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洛可可

人文地理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她历史悠久,雄伟壮观
。作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尽显当年皇室的奢华之风,而作为世界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见证地,更使它闻名全球。
站在宫内阳台极目远眺,一条人工河玉带般伸向远方,河上波光粼粼,两侧大树参天,蓊蓊郁郁,具有欧洲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众多喷泉和雕像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图片
 
 对于许多中国人,一提及凡尔赛就会联想起引发五四运动的《凡尔赛和约》。
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的《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协约国和同盟国于
191811月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6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镜厅签署条约,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从而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图片
 
 步入签署过《凡尔赛和约》的镜厅,你会情不自禁发出惊叹——富丽堂皇的镜廊上共镶有十七面大镜子,刚好对着十七面落地玻璃窗,光线透过窗子,在镜廊巨大的镜面上映射出室外花园,仿佛出现了另一个空间。

 
 镜廊的拱形天花板上,是一幅由宫廷画家勒勃兰挥洒淋漓的巨幅油画,色泽明丽、令人震撼。

   

图片
 
 处于厅堂中央
,人们可在各角度的巨镜中,看到自己一连串由大而小的影子。配着大型水晶吊灯的镜厅当年曾是皇室举行舞会的地方,遥想当年舞会进行时,灿烂的灯光把镜厅照得通明,伴随着华尔兹舞曲达官贵妇一面翩翩起舞,一面看着无数镜子里的景象,如虚如幻,极尽享乐的场面。


图片
 
 其实镜厅之闻名并不单是来自其宏大奢华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因为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并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两省,德皇威廉一世就在镜厅内加冕并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中学教材里的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课》,描写的正是这段历史背景。


图片
   
 小特里亚农宫殿是凡尔赛宫殿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也是最柔美的一个,这座宫殿最初是路易十五为他著名的情妇蓬巴杜夫人而修建的,内部的华丽与寂静无声,足以让人发出“昔人已逝去 ,此地空余楼”的感叹

 

 图片
 
 关于蓬巴杜,人们对她
的评价不尽一致。她的顾问兼密友贝尼斯神父曾平心而论地说,她没有那些野心勃勃的女人们的恶劣行径,但她却像所有自我沉醉于花容月貌和聪明才智的女人一样心胸狭窄。相比较,还是她的老朋友伏尔泰表现得略有情意,在她内心深处,她其实是和我们在一起的。至于她在法国文化艺术上的作用,那实在太重要了,在此我不得不用一定篇幅去谈论一下这位不平凡常的女人


图片
 
 蓬巴
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金融投机商家庭。最初嫁给埃蒂奥尔,很快成了巴黎社交界的红人。进入宫廷后立即博得国王的青睐,进而正式成为国王的私人秘书。并被册封为蓬巴杜侯爵夫人。

虽然蓬巴杜夫人刚刚入宫时被众人鄙视,但聪明的她知道如何扭转局面。首先,蓬皮杜夫人对失宠了很久的王后非常尊敬,她说服国王替王后还清赌债,还对王后陈旧的寝宫进行装修,博得王后感动。经过与国王五年的姘居,她在宫中也日益稳固着她的地位。路易十五给她以更多的特权,从生活到内政,她成了路易十五的"总管",谁想得到皇上的恩宠、提升或某种特权,非走她的门路不可。
 

    图片 
 
 
蓬巴杜
夫人左右着宫廷的艺术趣味,她喜欢的任何一种物品,都会被冠以她的名字。她亲自设计的一种宫内服饰,被命名为蓬巴杜式便服,她接受以及她点头的一种面包、一道菜肴、马车造型、扇子花色、化妆品、丝带等等,都与她的芳名联系起来,成为宫内外最高贵的流行款式。她是路易十五式(即洛可可)艺术的倡导者,人称"洛可可的母亲"

图片
 
 洛可可(Rococo)是从法语Rocae转化而来的,原意是贝壳装饰。它起初是指建筑和室内陈设中的一种装饰风格,后来则泛指18世纪路易十五时期流行于法国、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它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装饰艺术,表现为纤巧、华丽、繁琐和精美,多采用S形和漩涡形的曲线。

图片
                       

                                      
蓬巴杜夫人法国画家弗朗梭瓦·布歇的艺术趣味十分相近合,是推动洛可可风格的两个轮子 布歇的这幅《蓬巴杜夫人》作品,让我们见证他细腻华丽的画风同时,也目睹了蓬巴杜夫人的风采。

 画面中34岁的蓬巴杜夫人,显然不是正在取悦王后玛丽的蓬巴杜夫人,也不是谦逊的蓬巴杜夫人和住在顶楼的普通房间里的蓬巴杜夫人,简言之,是排除了所有负面因素的蓬巴杜夫人。国王情妇必然的“国色天香”,加之宫廷画家对这位宫廷权贵女性的美化处理,使这件作品理当成为当时女性理想美的标志。如果再加上洛可可绘画的女性化特征和文艺复兴以来艺术造就能力的长期锤炼,这件作品成为西方艺术史中表现(女性)古典美的颠峰之作则非它莫属了。

    图片
 
 蓬巴杜夫人能得到国王的青睐自然是由于她的美丽,但她的魅力可不是图有虚表。作为路易十五时期历时20余年的法国实际皇后,她成了洛可可风尚当之无愧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并将这一漂亮、雅致、轻浮又罗曼蒂克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吹遍全欧洲。她对凡尔赛宫进行了洛可可式的装饰,参与设计了巴黎协和广场以及她个人购买的多处豪宅,包括小翠侬宫和现在的爱丽舍宫。她指导工匠们把中国式花瓶变成带有洛可可镀金青铜手柄的盛水罐,把塞夫勒瓷器变成写字桌上的流行饰品,其中一款经典粉红因此被称作蓬巴杜玫瑰红。蓬巴杜夫人可说是流芳百世,至今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内,仍有一间以她名字命名客厅,室内的装饰依旧保持她生前喜爱的模样。


图片
    
 
都说红颜祸水,这句话在蓬巴杜夫人身上却并不适用,这位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情人,以其过人的才情,令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缛的浪漫美学征服了整个世界。现在,我们依然能在瓷器、珠宝、内部装潢、家具设计等许多方面看到洛可可艺术的再度复兴,这种美透着皇室的高贵奢靡,又流露着情人的柔情浪漫与华丽迷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漂亮、再聪明的女人,给别人当情妇总是挺悲哀的。何况路易十五又特别风流。失宠的一天终于还是来了。年轻的杜巴丽夫人取代了她在爱情方面的位置,但她在宫廷的权势和威望依旧不可撼动,企图扳倒她的各类小阴谋集团依旧不能如愿以偿,直到虚弱的体质让她在42岁时就离开了人世。

    1764年春天,蓬巴杜夫人因病去世,终年42岁。她没有留下子女,唯一的女儿在她之前病死了。蓬巴杜夫人在遗嘱中吩咐弟弟:要和我一样,继续资助和保护法国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我猜测,蓬皮杜夫人对文艺的支持,除了因为自己本身的学识、修养会使她发自内心的喜欢文艺,还缘于文学和艺术对于备受感情折磨的蓬巴杜夫人而言是个极大的安慰。
   

图片
 
 蓬巴杜夫人的人生,表面无比的风光,可是内心里仍免不了弥漫着说不出的惆怅和忧伤。就像她出殡时,路易十五看着她的棺木在雨中远去时说的那句话:夫人的旅途没有遇上好天气啊

图片
 
 在法国历史上,从未有哪位女性像蓬巴杜夫人一般,既娇媚迷人,又长袖善舞,既着迷于政治,又热衷艺术。这位一手将洛可可艺术推至巅峰美貌佳人,身后给自己留了一方小天地。在这片天地中,有布歇、德拉图尔等著名画家为她留下的漂亮肖像,有伏尔泰献给她的著名悲剧《唐克雷蒂》,有狄德罗在她的帮助下出版的《百科全书》,有以蓬巴杜命名的建筑风格、装饰风格和发型,等等。当路易十五众多的情妇与路易十五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历史的烟尘,她却成为法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 二百多年后仍在不断地被人浅斟低唱。
 
图片
 

 

文章评论

桑榆莫道

为你的日志喝彩!凡尔赛宫我曾经去过,对镜厅的印象太深了,就是应为《法尔赛和约》签署地的缘故。在此漫步,中国人心里不免郁闷。

秋风客

[ft=#464646,5,宋体][/ft]“坐落于巴黎西南18里公里的凡尔赛镇”高老师好像多了一里耶。[ft=#464646,5,宋体][/ft]

籣馨

佩服高老师对法国的文化艺术知道的那样详尽,每每看你图文并茂的文章,都让我收获多多。

凭柏桥闻雁声

东西方被国王或皇帝宠爱的女人思维方式不一样,东方腹黑如武则天、慈禧才能在男人的丛林里生存,独有一个杨贵妃沉迷“爱情”,曲死马嵬坡,西方的

凭柏桥闻雁声

坡,西方是蓬巴杜夫人可以为艺术努力,对政治不必全心全意。

星光璀璨

再次阅读日志,佩服才学过人。蓬帕杜夫人,洛可可艺术风格创始人,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特别有感“这位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情人,以其过人才情,令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缛的浪漫美学征服了整个世界。现在,我们依然能在瓷器、珠宝、内部装潢、家具设计等许多方面看到洛可可艺术的再度复兴,这种美透着皇室的高贵奢靡,又流露着情人的柔情浪漫与华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