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易混淆常用字(平水韵系)

个人日记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
短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

平仄两读而字义相同的常用字:

么 【下平五歌】 (哿韵同)
【上声二十哿】(歌韵同)
王 【下平七阳】 (漾韵同)
【去声廿三漾】(阳韵同)
仔 【上平四支】 (纸韵同)
【上声四纸】 (支韵同)
叹 【上平十四寒】(翰韵同)
【去声十五翰】(寒韵同)
纠 【下平十一尤】(有韵同)
【上声廿五有】(尤韵同)
讪 【上平十五删】(谏韵同)
【去声十六谏】(删韵同)
廷 【下平九青】 (径韵同)
【去声廿五径】(青韵同)
刨 【下平三肴】 (效韵同)
【去声十九效】(肴韵同)
吭 【下平七阳】 (养漾韵同)
【上声廿二养、去声廿三漾】(阳韵同)
吹 【上平四支】 (寘韵同)
【去声四寘】 (支韵同)
听 【下平九青】 (径韵同)
【去声廿五径】(青韵同)
妊 【下平十二侵】(沁韵同)
【去声廿七沁】(侵韵同)
欤 【上平六鱼】 (御韵同)
【去声六御】 (鱼韵同)
沅 【上平十三元】(阮韵同)
【上声十三阮】(元韵同)
沈 【下平十二侵】(寝韵同)
【上声廿六寝】(侵韵同)
论 【上平十三元】(愿韵同)
【去声十四愿】(元韵同)
炀 【下平七阳】 (漾韵同)
【去声廿三漾】(阳韵同)
町 【下平九青】 (迥韵同)
【上声廿四迥】(青韵同)
纾 【上平六鱼】 (语韵同)
【上声六语】 (鱼韵同)
侗 【上平一东】 (董韵同)
【上声一董】 (东韵同)
凭 【下平十蒸】 (径韵同)
【去声廿五径】(蒸韵同)
沮 【上平六鱼】 (语韵同)
【上声六语】 (鱼韵同)
孥 【上平七虞】 (麌韵同)
【上声七麌】 (虞韵同)

怏 【下平七阳】 (漾韵同)
【去声廿三漾】(阳韵同)
拚 【上平十四寒】(问韵同)
【去声十三问】(寒韵同)
泡 【下平三肴】 (效韵同)
【去声十九效】(肴韵同)
泯 【上平十一真】(轸韵同)
【上声十一轸】(真韵同)

狙 【上平六鱼】 (御韵同)
【去声六御】 (鱼韵同)
疝 【上平十五删】(谏韵同)
【去声十六谏】(删韵同)
飏 【下平七阳】 (漾韵同)
【去声廿三漾】(阳韵同)
咤 【下平六麻】 (祃韵同)
【去声廿二祃】(麻韵同)
咳 【上平十灰】 (队韵同)
【去声十一队】(灰韵同)
姣 【下平三肴】 (巧韵同)
【上声十八巧】(肴韵同)
娆 【下平二萧】 (筱啸韵同)
【上声十七筱、去声十八啸】(萧韵同)
峤 【下平二萧】 (啸韵同)
【去声十八啸】(萧韵同)
挠 【下平四豪】 (巧韵同)
【上声十八巧】(豪韵同)
狰 【下平八庚】 (梗韵同)
【上声廿三梗】(庚韵同)
看 【上平十四寒】(翰韵同)
【去声十五翰】(寒韵同)
砭 【下平十四盐】(艳韵同)
【去声廿九艳】(盐韵同)
禺 【上平七虞】 (遇韵同)
【去声七遇】 (麌韵同)

荫 【上平十二侵】(沁韵同)
【去声廿七沁】(侵韵同)
虺 【上平十灰】 (尾韵同)
【上声五尾】 (灰韵同)
郦 【上平四支】 (锡韵同)
【入声十二锡】(支韵同)
钞 【下平三肴】 (效韵同)
【去声十九效】(肴韵同)
唏 【上平五微】 (微韵同)
【上声五尾】 (尾韵同)
娑 【下平五歌】 (哿韵同)
【上声二十哿】(歌韵同)
娠 【上平十一真】(震韵同)
【去声十二震】(真韵同)
爹 【下平六麻】 (哿韵同)
【上声二十哿】(麻韵同)
畛 【上平十一真】(轸韵同)
【上声十一轸】(真韵同)
砻 【上平一东】 (送韵同)
【去声一送】 (东韵同)
莹 【下平八庚】 (径韵同)
【去声廿五径】(庚韵同)
诽 【上平五微】 (尾未韵同)
【上声五尾、去声五未】(微韵同)
谆 【上平十一真】(震韵同)
【去声十二震】(真韵同)
赶 【上平十三元】(旱韵同)
【上声十四旱】(元韵同)
钿 【下平一先】 (霰韵同)
【去声十七霰】(先韵同)
偻 【下平十一尤】(麌韵同)
【上声七麌】 (尤韵同)
傀 【上平十灰】 (纸贿韵同)
【上声四纸、上声十贿】(灰韵同)
崦 【下平十四盐】(俭韵同)
【上声廿八俭】(盐韵同)
患 【上平十五删】(谏韵同)
【去声十六谏】(删韵同)
探 【下平十三覃】(勘韵同)
【去声廿八勘】(覃韵同)
望 【下平七阳】 (漾韵同)
【去声廿三漾】(阳韵同)
淤 【上平六鱼】 (御韵同)
【去声六御】 (鱼韵同)
笼 【上平一东】 (董韵同)
【上声一董】 (东韵同)
菌 【上平十一真】(轸韵同)
【上声十一轸】(真韵同)
逻 【下平五歌】 (哿韵同)
【上声二十哿】(歌韵同)
铫 【下平二萧】 (啸韵同)
【去声十八啸】(萧韵同)
喑 【下平十二侵】(沁韵同)
【去声廿七沁】(侵韵同)
喷 【上平十三元】(愿韵同)
【去声十四愿】(元韵同)
嵌 【下平十五咸】(感勘韵同)
【上声廿七感、去声廿八勘】(咸韵同)
惺 【下平九青】 (梗韵同)
【上声廿三梗】(青韵同)
揉 【下平十一尤】(有韵同)
【上声廿五有】(尤韵同)
援 【上平十三元】(霰韵同)
【去声十七霰】(元韵同)
瓿 【下平十一尤】(有韵同)
【上声廿五有】(尤韵同)
硪 【下平五歌】 (哿韵同)
【上声二十哿】(歌韵同)
酤 【上平七虞】 (麌韵同)
【上声七麌】 (虞韵同)
颏 【上平十灰】 (贿韵同)
【上声十贿】 (灰韵同)
楷 【上平九佳】 (蟹韵同)
【上声九蟹】 (佳韵同)
跫 【上平二冬】 (沃韵同)
【入声二沃】 (冬韵同)
颔 【下平十三覃】(感韵同)
【上声廿七感】(覃韵同)
嘘 【上平六鱼】 (御韵同)
【去声六御】 (鱼韵同)
慷 【下平七阳】 (养韵同)
【上声廿二养】(阳韵同)
敲 【下平三肴】 (效韵同)
【去声十九效】(肴韵同)
暝 【下平九青】 (径韵同)
【去声廿五径】(青韵同)
漩 【下平一先】 (霰韵同)
【去声十七霰】(先韵同)
漫 【上平十四寒】(翰韵同)
【去声十五翰】(寒韵同)
煽 【下平一先】 (霰韵同)
【去声十七霰】(先韵同)
瘕 【下平六麻】 (马韵同)
【上声廿一马】(麻韵同)
磋 【下平五歌】 (箇韵同)
【去声廿一箇】(歌韵同)
蜺 【上平八齐】 (屑韵同)
【入声九屑】 (齐韵同)
谰 【上平十四寒】(旱翰韵同)
【上声十四旱、去声十五翰】(寒韵同)
憨 【下平十三覃】(勘韵同)
【去声廿八勘】(覃韵同)
撞 【上平三江】 (绛韵同)
【去声三绛】 (江韵同)

篓 【下平十一尤】(麌有韵同)
【上声七麌、上声廿五有】(尤韵同)
缭 【下平二萧】 (筱韵同)
【上声十七筱】(萧韵同)
龉 【上平六鱼】 (虞韵同)
【上声六语】 (鱼韵同)
凝 【下平十蒸】 (径韵同)
【去声廿五径】(蒸韵同)

壅 【上平二冬】 (肿韵同)
【上声二肿】 (冬韵同)
燎 【下平二萧】 (筱啸韵同)
【上声十七筱、去声十八啸】(萧韵同)
翰 【上平十四寒】(翰韵同)
【去声十五翰】(寒韵同)
蹂 【下平十一尤】(有韵同)
【上声廿五有】(尤韵同)
醒 【下平九青】 (迥韵同)
【上声廿四迥】(青韵同)
霓 【上平八齐】 (锡韵同)
【入声十二锡】(齐韵同)
儡 【上平十灰】 (贿韵同)
【上声十贿】 (灰韵同)
孺 【上平七虞】 (遇韵同)
【去声七遇】 (虞韵同)
瞪 【下平八庚】 (径韵同)
【去声廿五径】(庚韵同)
镣 【下平二萧】 (啸韵同)
【去声十八啸】(萧韵同)
髁 【下平五歌】 (箇韵同)
【去声廿一箇】(歌韵同)
鹩 【下平二萧】 (啸韵同)
【去声十八啸】(萧韵同)
攒 【上平十四寒】(翰韵同)
【去声十五翰】(寒韵同)

蠓 【上平一东】 (董韵同)
【上声一董】 (东韵同)
巉 【下平十五咸】(豏韵同)
【上声廿九豏】(咸韵同)
醵 【上平六鱼】 (药韵同)
【入声十药】 (鱼韵同)
蠡 【上平八齐】 (荠韵同)
【上声八荠】 (齐韵同)
**
平仄两读而字义不同的常用字:

几 【上平五微】 (幾,细微)
【上声四纸】 (几,案几)
【上声五尾】(幾多)
三 【下平十三覃】(数字)
【去声廿八勘】(再三)
干 【上平十四寒】(干湿)
【去声十五翰】(主干)
不 【下平十一尤】(通“否”)
【入声五物】 (非)
中 【上平一东】 (中间)
【去声一送】 (命中)
从 【上平二冬】 (随,听从)
【去声二宋】 (通“纵”)
为 【上平四支】 (施为)
【去声四寘】 (因为)
予 【上平六鱼】 (我)
【上声六语】 (赐予)
亢 【下平七阳】 (喉咙)
【去声廿三漾】(高亢)
分 【上平十二文】(分开)
【去声十三问】(名分)
夭 【下平二萧】 (夭夭)
【上声十七筱】(夭折)
斤 【上平十二文】(斤两)
【去声十三问】(明察)
氏 【上平四支】 (月氏)
【上声四纸】 (氏族)
长 【下平七阳】 (长短)
【上声廿二养】(长幼)
令 【下平八庚】 (使令)
【去声廿四敬】(命令)
占 【下平十四盐】(占卜)
【去声廿九艳】(占据)
号 【下平四豪】 (呼号)
【去声二十号】(号召)
司 【上平四支】 (公司)
【去声四寘】 (通“伺”)
宁 【下平九青】 (宁静)
【去声廿五径】(宁愿)
正 【下平八庚】 (正月)
【去声廿四敬】(端正)
任 【下平十二侵】(负荷)
【去声廿七沁】(信任)
传 【下平一先】 (传递)
【去声十七霰】(传记)
兴 【下平十蒸】 (兴旺)

#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平水韵系)】

一、场(下平七阳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令」字作「使」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对于平仄两读的字作了相当程度的探讨,其中,“令”字被归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王力的见解如下:令,平声,使也。包佶.〈岭下卧疾〉:「唯有贫兼病,能令亲爱疏。」仄声(去),命令。又县令,名词。李嘉佑.〈留别畀陵诸公〉:「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
而目前较为完整的两本近体诗创作理论书籍——张梦机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
但是,考查目前作诗最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集成》时,「令」字分属「去声二十四敬韵」与「下平声八庚韵」,却发现虽然《增广诗韵集成》上注明了「令」字庚敬韵互异与二者义分动静,但是却未明言何韵为动何韵为静,如果仅依赖此书,恐怕不易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
我们再细查另一本常用的韵书《增广诗韵全璧》,《增广诗韵全璧》只在「庚韵」的说明有一条是「令人羡,使也」,除此之外,也仅是注明庚敬韵互异,从两韵的例词中并不能完全肯定区分「令」字的平仄用法。只好再翻检《广韵》一书,《广韵》中「令」字共有五种读音,扣除其中三种系罕见的地名与姓氏外,仅剩「下平声清第十四」(诗韵中并为庚韵)与「去声劲第四十五」(诗韵中并为敬韵)二者。其中「下平声清第十四」的解释是「使也」;「去声劲第四十五」的解释是「善也,命也,律也,法也」。

从《广韵》的解释中,应可以确定「令」字作「使」用法时应读作平声殆无疑义。为求慎重起见,笔者利用电脑资讯检索系统翻检《全唐诗》中的绝句与律诗,考究唐人对于「令」字作「使」用时读音的平仄: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
◎天宫高阁上何频,每上令人耳目新。(白居易:天宫阁早春)

◎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元稹:感逝浙东)

◎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韩愈: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李频:黄雀行)
◎不降玉人观禊饮,谁令醉舞拂宾筵。(张说: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翦同心一半花。(施肩吾:夜笛词)
◎却令雪貌带红芳,更取金瓶泻玉浆。(施肩吾:赠仙子)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贺知章:送人之军)
◎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刘长卿:龙门八咏 阙口)
◎空令数行泪,来往落湘沅。(刘长卿: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
◎日日生春草,空令忆旧居。(韦应物: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韩愈:木芙蓉)
◎公子何时至,无令芳草阑。(李颀:送窦参军)
唐人近体诗中有关「令」字作「使」的用法不胜枚举,以上仅列出着名诗家的名句,吾人逐一对照绝句律诗的平仄谱加以检核,自可得知唐人「令」字作「使」的用法时皆读为平声,这也印证了前面所引述的王力、张梦机、许清云三位学者的见解,吾人更可以肯定的说:「令」字作「使」字解释时,应读为平声。
「教」字作「让」用法时字音平仄之商榷
王力将「教」字归类为「平声所表示的意义和仄声不同者」,并解释道: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仄声(去),教化也,名词。陈师道《游鹤山院》:「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而张梦机教授着《古典诗的形式结构》与许清云教授着《近体诗创作理论》,也都引用了王力的见解,主张「令」字作「让」字解释时应列为平声。此外,《增广诗韵全璧》也提在【下平声三肴韵】中提到:「使为之也,效韵异」,与王力的说法相吻合;《增广诗韵集成》虽未明确解说,但在【下平声三肴韵】的例词中仅列出「天教」、「谁教」二例,也符合王力的说法。
书籍理论如此,实际用法亦然,吾人检阅《全唐诗》中的近体诗,也可得知唐人对于「教」字作「让」用时都读为平声,诗例过多,在此仅列出较为着名的例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王昌龄:从军行)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东鲁门泛舟)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顾况:子规)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未免被他褒氏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
除此之外,彰化吴锦顺词丈编着的《诗句虚字修辞研究》一书,也列出「不教」、「莫教」、「若教」、「休教」、「更教」、「好教」、「从教」、「免教」、「空教」、「尽教」、「倘教」等用法十一种,书中广泛援引古今诗例共七十四首。吾人逐一核对这五十二首例诗,也可得知「教」字作「让」字解释时皆读作平声。因此,不论从诗学理论或实际诗作来看,「教」字作「让」字解释时须用作平声。

**


文章评论

阿彩

不仅在写格律中要点得出收藏的平水韵,你还应该懂得“十三辙”,13辙的名称是:1发花,2梭波,3乜斜,4姑苏,5衣期,6怀来,7灰堆,8遥迢,9由求,10言前,11人辰,12江阳,13中东。这个十三辙,是以实践为基础总结出来的,比平水韵宽一点的系统,也是韵部系统比较合理的运用。把汉语中的“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之间的互补,表现得清清楚楚。举个例吧: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峰(feng) 同 (tong ) (中zhong) 这里的峰字就在平水韵的二部(二冬),同,中两字在一部(一东),你能说苏东坡不懂韵吗?其实,它是很押韵的,如果按有的人一查,不在一个韵部!哈哈!一定会说苏东坡是外行。 再就是曹雪芹的一首风筝歌诀: 新燕至秋羽初丰,貌似少年弱冠容。 黄口犹存童稚意,春拎已具成人形。 神凝两目澄秋水,气贯双眉耸剑峰。 世事未烟谙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 清晨戏蝶翻花圃,黄昏逐幅入云层。 邀集新雨觅仙境,会同故友访武陵。 奋翼千仞冲霄汉,展翅万里乘长风。 字内翱翔无所羁,明春北返忆归程。 这里面的容,形,峰,雄,层,陵,风,程这八个韵脚,在平水韵里存于几个韵部。也会被只会查平水韵表的人评为不押韵。但是,用十三辙去看,那是非常押韵的。 所以,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这种押韵情况是很正常的。不能把一首诗的韵脚,只拿进平水韵的表里去对照。当然,能都在平水韵的一个韵部里,那也是对的。 因此,我们写诗,我提倡平水韵和十三辙并用,十三辙是这样的:(我在每个韵后举一个例字) 一发花,就是与发,花同韵的字。声母我们不管它,只要韵母是 a,(杀) ua( 挂),都在这个韵部。 二梭波,也就是与梭,波同韵的字。韵母中含 e,(车) uo。(多) 三乜斜,韵母中含 ie(皆), ue(靴)。 四姑苏,韵母中含 u(粗)。 五衣期,韵母中含 i(低), -i (子) ü (鱼) 六怀来,韵母中含 ai(开), (槐)uai。 七灰堆,韵母中含 ei(会),ui(uei) (岁) 八遥迢,韵母中含 ao(岛) ,iao(教) 九由求,韵母中含 ou(逗) ,iu(iou)(丢) 十言前,韵母中含 an(丹) ,uan(钻) ,ian(前)。 üan(渊) 十一人辰,韵母中含 en(分) ,in(今) ,un(问) , ün (晕) 十二江阳,韵母中含 ang(张) ,iang (强),uang(装)。 十三中东,韵母中含 ong (松), iong(穷) ,eng(声) ing(清) 这个简单的排列,是想初学的人不要把押韵看得很神秘,你只要按同韵的字去作韵脚,就是押韵了,不要管它是平水韵不平水韵。有人用平水韵来说你不押韵,你就用这个十三辙来说你很押韵就是了。当然,两者都懂,那就更全面了。这对教汉语拼音的小学老师来讲,一看就懂。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入声韵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荐践问题。入声,本身就是押韵的。你随便拿一首入声韵的《念奴娇》,《满江红》的词来看看,韵脚不都在一个韵部,但,它是押韵的,比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物,壁,雪,杰,灭,发,月,都的入声。按字典,韵母大不一样,但是,在古汉语里那是很押韵的,它押的是入声韵。 再看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色,彻,鳖,说,雪,截,国,热,都是入声韵,但是,按韵部,也多数不在一个韵部。但我们不能说那不押韵,它押的也是入声韵。 也就是说,一首诗词的仄声韵脚都是入声,那就是一首押韵的诗词。说实话吧,我为了掌握入声韵,是吃过不少苦头的。经过一两年的比较和外出实习,才知道读的短促,立即收声的读音就叫“入声”,相应的,读作入声的字的韵母我们叫它入声韵母,因为这些韵母和一般的非入声韵母是有区别的。现在,我对入声字一看就能分出,并不是没有经过努力,因为那不是在网上就能完全掌握的。牢记是可以的,但要弄清现在它归于哪个音,为什么激昂,清越,老出现在《满江红》,《念奴娇》以类抒怀的壮烈的词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