己的同学事件,触犯法律,父母企图用贿赂证人的方式减轻罪刑,结果反而使自己再次陷入牢狱之灾。

其实正是美国的这种铁面无私的法治制度,使得人们有了安全感,也不用太分心太多的事情。中国人因为是人情社会,人治社会,使得中国人必须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时间精力,以及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去应对人生中的许多事情,比如孩子读书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养老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等,所以普遍活得非常艰难。诸事求人,完全靠个人的生存技巧,个人的聪明智慧,能不累吗?中国人大多不能够集中足够的时间精力与聪明才智去聚焦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做出一番成就来,美国式的天才,在中国常常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没有法治制度的保障,许多应该有的福利与保障条件都会与他无缘。最后还会被当成疯子送到精神病院。一个良好的法治秩序,其实是让整个社会的人活得轻松愉快。

一个靠个人生存技巧与生活智慧去赢得生存资料的社会,其实最后都是生活在争先恐后的恐惧之中,那些聪明智慧最后不过是零和博弈游戏而已。你通过钻营获得的好处,在另一处可能被他人通过钻营占去了。利益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今天是你的,明天是他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美国还是儿童乐园与青少年的天堂,在那里一切都要为儿童让路,给青少年创造成长的环境。儿童快乐,并且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青少年想读书,也不会因为家庭境况不佳而辍学。父母不会成为青少年儿童成长的障碍,美国家庭里没有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不存在什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问题。而中国人世代都被孝道捆绑在一起,互相束缚,动弹不得。

美国人对人老之后的事情似乎就不太关心了。因为人老了,总是走向死亡,那是上帝要关心的事情,作为人世,他们最重要的就是关心儿童与青年人。这样的思路是对的。因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显然不是老年的时候,而是儿童、青少年的时候,然后是壮年的时候。人的一生当及时行乐,及时践行梦想才对。人一生不同的阶段,对世界的幸福快乐体验也是不同的。儿童体验快乐,青年体验幸福,壮年则体验事业的成就感,老年的时候体验人生的深沉与宁静,这个时候病痛常常也跟随而来,占有太多的社会资源财富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处,既不会再有创造发明,也不能够再创业,还不能够用来个人享受。

所以,人老之后,那些钱财捐的捐,赠的赠,通过基金会再次回归社会,富人只是替上帝保管财富而已。所以,美国很难有什么富二代。即使父母有钱,作为儿女,要获得富裕的生活,赢得社会的尊重,还得自己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自己规划,自己打拼,自己享受,过一种完全自我的人生,这才是幸福快乐的一生。还因为有选举制度,因此,在美国官二代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官员的孩子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从政,父子总统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选票决定人的去留,没有人说你是因为父母的关系才有了今天的位置。只有在美国这样的社会,才有资格说个人才能之外的那些父母家庭的资源等于零。

中国儒家文化名义上尊老爱幼,其实常常所谓的尊老,不过是“某老”,而不是“老某”,“某老”是社会名流,是退下来的权贵与富人,这样的人老了,在中国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也就是说“有福、有禄”是先决条件,“寿”才得值得称道的。而“老某”只是老屌丝,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不要说被人尊重,能够活着就不错了。说白了中国人尊的不是老,而是权势与财富。爱幼,更是不可能,有权有势的人家的孩子是百倍宠爱,穷人家的孩子只是草芥一根。年轻人总是遭受压抑,小小的媳妇熬成了婆才会有出头之日,然而,最有精力,最有创造热情的美好时光已经过去了。等到熬出来了,这些曾经的年轻人,又照着前面老人的法子再去压迫比自己年轻的人。梁启超先生当年著文《少年中国说》,呼吁:“少年强则国强”,正是基于这样的中国社会下的切肤之痛与肺腑之言。然而,今日中国仍然尊孔崇儒,目的还是要一代压迫着一代,代代相传着一种纠结的人生,所谓忠孝,正是害死中国人的毒药。
作者:许锡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