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卢浮宫
人文地理
到巴黎的人,几乎没有不到罗浮宫的。虽然我一直对西方历史、和艺术史很有兴趣,读过一些书,可是一走入卢浮宫,面对浩如烟海的藏品,对“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句话有了全新的认识。
走入藏满雕塑的展厅,犹如走入封存着艺术和历史的大门。1793年1月2日上午十点,在狂热的呼喊中,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押上了断头台。也许他还想回望一眼他的家——卢浮宫,但是这座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断头台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从中世纪法王菲利普二世为战争建立起的城堡,到后来二十七位国王累积建立起来的皇宫,卢浮宫终于变成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博物馆。这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博物馆时代由此开始。
对于卢浮宫,哪怕你对艺术一点也没兴趣,对卢浮宫也一无所知,但是你一定都听过卢浮宫镇馆三宝的名字:油画《蒙娜丽莎》,雕塑《断臂的维纳斯》,雕塑《胜利女神》。
沿着标示的指引,你会发现一幕在电影《卢浮魅影》里出现过多次的镜头,长方型大厅楼梯的尽头,《胜利女神》雕像宛如从天而降。 我不得不佩服懂得欣赏艺术的法国人,这座雕像之所以能第一眼就震撼住人,就是因其视觉效果极有冲击力,任何人只要从台阶下看见这件作品,都会感受到迎风而立的女神身上那股昂扬的气势。仿佛能听到海风的声音,感觉到女神欲乘风而去。
大师查尔斯.塞克斯应邀为劳斯莱斯设计标志时,其灵感就来源于“胜利女神”,大家看看劳斯莱斯的“飞翔女神”车标,像吗?
家喻户晓的维纳斯伫立在叙利馆底层一间长方形展室尽头,远远就能看到。 作品中女神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外溢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美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体现了人体的青春、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
诗人海涅在年轻时对于爱情非常狂热,狂热到成了一位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他在一生中写下许多美妙的爱情诗歌。可是,现实生活中,海涅以神的姿态降身于一位不懂诗歌的巴黎姑娘,他承认“我命中注定只爱这最卑贱又最愚蠢的东西”。
1848年5月海涅最後一次出门,去了卢浮宫博物馆。断臂维纳斯像勾起了他的伤感:“我在她的脚前呆了很久,我哭得这样伤心,一块石头也会对我同情”。那一刻,他多么希望面前的女神能够把他搀扶起来,把他完美的爱情理想给高高托起,可是当他抬头看到高高在上的爱情女神的那一霎那,他终于明白了些什么——米罗的维纳斯并不完美,她也是残缺的。自从这那天后,海涅在床上过了八年“床褥墓穴”的生活。凝视着这尊古希腊雕像,我耳畔想起了海涅诗句: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与《蒙娜丽莎》 的知名度匹敌,她仿佛已经成了卢浮宫的形象代言人。自问世至今,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美国马里兰州的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偌大的展厅里尽管人头涌动,尽管还有许多珍贵的藏品画作,但《蒙娜丽莎》的油画前总是观者如堵。那永远优雅宁静的微笑不知迷惑了多少人。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惊诧: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称雄欧洲的拿破仑更是把《蒙娜丽莎》占为己有,挂在他的卧室里。《蒙娜丽莎》不但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
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最大的展厅内,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
说实话,这里更吸引我的并不是蒙娜丽莎等熟悉的名作,恰恰是原来没有看到的东西。这里艺术品都是顶级,你无法说出那幅更好或那个是更出类拔萃,我走马看花的很少在某幅作品前停留十秒,然而,一幅名为《年轻的基督教殉道者》的油画,似风吹月色突拨我的心弦,使之颤动。
《年轻的基督教殉道者》(Young Christian Martyr)是法国画家保罗. 德拉罗什(Hippolyte-Paul Delaroche) 创作于1855年的一幅油画。作品描述3世纪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徒,一位居住在罗马的女子因不愿改变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被扔到台伯河处死情景。
一束来自天堂的光,静静的照在一位身着洁白裙衣溺水而亡的美丽少女脸上。令人惊讶是她的面目表情显得那么的平静和没有遗憾,如果不是瞧见她被绑住双手,还以为她此刻正在梦中。少女头的上方,有一个小小的光圈,象征着一道圣光,这是宗教画里常用的手法,象征天使把她的灵魂接走。画面处理的也非常细腻,衣服和水以及光照的质感,表现得令人惊叹!遇害少女纯真和天赐的美丽让人不禁心生叹息!油画悲怆的主题充满戏剧效果,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浏览过程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对母女。母亲详细给孩子讲解,而孩子饶有兴趣的听着,法国人的浪漫和艺术气质并不是天生的,他们的传承或许是因万万千千这样的母亲。有时我们感叹母亲只能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成长,却不懂得带孩子去书店和博物馆,其实就是去了母亲又能讲些什么?我们的母亲又缺多少课程呢?我们希望孩子成龙却忽视了自身的培养,要培养孩子首先从培养自身做起。
卢浮宫能有今天海量的馆藏量, 最大功臣,莫过于大名鼎鼎的拿破仑了。1799年拿破仑当选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入住了法王路易十六的宫殿。后来又把卢浮宫改成拿破仑博物馆。拿破仑深知自己的威望都源于战场上的辉煌,让人民深深铭记自己的战功是他的重要法宝。因此,拿破仑把从欧洲各国劫获的几千吨艺术品运到了巴黎。并任用当时法国杰出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成为自己的御用画师,在拿破仑执政的十年里,大卫创作了一系列为皇帝颂德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显示了画家非凡的艺术才能。
在《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一画中,画家为拿破仑塑造了一个神奇十足的理想化形象,他脚跨骏马,威风八面,背后是绵延的山丘,山上有进行中的军队,拿破仑看了之后,大加赞赏,还特意吩咐画家复制两幅,以供部下观赏。后来做了皇帝后,他还让大卫为他的加冕仪式创作一幅纪实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
馆中的绘画精品不胜枚举。在这里我见到了几幅熟悉的名作。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泰奥多尔·席里柯《梅杜萨之筏》
《希阿岛的屠杀》
大卫的《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安格尔的《大宫女》等恢宏画作……
在鲜活的油画与冰冷的雕像间穿行,你会真实的感受到卢浮宫象是一本厚重的书,一本亦庄亦谐,可以浮光掠影,更令人一步三叹!书中留下一个个故事,令人惆怅满腔,或憧憬艳羡,或扼腕叹息……
忽然我明白了为什么学艺术一定要来法国,一定要来巴黎,一定要来卢浮宫的道理。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卢浮宫,真希望下次再拥抱你。
文章评论
归马
有机会一定去艺术天堂
安子
好多熟悉的画和雕塑啊!
安子
要买门票吗?
云山彼端
受到文化的洗礼
海上明月
只听说过卢浮宫,不知其馆藏着那么多博大精深艺术真品,真令人叹为观止。真不知你那“大肚肚”里装了那么多“遍遍”。
海上明月
我在这要热死了,想蒸笼馆。
凭柏桥闻雁声
大开眼界,一堂生动的西方艺术普及,谢谢高老师[em]e178[/em]
无尘
完美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无尘
想象着胜利女神的头与神情是什么样子······
秋风客
叹为观止!眼花缭乱。心向往之。比俺以前感受过的少年宫高大上多矣!
一路花开
艺术的魅力
雪
好美啊!非常值得欣赏和感受!
星光璀璨
谢谢老师给了我最完美的艺术和灵魂的熏陶,的确心怡尽早有机会亲临艺术殿堂翻阅世上最美最丰富厚实的书。[em]e160[/em][em]e176[/em][em]e176[/em][em]e17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