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悔之:在“被人均”面前,想死的念头都有

个人日记

大糊涂 【李悔之:在“被人均“面前,想死的念头都有】
.
从“平均工资”谈起:
2012年4月初,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人均月收入做了最新统计。其中,中国员工月平均工资为656美元,约合人民币4134元,列所调查72个国家和地区的第57位。不够平均水平的一半。但该数字引发热议,网民纷纷惊呼“拖祖国后腿”了。
如此低的收入之所以仍起网民惊呼,是因为当今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较太轻,企业利润低得可怜。除了国营垄断企业员工外,绝大多数工人、员工的工资仍然在2000元-3000元之间。有些甚至更低。
其实,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还是靠谱的。只是他们将占人口比例大多数、普遍收入在2000元-3000的低层员工、工人,与人均年收入动辄十几万、二十多万垄断企业员工能搞“平均”了。
收入在2000元-3000的低层员工、工人,与人均年收入动辄十几万、二十多万垄断企业员工能搞“平均”吗?
然而,为了营造大平盛世大好氛围的需要,近年,中国一些著名大学、机构和主流媒体频频曝出一串串极是喜舞革命斗志的“人均”或“平均”喜讯:
2012年5月14日,西南财经大学和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
2012年5月14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出台《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报告称:中国城市家庭的平均资产为247.6万元,总体上反映了城市家庭拥有较大的财富,但中等水平仅为40.5万元,表明仅有50%的城市家庭的财产多于40.5万。
2012年8月5日,北京大学发布由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调查显示,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2011年全国家庭的平均总支出为3.8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5710元。
2013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出国家旅游局文章,声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公共假期已有115天,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解决了‘有钱’、‘有闲’的问题之后,我国旅游业开始全面增长,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7月14日,新华网刊出“我国人民币存款突破百万亿”、“中国人均存款77623元”新闻后,瞬间成为主国内外媒体热议的话题。后来,有媒体指正:“人均存款77623元算错了,实际是3.27万元”。但,这仍是一个极为鼓舞人心的大好消息——曾任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先生认为:“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且就大国经济而言历史上不曾有过先例。”
昨天,还在各大门户网站看到几条人均存款的新闻:
《长江商报》报道:截至2013年6月底,武汉地区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额5.0500元,高出全国水平。
《中金在线》新闻报道:近期不少县市成立了“中国梦办公室”的四川省形势更加喜人:人均存款为5.62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温州都市报》报道:温州人均存款比平均值高一万多。
还有更多“幸福指数”新闻,篇幅所限,不再例举。
住房拥有率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家庭的平均总支出为3.8万元;人均荐款3.27万元;公共假期115天……十三亿中国人俨然如《人民日报》所言:中国人解决了“有钱”、“有闲”的问题之后,也要学美帝欧洲日本人那样,一到周末便举家出去旅游逛世界了。
“平均中国”、“人均中国”,俨然“天天都是好日子”了!五十年前“超英赶美”的伟大理想俨然实现了。
看到上述一串串“幸福指数”,咱就痛恨自己当初为何不投胎在美国与比尔·盖茨、华伦·巴菲特作邻居,或投胎在香港与李嘉诚、李兆基作邻居——如果这样的话,遇上中国学术机构或主流媒体人员上门调查,存款常常够不上五位数的咱和之一人均,也就是一位亿万富豪了。纵然小区几百号人一起人均,也可能弄个百万富翁作作了。
够不上与比尔·盖茨、华伦·巴菲特、李嘉诚作邻居,能够与梁稳根、陈光标作邻居也好嘛!
看到上述幸福指数,又痛恨自己当初为何不选择与“房姐”龚爱爱邻居,或与刘志军作邻居,这样的话,遇上北大的调查人员上门,一人均自己也成“房叔”了。
对“人均”住房问题的荒唐,昆明市长张祖林一番话可谓一针见血:“有权有钱部门的人员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多得住不完,弱势群体没房住,政府不盖公租房,中低收入者就住不起房子。”
在“人均存款”面前,不但绝大多数网民都表示“拖了祖国后腿”了。连新华社记者兼《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也在微博上感叹:我突然发现,我不仅扯了祖国的后腿,甚至把祖国的裤衩都扯下了,给祖国丢人了!
对“人均”存款、人均住房的荒谬,一位网友的打油诗更形象生动:“张家豪宅地千亩,邻里四处破草屋。整村合起算一算,人人都是张大户。”
而与“人均住房”和“人均存款”的荒谬性相比,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共假期已有115天,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解决了‘有钱’、‘有闲’的问题之后,我国旅游业开始全面增长,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之说,就更显没心没肺!因而也更引起网民愤怒“群殴”。今天上午,一位叫“资深农民工”的网友在“李悔之爱心QQ交流群”便说了一番让人倍感伤心酸楚的话:
“看到国家旅游局那些狗官的话,连想死的念头都有!他妈的老子一年上班370天,假期115天那来的?莫非中国一年600天?”
将享有双休制、节日长假待遇的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人员、大型国有企业员工的平均假期,与数亿农民工和底层员工来个“平均主义”——每年115天假期!特色主义的优越性确实凸现出来了,只是一个月只有两天,乃至更少假期的数亿农民工和底层工人、员工就难免“想死的念头都有了”。
有人说:“那些大学、学术机构和主流媒体的调查只是为吸人眼球而瞎炒作的。”如果这样的倒也罢了——芙蓉姐姐、凤姐、流氓燕她们展现自己的肌体吸人眼球,时下的大学、学术机构和主流媒体靠贩卖良知、良心吸人眼球,可谓殊途同归。然而,北大校长助理李强先生却这样告诉记者:“调查并发布数据是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原来,人家弄的“人均”并非“吸人眼球”而“瞎炒作”的,而是“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的。也即是所谓的“智库”!
看到令人不寒而栗的关键词:“调查并发布数据是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咱也“连想死的念头都有!”——如此荒唐、令人恐怖的“人均”数据,将会产生何样的“指导意义”? 会带来何样的“决策”? 这,就是“人均收入”、“人均存款”、“人均住房”、“人均假期”背后的可怕之处!
由于严重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导致国民收入悬殊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调查并发布数据是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的“智库”,如果继续乐于搞闭门造车式的“调查”,继续乐于搞荒谬的“人均”,必将更加误导本来就习惯于盲人摸象的决策者,因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在一个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严重失去公平竞争的信息化时代中,极具水份的统计数字也好,荒唐的人均“指数”也罢,不但不能换来民众的“幸福感”,相反,只能让“被平均”的人群更加愤怒和绝望!

文章评论

也曾年少追风

郑永年:我在英国生活过几年,那是消费社会,一般家庭如果有三四千英镑存款,已经算很高了。为什么?上学只需要一点点钱、住房又不贵,看病免费,养老政府管,失业有保障,所以大家都不存钱,尽情享受人生。中国老百姓为什么都把钱放到银行?不是不会消费,而是不敢。买个房子就变房奴,小孩上学就变孩奴,生个大病一家人可能倾家荡产。 中国人一直处于自救状态。

也曾年少追风

(云A)何强运(黑衣)~1715 【“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在横征暴敛者年复一年突击花钱的背景下,无良媒体却喜欢把一些社会责任转嫁给个人。如某人靠收废品收养了多少智障儿,某人靠踩三轮、卖羊肉串支助了多少贫困生。这些事情在民主国家都属社会责任,而专制国家不但不讲社会责任,反而千方百计故作温情把这些责任转嫁给个人,美其名曰:感动中国,到头来不但中国没感动,反而丢人丢到了全世界。靠制度缺陷去博眼泪、博感动,和以前对几千万下岗工人冷血高歌“从头再来”,对在外打拼一年,囊中羞涩的农民工大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以及明明地震死人创纪录,却叫嚷“多难兴邦”一样,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吃人”本性。“一个在桥洞里栖身的流浪汉,喝一口别人扔下的半瓶冰红茶,看着夜空中燃放的烟花,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这就是最近走红网络的微笑哥。他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幸福其实很简单。不管在何种情形下都笑对生活,这就是幸福。”这是最近湖南经视的一段插播独白。真不知无良文人说这些是何用心。这就是幸福,当年闹共产的人岂不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吗?这就是幸福,体制内的人怎么不满足这种幸福呢?复旦经济学院副院长韦森:今年税收超过10万亿(2012年),政府是怎么花的?美国政府看上去好像负债累累,问题很大,但美国政府3万多亿的财政支出里面,1.9万亿是用在医保和社保上,占财政支出的60%—70%。我们征这么多税,用在医保上的钱却只有2000多亿!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还让公务猿花了。烧那么多的钱,却不用在老百姓身上!这个政府能让人感动的流泪的只有催泪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