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22℃微尘
教育的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中华文化
绕梁三日 “经”动千人 “教育的智慧 ”
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吴鸿清教授山东演讲简记
彭 雅 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忧国忧民,为后人留下了这千古名句,范仲淹刻苦求学,坚持努力的精神无不值得我们学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上出现了一位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写词的风格语调优美,清秀细腻。在诗词派别中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千以万计的人们在她的哺育下繁衍生息。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两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在她的见证下成长。 好像有再多的文字也形容不完“齐鲁大地”的美和文化!带着这份期待和内心的敬仰。我和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践行者、伏羲班创始人、著名书法家、国家开放大学吴鸿清教授踏上了SC4962次航班前往我期盼已久的“齐鲁大地”
应主办单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文礼文教基金、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
承办单位:鲁中晨报、黄河孔子学堂的邀请,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践行者、伏羲班创始人、著名书法家、国家开放大学吴鸿清教授及伏羲班志愿者彭雅骏,参加以“教育的智慧。智慧的教育”为主题的大型教育论坛,并作为主讲嘉宾介绍伏羲班的教学实验成果。此次论坛还邀请了儿童读经教育首创者、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兼任教授、牟宗三先生弟子王财贵博士,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教授,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人参加,其中不乏来自福建、黑龙江、山西等离鲁较远地区人士参加,在三天的论坛中,每场讲座几乎都是座无虚席,教授们的“国学教育”理念不时博得听众阵阵掌声。在全球化竞争、信息化浪潮涌起和文化大碰撞的今天,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依然展现出非凡的生命力。
从济南到滨州2个小时的车程,来到黄河孔子学堂,孩子们早早的等候在那里了,一声“吴爷爷好”开了我们山东的行程!
答:你就去问磨刀会不会误砍柴功?当然占用啊,那你不要去磨刀,直接去砍柴好了
老师们和大家听的多认真啊
下午是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教授的课
吟诵——中国式读书法
自古读书皆吟诵
百年以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所有中国文人都是吟诵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文人、所有的汉诗文都是吟诵的。一首诗、一篇文章,在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地地不同、人人不同。徐建顺教授和他的团队采录了近千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证明了汉诗文自古以来就是吟诵着创作、吟诵着传承的,而且吟诵是有规则的。
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吟诵是汉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也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
吟诵的历史
关于吟诵的最早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到周代时,盛行礼乐文化,吟诵学文;孔子是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因此孔子发明了抚琴而歌,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中国文化也由此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汉代的很多向民间征集的书籍,都是用吟诵的方法记在心里,代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
屈原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行吟江畔,形容枯槁”,屈原的作品《怀沙》、《哀郢》、《离骚》等都是在汩罗江畔先吟成,而后誊录下来的。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学上的楚辞时代,直到汉武帝时,全中国的诗人都学会了用吟诵来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式。到魏晋时代,所有的文人都吟诵了。
而唐诗则是吟出来的。《全唐诗》共用了6225个汉字,“吟”字的出现频率排在第188位。如李白的“吟诗作赋北窗里”,又如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再如白居易的“终日歌吟如狂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四”。吟诵从先秦开始,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古诗词的诵读方式和创作方式。
直到百年前,西方诵读方式通过话剧和朗诵诗传入中国。20世纪初,新学堂勃兴,吟诵随私塾一起逐渐退出教育系统。与此同时,由赵元任开始,学界对吟诵的研究,以及吟诵重回教育体系的呼吁从未中断。大陆吟诵濒临失传,吟诵被遗忘。海外汉诗文吟诵传承未衰,尤以日本为盛,吟诗社会员在500万人以上。
吟诵的层次和规则
吟诵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吟诵指汉语所有非口语的声音形式,包括唱、吟、诵、念、读等;普通吟诵指汉诗文固有的声音形式,为汉文化圈乃至世界所共有;狭义吟诵即汉诗文的读书音,不包括唱和念;中华吟诵就是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吟诵。
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吟咏指有曲调的读法,诵读指没有曲调的读法。吟咏和诵读都遵守共同的规则,吟咏去掉旋律,就是诵读。每一首诗、每一篇文,都是既可以吟咏,也可以诵读的。
吟诵虽各地不同,但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是为吟诵的核心方法。吟诵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吟诵的规则所规定的是:汉诗文大部分字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不可乱念。所以古书从来无需标点符号。吟诵的规则所没有规定的是:字音长多长,短多短,高多高,低多低,轻多轻,重多重,缓多缓,急多急。
吟诵的规则定性不定量,那是由个人的语感和理解所决定。汉诗文是吟诵着创作的,创作时遵循这些规则,所以诵读时也要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教育功能
吟诵除了具有增强记忆,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健身养生的教育功能外,还具有六大教育功能,即语教、乐教、诗教、教学、学习和情感。
吟诵是语教。语言是文化的本体,是世界观的基础。吟诵训练汉语的语感、乐感,吟诵传承汉文化的精神、内容和形式,吟诵养成君子之风。
吟诵是乐教。乐≠music,乐者,乐也。乐是修成的幸福,拿到当下来体会,以助修行,以明目标,以坚志向,以悦身心,以体大道,是为乐教。
吟诵是诗教。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人是通过吟诵来教诗的。《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即吟诵。
吟诵是教学法。当今诵读方式存在弊端,学西方人读中文,只讲字义,不管声韵。把汉语当英语念,养成西方思维方式。死记硬背,没有播下理解的种子。古代的教育主要通过吟诵教学。老师吟诵数遍,外加少量讲解。吟诵是快乐的学习过程。吟诵以正音、识字,识字优先。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化为吟诵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学生在快乐中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慢慢体会老师的理解。古代的教育方式是一对一教学,混年级上课。系统国学教育,修身养性目的。小时多背少讲,长大理解力行。小时背诵时,播下理解的种子。
吟诵是学习法。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是先读进去,再跳出来即兴发感动,化身作者,再独立思考。汉诗文既是吟诵着创作的,学习时不吟诵,则无以化身,无以读进去。
吟诵是情感教育。任何教育都应该由理性、感性两方面进行。感性教育直接入心。情性教育分真诚、分寸、高雅三层。吟诵是情性教育的良法
教育的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